真菌性鼻-鼻窦炎引发鼻中隔息肉伴溃疡及炎性肉芽组织一例

来源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flytekmil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患者 男,48岁,主因“右鼻腔阻塞反复发作1年余,加重2个月”于2013年5月收入湖北省黄石市爱康医院.患者近1年无明显诱因反复出现右鼻腔阻塞,脓性分泌物增多,进行性加重,伴头昏、嗅觉减退、头痛等,无后吸涕中带血、胸闷、心慌等不适,曾口服鼻炎药及使用滴鼻剂治疗(具体用药不详)效果不佳,近2个月症状明显加重,遂来就诊,门诊以“鼻窦炎及鼻息肉(右)”收入院.入院检查:鼻腔黏膜充血,双下鼻甲肥大,右侧鼻腔可见新生物组织填塞,周围脓性分泌物积聚,新生物质软,表面光滑,鼻腔中后段不能窥见,左侧鼻腔未见异常,鼻内窥镜检查鼻咽部未见异常,鼻窦CT示:右侧上颌窦炎及右筛窦炎,右侧鼻腔内息肉样改变,左侧蝶窦炎,两侧下鼻甲肿大,无骨质破坏.入院诊断: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右).入院后3d在全身麻醉下行鼻窦内窥镜手术,术中见右侧中鼻道,上颌窦口息肉样组织填塞,与之相对应鼻中隔中后段可见淡红色不规则新生物,表面粗糙,内窥镜下清除鼻道息肉样组织,依次开放右侧筛窦,上颌窦,清除各窦腔内黑色团块状组织并予以冲洗,切除同侧鼻中隔新生物,凡士林油纱条裹红霉素眼膏填塞右侧鼻腔压迫止血.术后将右侧鼻窦取出物及鼻中隔新生物分别送病理检查,病理回报:(右侧上颌窦)慢性鼻窦炎伴真菌感染;(右鼻中隔)息肉伴溃疡及炎性肉芽组织形成.术后给予头孢哌酮舒巴坦、酚磺乙胺(止血敏)静脉滴注,鼻腔冲洗等治疗,术后7d出院,出院后1个月复诊未见肿物复发。

其他文献
目的:探究分析甲亢131碘治疗后甲减患者的心理护理研究.方法:择取2017年1—12月某院收治的甲亢131碘治疗后甲减者96例,按照护理方式,Ⅰ组(48例):基础护理;Ⅱ组(48例):基础+针
目的 分析动脉灌注介入联合放化疗在局部晚期宫颈癌治疗中的疗效,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118例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9例,两组术前均行同步放化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行动脉灌注介入化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3.22%(55/5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7.97%(46/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567,P=0.018);观察组
根管内器械分离是根管治疗过程中最棘手的并发症之一。由于折断的器械将会阻碍根管系统的清理和成形,使后续治疗难以顺利进行,所以对根管治疗的效果及预后均具有潜在的影响。导
目的:探讨加强药剂科管理对促进医院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效果.方法:针对本院2016年7月至12月期间传统药剂科管理下医院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情况进行分析,分析差错原因,并结合现
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随着人口老龄化、饮食结构的改变及生活环境的改变等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在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有很多的影响因子,最新研究发现肾上腺髓质素(adrenomedullin,ADM)作为一种新的心血管活性肽在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保护作用,现主要对近年ADM在心血管疾病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一、ADM概述1.ADM的结构特点:ADM是1993年由Kitamura等
期刊
目的 分析糖尿病和非糖尿病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患者住院原因,以降低腹膜透析患者的住院率,提高生存率.方法 对62例长期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患者住院原因进行分析.将患者分为糖尿病组(27例)及非糖尿病组(35例),记录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及住院原因,同时分析两组患者的营养状况、透析充分性和心血管系统状况等指标.结果 观察期间,62例患者47例有住院记录,共计住院111例次.糖尿病组27例患者中共有22
目的:比较茵栀黄口服液与熊去氧胆酸对妊娠胆瘀母鼠总胆汁酸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实验培养的50只母鼠作为研究对象,按照药物及其剂量不同分为五组,分别茵栀黄口服液低剂量组1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CABG)是心脏外科治疗冠心病中最常见、最有效的手术方法之一[1].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stoperative cognitive dysfunction,POCD)是CABG后常见的并发症[2],因其可导致医疗成本和病死率的增加以及降低术后生活质量,而引起人们极大的关注.一、定义和发生率POCD发生在CABG后早期,
期刊
目的:探讨超声检查对胎儿脐带血管前置的诊断价值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3例孕期胎儿脐带血管前置的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声像图特点.结果:超声检查
脊索样胶质瘤是一种罕见的脑肿瘤,多位于第三脑室.因为与脑膜瘤相似,曾经被认为是脊索样脑膜瘤的一种变异类型:发生于第三脑室、具有独特的神经胶质酸性蛋白(GFAP)阳性反应的脑膜瘤.但后来研究发现此肿瘤在组织学、超微结构及免疫组织化学等方面都支持胶质细胞起源.1998年Brat等[1]首先将其命名为脊索样胶质瘤.脊索样胶质瘤很少见,现将我们诊治的1例脊索样胶质瘤的临床特点总结报道如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