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近55年降水量时空变化分析

来源 :江苏农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urub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贵州省由于其独特的山地地形,降水量是该区域地表水和地下水重要的补给来源。研究该区域降水量变化特征有利于合理地规划水资源。应用反距离插值法、非参数Mann-Kendall突变检验等方法對贵州省多年降水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全省降水量空间分配上极度不均,分布特征为西南多东北少,南多北少,西北部最少;(2)从年际上看,全省1961—2015年降水量在时间上有很大的变化,所有站点年均降水量大致在800~1 500 mm,从代际上看,全省降水量呈先增加后减少,再增加后减少,最后微微增加的趋势,但整体上2001年及以后降水量明显低于1961—1970年;(3)全省降水量空间变化上,多雨区面积变化趋势是先扩大后减小,再扩大再减小,最后中南部都匀-丹寨一带有轻微扩大,而少雨区变化趋势大致与之相反;(4)通过非参数Mann-Kendall突变检验,贵州省所有站点降水量数据增加或减少趋势没有通过α=0.05显著性检验,说明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并不明显。通过分析可知,2001年以来相对于多年平均降水量而言,贵州省降水量有异常偏低的现象。
   关键词:贵州省;降水量;时空变化;非参数Mann-Kendall突变检验
  降水是影响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降水是贵州省水资源的重要来源,是贵州省人民生活和经济发展的命脉。近年来全球气候发生变化,贵州省降水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降水量特征的研究对进行合理的水资源规划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相关学者针对贵州省气候开展了不少研究,罗宁等对贵州省1957—2004年逐日降雨量数据做了分析并讨论人工降雨问题[1]。徐建新等选取41个雨量站(其中22个在省外)逐月降水量数据分析贵州省降水量时空分布规律[2]。陈学凯等则研究了贵州省极端降水特征[3]。张勇荣等在分析降水变化特征的同时发现贵州省夏季降水异常存在2.8年的显著周期[4]。此外,金建德等认为,太平洋西北部的海水温度对贵州省夏季的降水有一定的影响,预报因子具有实际预报意义的最佳时段是上一年的8—11月[5]。近年来,贵州省干旱现象越来越严重,张金凤等发现,贵州省近50年来干旱发生频率越来越高,其中2010年干旱频率高达84.2%[6]。因此,研究贵州省降水量变化趋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目前,研究大多基于逐日的或逐月降水数据,或者选取的站点较少[7],再或者单独选取某个季节[8-9],很少有选取年降水量数据来进行研究。本研究采用空间插值、非参数Mann-Kendall突变检验、滑动平均法、累计距平法等方法对贵州省年降水量数据进行分析,为长时间的降水变化预测和研究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贵州省地处云贵高原,位于103°36′~109°35′E,24°37′~29°13′N,全省总面积17.62万km2。贵州地势西高东低、南高北低,西南向东北倾斜,全省最高点为毕节赫章韭菜坪,海拔为2 900.6 m,最低点黔东南州的黎平县地坪乡水口河出省界处,海拔为147.8 m,海拔高差达2 700 m,全省平均海拔1 100 m,大部分地区海拔在800~1 200 m之间;全省地貌复杂,其中92.5%为山地和丘陵(图1)。贵州省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全省大部分地区气候温和,年均气温15 ℃左右;常年降水量充沛,年均降水量800~1 600 mm之间,但时空分布极度不均,其中以威宁、赫章为主的贵州西部年降水量多年平均值低于1 000 mm,而六枝-关岭-晴隆-普安的多年平均降水量高于1 300 mm。境内水系发达,以乌蒙山-苗岭为分水岭,北部为长江流域,南部为珠江流域。贵州省高程和研究区雨量站分布见图1。
  1.2 数据来源
