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爱”而上巧探爱国主义教育殿堂

来源 :教师·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yix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爱国主义是一个永久的话题,特别是在新时期下,爱国主义被赋予了更多、更丰富的内涵。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有些“站在高处”的爱国主义教育重声势和形式,脱离时代、脱离生活甚至脱离学生实际,忽视学生的需要,实际上没有多大的教育实效。分析课程标准和思想品德教材,我们会发现原来用于构筑爱国主义教育美丽殿堂的砖瓦就在教师的手中,即依据初中学生逐步展开的生活,从教导学生爱自己、爱他人、爱家庭开始,拾“爱”而起,循“爱”而上,蓄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能力和行为。
  一、唤醒爱自己的机能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基石
  爱是为滋养个人和他人心灵成长而扩充自我的意愿,爱是一种行为,是一种基于意愿的行为,而意愿是强烈到足以发展成行为的欲望,单纯的欲望是不一定能转化为行为的。所以爱自己要转化为行为,首先要认识自己,然后是接纳自己,也只有充分认识自己才能爱自己。
  让学生认识自己,不但需要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爱好、兴趣、胖瘦、高矮等长处和短处,还要让学生明白人的行为背后的秘密。
  例如,在思想品德七年级上的第六课《做情绪的主人》的“学会调控情绪”里,笔者将时下生活中中学生和父母经常引发矛盾的“手机”问题摆上台面,让学生参与讨论。其中的教学片段是:
  小明读七年级了,看到别的同学课余的时间在玩手机,于是向爸爸妈妈提出,他想要一部手机。爸爸妈妈商量后,没有满足小明的要求,小明感到很沮丧、懊恼。
  教师提问:“手机是小明真的想要的东西吗?”
  学生齐答:“是的。”
  教师又问:“小明为什么要手机?”
  学生纷纷举手。甲学生回答:“可以打游戏。”乙学生回答:“可以与同学、父母、朋友互通电话。”丙学生回答:“非常有面子。”丁同学回答:“小明会想别人有,我没有太失面子了。”……
  面对学生纷繁的回答,教师一一作了引导与讲评。
  (1)买手机为了玩游戏,如果你是小明的父母,会拒绝吗,理由是什么?
  学生回答当然会。理由归结为受年龄限制,心理的不成熟加上自制力差,父母担心孩子玩游戏上瘾;伤害身体而且容易荒废学业。
  (2)买手机是为了打电话,这个理由充分吗?你们帮小明寻找其他打电话的途径。
  学生答:学校和家里固定电话、学生用智能手表电话,都可以替代手机。
  (3)丙和丁学生的理由应该是小明当时的真实想法。那么,小明的这种想法是从哪里来的?
  学生思索后纷纷回答:“跟同学比的。”“可能他父母经常换手机,受家长影响的。”“现在到处都是手机店,手机广告满天飞,小明hold不住了。”
  教师微笑着说道:“大家发现没有,这些想法要么是小明跟同学攀比产生的,要么就是受家长或社会因素的影响产生的。这么看来没有一个理由是小明自己内心发出来的。手机对小明真的是必不可少的吗?”学生回答:“不是。”教师说:“既然不是小明内心需求的,也不是他目前的必需品,父母当然可以不给他买。”
  在这个问题的探讨过程中,教师利用身份认同和价值观趋向,始终站在学生的角度,引导学生遵从自己内心的选择和需要,带领孩子认识自我、剖析自我,尊重内心真正的自我,既有方法又有实效。
  二、升华爱他人的情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支撑墙
  从爱自我出发,去爱旁人,是在积攒自身的能量,最终得益的是自己。这是一种理念或者是一种思维,只有确立了这种思维方式,才能去关爱他人,去关心社会,去爱国家。再从马斯洛的人的五大需求看,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和归属感(社交)、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而关爱他人就蕴含在这五种需求中。人生来就有向学和向善的习性,我们人类是经过千万年进化的具有情感和智慧的生物,只有向善,去关注别人,帮助别人,我们才能与别人交流,获得对这个世界不一样的观点和生存的经验。所以人类进化的结果就把这种对别人的友善刻在基因中了,因而也就融于五种需求中了。
  因此,在爱国主义教育中,我们将以自身的需求为起点,去把关爱他人的情感外化为行动。学生能通俗易懂地领悟,我们不仅要珍爱自己,而且在关注他人、关爱他人的同时不损人利己,这是人生更高的价值。
  例如,在八年级上的思想品德第七课《竞争合作求双赢》中,教师运用了教材中的小故事:冠军瓜农汤姆每年都将自己辛勤培育的优良种子分给邻居。在讨论教材的两个设定的问题之前,教师先问了这样一个问题:“你是怎么理解汤姆说的‘我把种子送给大家,其实也是在帮助自己’这句话的?”学生各抒己见,其中不乏富含哲理的认识,如凡是你想得到的,就先让别人得到;你对别人做了什么就是对自己做了什么;助人利己,利己利人等。有了这个前奏,再探讨教材的问题:①汤姆帮助竞争对手的结果是什么?②结合此例,谈谈合作的重要性。学生更能领悟:要达到合作双赢的目标,那就离不开宝贵的个人品质,那就是:担当、给予和分享。这位老师先着眼于人的本性是利己,然后引导学生明白趋利避害,从大利出发“实现利他人,避大害”的道理。虽然没有大谈奉献或牺牲个人成就集体等,但向学生传递了更贴近实际的思想:只有爱自己,爱自己的大利,才能升华助人爱人的情感,才能爱生活、爱自己的国家。
