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游戏离教学依旧很远

来源 :江苏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jie8801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游戏离教学有多远?似乎并不远。无论是席勒和斯宾塞的“精力过剩论”,还是拉扎鲁斯的“娱乐论”,以及霍尔的“复演论”、格罗斯的“生活预备论”无一不阐述了游戏对于儿童的意义,直至皮亚杰的“活动教学论”,更为游戏与教学奠定了理论基础。“游戏是儿童的生活方式,也是儿童的学习方式。”这一理念也正在成为教师的共识。游戏与教学是两个概念,虽然两者有一定的联系,在指向儿童发展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但是在本质上是不一样的:教学是指教师组织的、有目的、有计划地引起、维持与促进儿童学习的所有活动;游戏是儿童自发自愿的、不受外力约束的自主活动。
  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有教师把游戏与教学对立起来看待,把游戏的“娱乐性”、“自主性”与教学的“严肃性”、“目的性”视为“水火不相容”;也有教师把游戏与教学简单地等同起来看待,以为“教学即游戏”、“游戏即教学”;还有教师把两者视为主次关系,把“教学游戏化”或者把“游戏教学化”。以上三种“观点”都对游戏与教学的认识存在着偏差:游戏与教学没有在“共同要素——指向儿童快乐发展”上得以融合,游戏离教学还很远。
  一、形式与内容:远在一个“合”字
  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出现游戏与教学内容游离的现象,这样的课堂看似“情趣”盎然,实则所获寥寥无几。因为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了游戏的形式,而忘记了形式要与内容相“合”,相匹配。由于游戏的形式与教学内容不“合”,所以儿童的学习兴趣仅仅停留在游戏的形式上,对学习内容并不关心。正如杜威所言:“如果注意力不曾直接用于实际的材料,那么这些材料就不能为儿童所领悟,更不能在儿童的心目中起什么作用了。”这样的游戏教学显然背离了“让儿童在教学中快乐发展”的原则,孩子们快乐了,却没有得到本质上的发展。请记住,游戏对于儿童来说,不仅仅只是“嬉戏”,还是儿童的学习方式。既然是学习,就离不开学习的内容。
  记得一位老师在上《山谷中的谜底》这篇课文时就犯了“游戏形式与教学内容不匹配”的错误。上课伊始,该老师就紧紧扣住“谜”进入教学环节,他出了几个谜语让学生猜,孩子们被猜谜深深吸引住了,猜了一个又一个,甚至有的学生还抢着要出谜语给老师和同学猜。就这样整整十分钟过去了,学生还沉浸在猜谜的快乐气氛之中,而忘记了今天要学习的内容。由猜谜开始课堂教学,本来是个很好的创意,但是这个游戏形式却没有与“山谷中的谜底”这个学习内容相“合”,所以这样的游戏形式演变成了学习的干扰因素,干扰了正常的教学秩序,降低了课堂教学质量,影响了孩子真正的发展。
  其实,在上面这个案例中,只要稍作改动便可以成为一个经典案例。教师可以这样教学:“同学们都喜欢猜谜吧?今天老师就让你们来猜个谜——加拿大的魁北克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山谷。山谷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惟一能引人注意的是,它的西坡长满松、柏、女贞等杂树,而东坡只有雪松。猜猜看,你们知道为什么吗?”这样的教学就把教学内容与游戏形式(猜谜)结合起来了,既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又让孩子们在愉悦中把注意力集中到了学习内容之上。
  二、情境与生活:远在一个“真”字
  游戏往往需要一个模拟真实生活的情境,通过游戏情境的设计引导学生在此情境中产生学习的需求,并通过亲身体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完成从识别目标、提出目标到达到目标的全过程。此类游戏情境的设计有一个重要的原则,即“抛锚式”设计,这里的“锚”是情节逼真的故事或场景,游戏和教学活动都是围绕“锚”展开的。这种游戏方式的学习是建构性的,即不是为学生提供“答案”,而是根据学生的需要提供“援助”和搭建“脚手架”。但是,问题就出在“游戏情境的设计”上,在教学中经常见到游戏情境的设计脱离了生活实际,甚至背离了实际生活中的一些常识性的知识,更有甚者背离了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把学生引向了“歧途”,走向了“虚伪”,严重违背教育的真谛:学做真人。
  看到过这样一个案例:在教学《小英雄赖宁》(此课文已经从课本中删除,但这样的教学场景依然有)的课堂上,教师为了避免枯燥,就设计了一个“消防员救火”的游戏情境。这样的教学,从表面看似乎是一个“匠心独具”的设计,学生也似乎在这样一个救火游戏中“体验了火情”,达成了教学目标。可细细分析不难发现其中的“错误”之处:首先,对于小学生的生活而言,不可能有类似消防员的生活。也就是说,这个游戏不可能体验到消防员真实的生活;其次,就算遇到了这样的场面,面对大火,我们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引导孩子如何迅速安全地离开火场,而不是去顶替消防员的工作,去做如此“勇敢”的行为,甚至牺牲生命。显然,教师的教学价值观发生了错误。正是由于这个游戏情境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脱节,所以学生无法从中学到生活的智慧,在真正面对火灾时可能会害了他们,因为他们是向火里跨跳的。由此可见,教学游戏情境的设计是脱离不了真实生活的,美国心理学家霍尔关于游戏的“复演论”在这里是正确的。
  三、对象与方法:远在一个“适”字
