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d的挣扎

来源 :中外企业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mh199009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福特公司(Ford)——世界第二大汽车制造厂,成立于1903年。这家百年老字号的汽车制造商曾是世界汽车行业的领头羊,一个多世纪的风雨过后,它仍是全球前十大企业。但进入21世纪以来,它的业绩却频频下滑, 2003年,这家曾引领汽车行业潮流的百年老字号在庆祝自己百岁生日时,心情却难免有一丝苦涩和紧张,因为福特汽车正面临着前所未遇的经营压力。虽然公司的各部门为了促进销售使出了浑身解数,甚至不惜赔本赚吆喝,但销售额还是连年下滑。在经历了2001年和2002年连续亏损64亿美元之后,福特汽车终于在2003年扭亏为盈。
  但现在的局势对福特汽车来说并不容乐观,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在2003年福特百岁生日之际,福特长期信贷评级被下调到"BBB-",仅高于不适合投资的"垃圾股",而日前供大于求的汽车市场对福特来说更是雪上加霜。它在美国《财富》杂志世界500强排行榜中的排名已从2000年的第3位落至2003、2004年的第6位。是什么使福特面临难以自拔的困境?如何扭转局面、重振雄风?它艰难的复兴又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现任掌门人——小比尔·福特能否使公司快速恢复往日的风采呢?
  
  困境
  
  做大还是做精?——是每个公司都必须面临的战略性抉择,尤其是当公司发展到一定阶段,准备转型的时候。俗话说:“不要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按照风险分散化原理,企业应该尽力搭配投资组合,分散非系统性风险,直至降为最低,甚至为零。因此,即便公司的某项业务再强,如果不拓展新的营业领域,把企业做大,那企业经营的非系统性风险就分散不了。但是如果一味做大,不断投资新的领域,而忽视甚至偏离自己最为擅长的核心业务,那么企业的生存就没了牢固的根基,往往会造成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局面,得不偿失——福特似乎就陷在做大还是做精的这道坎里。公司的前首席执行官雅克·纳塞尔在位时,就主张不要把公司的业务仅局限在汽车行业,而应进行多样化经营。他积极推行"提供汽车产品和服务的领先消费品公司"的理念和多元化战略,带领福特公司涉足汽车分销、互联网络等多个领域。然而纳塞尔大张旗鼓的多样化经营背后却有若干隐患。
  第一,扩张太快,应接不暇。自1993年以来,福特公司利润累计近600亿美元。但是公司却把这当中的很多钱用来收购陆虎(Land Rover)、沃尔沃(Volvo)、汽车维修连锁企业Kwik—Fit公司和其他一些相关企业。过度的扩张,加之接踵而至的凡士通(Firestone)轮胎危机,让福特不堪重负,疲于应付。福特在当时很难分出精力好好经营收购的企业,更难以整合各企业之间的优势。
  第二,多样化经营拖累了公司的主打业务。不断涉足其他领域,导致公司主要汽车产品的发布被搁浅,产品的质量也被忽视。消费者对公司产品质量的投诉曾一度飙升,到了几乎无法控制的地步。公众对福特汽车的质量产生了疑问,而标准普尔对福特汽车的债权评级也一直在"垃圾级"上下徘徊。
  第三,只注重“做大”的规模,而忽视品牌的塑造。纳塞尔在位时,公司把许多注意力转移到欧洲的豪华车上,如陆虎、阿斯顿·马丁(Aston— Martin)、 捷豹(Jaguar) 和沃尔沃等。品牌多元化之后,如何妥善管理和避免内耗成为难题。但公司似乎仅满足于对品牌表面上的所有,却没有精心对每一品牌进行形象塑造,这不仅没有发挥出这些豪华车应有的品牌效应,而且还模糊了福特自身很清晰的公司品牌形象。
  第四,注重“大范围”市场,而忽视具体市场的经营。福特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起,就开始和一系列著名的国际汽车公司合作,在日本、巴西、阿根廷、葡萄牙、韩国、印度等地进行本地化生产,拓展其在全球的业务。诚然,全球扩张把福特带入了佳境,这样的局面也一直维持了很多年。当时对于福特来说,还几乎要取代同城冤家——通用,而成为全球第一汽车商。但在福特大面积扩张市场的背后,却存在着弊端。过度注重地域市场的数量,使得福特重“圈地”,轻开拓;重“占地”,轻发展。福特在中国的表现就是很好的例证。福特在中国真可谓是“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福特汽车1913年就在中国“占了地”,1978年,邓小平会见过福特时任董事长——亨利·福特,但直到1995年10月福特才在中国成立了福特汽车(中国)有限公司,21世纪才有了第一辆真正意义上的福特轿车——嘉年华。即使如此,嘉年华也显然没有作过精心准备,一下线就因产品定位不准、定价不合理而受到批评,甚至有人说“福特是在敷衍中国”。
  事实也证明,纳塞尔的战略和领导方式的确没有取得成功,他在位的三年给公司带来的最大的改变就是,福特由1999年的盈利72亿美元跌至2001年54亿美元的亏损——福特陷入了一个史无前例的困境。
  
