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标准讨论与30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研究

来源 :学术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ergreghrtgtrg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真理标准的讨论为端正中国的学术航向做出了重大贡献。正是在真理标准讨论的基础上,一系列被颠倒的理论被重新颠倒过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面貌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恢复。广大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工作者正是在这场讨论的鼓舞下,结合新的实践和新的科学成就,拓宽了自己的研究领域,探索了许多新的问题,并获得一大批成果。真理标准讨论与30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研究是相互映照、相互发明的。
  关键词:真理标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30年
  中图分类号:B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08)04-0008-05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现在的30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复苏的30年,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在反思的基础上重新开拓前进的时期。这一时期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方面的重大事件是真理标准的讨论。究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还是“两个凡是”是真理的标准?这场争论实质上是两条思想路线的斗争。这场讨论以前者的胜利而告终,并且载人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史册。这场讨论宣告了党在全局上的拨乱反正的开始,宣告了一场气势磅礴的思想解放运动的到来。它为全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以一种科学的精神同现代迷信、语录标准、僵化模式及其最新表现“两个凡是”等种种蒙昧主义实行决裂。这场斗争端正了中国的政治航向,使中国完成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变,为中国的改革开辟了道路。不仅如此,它也为端正中国的学术航向做出了重大贡献。正是在真理标准讨论的基础上,一系列被颠倒的理论被重新颠倒过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面貌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恢复。广大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工作者正是在这场讨论的鼓舞下,结合新的实践和新的科学成就,拓宽了自己的研究领域,探索了许多新的问题,并获得一大批成果。
  
  一、基础研究深入进行与热点问题积极探讨
  
  真理标准讨论30年来,广大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工作者不仅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基础研究,而且立足于中国的现实,研究世界及未来的理论发展趋势,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基础问题研究。这种理论研究,无论在广度、深度乃至填补空白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进展,使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基础研究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生动局面。
  从总体上看,真理标准讨论30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基础研究,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种情况:
  第一,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某些原理,以历史和现实的经验为基本参照,给予新的解释,赋予更为丰富的内涵,从而增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理论的活力和指导实践的功能。一是“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全中国盛行反思活动;二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体系、对象和功能进行了新探讨;三是辩证唯物主义理论进行了新探讨;四是唯物辩证法进行了新探讨;五是认识论进行了新探讨;六是历史唯物主义进行了新探讨。
  第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某些问题,特别是长期以来被忽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某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一些新内容补充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理论基础和基本原则,但尚未形成完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理论体系。伴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基础研究出现了与“文化大革命”以前不同的状态。这不仅表现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基础研究的深度的不同,而且更重要的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基础研究的角度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基础研究的内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基础研究出现了许多新的热点问题。由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的主体性问题日益突出。中国计划经济条件下,人的地位作用基本上是由上级确定下来的,人不需要自己多加思考,当好自己这颗螺丝钉就可以安稳地生活下去。中国改革开放的浪潮打破了人们宁静的生活,人们自己的命运不再是由别人安排决定的,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己,因而人们思考问题的角度就与以前发生了变化。重视主体、注重个人,关心人的价值等等问题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基础研究新的热点问题。
  第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有些领域,由于长期以来的闭锁状况和拒斥态度而未予研究,真理标准讨论30年来,在这些方面,也完成了形成体系并进行系统研究的任务。真理标准讨论30年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同样使我们面临科技、环境、经济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关系问题,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在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中所不能回避的问题。人们对于环境以及全球问题等等问题的关注也迅速地影响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工作者,因而真理标准讨论30年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基础研究出现了转向。真理标准讨论30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基础研究无论上述哪一种情况,都具有开创意义。洋溢着时代精神,充盈着新鲜经验,是真理標准讨论30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基础研究工作的基本特色。真理标准讨论30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基础研究焕发了新的生机,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空前的繁荣和长足的进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基础研究不仅重新步入正确的轨道,而且在新的条件下得到了发展,取得了伟大成就。