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激励,既是情感又是方法,指教师对学生兴趣的激发、唤醒和鼓舞。从心理学的角度说,是指激发人的动机,诱发人的行为,使学生产生一种内在的动力,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努力的过程。怎样在教学过程中面向全体学生,使他们学好基础知识,学会科学的方法和技能,真正使他们学得有趣、高效,获得成功和自信,探索好的教学方法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为此,以《马铃薯的沉浮》一课为例,我们尝试着应用激励教学法组织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设疑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产生于认识和需要,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是参与学习强大的力量。夸美纽斯曾说:“不了解用途的知识,对学生来说,无异于来自其他世界的怪物,学生会毫不关心它的存在,更不会产生掌握它的需求。”我们在教学中应从儿童身边熟悉的自然事物开始学习活动,以形成进行探究的态度、技能及获取知识。因此,适当的问题是探究的起点,创设怎样的情境与提出怎样的问题就成为关键。只有适合学生知识水平和生活实际,又具有一定的實际意义和生活情趣的问题,才能产生有所收获的探究活动。
在教学中我们应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发展水平,创设一种能引起学生好奇心、造成学生思维冲突的教学情境。学生应充分调动自身与情境相关的已有认识,努力根据各种解释不清的现象提出问题,经集体努力逐步明确需要研究的问题。
如我在上《马铃薯的沉浮》一课时,我首先请同学们将大小不同的马铃薯块分别放入两杯液体中。学生做实验。有的学生在实验中喊道:“老师,我有新的发现,你看,马铃薯在小杯中浮起来了。”有的说:“两个马铃薯放到大杯中都下沉,在小杯中都浮”。我顺势皱着眉头问:“啊,怎么会这样?什么原因?”我在巡视中了解了所有组的实验情况。同学们不但提出了“马铃薯的沉浮和什么有关”的问题,更是跃跃欲试,要进一步深入探究。
二、提出假设,尝试自主探究
好奇心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起点,只要善于引导就能转化为求知欲望和学习行为。学生们想象丰富,思维活跃,此时教师就应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为他们提供适当的帮助。如必需的器材、资料、方向性的建议等。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问题的特点,充分利用有关条件,自主收集和处理信息,提出初步的假设。
当学生有了前面的疑问后,纷纷举手,提出自己的想法。有的同学认为马铃薯的沉浮可能和马铃薯的大小有关;有的同学认为马铃薯的沉浮可能和烧杯的大小有关;有的同学认为马铃薯的沉浮可能和“水”的多少有关;有的同学认为马铃薯的沉浮可能和烧杯中的液体有关,小烧杯里的是盐水。
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科学世界时,会产生无比的激情和盎然的兴趣。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意愿,以开放的观念和心态,为他们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融洽的学习氛围。当学生认为已经提出足够多的观点和初步的解释时,我鼓励他们进一步思考,根据自己的观点制定探究方案。当他们弄明白应该搜集资料,应该怎样准备实验后,就很快地进行了深入研究。有的组把马铃薯切成大小相同的两块,有的组换用一样的烧杯进行实验,有的组取一样多的液体,还有的组向我借用其他的实验材料进行研究。
三、验证交流,自行得出结论
实验验证,是对假设作出判断,是探究活动的深入,也是进行探究活动的主要方式之一。交流提炼主要是组织各小组交流,围绕问题收集到各类事实,及其对事实的解释,通过学生间、师生间的质疑、答辩等方式,使问题逐步得到解决。
教师根据学生的探究过程,视所探究的问题的难易程度,适度介入学生的探究过程,组织全班同学的讨论;对于学生难于逾越的障碍,给予必要的启发、引导,允许学生有所保留地达成一些共识。让学生根据本组的研究情况,如实向全班同学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公布收集到的数据,介绍自己的解释;学生间可进行讨论,对不同的观点提出质疑,被质疑者可进行答辩。
听了学生的这些发言,我觉得他们真了不起,他们探究问题的态度是那么严谨(实验操作严格按照对比实验的要求进行),探究问题的精神是那么可贵。初步的实践虽然没有探究出马铃薯沉浮的原因,但为后续的研究打下了基础。何况,否定先前的假设又何尝不是一种有效的探究。
四、表扬鼓励,树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表扬与鼓励是推动学生进步的动力,是学生不断提高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应该是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知心朋友关系。学生学习质量的优劣取决于师生之间双向的努力,取决于良好的班级学习风气。对于缺乏毅力,暂时表现后进的学生,更应在学习上关心,在生活上帮助,对他们取得的一点进步及时给予表扬与鼓励,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和殷切希望。
此外,在课堂提问过程中还要实行鼓励性教学,注意知识的深入浅出,设计问题时力求简单明了,把容易的问题留给中下学生,当回答正确时应及时给予表扬与鼓励;如果答错也不应加以指责,而应帮助他们分析,鼓励他们再找出答案。要悉心保护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奇思妙想,使学生在学习中有成就感,使他们获得学习的乐趣。同时教师应加强自身的修养,因为教师本身的优良品质容易唤起学生的共鸣,使他们“亲其师而信其道”,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马铃薯的沉浮》一课的教学中,由于学生认知水平的不同,学生可以自主选择验证实验,让他们从自身的实际出发,选择感兴趣的、适合自己能力的内容进行探究。课堂教学中我不以他们研究的层次较低而忽视,相反倾注了更多的精力,与他们一起探究,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在教学中,不免有同学因取得成功而沾沾自喜,我及时要求他们认真倾听其他同学的见解,互帮互学,共同提高,以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由此可见,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和学习目标的实现,从而提高自然教学的效率。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激励教学法的作用是多方面的,由激励产生的效应也是明显的。重视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提高自然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我们应该不断地探索和实践,使其更加完善。