  降水量资料来源于中国气象数据网。选取贵州省82个县级雨量站点1961—2015年总共55年间的年降水量数据,其中贵阳代表贵阳市区和除花溪区以外的郊区,遵义代表遵义两城区。除修文县数据缺失外,其他区县资料比较齐全,由于修文与邻近县海拔相差不大,地理位置较近,采用平均值法对修文周边几个县的降水量数据进行处理,得到修文县年降水量。各站点降水量统计见表1,各站点极值比最大为3.9,最小为1.7; 变异系数CV最大为0.20,最小为0.11, 说明全
  省降水量在1961—2015年间变化差异不大。
  1.3 研究方法
  1.3.1 反距离加权法(inverse distance weighted,简称IDW) 反距离加权法是一种简便易操作的空间插值方法,是基于地理第一定律的基本假设:即2个物体相似性随他们距离的增大而减少。它以插值点和样本点间的距离为权重而进行加权平均,离插值点越近,样本赋予的权重越大。本研究以贵州省82个县的雨量站点代表全县降水量作为样本数据进行空间插值,在ArcGIS平台下分析贵州省的降水变化。
   首先分析贵州省近55年的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规律,再从年际和代际的角度,采用距平和基于ArcGIS的反距离插值法研究贵州省年降水量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规律,最后运用非参数Mann-Kendall突变检验确定降水量时间序列的变异点。
  2 降水量时空分析
  2.1 降水量空间分布特征
  贵州省1961—2015年多年降水量平均值为 1 200 mm/年,全省所有地区属于湿润区。贵州地处云贵高原,且东南亚和南亚2种季风共同作用,西部地区由于海拔较高,湿空气爬升困难,导致黔西南州大部分地区降水量充沛,多年平均降水量高达1 300 mm/年,黔南州和黔东南州大部分地区由于海拔较低,受东南亚季风的影响,降水量比较丰富,贵州省北部遵义市部分地区虽然海拔比中部和西南部低,但由于其深入腹地,东南亚季风有所减弱,因此降水量比较低(表1)。全省可划分为3个多雨区和2个少雨区,3个多雨区分别为六枝-关岭-晴隆-普安、都匀-丹寨和江口-松桃,多雨区平均降水量为1 407 mm/年, 2个少雨区分别为威宁-赫章-七星关和黔西,少雨区平均降水量为899 mm/年。以水城-纳雍-织金-平坝-惠水-贵定-凯里-三穗为线,全省南部平均降水量高于1 200 mm/年,而北部大部分地区则低于1 200 mm/年,尤其是赫章等极少数地区降水量低于 900 mm/年(图2)。   2.2 降水量时间变化趋势分析
  2.2.1 降水量年际变化规律 贵州省1961—2015年平均降水量及其滑动平均降水量时间序列见图3-a,全省近55年来降水量随时间的变化而不断波动。3年滑动平均降水量最多的是1966—1968年,降水量为1 319.6 mm/年;最少的是2009—2011年,降水量为1 001.4 mm/年,二者相差 318.2 mm。5年滑动平均降水量最多的是1976—1980年,降水量为1 302.4 mm/年,最少的是2009—2013年,降水量为 1 037.7 mm/年,二者相差264.7 mm。对于10年滑动平均值而言,相比较于3年滑动平均和5年滑动平均,其趋势变化更趋于平缓,10年滑动平均降水量最多的是1993—2002年,降水量为1 262.2 mm/年;最少的是2004—2013年,降水量为 1 097.9 mm/年;二者相差164.3 mm。对于各年平均降水量,除了1967年为1 416.8 mm和1977年为1 418.1 mm极大值,2011年为857.4 mm极小值以外,其余所有年份年平均降水量在950~1 400 mm之间波动,参考多年平均降水量,1984—1990年长达7年时间全省年平均降水量低于多年平均值1 200 mm,连续2年间降水量上升差距最大的是1966年为976.8 mm,1967年为1 416.8 mm,差值440 mm,下降差距最大的是2008年为1 308.9,2009年为999 mm,差值 309.9 mm。
  贵州省1961—2015年平均降水量累计距平曲线见图 3-b。降水量偏多和偏少年份呈周期变化。1961—1975年降水量围绕多年平均值有个时间较短的反复波动,1975—1980年降水量总体高于多年平均值,1981年降水量低于多年平均值,1981—1983年有个短暂的回升;从1983年开始到1990年降水量低于多年平均值,其累计距平从1983年的840 mm降至1990年的171.7 mm,减少了近80%;1991年降水量增多,而后1992年降水量低于多年平均降水量,从1992年直到2000年降水量都高于多年平均降水量,2000年之后一直到2013年虽然有短暂的3个年份(2002年、2007年、2008年)降水量高于多年平均降水量,但总体仍然低于多年平均降水量,2013—2015年降水量有所偏高。除了1962年、1966年、2011—2015年之外,全省降水量累计距平都为正值,说明贵州省降水量整体上属于丰水年。