  三、培植爱家的责任是爱国主义教育的脊梁
  家是由人和居室构成的一个集合体,家人既是别人又是亲人;“国”在字典里的解释是有土地、人民、主权的政体,家和国在概念上是相似的。家又是一个“孵化器”,每个人接受了家庭教育后,必然要走向社会。所以学生只有爱家才能爱国,一个不爱家的人不要指望他能爱国。家的存在同一个人的归属感的需要是息息相关的,如果人缺乏了这种归属感,家在某种意义上仅仅是一个居所而已。而这归属感的养成是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的,这个规律是家的伦理法则。家的伦理法则除了我们所知道的长幼次序外,还包括尊重、责任心、同理心、宽容心等,而这些都与每个人的心理需求有关。
  所以从学生的个人心理需求出发,去激发尊重、责任心、同情心、宽容心,是培植爱家责任的一条必要的路径。
  例如,在八年级上的思想品德第一课《爱在屋檐下》中,老师举例的时候,往往不可回避地会涉及一个典型的例子,那就是青少年离家出走的问题。许多教师为了节省时间给课堂教学预设情景,喜欢将离家出走的原因设计成诸如成绩不好,被父母责骂,心中苦闷或者是沉溺于网络游戏,或者是父母离异,缺乏关爱等。课堂实际操作下来,往往是离家出走已经是错,究其出走的原因也是错。课堂教学变成处处都在责难这个青少年,时时都在说教要体谅父母,理解大人等。我们明白这其实并没有帮助有这种不良心态的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其中有一位老师同样讲到小刚离家出走的案例,他却避开了对小刚的责难,而是先给予小刚充分的理解和同情,分析得出:小刚离家出走的直接原因是心里苦闷或者是害怕。然后教师直接提问:离家出走后,小刚有没有解决他的问题?学生思考后明白:没有解决问题,还带来了新的问题,例如出走后的衣食住行怎么办,人身安全令人忧……学生罗列了各种可能出现的生存危机。
  教师通过引导,启发学生:要解决问题只能是回过头和父母去沟通,同父母深入交流才是两代人跨越情感障碍的有效方法,这既尊重了父母,又尊重了自己。这位老师从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角度出发,培植学生善待自己、善待家人、爱护家庭的责任。
  爱家,初中生对家的依赖和归属,同理可以上升到对国家、对民族的爱。常说有爱就有家,有家就有国,这就是对国家、对民族的强烈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作者单位:浙江省象山县教育局教科研中心)
其他文献
由于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林产工业企业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和行业结构的变化而面临着市场各方面的剧烈竞争。因此,林产工业企业想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实现经济效益,增强企业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互联网金融应运而生,作为将互联网技术与传统金融行业相结合的全新领域,其衍生出各色各样的金融产品已以各种方式渗透进我们的生活,近几年可
介绍涉农大数据分析工作现状,指出涉农大数据分析相关法律要求,提出了牢固树立法治和互联网思维、利用网络技术广泛系统采集、多维度多方法深入系统分析、强化责任,确保安全
分析了群锚效应,研究了锚固体间距对锚杆基础承载力的影响,并结合算例,推演出群锚承载力理论公式,并有待实验验证。
网络,已经进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一方面,使我们获取、传递信息更加便捷,方便我们的学习、工作;另一方面,因为其松散的组织架构,一些负面的信息对我们青少年的成长又有着极
摘 要:良好的习惯是一种积极的定型动力。因此,培养孩子良好的倾听习惯,不仅是语文课堂的教学需要,更会让孩子受用一生。本文从四个方面阐述了如何让孩子学会倾听,善于倾听,从而养成良好的习惯,提高学习的兴趣。  关键词:低年级;语文课堂;倾听习惯;培养  在我们低年级的语文课堂上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景:一个孩子在回答问题,其他的孩子举着小手,迫不及待地说:“我,我,我……”有的小朋友还没等发言的孩子把话说
新松树湾隧道位于砂粘土中,含水量大,土体的稳定性极差,施工难度较大.为此,在隧道施工期间,通过土工试验、隧道收敛和围岩内部位移的现场监测、隧道变形的三维有限元仿真计算
目的 通过对肝外胆管癌患者术后生存期的Cox模型多因素分析,旨在探讨其生物学特性中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以期对临床治疗能有所帮助。 临床资料 作者收集1986~1995年经外科手术
2015年11月27日至29日,湖南省教师教育学会班主任工作专业委员会2015年年会暨全省第五届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研讨会在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成功举行。此次盛会共吸引了来自湖南省
本文详细说明了《系、部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功能及其对软硬件要求,并阐述在校园网的基础上组建《系、部办公自动化》系统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