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玉明 我们仍对生命表达欢欣

来源 :北广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xhn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年的春天如期而至。
  按照原计划,3月16日,复旦大学教授骆玉明应该出现在武汉,在湖北省图书馆为公众做一个讲座。而现在,讲座因为疫情延期了。
  骆玉明渴望能够尽快和武汉的朋友相聚,“和他们谈论经历过的一切,流过的泪,受过的伤,和不灭的梦想”。
  在他看来,瘟疫打击了人类世界脆弱的部分,也彰显了人性中高贵的东西:“尽管大自然不在乎人类的悲欢,但我们仍对生命表达欢欣。”
  诗的本质就是多情,是从苦难、焦虑与繁乱中寻求美好
  骆玉明一直专注于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当他感到伤感的时候,如果可以穿越时空,他想邀请杜甫和他聊聊。说到原因,骆玉明说:“杜甫他有情,他是个多情的人。有的人忧国忧民,是出于职务和责任上的原因,有人则出于政治与道德意识,而杜甫的多情,在于他对他人的遭遇有很强的感受力、很强的共情力。同时,杜甫又是一个热爱大自然的诗人,他写细小的自然之美也充满了喜悦。我们知道杜甫一生多难,经历过巨大的波折,却始终不改这份多情。
  骆玉明说,人類是否为某个超越的意志所关爱,是无从证明的问题。“我最近写的一篇文章,用了2008年山东省的高考作文题‘春来草自青’。这原本是《五灯会元》中的禅家话头,说的就是一种平静坦荡、顺适自然的生命态度。”骆玉明认为,在文学世界里,历来有描写苦难如何使人变得更高贵的传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人在没有遭遇苦难的时候,往往是很轻浮的。而苦难,能使人意识到自己的不可信、不真实和无力。“诗歌不仅是风花雪月,风花雪月也未必都是浮华之词。诗歌中也包含强大的精神力量。诗的本质就是多情,就是从苦难、焦虑与繁乱中寻求美好,剔除污垢,使生命有光彩。作为普通人,我们在灾难中阅读优秀的文学,能更好地理解历史、理解人性、理解自身,更好地认识这个世界。”
  人类既是自然的一环,又是自身历史的创造者
  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对秩序习以为常了,骤然看见无常,特别慌张。骆玉明曾说,古代诗歌、小说都表达过对生命无常的美的理解。他说,人在面对无常的时候,还是有力量的。因为人类是一种双重性的存在———它既是自然的一环,又是自身历史的创造者:“作为自然的一环,人必须尊重自然。有很多重大的历史事件,像王朝的兴衰、族群的迁徙、技术的发展,都和流行病有关。现在许多学术研究,从政治和道德的角度讲述古代历史的变化,很少讲自然界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其实,从历史长轴上来看,瘟疫对人类世界的冲击从未间断,在文学中也一直能看到相关描述。人的历史,就是在一波一波地度过劫难,也是与瘟疫始终同行的历史。人类是从重重灾难中走过来的,每一次大的灾难都要求人类在这双重身份之间找到平衡。”骆玉明说,这次疫情中,因为网络信息的传播和放大,大家感到前所未有的焦虑。如果睡不着,大家可以读一点古典文学、读一点历史,会看到瘟疫是一个很难避免的东西。所以,对瘟疫应该高度重视,但过度的紧张焦虑没有太大的必要。
  人是做了人才去寻找希望的,而并非是有希望才去做人
  千万年来,人类最恐惧的莫过于死亡。古人如何在文学中纾解这种心中的“怕”?骆玉明说:“不论是来自大自然的病毒,还是来自别的方面的病毒,人终究能战胜它。因为人终究是正义的。这么说,不代表这么说能管用。但作为人,我们必须相信,不然人就没有价值了。我们必须证明历史必然是正义的、必须证明人根本上是善良的,并且对此深信不疑。并不是说我们拥有依据,这仅仅是人对自己的定义。就是凭借这种相信,人才能继续活下去,人类一次次遭遇灾难,才能最终不被灾难所打倒。”
  骆玉明说,当人在瘟疫面前显得脆弱,并暴露出种种不堪时,人就会回到人的定义。人的意义,是由人自己定义的,这个定义不来自于神或者历史规律。人在苦难中,会不断回到这个定义本源,查看自己是否有力量来重新定义自我。“当知道人类的历史始终与瘟疫并行,当理解我们仅仅是自然的一部分,当明白终究我们是置身于自然之中时———虽然不是这样想就能超脱、就能平复情绪的,但是,我们会因此而看到更真实的人和自然的关系。”
  “人是做了人,才去寻找希望的,而并非是有希望,才去做人的。”骆玉明认为关于人的定义很重要。
  虽然说“大自然不在乎人类的悲欢”,但我们仍然对生命表达欢欣
  骆玉明已经开始上网课了。这个学期他在上《古典诗词导读》,用视频授课。骆玉明推荐加缪的名著《鼠疫》,他认为是值得一读的。
  “解析文学经典的过程中,也是一个思考人的定义的过程。在中国古典文学中,一个文学家、一个诗人,一般来说也是一个读圣贤书的知识分子,一个追求‘道’、追求真理的人,同时往往也是朝廷命官。很多人对自己的多重身份是有认识的。他们不仅仅享受做官过程中的利益好处,也懂得承担自己的历史责任。当然,这里面会发生很多矛盾,当各种利益要求发生冲突时,他们需要思考,需要做出自己的选择。”
