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改革进行到今天,按理说生本教育理念早就深入每个教师的内心,教师已经谙熟其中的技巧,熟练运用于每节课堂之中了,但是实际可能不尽如人意,因为很多教师认为,生本是生本了,课堂环境和课堂气氛也确实开放活跃起来了,但是稍不留意,课堂秩序就无法保障了,那么如何在生本理念下让你的课堂活而不乱,高效有序呢?
一、提出优质问题,引导学生思维
生本课堂不仅仅是学生表面上的积极参与,它核心是学生的自主思维,但是小学生的社会经验,阅读经验不丰富,思维系统发展不完善,教师如果不对学生的自主探究做引导,很有可能就会造成看似气氛活跃实则内容散乱的现象。所以,教师必须首先给学生提供优质的问题,以这个问题为引子,抓住他们的思维,集中他们的注意力。
在《最佳路径》的教学中,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最佳路径’是指最好的路径,文章讲的是世界乐园——迪尼斯乐园的路径设计,那么看到这个题目后,再阅读文章,你认为格罗培思的设计如何呢,觉得是最佳吗?”这就是一个引导思维的问题,并且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思维差异,允许学生出现多元的回答,这也是生本课堂的基本特点之一。“我觉得‘最佳路径’不如改成‘最佳游人’,因为路径是游人踩出来的。”“不对,游人是无意识地踩,并且游人踩之前实际上人家就已经在设计路径了,是他设计路径的第一步。”
二、进行合理分组,明确分工要求
生本课堂倡导的是自主合作探究,所以往往以小组的模式进行课堂学习,但是有时可能空有小组的形式而没有达到预期的小组学习的效果。小组学习仍然是所谓优秀的个别学生的舞台,其他学生观望,觉得无事可做。小学生年龄小,自控能力不强,因此教师要给他们任务,让他们明确自己的责任,让他们有事可做。所以生本课堂进行合理分组,明确分工是非常有必要的。
在《海伦凯勒》的教学中,教师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分组,每个小组设置一个组长统筹管理本小组的一切事情,一个记录员,一个发言人,两个同学分别协助记录和发言。教师提出问题:“阅读文章第三、四、五自然段,回答:沙利文老师是如何教海伦摸盲文,拼单词的;文章中‘沙利文老师心疼地用布把她的手指一一包扎起来’体现沙利文老师的怎样的品德;为什么说‘知识打开了海伦的眼界,增强了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布置好问题,教师巡视课堂,因为每个小组成员都有自己的任务,所以整个课堂学生们都积极地努力履行自己的职责,希望在接下来的展示环节为本小组争得好成绩。
三、适度调整把控,发挥教师作用
无论我们考虑多周全,设计多严密,但是学生是活的、是有思维的,课堂它是动态的课堂,它永远处在变化之中,有时可能会出现教师没有预料到的情况,也可能会出现“乱堂”。教师要认识到这是正常的现象,只要能够适度的把握和调整就好,因为生本课堂与教师的主导作用不矛盾。
在《三袋麦子》的教学中,在文章的最后,教师让学生们探究教材里设计问题:“小猪、小牛、小猴的做法你最赞成谁的?为什么?如果是你,会怎么做?”小组内首先讨论,然后发表看法。但是在探究的过程中,没想到其中一个小组内就开了锅,争得面红耳赤。原来是小组内成员发生分歧了,小组本身就分成了两派,小猪一派,小猴一派。了解到情况以后,教师及时调整小组,把这个小组分别放到赞成小猪和小猴的组内,这才解决了问题。其实,到底是谁做得好,本身就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无所谓好坏,因此赞成谁都无所谓,最主要是调动学生的思维,说出他们的想法。
教師应该积极观察,时刻准备着给学生必要的指导和帮助,时刻准备着引导课堂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总之,作为教师要明白教师教得好可不见得就真的好,只有学生学得好才是确实好。所以教师要先接受生本课堂可能会出现的一些情况,然后积极研究对策,抓住动态生成,作正确引导;而不是不放心放手,或是分工不明确,导致部分学生不知该做什么。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要通过自己的多种教学方法,指导、教会学生学习,让课堂活而不乱,高质、高效。
