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年的春天如期而至。
按照原计划,3月16日,复旦大学教授骆玉明应该出现在武汉,在湖北省图书馆为公众做一个讲座。而现在,讲座因为疫情延期了。
骆玉明渴望能够尽快和武汉的朋友相聚,“和他们谈论经历过的一切,流过的泪,受过的伤,和不灭的梦想”。
在他看来,瘟疫打击了人类世界脆弱的部分,也彰显了人性中高贵的东西:“尽管大自然不在乎人类的悲欢,但我们仍对生命表达欢欣。”
诗的本质就是多情,是从苦难、焦虑与繁乱中寻求美好
骆玉明一直专注于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当他感到伤感的时候,如果可以穿越时空,他想邀请杜甫和他聊聊。说到原因,骆玉明说:“杜甫他有情,他是个多情的人。有的人忧国忧民,是出于职务和责任上的原因,有人则出于政治与道德意识,而杜甫的多情,在于他对他人的遭遇有很强的感受力、很强的共情力。同时,杜甫又是一个热爱大自然的诗人,他写细小的自然之美也充满了喜悦。我们知道杜甫一生多难,经历过巨大的波折,却始终不改这份多情。
骆玉明说,人類是否为某个超越的意志所关爱,是无从证明的问题。“我最近写的一篇文章,用了2008年山东省的高考作文题‘春来草自青’。这原本是《五灯会元》中的禅家话头,说的就是一种平静坦荡、顺适自然的生命态度。”骆玉明认为,在文学世界里,历来有描写苦难如何使人变得更高贵的传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人在没有遭遇苦难的时候,往往是很轻浮的。而苦难,能使人意识到自己的不可信、不真实和无力。“诗歌不仅是风花雪月,风花雪月也未必都是浮华之词。诗歌中也包含强大的精神力量。诗的本质就是多情,就是从苦难、焦虑与繁乱中寻求美好,剔除污垢,使生命有光彩。作为普通人,我们在灾难中阅读优秀的文学,能更好地理解历史、理解人性、理解自身,更好地认识这个世界。”
人类既是自然的一环,又是自身历史的创造者
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对秩序习以为常了,骤然看见无常,特别慌张。骆玉明曾说,古代诗歌、小说都表达过对生命无常的美的理解。他说,人在面对无常的时候,还是有力量的。因为人类是一种双重性的存在———它既是自然的一环,又是自身历史的创造者:“作为自然的一环,人必须尊重自然。有很多重大的历史事件,像王朝的兴衰、族群的迁徙、技术的发展,都和流行病有关。现在许多学术研究,从政治和道德的角度讲述古代历史的变化,很少讲自然界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其实,从历史长轴上来看,瘟疫对人类世界的冲击从未间断,在文学中也一直能看到相关描述。人的历史,就是在一波一波地度过劫难,也是与瘟疫始终同行的历史。人类是从重重灾难中走过来的,每一次大的灾难都要求人类在这双重身份之间找到平衡。”骆玉明说,这次疫情中,因为网络信息的传播和放大,大家感到前所未有的焦虑。如果睡不着,大家可以读一点古典文学、读一点历史,会看到瘟疫是一个很难避免的东西。所以,对瘟疫应该高度重视,但过度的紧张焦虑没有太大的必要。
人是做了人才去寻找希望的,而并非是有希望才去做人
千万年来,人类最恐惧的莫过于死亡。古人如何在文学中纾解这种心中的“怕”?骆玉明说:“不论是来自大自然的病毒,还是来自别的方面的病毒,人终究能战胜它。因为人终究是正义的。这么说,不代表这么说能管用。但作为人,我们必须相信,不然人就没有价值了。我们必须证明历史必然是正义的、必须证明人根本上是善良的,并且对此深信不疑。并不是说我们拥有依据,这仅仅是人对自己的定义。就是凭借这种相信,人才能继续活下去,人类一次次遭遇灾难,才能最终不被灾难所打倒。”
骆玉明说,当人在瘟疫面前显得脆弱,并暴露出种种不堪时,人就会回到人的定义。人的意义,是由人自己定义的,这个定义不来自于神或者历史规律。人在苦难中,会不断回到这个定义本源,查看自己是否有力量来重新定义自我。“当知道人类的历史始终与瘟疫并行,当理解我们仅仅是自然的一部分,当明白终究我们是置身于自然之中时———虽然不是这样想就能超脱、就能平复情绪的,但是,我们会因此而看到更真实的人和自然的关系。”
“人是做了人,才去寻找希望的,而并非是有希望,才去做人的。”骆玉明认为关于人的定义很重要。
虽然说“大自然不在乎人类的悲欢”,但我们仍然对生命表达欢欣
骆玉明已经开始上网课了。这个学期他在上《古典诗词导读》,用视频授课。骆玉明推荐加缪的名著《鼠疫》,他认为是值得一读的。
“解析文学经典的过程中,也是一个思考人的定义的过程。在中国古典文学中,一个文学家、一个诗人,一般来说也是一个读圣贤书的知识分子,一个追求‘道’、追求真理的人,同时往往也是朝廷命官。很多人对自己的多重身份是有认识的。他们不仅仅享受做官过程中的利益好处,也懂得承担自己的历史责任。当然,这里面会发生很多矛盾,当各种利益要求发生冲突时,他们需要思考,需要做出自己的选择。”
“春天已如期而至。虽然说‘大自然不在乎人类的悲欢’,但我们仍然对生命表达欢欣。我原来预定3月16日去武汉,在湖北省图书馆做一个讲座,现在因为疫情延期了。我希望能够尽快和武汉的朋友相聚,和他们谈论经历过的一切,流过的泪,受过的伤,和不灭的梦想。”骆玉明说。
骆玉明1951年7月生于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著有《近二十年文化热点人物述评》《简明中国文学史》《世说新语精读》等。
据《解放日报》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