  “春天已如期而至。虽然说‘大自然不在乎人类的悲欢’,但我们仍然对生命表达欢欣。我原来预定3月16日去武汉,在湖北省图书馆做一个讲座,现在因为疫情延期了。我希望能够尽快和武汉的朋友相聚,和他们谈论经历过的一切,流过的泪,受过的伤,和不灭的梦想。”骆玉明说。
  骆玉明1951年7月生于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著有《近二十年文化热点人物述评》《简明中国文学史》《世说新语精读》等。
  据《解放日报》整理
其他文献
救命面前谈钱没有意义  2020年1月23日,离汉通道暂时关闭。当时,卓尔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阎志陪同母亲在三亚休假。第二天,1月24日,年三十,阎志代表卓尔控股向武汉市防疫一线医疗机构捐赠1000万元。随后,他接到了三个求助电话,都是询问他是否有物资的。  这三个电话让阎志感觉到时间的紧迫和事态的紧急,他和同样处于春節休假中的卓尔控股高管召开了电话会议。  阎志接受采访时表示:“开了一个很长的电话
期刊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关注。大家即使鲜少外出,也非常关注疫情动态,聚焦逆行的医务人员。新闻画面中,医护人员穿着防护服,坚守岗位,救治一位又一位患者。3月14日,武汉重症监护室的ECMO操作(体外膜肺氧合,俗称“人工肺”),也首次呈现在了观众面前,BTV《生命缘》一经播出,两小时即上了微博热搜,阅读量近2000万……大众对医疗的关注,空前。  那么,现在我们提一个问题:  那些涉疫情医疗垃圾,比如一次性
期刊
期刊
站在我家阳台上往东看是中国书店,往下看是幼儿园。这从前是所小学,我在这里上学时房子还是老房子,屋顶上的瓦是琉璃瓦。更重要的是这里为中国第一部电影的诞生地,拍的是京剧《定军山》。  我对世界的认知首先来自书籍和影视,上学时经常听到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既然叫世界观理当放眼全球。可百闻不如一见,走出去看看世界,认知才算完整。  我很早就知道威尼斯,人到中年才踏进这被水分隔成百十块的地方。威尼斯机场名为马
期刊
来自海外的中国留学生,面对这次疫情和同学共同创作了一组照片。激励人们在灾难面前勇于抗争,迎接美好的明天。  这组照片,是在美国纽约新冠病毒暴发的背景下创作的。摄影师来自北京,女模特一个来自美国,一个来自意大利,三人都是纽约的大学生。他们共同感慨疫情给人们带来生活变化,相信靠人类的努力最终可以走出阴霾。也希望用这组照片与世界各地在和新冠肺炎奋战的人们共勉。  王乃天简介  美国纽约大学帝势艺术学院大
期刊
杭州萍水西街耀江文鼎苑附近,新开了一家小吃店,店老板有7位,都是台州人,其中两位阿姨50多岁,两人嫌退休后的日子无聊,就和朋友跑来杭州合开了这家店。几个人在小店附近合租了一套房子,每天一起忙乎十六七个小时,累得腰酸背痛,却很乐和,觉得这样的老年生活有味道。  刚退休时每天打打麻将遛遛弯  陈笑媚一头栗色短发,皮肤白皙,说话带笑,性格爽朗。“我们是半年前开始忙乎这个店的,选址、装修、研究菜品,所有事
期刊
上世纪80年代,中国流行乐坛群星璀璨,沈小岑是其中的红歌星之一。她的代表作《请到天涯海角来》风靡全国,这首歌也成为了海南的一张名片,很多人都是通过这首歌,了解了海南岛的天涯海角的。现在,30多年过去了,早已在公众视线中消失了的沈小岑,生活境况怎样?  走红  沈小岑1957年出生于上海,她的妈妈是一名文工团团员。她自幼喜欢唱歌跳舞,但受时代的影响,父母都很反对她当演员。  高中毕业后,沈小岑被分配
期刊
今年已经106岁的笹本恒子是日本的传奇老人,她102岁时曾拿下了露西奖“终身成就奖”。露西奖被誉为摄影界的奥斯卡,是全球最具分量的摄影大奖。笹本恒子以其对摄影卓越的表现力和跨越两个世纪执着的追求,将“终身成就奖”变成了一种对其精神的褒奖。她常说:很多时候,我们对年龄的恐惧,其实并不在于年纪的增长所带来的衰老,而是恐惧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仍一无所获。  空谈岁月,何以笑傲人生?而恒子的一生,值得笑傲
期刊
开锁匠张进明。1988年从事开锁生意的张师傅,疫情期间一直帮助大家解决修锁、开锁问题,他戴着口罩,以店为家,全天提供开锁服务,去过方舱医院、机关单位、社区……他手机上的照片是前些天在方舱医院帮助开锁时留下的。  货车司机李师傅。有着10多年驾龄的货车司机李师傅,来武汉送货已有两三年时间。疫情期间,他每天夜间拉货三趟,配送生活物资,直到次日清晨。  安保門卫何井平。疫情期间,何井平坚守岗位,在夜间值
期刊
又一批重症患者转入火神山医院ICU。忙碌了一天,宋立强坐在返回驻地的班车上,闭上眼睛在脑海里把患者的情况又梳理了一遍。病房里没有窗户,灯光24小时长明,感受不到白天和黑夜。一个多月来,重症医学一科副主任宋立强和战友们每天都在这里,为挽救每一位重症、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而战斗。  3月15日下午,脱下防护服,宋立强大步走出重症医学一科病房,穿过长长的白色走廊,一脚踏进春日暖阳。仰起头,看着蓝天上流云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