真理标准讨论30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研究的论题、问题、层面、方式、话语、维度、领域等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元化特征,并且这些多元的甚至相去甚远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话题取得了平和的、宽容的、共处的文化氛围。在这种背景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界出现了许多新的研究领域和热点问题:一是真理标准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二是生产力标准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三是哲学基本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四是实践唯物主义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五是主客体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六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七是真理观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八是唯物辩证法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九是价值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十是历史唯物主义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十一是人道主义、异化和中国人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十二是毛泽东哲学思想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十二是邓小平哲学思想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十三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哲学基础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十四是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十五是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十六是斯大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书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广大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工作者对这些热点问题的积极探讨,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二、研究的突破与创新
  
  真理标准讨论30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科学技术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开辟了许多新的研究领域,探讨了许多新的问题。
  第一,改革原有的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体系,建立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体系,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界的共识。在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象和体系问题的讨论中,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体系得到不断完善。这表现在:一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工作者重视实践,试图从实践的观点去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二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工作者主张唯物史观得到更多的关注和重视。三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工作者主张价值论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四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工作者主张人的问题得到重视。目前,改革原有的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体系,建立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体系的讨论仍然在继续。
  第二,对哲学基本问题的探讨提出了许多新观点,加深了对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体系的思考。真理标准讨论30年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工作者对哲学基本问题的探讨主要是围绕着哲学基本问题的含义、哲学基本问题与其他哲学问题的关系等进行的。真理标准讨论30年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工作者对哲学基本问题的探讨,由于贯彻了“双百”方针,参加讨论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工作者比较广泛,有些问题虽然尚未取得一致的意见,但是却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研究的突破与创新具有重要的作用。
  第三,对主体客体问题的探讨提出了许多新观点。历史上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没有阐述过主体客体问题,学术界也未曾讨论过主体客体问题。随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研究的不断深化,20世纪80年代以后,主体客体问题成为一个讨论时间长、涉及面广、影响深远的热点问题。对主体客体问题的讨论,开始是从认识论角度提出来的,以后逐渐被上升到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普遍范畴和原则的地位。主体客体问题的探讨,拓宽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研究的领域和视野,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主体客体理论得到深化和发展。同时,主体客体问题的探讨特别是主体性及主体性原则问题的探讨,不仅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研究领域引起深刻的反响,而且在哲学的诸多领域,比如伦理学领域、美学领域,引起深刻的反响,在哲学之外的许多学科领域,比如教育学领域、管理学领域,也引起广泛的反响。
  第四,对实践唯物主义的探讨提出了许多新观点。实践唯物主义的探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体系反思和改革继续深化的结果。实践唯物主义探讨的兴起,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改革由反映到建构的转变。实践唯物主义的探讨,试图从新角度,重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实质和基本精神。实践唯物主义的探讨,突破了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逻辑基础和整体框架,对于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体系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实践唯物主义的探讨深化了广大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工作者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内在精神的理解。一是由于把实践置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体系的重要逻辑地位,构成维系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体系诸组成部分之间的纽带,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体系在宏观上整合为一个有机整体,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体系获得了更为严谨的逻辑性。