  复兴
  
  接替纳塞尔的现任总裁——小比尔·福特一上任就开始大刀阔斧地改革,他总结了纳塞尔的失败,认为很大程度上是因公司偏离了核心业务,导致福特汽车的研发优势和百年福特精益求精的文化优势——这也一直是汽车工业精神的象征,不但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反而被侵蚀。因此,小比尔·福特发起了一项“回归基本”的改革,决心把企业重新打造成汽车行业的精品。首先,抛售了许多以前并购的产业,专注于老本行——汽车制造业。其次,抓汽车制造业的核心环节,做好“加减”法,也就是该整合的就整合,发挥整体优势,节省成本;该细分的就细分,增强针对性,突出产品特点。
  整合资源一是整合研发资源,加强车型的设计。福特公司原来的研发被划分成几个各自为政的部门,每一部门只关注市场的某一部分,缺乏足够的沟通。因此福特有些新车型就因开发成本无法控制而被削减。福特重新注重打破每款车设计的研发界限,充分发挥研发整体优势,不断补充新车型。二是整合产品资源。福特开始采用标准化生产,在不同车型间实现零部件共享,用同样的底盘和内部零件来生产不同款式的汽车,福特停止原主力轿车"Taurus"后推出的后续车型,全部采用马自达(Mazda)的底盘;公司还计划用统一的底盘来生产十种不同的新款汽车。此举至少可为福特节省数十亿美元,而且这一方法开发成本低,又能发挥出规模经济效益。
  细分市场福特现在非常注重产品设计的针对性,每款产品只为特定的市场打造,而不像纳塞尔在位时那样产品没有个性。汽车这样的大件消费品与每个市场中人们不同的文化传统、消费习惯有很大关系,“大一统”的产品很难打开市场。福特前首席运营官谢·尼克说,福特拥有如此众多优秀的品牌,但未能与增加收益结合起来,是因对各地区和每个品牌都缺乏明确的收益管理。纳塞尔在位时,认为豪华林肯车型能覆盖全球,但林肯车只是面向美国市场上的豪华车,因此,这一计划被砍掉。
  抓重点地域市场福特一改以往“圈地”战略,确立重点市场,然后聚集公司产品、管理和资金上的优势以及世界级的品牌,在该市场上积极抢占份额。自2003年起,福特把重点放在中国市场。比尔·福特看重了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并开始采取一系列措施,调整在中国的战略,包括:设立第二生产基地南京,加大资金投入,准备建立发动机等零部件生产厂;将中国的专卖店在2004年增加到100多个;引进更多适合中国国情的汽车产品。如新近推出的中高档轿车蒙迪欧,第一次让中国消费者站在了发达市场的前面,一扫往日中国顾客只能吃陈年老食的惯例。而且在央视黄金时段重金播放蒙迪欧广告。虽然福特在中国的大手笔投入结果如何还需拭目以待,但作为在中国开展汽车业务的迟到者,福特为其真正意义上的“大跃进”拉开了帷幕。
  