【作者单位:苏州市吴江区绸都小学
一、设疑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产生于认识和需要,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是参与学习强大的力量。夸美纽斯曾说:“不了解用途的知识,对学生来说,无异于来自其他世界的怪物,学生会毫不关心它的存在,更不会产生掌握它的需求。”我们在教学中应从儿童身边熟悉的自然事物开始学习活动,以形成进行探究的态度、技能及获取知识。因此,适当的问题是探究的起点,创设怎样的情境与提出怎样的问题就成为关键。只有适合学生知识水平和生活实际,又具有一定的實际意义和生活情趣的问题,才能产生有所收获的探究活动。
在教学中我们应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发展水平,创设一种能引起学生好奇心、造成学生思维冲突的教学情境。学生应充分调动自身与情境相关的已有认识,努力根据各种解释不清的现象提出问题,经集体努力逐步明确需要研究的问题。
如我在上《马铃薯的沉浮》一课时,我首先请同学们将大小不同的马铃薯块分别放入两杯液体中。学生做实验。有的学生在实验中喊道:“老师,我有新的发现,你看,马铃薯在小杯中浮起来了。”有的说:“两个马铃薯放到大杯中都下沉,在小杯中都浮”。我顺势皱着眉头问:“啊,怎么会这样?什么原因?”我在巡视中了解了所有组的实验情况。同学们不但提出了“马铃薯的沉浮和什么有关”的问题,更是跃跃欲试,要进一步深入探究。
二、提出假设,尝试自主探究
好奇心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起点,只要善于引导就能转化为求知欲望和学习行为。学生们想象丰富,思维活跃,此时教师就应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为他们提供适当的帮助。如必需的器材、资料、方向性的建议等。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问题的特点,充分利用有关条件,自主收集和处理信息,提出初步的假设。
当学生有了前面的疑问后,纷纷举手,提出自己的想法。有的同学认为马铃薯的沉浮可能和马铃薯的大小有关;有的同学认为马铃薯的沉浮可能和烧杯的大小有关;有的同学认为马铃薯的沉浮可能和“水”的多少有关;有的同学认为马铃薯的沉浮可能和烧杯中的液体有关,小烧杯里的是盐水。
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科学世界时,会产生无比的激情和盎然的兴趣。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意愿,以开放的观念和心态,为他们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融洽的学习氛围。当学生认为已经提出足够多的观点和初步的解释时,我鼓励他们进一步思考,根据自己的观点制定探究方案。当他们弄明白应该搜集资料,应该怎样准备实验后,就很快地进行了深入研究。有的组把马铃薯切成大小相同的两块,有的组换用一样的烧杯进行实验,有的组取一样多的液体,还有的组向我借用其他的实验材料进行研究。
三、验证交流,自行得出结论
实验验证,是对假设作出判断,是探究活动的深入,也是进行探究活动的主要方式之一。交流提炼主要是组织各小组交流,围绕问题收集到各类事实,及其对事实的解释,通过学生间、师生间的质疑、答辩等方式,使问题逐步得到解决。
教师根据学生的探究过程,视所探究的问题的难易程度,适度介入学生的探究过程,组织全班同学的讨论;对于学生难于逾越的障碍,给予必要的启发、引导,允许学生有所保留地达成一些共识。让学生根据本组的研究情况,如实向全班同学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公布收集到的数据,介绍自己的解释;学生间可进行讨论,对不同的观点提出质疑,被质疑者可进行答辩。
听了学生的这些发言,我觉得他们真了不起,他们探究问题的态度是那么严谨(实验操作严格按照对比实验的要求进行),探究问题的精神是那么可贵。初步的实践虽然没有探究出马铃薯沉浮的原因,但为后续的研究打下了基础。何况,否定先前的假设又何尝不是一种有效的探究。
四、表扬鼓励,树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表扬与鼓励是推动学生进步的动力,是学生不断提高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应该是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知心朋友关系。学生学习质量的优劣取决于师生之间双向的努力,取决于良好的班级学习风气。对于缺乏毅力,暂时表现后进的学生,更应在学习上关心,在生活上帮助,对他们取得的一点进步及时给予表扬与鼓励,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和殷切希望。
此外,在课堂提问过程中还要实行鼓励性教学,注意知识的深入浅出,设计问题时力求简单明了,把容易的问题留给中下学生,当回答正确时应及时给予表扬与鼓励;如果答错也不应加以指责,而应帮助他们分析,鼓励他们再找出答案。要悉心保护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奇思妙想,使学生在学习中有成就感,使他们获得学习的乐趣。同时教师应加强自身的修养,因为教师本身的优良品质容易唤起学生的共鸣,使他们“亲其师而信其道”,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马铃薯的沉浮》一课的教学中,由于学生认知水平的不同,学生可以自主选择验证实验,让他们从自身的实际出发,选择感兴趣的、适合自己能力的内容进行探究。课堂教学中我不以他们研究的层次较低而忽视,相反倾注了更多的精力,与他们一起探究,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在教学中,不免有同学因取得成功而沾沾自喜,我及时要求他们认真倾听其他同学的见解,互帮互学,共同提高,以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由此可见,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和学习目标的实现,从而提高自然教学的效率。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激励教学法的作用是多方面的,由激励产生的效应也是明显的。重视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提高自然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我们应该不断地探索和实践,使其更加完善。
【作者单位:苏州市吴江区绸都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