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创新教育已经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元素。初中地理教学要实现创新就要转变教学观念,培养创新思维;联系生活实际,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运用直观教学,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巧妙设疑,激发创新思维;动手实践,发展创新思维。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学 创新思维 激发兴趣 教学观念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2-0168-02
新课程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能力和實践能力。“创新”人才的培养有赖于教育的“创新”。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是初中地理教师肩负的重任。
一、转变教学观念,实施创新教育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施创新教育,教师自身首先要有创新精神,要树立科学的教学观,培养学生“学、思、创”的精神。教学要从知识的传授过渡到对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着重教给认识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思维方法,教会学生如何掌握知识,学会独立获取知识的本领,追求“知识的创新应用”。同时,教师还要尊重学生对教学的意见,研究学生个体的特点,因材施教,鼓励学生勤学好问,大胆质疑,开展合作学习。其次,教师要树立科学的学生观。现代科学的学生观要求教师要以全面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应以学生为本,把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对待,关注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位学生的优势潜能。
二、激发兴趣,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初中生的学习兴趣总是在良好的情境中产生的。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教师便可把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脍炙人口的诗歌、启迪智慧的谜语、饶有情趣的民谣、引人入胜的寓言等途径来创设教学情境,引起悬念,激发兴趣,学生便会产生“愿问其详”的心理。“心求通而未能得之意,口欲言而未能概其貌”时,是学生积极性最高的时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去探索、去创造,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例如:《中国的地形概况》一节,可以引用苏轼《赤壁怀古》中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诗句及李煜《虞美人》中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等诗句,然后向学生质疑:“为什么江水是向东流,而不向西流?”此时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去探索,最终发现中国的地势特点影响着河水流向,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运用直观,启发创新思维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这一节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理解的。要弄懂地球公转产生了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和四季的更替,要求学生具有很强的空间思维能力。突破这个难点历来是地理教师感到吃力和为难的。在教学这一内容时,教师与学生共同做一个模拟演示,把教室空间摸拟成太阳系,将学生的视线比着太阳光线,教师拿着地球仪绕教室四周走一圈比着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日期,地球上的太阳高度、昼夜长短变化状况,将演示结果的理论知识用表格形式板书出来。学生通过观看演示,增强了空间感,很直观地反映出由于地球公转特点才形成了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变化及四季的更替。当学生理解了这个难点问题后,教师提出课本上没有的一个新问题让学生思考,即:如果地球在公转中,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是垂直的,地球上昼夜长短情况怎样?正午太阳高度怎样变化?有无四季更替?学生能独立分析得出结论是:在一年内各纬度上昼夜长短平分,正午太阳高度没有变化,无四季之分,更无极昼极夜现象。如果没有运用直观教具演示,学生是不能解决这一个创造性问题的。
四、巧妙设疑,培养创新思维
创新意识是指一种愿意发现问题、积极去探求的心理取向,是创新的动力源泉。教学中要善于通过启发学生敢于、善于、乐于质疑,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先让学生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然后鼓励、诱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完成“柳暗花明又一村”,最后得到的不仅仅是成功的快乐,同时他们的创新能力也能得到培养。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一题多解、一题多思、一题多变,诱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思考和寻找答案,产生尽可能多、尽可能新、尽可能独特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体现思维的灵活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五、动手实践,在活动中培养创新能力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使教学手段多样化。学生创造力的形成,课外活动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课外活动通常具有知识性、科学性、实践性、灵活性、趣味性等特点。在这种活动中学生不仅可以获得创造力发展所需要的良好环境,而且开始了真正的创造活动。作为地理教师,应该大力开展一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比如,组织各类兴趣小组、举办专题讲座、开展演讲和知识竞赛、参观调查、结合实际撰写地理小论文、参加各种公益活动等。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开始了真正的创造活动。学生经常参加这些活动,不仅可以扩大视野、启迪思维,而且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而课堂教学未触及和深入的问题去研究,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总之,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所在,创新思维是现代人才的核心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的要求。教师只有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摆在重要位置,积极探索实施创新教育的途径,才能顺应素质教育的潮流,培养出一批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具有创新能力的合格人才。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学 创新思维 激发兴趣 教学观念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2-0168-02