二是以往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工作者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时,都强调客观性原则,这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工作者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立场是必要的,然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一般唯物主义哲学相比所具有的特质,强调主体性原则不充分,把实践仅仅看作狭义认识论的范畴,未能够把实践作为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逻辑前提的一个重要层面。实践唯物主义的探讨在一定程度上矫正了这种偏颇。三是把实践性作为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逻辑特征和功能性特征,可以通过人类的具体历史实践,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获得一种不断地吸收人类文明成果,日益切近人类实践活动的内在机制。这样,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就不再是凝固的、僵化的,而能够随着人类实践内容和形式的不斷更新,去不断地超越自身的现存模式。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获得了开放性特征。
  第五,对认识论有关问题的探讨提出了许多新观点。真理标准讨论30年来,以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为先导,有关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探讨自始至终都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界的热点之一。对认识论有关问题的探讨,使得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取得了多方面的、长足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工作者对于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认识的本质、真理等问题的探讨,使得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研究获得了突破性发展。
  第六,对辩证法有关问题的探讨提出了许多新观点。在20世纪,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迅速发展,重大成果层出不穷,为辩证法的探讨提供了大量材料,给辩证法的生存和发展以深刻的影响。真理标准讨论30年来,广大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工作者积极探讨唯物辩证法的各种问题,比如对立统一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唯物辩证法与现代系统论的关系等等问题。对辩证法有关问题的探讨,不仅有助于唯物辩证法理论的发展,而且对于人们在实践中正确地把握唯物辩证法、处理好纷繁复杂的问题,具有积极的意义。
  第七,对历史观有关问题的探讨提出了许多新观点。真理标准讨论30年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界在历史唯物主义方面的研究异常活跃,出现了许多新观点和新见解,关注的问题也非常广泛。总的说来,比较集中在社会规律问题、社会结构和社会转型问题、历史决定论和历史选择论问题等,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工作者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对这些问题作了深入探讨,丰富和完善了历史唯物主义理论。
  对历史观有关问题的探讨涉及一个更深刻的问题,即如何看待历史本质以及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所实现的革命变革的实质究竟是什么的问题。中国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界对历史本质的看法,往往是从客体出发,强调社会发展过程的自然历史性,从而使它带有一定程度的机械论和预成论色彩。真理标准讨论30年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界对社会客观规律和人的自觉活动的关系以及历史决定论和历史选择论关系的探讨,使人们认识到人类历史是人们自己创造的,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同时人类历史又具有自身内在的制约性、必然性,限制着历史运动的承担者的活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人类历史过程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是历史决定论和历史选择论的统一。这是真理标准讨论30年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界对历史本质和唯物史观理解上的一大进展和突破,这必将进一步推动整个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探讨的深化和发展。
  总之,真理标准讨论30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科学技术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开辟了许多新的研究领域,探讨了许多新的问题。尽管广大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工作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许多新问题的看法还不尽一致,在理解上还存在诸多分歧,但广大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工作者从不同角度所作的探讨,对于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研究的突破与创新无疑是有积极作用的。
  
  三、总结与点评
  
  真理标准讨论30年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建设实践的发展,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和创新,研究成果极为丰富,理论水平空前提高,最主要的标志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和发展。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许多方面,包括理论精神、思想方法和具体观点等,都包含了丰富的新的哲学原理思想。真理标准讨论30年来,广大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工作者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方面研究的主要内容大致具有八个方面的特征。
  第一,真理标准讨论30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研究范围扩大了、研究深度拓展了。比如,认识论的研究,一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工作者对实践、认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真理、思维等范畴进行了新的探讨。不仅研究了认识和实践的多重涵义、属性、类型以及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的地位,而且研究了认识和实践本身的构成要素、结构、特性及其相互关系,并探讨了认识和实践发展的规律。二是在现代新兴科学、交叉科学、横断科学的涌现及西方哲学思潮的涌入之际,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工作者提炼、概括了一批新的范畴。如主体性、主客体相关律、信息、反馈、调节、控制、人工智能、合规律性、合目的性等,大大丰富了认识论的内容。三是认识论研究的领域突破了传统框架,开辟了认识主体论、发生进化认识论、科学技术认识论、社会认识论等新领域。再比如,社会历史研究,一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工作者突出了社会结构的多样性和社会系统的实践性、整体性。二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工作者吸取自然科学研究的新成果,结合当今社会实践的新经验,紧紧围绕社会历史规律与人的活动的关系这一中心,开展了一系列的基础理论研究,克服了传统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的贫乏状态。