  在教学中时常可以发现这样的现象:一个看似可以与教学结合起来的游戏却在课堂教学中失败了,学生要么对这个游戏方法不感兴趣,要么不理解这个游戏的方法。其实出现这样的现象,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在设计游戏的时候没有考虑到“对象”(学生)的年龄特点,认为任何游戏方法都适合任何年龄段的学生,没有考虑到游戏方法要适合于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好的游戏方法找错了对象就无法发挥其作用,有时甚至会起反作用。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二年级《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一课时要理解“穿梭”一词的意思,教师就可以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去设计游戏方式:教师可以请孩子们模仿蝴蝶,张开翅膀,引导孩子们在花丛中翩翩起舞,飞来飞去。这样的游戏方式形式活泼,直观性强,富有童趣,深受低年级孩子的喜欢,他们在游戏中能直观感受到“穿梭”的意思,并乐意上台表演蝴蝶穿梭的动作。但如果请六年级的学生也来模仿蝴蝶在花丛中飞来飞去,他们一定觉得这个游戏太“幼稚”、太“可笑”了,他们不会愿意做如此“低级”的游戏,就是做也是应付老师的“命令”而已,这样的话,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同样,高年级孩子喜欢的游戏方法,也不一定适合低年级的学生。
  心理学家皮亚杰早在上个世纪就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做了科学研究:0—2岁属于感觉运动阶段,此年龄段一般以直觉行动思维为主;2—7岁属于前运算阶段,此年龄段一般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7—12岁是具体运算阶段,学生的思维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12—18岁是形式运算阶段,学生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只有了解不同年龄段学生的思维方式,才能找到最“合适”的游戏方法。也只有适合不同年龄段的游戏方法,才能产生理想的教学效果。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却常常出现“东施效颦”的现象,其原因就是教师只停留在简单的模仿阶段,没有深究“其理”。
  游戏与教学仅仅“远”在以上这些方面吗?其实不是,造成游戏与教学“相距甚远”的真正原因是我们“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和“大一统”的思想,更可怕的是——这样的思维方式和思想已经成为了我们的“习惯”。我们总在“坚信”:游戏与教学是“两条永不相交的平行线”;我们总在“坚信”:游戏与教学能等同起来,成为两个“完全相合”的圆。可是,我们单单忘记了:游戏与教学在本质上是不同的两个“个体”,它们不可以也不可能等同,它们只是两个既独立又有联系的个体。游戏与教学的关系应该是两个相交的圆,我们的难点就是要找到两者之间的“相交部分”,并对这个“相交部分”进行科学的分析,找到它们的“共同要素”。
  哲学解释大师迦达默尔对于游戏的阐述让我们知道:游戏与严肃之间不是对立的关系,游戏本身就具有一种独特的、神圣的“严肃”,游戏也需要游戏者“认真”对待,游戏也具有“对话”、“更新”、“开放”等特征,这些特征就是“游戏精神”,也就是游戏与教学的“共同要素”,即游戏与教学的“相交部分”。因此,游戏与教学是可以“融合”的,但不是形式与内容等方面的“简单迁移”,而是“共同要素”上的融合,即更多的是在“精神”上的融合。至此,游戏离教学便不远了,游戏与教学之间走向了相互尊重、相互借鉴、相互融合。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西新桥实验小学)
其他文献
入世后,由于外资的进入,我国房地产业的竞争将会更加激烈,只要把握好各种机遇,采取有力措施应对各种挑战,我国房地产业将会取得更大的成就.
叶圣陶先生说:“一篇课文都是作者动了脑筋写出来的,在学习一篇文章时,就要学习作者是怎样动他的脑筋的,看作者是怎样想和怎样写的。”然而,在当下的语文教学中,将过多的时间和精力
可持续发展是实现人类幸福和自由的必经途径和重要保障 ,以传统人类中心主义观念为价值判断的发展观在给人类带来发展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性后果 ,尤其是人们在树立
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认为价值的唯一源泉是人类的活劳动,在理解时必须明确价值创造与价值构成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活劳动创造价值,活劳动和物化劳动一起构成价值.另外,对科学技
本文研究和分析高校辅导员在学生德育教育方面所面临的挑战和应具备的素质,提出网络时代高校辅导员工作的五点建议.
毕业设计是一项重要的教学环节.本文从工作实践出发,讨论了当前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从健全机构、题目双向选择、过程监控、全面考核等几个方面,提出了提高大学生毕业设计质量
【教学目标】1.认识生活中的搭配现象.理解搭配过程中的规律.并能运用搭配规律思考与解决一些实际问题。2.在经历找规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探索、归纳、抽象、论证能力,逐步学会数
注重养成教育,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创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哲学)专题化教学,打牢学生科学无神论思想的基础;注重MHK考核,创新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方
本文根据有关典籍、志书等资料,全面考证和辨析了唐代阴山关的渊源流变、置废、关名、地望等问题.
孙中山先生的国家统一思想在其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孙中山先生在不断为国家统一的斗争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本文从三个方面:以共和为目标、和平统一与武力统一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