新课程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能力和實践能力。“创新”人才的培养有赖于教育的“创新”。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是初中地理教师肩负的重任。
一、转变教学观念,实施创新教育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施创新教育,教师自身首先要有创新精神,要树立科学的教学观,培养学生“学、思、创”的精神。教学要从知识的传授过渡到对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着重教给认识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思维方法,教会学生如何掌握知识,学会独立获取知识的本领,追求“知识的创新应用”。同时,教师还要尊重学生对教学的意见,研究学生个体的特点,因材施教,鼓励学生勤学好问,大胆质疑,开展合作学习。其次,教师要树立科学的学生观。现代科学的学生观要求教师要以全面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应以学生为本,把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对待,关注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位学生的优势潜能。
二、激发兴趣,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初中生的学习兴趣总是在良好的情境中产生的。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教师便可把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脍炙人口的诗歌、启迪智慧的谜语、饶有情趣的民谣、引人入胜的寓言等途径来创设教学情境,引起悬念,激发兴趣,学生便会产生“愿问其详”的心理。“心求通而未能得之意,口欲言而未能概其貌”时,是学生积极性最高的时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去探索、去创造,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例如:《中国的地形概况》一节,可以引用苏轼《赤壁怀古》中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诗句及李煜《虞美人》中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等诗句,然后向学生质疑:“为什么江水是向东流,而不向西流?”此时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去探索,最终发现中国的地势特点影响着河水流向,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运用直观,启发创新思维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这一节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理解的。要弄懂地球公转产生了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和四季的更替,要求学生具有很强的空间思维能力。突破这个难点历来是地理教师感到吃力和为难的。在教学这一内容时,教师与学生共同做一个模拟演示,把教室空间摸拟成太阳系,将学生的视线比着太阳光线,教师拿着地球仪绕教室四周走一圈比着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日期,地球上的太阳高度、昼夜长短变化状况,将演示结果的理论知识用表格形式板书出来。学生通过观看演示,增强了空间感,很直观地反映出由于地球公转特点才形成了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变化及四季的更替。当学生理解了这个难点问题后,教师提出课本上没有的一个新问题让学生思考,即:如果地球在公转中,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是垂直的,地球上昼夜长短情况怎样?正午太阳高度怎样变化?有无四季更替?学生能独立分析得出结论是:在一年内各纬度上昼夜长短平分,正午太阳高度没有变化,无四季之分,更无极昼极夜现象。如果没有运用直观教具演示,学生是不能解决这一个创造性问题的。
四、巧妙设疑,培养创新思维
创新意识是指一种愿意发现问题、积极去探求的心理取向,是创新的动力源泉。教学中要善于通过启发学生敢于、善于、乐于质疑,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先让学生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然后鼓励、诱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完成“柳暗花明又一村”,最后得到的不仅仅是成功的快乐,同时他们的创新能力也能得到培养。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一题多解、一题多思、一题多变,诱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思考和寻找答案,产生尽可能多、尽可能新、尽可能独特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体现思维的灵活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五、动手实践,在活动中培养创新能力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使教学手段多样化。学生创造力的形成,课外活动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课外活动通常具有知识性、科学性、实践性、灵活性、趣味性等特点。在这种活动中学生不仅可以获得创造力发展所需要的良好环境,而且开始了真正的创造活动。作为地理教师,应该大力开展一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比如,组织各类兴趣小组、举办专题讲座、开展演讲和知识竞赛、参观调查、结合实际撰写地理小论文、参加各种公益活动等。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开始了真正的创造活动。学生经常参加这些活动,不仅可以扩大视野、启迪思维,而且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而课堂教学未触及和深入的问题去研究,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总之,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所在,创新思维是现代人才的核心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的要求。教师只有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摆在重要位置,积极探索实施创新教育的途径,才能顺应素质教育的潮流,培养出一批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具有创新能力的合格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