  第二,真理标准讨论30年来,广大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工作者积极研究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和当代新科技革命提出的一些新课题。比如,真理标准讨论30年来,广大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工作者积极研究实践、实践唯物主义、主体性、价值论等问题。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的阶段,尤其是在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如何提高人们的素质、如何培育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观念、如何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等一系列现实问题,都需要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层面提供理论导向。同时,新科技革命带来的许多社会问题,都需要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真理观和价值观的统一中去寻求解决。这样,实践、主体性、价值等问题的研究迅速兴起,并很快形成热潮。随着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精神实质理解的不断加深,在探索建构适应新形势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体系时,广大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工作者开展了实践唯物主义的大讨论,而且迅速形成热潮。
  第三,真理标准讨论30年来,广大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工作者积极研究受教条主义和指导思想上“左”的影响而忽视研究、甚至成为研究禁区的问题。比如,中国人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的思想研究是非常丰富的。可以说,全部马克思主义就是为了彻底改变使人不成其为人的处境、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创立的。但是,在中国过去强调阶级斗争的年代,常常见物不见人,只讲阶级性,忽视人性,看不见人在历史活动中的主体性,只把人当工具不当目的。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中,不把人当人,人的问题成了研究禁区。真理标准讨论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界冲破人的问题研究禁区,广泛开展了人的研究。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末期,人学研究与相关联的实践、主体性、价值论研究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相互映照、相互发明,更丰富和深化了中国人学研究内容。
  第四,真理标准讨论30年来,广大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工作者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方面研究的进展情况充分地说明了理论的生命之源在于社会的需要和人民的需要。时代的呼唤和实践的需要驱动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不断地发展。一方面,现实的需要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研究不断地提供新的课题,促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发展;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研究的成果,在推动人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认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规律,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等方面都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第五,真理标准讨论30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遗产,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新的世纪,系统回顾真理标准讨论30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发展的历史,全面总结真理标准讨论30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和丰富经验,对于在新世纪开拓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发展和繁荣的新局面,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六,真理标准讨论30年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突破性的进展和创新,硕果累累,确实令人感到自豪。但是,时代在前进,实践在发展,真理标准讨论30年来取得的成绩,对未来已经成为过去,它只能是未来的起点。那么,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研究将用怎样的步伐走向未来呢?这是广大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工作者正在深入思考,并且将以实际行动予以回答的问题。广大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工作者既然曾经创造过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研究辉煌的过去,也一定会创造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研究美好的未来。
  第七,真理标准讨论30年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突破性的进展和创新充分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不是教条,其中并不存在超时空、无条件、永远不可动摇的绝对观念或绝对真理。不同的国家和民族,都有权而且必须用自己的实践条件和理论背景,在接收、宣传和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过程中有所创造,赋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以自己国家、自己民族、自己时代的特色。因此,恢复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批判精神,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本身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时代提出的要求。恢复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批判精神,必然摒弃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种种神化和教条化扭曲,提倡积极的思考,大胆而严肃的探索,进行富有创造性的研究。由此,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积极地同其他哲学派别和其他研究学科展开多角度的对话或相互渗透。这样,必然导致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丰富多彩的发展趋向。真理标准讨论30年来的改革开放不断扣击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工作者的思维中枢,全球新思维的理论格局开阔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工作者的视野,来自新时期实践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激发和拓展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工作者的思路,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工作者的危机感和责任感的驱使下,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研究终于冲破了那种“千人一面”的模式,开始出现丰富多彩的生动局面。