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州市信丰县正平镇中心小学(341621)
一、提出优质问题,引导学生思维
生本课堂不仅仅是学生表面上的积极参与,它核心是学生的自主思维,但是小学生的社会经验,阅读经验不丰富,思维系统发展不完善,教师如果不对学生的自主探究做引导,很有可能就会造成看似气氛活跃实则内容散乱的现象。所以,教师必须首先给学生提供优质的问题,以这个问题为引子,抓住他们的思维,集中他们的注意力。
在《最佳路径》的教学中,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最佳路径’是指最好的路径,文章讲的是世界乐园——迪尼斯乐园的路径设计,那么看到这个题目后,再阅读文章,你认为格罗培思的设计如何呢,觉得是最佳吗?”这就是一个引导思维的问题,并且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思维差异,允许学生出现多元的回答,这也是生本课堂的基本特点之一。“我觉得‘最佳路径’不如改成‘最佳游人’,因为路径是游人踩出来的。”“不对,游人是无意识地踩,并且游人踩之前实际上人家就已经在设计路径了,是他设计路径的第一步。”
二、进行合理分组,明确分工要求
生本课堂倡导的是自主合作探究,所以往往以小组的模式进行课堂学习,但是有时可能空有小组的形式而没有达到预期的小组学习的效果。小组学习仍然是所谓优秀的个别学生的舞台,其他学生观望,觉得无事可做。小学生年龄小,自控能力不强,因此教师要给他们任务,让他们明确自己的责任,让他们有事可做。所以生本课堂进行合理分组,明确分工是非常有必要的。
在《海伦凯勒》的教学中,教师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分组,每个小组设置一个组长统筹管理本小组的一切事情,一个记录员,一个发言人,两个同学分别协助记录和发言。教师提出问题:“阅读文章第三、四、五自然段,回答:沙利文老师是如何教海伦摸盲文,拼单词的;文章中‘沙利文老师心疼地用布把她的手指一一包扎起来’体现沙利文老师的怎样的品德;为什么说‘知识打开了海伦的眼界,增强了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布置好问题,教师巡视课堂,因为每个小组成员都有自己的任务,所以整个课堂学生们都积极地努力履行自己的职责,希望在接下来的展示环节为本小组争得好成绩。
三、适度调整把控,发挥教师作用
无论我们考虑多周全,设计多严密,但是学生是活的、是有思维的,课堂它是动态的课堂,它永远处在变化之中,有时可能会出现教师没有预料到的情况,也可能会出现“乱堂”。教师要认识到这是正常的现象,只要能够适度的把握和调整就好,因为生本课堂与教师的主导作用不矛盾。
在《三袋麦子》的教学中,在文章的最后,教师让学生们探究教材里设计问题:“小猪、小牛、小猴的做法你最赞成谁的?为什么?如果是你,会怎么做?”小组内首先讨论,然后发表看法。但是在探究的过程中,没想到其中一个小组内就开了锅,争得面红耳赤。原来是小组内成员发生分歧了,小组本身就分成了两派,小猪一派,小猴一派。了解到情况以后,教师及时调整小组,把这个小组分别放到赞成小猪和小猴的组内,这才解决了问题。其实,到底是谁做得好,本身就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无所谓好坏,因此赞成谁都无所谓,最主要是调动学生的思维,说出他们的想法。
教師应该积极观察,时刻准备着给学生必要的指导和帮助,时刻准备着引导课堂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总之,作为教师要明白教师教得好可不见得就真的好,只有学生学得好才是确实好。所以教师要先接受生本课堂可能会出现的一些情况,然后积极研究对策,抓住动态生成,作正确引导;而不是不放心放手,或是分工不明确,导致部分学生不知该做什么。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要通过自己的多种教学方法,指导、教会学生学习,让课堂活而不乱,高质、高效。
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州市信丰县正平镇中心小学(341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