  启示
  
  做大还是做精?这对看似矛盾的经营战略是任何企业都无法回避的难题。但如前所述,其实两者互为补充、不可偏废,关键在于寻找做大和做精的平衡点。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时,做大是必然选择,但做大必须建立在做精的基础上。做大后企业的核心业务不能动摇,否则会重蹈福特的覆辙。小福特发起的“回归基本”改革,通过剥离产业以及对核心业务的整合、细分,让福特从“盲目地做大”转向了“理智地做精”。目前,福特F-150皮卡的成功发布说明了公司已度过了困难时期。虽然福特的复兴之路还很艰难,但有理由相信,只要福特能找到做大和做精的平衡点,福特的风采很快就会重新绽放。福特犹如超级巨轮,在转航时会表现得迟缓呆笨,而一旦端正了航向,它的动力与速度是一般小船所不能比拟的。
其他文献
雄伟的喜马拉雅山脉和巍峨的昆仑山脉像母亲张开的双臂,拥抱着这片浩瀚无际、古老而又神秘的青藏高原。湍流不息的雅鲁藏布江,美丽如画的纳布错湖,银装素裹的冰川雪山,千年香火的布达拉宫,使这里成为世人向往的圣地。如今,青藏铁路,这个人类铁路建设史上最伟大的壮举,正在当代中国铁路建设者的忘我拼搏中,穿越被称作“生命的禁区”的可可西里无人区、唐古拉山口、羌塘大草原,打破莽莽雪域高原千古的沉寂,一步步由梦想变为
期刊
民营企业    1.根据国家统计局2005年12月份公布的全国经济普查一号公报,从2001年到2004年我国私营企业数量增加了近五成。请问截止到2004年年底,全国约有多少家私营企业?  答:198.2万个  链接: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显示,全国共有198.2万个私营企业,与2001年第二次全国基本单位普查同口径数据相比,增长49.7%。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一号)显示,全国企业法人
期刊
江苏远东集团是一家民营企业,于1990年由蒋氏兄弟二人及其亲戚朋友投资180万元共同创办。15年来,已由只生产单一民用硬电线产品的作坊式小厂,发展成为跨行业、跨地区经营的产业多元化的企业集团。目前集团下属12家全资和控股企业,资产达20亿元,员工3600余人,主要业务涉及电线电缆、医药、新材料、投资、证券、管理咨询。  远东集团上下一心,团结合作,灵活应变,不断创新,历经4次改制,实现了企业的持续
期刊
汾酒集团位于中国酒和酒文化的发祥地──山西汾阳杏花村,具有130年近代汾酒工业的发展史,现有员工8000余名,总资产23.5亿元,年产名优酒5万吨,曾创造出我国白酒业的20余项第一。   汾酒集团自1996年开始自觉建设企业文化,有力地促进了企业的改革与发展。2003年被评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企业”,2004年12月“以提升品牌竞争力为核心的有效管理”项目荣获国家级企业管理现代创新成果奖,2004
期刊
深圳华强北,一个在全国电子市场上响亮的名字。其市场腹地不但伸展到华南及国内其它地区,而且已辐射到亚洲及世界其它各地,年营业额超过200亿元。在全国电子市场的交易份额中,华强北占据了1/3。华强北闻名遐迩,华强北商会作用举足轻重,已成为凝聚华强北商圈、促进华强北商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华强北商会是为了促进商业街的长期繁荣与发展,由各商业企业自发组织的维护商业街商家利益的民间自治组织。从2000年1
期刊
第十二篇 如意和儒商    1450元在1981年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一个邮电局不可能拿出这么一大笔钱来。宁海人储吉旺的一本书《长寿经验集锦》出版后,他拿到这么一张稿费单。邮电局的人望着稿费单上的这么一大笔钱问他:这是真的假的?  储吉旺说,怎么是假的?这汇款单就是从你们邮电局寄出的么!  可是邮电局真的不能拿出这笔钱。最后储吉旺是从银行取出了他的稿费。  现在有关长寿的书多得叫人没法选择。但储吉旺
期刊
当“电荒”袭来,当“煤荒”迫近,当“油荒”降临,当“水荒”泛滥……,宏观经济脚步体尝到了前行的艰辛,生产经营行业遇到了从未有过的难题。面对着能源紧缺,勇敢的人们重新抖擞精神,踏上了痛苦的节能征程。    “油荒”考问中国    从2004年夏天席卷长三角的“电荒”到2005年酷暑侵淫珠三角的“油荒”,无情的事实彻底改写了中国“地大物博,矿产丰富”的历史标签。也使得中国的能源底牌大白于世。  ——石
期刊
人物档案    陈德烨  1968年8月出生   199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  1991年参加工作,历任燕山石化公司设计院技术员,化工一厂仪表车间技术员,裂解车间技术员、副主任、主任,高级工程师  2004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国务院国资委“中央企业劳动模范”、中石化“劳动模范”等荣誉。     “生产一线才是我的战场”     陈德烨从清华大学毕业后没有选择出国,而是来到了大型国有企业燕山
期刊
2005年6月1日,中央企业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一届三次理事会在北京召开,会议重点是深入研究和全面推进中央企业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在国资委副主任王瑞祥做重要讲话之后,国资委宣传工作局局长杜渊泉就2005年3月26日,由国务院国资委颁布的我国企业文化建设史上的重要文件——《关于加强中央企业企业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做专题辅导报告。  会议期间, 围绕《指导意见》出台的有关情况,记者
期刊
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四局二公司是一家具有铁路、公路、市政工程一级资质,并通过了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OHSMS1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和ISO14001:1996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大型国有控股综合施工企业,素以技术精湛、纪律严明、信守合同而享誉四方。  经过35年的锤炼和积淀,公司的企业文化建设体现了独特内涵,已成为持续健康发展的宝贵财富和精神支撑,在公司三代人手中薪火相传,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