  第八,真理标准讨论30年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突破性的进展和创新充分说明了在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中,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都不应当遵循一个固定模式,更不应当用某个模式充当最高裁判而随意地宣布谁是真理或者谬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工作者可以运用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思路、不同的风格,从不同的角度去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真理标准讨论30年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界出现了本体论哲学观、方法论哲学观、价值论哲学观、主体建构哲学观、文化哲学观等各不相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走向,正体现了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研究多姿多彩的趋向。这本身就是对现代迷信和教条主义的有力沖击,显示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研究正在恢复和生发新的活力。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工作者在思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现代化问题时,内在地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研究应该具有开放性。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研究应该具有开放性的实质在于承认不同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派别的存在和相互对话。因此,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工作者应该提倡至少要容忍多种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研究存在的趋向,应该提倡至少要容忍不同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研究派别的研究活动。比如,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工作者对实践唯物主义、科学主义、人本主义及其新的分支,都有必要进行认真地、创造性地研究。
  总之,真理标准讨论与30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研究是相互映照、相互发明的。
  
  [责任编辑:左安嵩]
其他文献
摘要:多民族杂居的滇南龙村是中国多民族杂居村落中较为常见的普通村落,其文化形态具有共性的现象:就是多民族雜居村落文化形态“再民间化”的过程不是简单的恢复被中断或退隐出生活场域以前的表现形态,而是作为村落自组织的综合系统,渗透于自然资源、经济手段、民间文学艺术、宗教信仰、行为模式、思维方式、语言交际等方面,并且在自组织的村落文化场域内有序地调适着各种文化相互适应的生存空间,随着村落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期刊
摘要:当前,在政治学领域,新制度主义理论正取代行为主义而成为主流分析范式的趋势。那么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如何评价其基本理论观点,即是本文所要探讨的内容。针对新制度主义的个人主义理论出发点、制度变迁理论及国家理论,本文认为其具有偏狭性、本末倒置性及一定的合理性。只有基于对新制度主义的理性认识,才能对解决现实问题起到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新制度主义;评析;历史唯物主义  中图分类号:D033/B03 
期刊
摘要:对美国20世纪末反环保运动与联邦政府行为的考察,探析美国20世纪朱反环保运动对美国联邦政府行为的影响,反观同一时期美国环保运动面临的阻力与困境,以期为现今我国生态文明的建设中类似问题的出现和解决提供具有前瞻性的借鉴。  关键词:美国;反环保运动;政府行为  中图分类号:X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09)02—0112—04    与所有社会运动都会产生如黑格尔所
期刊
摘要:从建构主义出发,政府与NGO的合作关系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双向建构中生成的。逻辑上。政府与NGO的关系总是不断地从对抗走向统一,趋向由不良的结构螺旋上升为良性结构。由于现代社会需求的多元化、政府公共事务“不可治理性”的增强,以及资源的“外部限制”与“外部依赖”,政府与NGO只能改变原有认知,在合作中寻求发展。虽然目前双方的合作关系还处于初级阶段,但只要双方在公共利益的指引下坚持双向沟通、反
期刊
摘要: 党的思想路线建设既是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导,又是推进改革开放的强大动 力,贯穿改革开放的全过程。从实事求是原则的重新确立,到解放思想大旗的高高举起,再 到与时俱进品质的不断强化,这一不平凡的思想变革历程,有力地推动着党的建设创新发展 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拓前进。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精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 大法宝。当前强调继续解放思想,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丰富的科学内涵。清醒地认识和把
期刊
摘要: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是我国当前亟待解决的一大社会问题。课题组调查发现大学毕业生就业有明显的部门偏好和地区偏好。针对我国劳动力市场的特点,运用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模型对大学生就业进行分析,认为地区间收入差距相对悬殊、转换工作的成本较高、社会保障差异巨大是大学毕业生择业偏好形成的主要原因。因此。要缓解大学生就业难,改变大学生的择业偏好,就必须逐步打破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性分割。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择业
期刊
摘要:解放思想既是推动学校改革发展的有力思想武器和重要法宝,也是学校改革发展的最大收获和宝贵经验。解放思想,首要的就是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定不移地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改革作为发展动力,把管理作为发展保障,把开放作为发展途径,把师生作为发展之本,在促进高校改革又好又快发展、提升办学质量特色、完善办学机制体制、提高开放办学水平、推进和谐校园建设上取得新突破。  关键词: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科
期刊
摘要:社区建设是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反映,是社会管理与控制向社会治理与服务迈进的必然要求和具体体现。社区建设运动契合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趋势,蕴含着深刻的社会发展理念,也寄托着政府改造社会的理想。但由于政府开展社区建设的初衷和直接目的是解决社会转型和体制转轨中的社会问题,并非基于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清醒把握和自觉追求,在政治稳定的框架内实现社会改造的理想面临着重重矛盾,举步维艰。新农村建设为陷于尴尬和
期刊
摘要:对于气候及相关天象的认识是人们自然观的组成部分,对少数民族文化体系中作为地方性知识存在的气候知识进行梳理,总结人们应对气候变迁过程中安排生产生活的方法与措施,是民族文化研究的应有之义,在应对各种异常气候变迁及相关自然灾害方面时也可起到重要的借鉴意义。大理白族的相关地方性知识中所揭示的气候知识与资源、信仰纠结在一起的状况作为一个颇具说服力的个案,为当下日趋紧张的资源与环境问题的处理提供了有别于
期刊
摘要:1932年夏清华国文入学试题“对对子”。引起很大争议。对陈寅恪来说,出题是由于很偶然的原因促成的,但这一偶然却使一个学术人格突然介入到公共生活中。成为决定许多考生升学命运的人。认真分析这个风波,可以发现,所以会引起争议的深层原因,是陈寅恪所坚守的学术伦理与社会大众认同的社会伦理之间发生了冲突所致。从“对对子”所遭到的批评中,可看出陈寅恪所信守的文化保守主义理念在当时的尴尬地位,以及与社会潮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