  2.2.2 降水量阶段变化规律 将1961—2015年按每10年划分1个阶段,分别为1961—1970年、1971—1980年、1981—1990年、1991—2000年、2001—2010年,2011—2015年也作为1个阶段。贵州省各阶段平均降水量及其变异系数见图4、图5。贵州省各阶段平均降水量变异系数均在0.11~0.12 之间(其中2001—2010年变异系数为0.11,其他阶段变异系数均为0.12),说明各阶段内的降水量数据非常稳定。
  從图4可以看出,各阶段的平均年降水量均不同。1961—1970年平均降水量为1 231.3 mm/年,到1971—1980年上升到1 247.7 mm/年;然而到1981—1990年平均降水量下降到1 135.4 mm/年,1991—2000年又骤升到 1 259.1 mm/年;2001—2010年又回落到1 143.3 mm/年,至2011年以后有微小的上升至1 156.4 mm/年)。
   图5是用地图表示贵州省各阶段之间的降水量是不断变化的,其变化趋势是1971—1980年年平均降水量相较于1961—1970年增加,1981—1990年年平均降水量下降,到1991—2000年又增加,随后2001—2010年年平均降水量减少,到2011年后有轻微上升。全省各阶段平均降水量主要集中在1 000~1 300 mm/年1961—1970年年降水量 1 000~1 300 mm/年的土地面积为全省的67.2%,1971—1980年为66%,1981—1990年为82.5%,1991—2000年为59.8%,
  2001—2010年为85.8%,至2011年以后为77.5%),各阶段年平均降水量高于1 300 mm/年的土地面积各有不同,1961—1970年有29.8%的土地面积年平均降水量高于1 300 mm/年,到1971—1980年上升到 31.4%,1981—1990年下降到8.5%,1991—2000年又升高到36.2%,然而2001—2010年又下降到4%,到至2011年以后小幅上升到6.1%。说明年降水量呈先上升(1961—1970年到1971—1980年)、后下降(1971—1980年到1981—1990年)、再上升(1981—1990年到1991—2000年)、又下降(1991—2000年到2001—2010年),之后轻微上升(2001—2010年到2011年以后)的趋势。
  2.3 降水量空间变化趋势分析
  贵州省年降水量在空间分布上极度不均。图6-a和图 6-b 分别从10年和5年平均降水量的角度对贵州省年降水量空间分布变化进行分析。贵州省从1961年到2015年每5年的年平均降水量分布见图6-a,贵州省1961年到2015年10年滑动平均降水量见图6-b(选取年份末尾数以5和以0的年份为中心)。
   从图6-a可以看出,贵州省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在空间上随着时间的变化也跟着变化,多雨区(年平均降水量
其他文献
摘要:近年来,轻小型无人机遥感以其操作简便、可动态连续监测等独特优势,在精准农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使农业生产管理具有了实时获取数据、准确定位及高效率应对的新特点。笔者针对现有的轻小型无人机遥感系统在国内外精准农业领域的主要应用进行阐述,包括农作物识别提取和精细分类、农作物估产及长势监测分析、农作物病虫害监测方面,同时对轻小型无人机遥感技术在精准农业应用中未来面临的挑战及发展方向进行分析与展望。轻小
摘要:为揭示石漠化治理区种植刺梨地土壤养分水平与刺梨果实品质间的关系,以中国南方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区刺梨种植地和其果实为研究对象,研究石漠化治理区不同地形区刺梨种植地土壤养分水平与果实品质的差异性,探讨刺梨种植地土壤养分水平与刺梨果实品质的相关性,并以冗余分析进行土壤养分水平与果实品质的排序。结果表明:石漠化治理区的土壤养分水平、刺梨单果质量、SOD活性在溶蚀洼地、侵蚀洼地和山地坡面具有显著差异(P
摘要:利用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简称SNP)与简单重复序列(simple sequence repeat,简称SSR)2种分子标记对23份甜玉米自交系进行遗传多样性评价。结果表明,6对针对su1基因的SNP引物分别在 7 790、8 210、10 550 bp位点处检测到22、17、23个自交系发生突变。23份甜玉米自交系在相似系数为0.55
摘要:采用土壤培养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100、200、300 mgkg) 污染物萘和污染时间对菖蒲(Acorus calamus L)叶片叶绿素含量、脯氨酸含量、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影响。结果发现,对在萘污染初期(20 d),菖蒲叶绿素含量显著下降、脯氨酸和MDA积累增加、SOD和POD活性显著增强;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叶绿素含量、脯氨酸和MD
摘要:以5种蔬菜为原料,采用固相微萃取方法提取风味物质,然后用气相色谱-质谱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其风味物质成分,通过对萃取温度和时间的选择来优化其试验条件。从萝卜(Raphanus sativus)、豇豆(Vigna unguiculata)、白菜(Brassica chinensis)、榨菜(Brassica juncea var. tumida)、芜菁(Brassica juncea var. m
摘要:隨着奶业的发展,原料奶产量的增速远滞后于乳制品加工量的增速,这不仅使原料奶成为制约奶业发展的瓶颈,还频频引发乳制品质量安全问题。为了解决奶牛普遍产奶低、成本高、低收益的问题,将距离函数和随机前沿方法相结合,构建超越对数形式的产出距离函数,测算我国不同规模奶牛养殖场的技术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4种养殖规模中,规模在500头以上的效率最高,小规模效率最低,这种差距主要来源于技术效率的差异
摘要:为了完善鸡腿菇热风干燥工艺,提高鸡腿菇热风干燥产品品质,采用随机区组设计2×5复因子试验,研究漂烫方式和漂烫时间对鸡腿菇干燥产品复水比和色差的影响,在最佳漂烫预处理工艺下研究鸡腿菇热风干燥特性。结果表明,鸡腿菇通过100 ℃水蒸气漂烫15 s后进行热风干燥,可使干燥产品有最大复水比和最小色差,Logarithmic模型对干燥过程的拟合程度最高,有最大R2(0.997 0),最小χ2(0.00
摘要:生态保护红线是指生态空间范围内具有特殊重要生态功能、必须强制严格保护的区域以及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等区域划定的严格管控边界,是区域生态安全的底线。以吉林省为例,基于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评估和生态敏感性评估,通过识别去区域生态保护关键区域,划定吉林省生态保护红线区,为吉林省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提供思路和方法。划定吉林省生态保护红线区总面积为6.38万km2(扣除重复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34.0
摘要:水肥混合配比的灌溉施肥方式能提高水和肥料的利用率。水肥配比后的浓度是影响施肥效果好坏的关键。因此,针对水肥混合配比控制系统中的滞后性、大惯性、非线性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差分进化(differential evolution,简称DE)整定的比例-积分-微分(proportion integral derivative,简称PID)水肥混合配比控制方法,以提高水肥混合配比后浓度的精准性和稳定性
摘要:为研究不同品种谷子对氮肥的反应,试验以陇谷6号、陇谷11号、晋谷33号、晋谷39号、晋谷40号、晋谷41号、赤11-3429和黄金苗8个谷子品种为材料,进行不施氮(低氮胁迫)和正常施氮处理,探究低氮胁迫对不同品种谷子的地上干物质、根体积、叶片叶绿素含量、气孔导度、产量等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氮胁迫对不同品种谷子地上干物质、根体积、叶片叶绿素含量和产量等性状有不利影响,不同品种间氮肥利用率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