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日常生活中,数学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创造性地把教材中的知识与实际问题和具体活动联系起来。让学生在生活体验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进而实现再创造,推动教学发展。
一、让学生在实践中寻疑问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此数学教学中应重视学生对于问题的提出,这就要求教师善于创设实实在在的来自现实生活中、充满趣味性的情境来促使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
例如: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时,事先老师说:“工人叔叔要给教室铺上砖,首先必须要知道教室的面积,你们能帮他量一量吗?”生:“能”。师说:“同学以小组为单位,用面积是一平方分米的纸片去量教室的面积,比一比哪个小组量得快?”同学们开始忙起来了,可是马上有很多同学用困惑、焦虑的目光望着老师,教师忙问:“你们为什么不量呢?”同学说:“老师,教室这么大,这样量很麻烦,有没有简便的方法呢?”教师立刻回答:“有,你们想知道吗?”同学们几乎异口同声地说:“想”。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维的导火索,是学习的内驱力。上述教学片段,从学生身边的生活实践中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强烈的求知欲望,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知识的探索过程中去。
二、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悟真谛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辨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也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不断实践的过程。数学来源于生活,因此要让学生从生活实践中寻找数学的原型,探索知识的奥秒,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如教学简算165—97,我是这样教学的:让两个同学扮演妈妈与售货员买东西找钱的小游戏。妈妈带了165元,其中有一张一百元纸币,到商店买书包花了97元,妈妈怎样付钱?售货员怎样找钱呢?妈妈拿出一百元钱给了售货员,售货员找给妈妈3元,妈妈把65元和3元合在了一起。师问:“买97元的商品,妈妈为什么给了售货员100元钱”?生:“因为零钱65元,不够买书包”。师问:“为什么售货员找给妈妈3元。”生:“97元的书包,妈妈给了100元钱,多给了3元,妈妈的钱少了3元,所以要加上3元”。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165—97=165—100 3=68。这时引导学生小结得出:减去一个接近整十、整百的数学,可以先减整十、整百的数,多减了几,就要加上几。这样生活化的设计教学,学生就能深刻理解算理,就会感到数学并不可怕,其实它就在我们身边。
三、让学生寻求实践机会并在实践中求应用
新课标“在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中强调:“数学教学要注意联系实际,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学以致用”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因此教学中应适时提供给学生实践锻炼的机会,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寻找数学的价值,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使他们去完善、改进、创新和运用。
例如,学习了“百分数应用题”之后,可设计这样一道习题:“六年级一班有55位同学,在‘六·一儿童节’时,班委决定给每位同学购买一件单价为5元的学习用具。商店对一次性购买满60件以上者给予九折优惠,满100件者给予八折优惠。那么,怎样购买才划算?”通过大家分组合作、讨论交流后,得出如下几种情况:
(1)单独买,每人应付5元,全班应付5×55=275(元)。
(2)如果全班统一购买,买60件(九折优惠),全班应付5×60×90%=270(元)。不但少付了5元,而且还多买了5件。
(3)如果邀请其他班5位同学一起购买(九折优惠),则全班只需付5×55×90%=247.5(元)。(少付27.5元)
(4)如果两个班一起购买(八折优惠),则全班只需付5×55×80%=220(元)。(少付55元)
通过这样富有生活情趣的开放性的练习,能使学生从小具有良好的数学意识,懂得用数学的观点解释数学现象,并能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四、让学生在活动空间里实践促创新
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是使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么他们的一生将永远是摹仿和抄袭。因此,教学中应为学生营造一个活动的空间,创设一种活跃的氛围,让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主动探究,并创造性地发展延伸。
例如:一个圆柱形的铁皮桶,它的半径是2分米,高是5分米,做这个铁皮桶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分米铁皮?做这道题时,我让学生各自拿来一个圆柱体(如茶叶罐),大多数同学能用一般解法:求铁皮桶要用多少铁皮,就是求铁皮桶的表面积。表面积=侧面积 底面积×2。
3.14×2×2×5 3.14×22×2
=62.8 25.12
=87.92(平方分米)
可有的同学通过动手实践把圆柱的表面展开,割补拼凑法得到如下巧妙的解法:
半径了——→解方法
高了——→解方法
底面周长——→解决问题
由上图可知:表面积=底面周长×(高 半径)
31.4×2×2×(5 2)
=12.56×7
=87.92(平方分米)
有的同学还说:“如果给我一张长方形纸,我可以一点不剩的做一个容积最大的圆柱体。”瞧:多么有创意啊!
总之,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规律,让数学从生活实践中来,又到生活实践中去,让学生从熟悉的周围环境出发,在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逐步形成应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就能在生活化数学中培养出智能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一、让学生在实践中寻疑问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此数学教学中应重视学生对于问题的提出,这就要求教师善于创设实实在在的来自现实生活中、充满趣味性的情境来促使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
例如: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时,事先老师说:“工人叔叔要给教室铺上砖,首先必须要知道教室的面积,你们能帮他量一量吗?”生:“能”。师说:“同学以小组为单位,用面积是一平方分米的纸片去量教室的面积,比一比哪个小组量得快?”同学们开始忙起来了,可是马上有很多同学用困惑、焦虑的目光望着老师,教师忙问:“你们为什么不量呢?”同学说:“老师,教室这么大,这样量很麻烦,有没有简便的方法呢?”教师立刻回答:“有,你们想知道吗?”同学们几乎异口同声地说:“想”。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维的导火索,是学习的内驱力。上述教学片段,从学生身边的生活实践中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强烈的求知欲望,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知识的探索过程中去。
二、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悟真谛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辨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也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不断实践的过程。数学来源于生活,因此要让学生从生活实践中寻找数学的原型,探索知识的奥秒,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如教学简算165—97,我是这样教学的:让两个同学扮演妈妈与售货员买东西找钱的小游戏。妈妈带了165元,其中有一张一百元纸币,到商店买书包花了97元,妈妈怎样付钱?售货员怎样找钱呢?妈妈拿出一百元钱给了售货员,售货员找给妈妈3元,妈妈把65元和3元合在了一起。师问:“买97元的商品,妈妈为什么给了售货员100元钱”?生:“因为零钱65元,不够买书包”。师问:“为什么售货员找给妈妈3元。”生:“97元的书包,妈妈给了100元钱,多给了3元,妈妈的钱少了3元,所以要加上3元”。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165—97=165—100 3=68。这时引导学生小结得出:减去一个接近整十、整百的数学,可以先减整十、整百的数,多减了几,就要加上几。这样生活化的设计教学,学生就能深刻理解算理,就会感到数学并不可怕,其实它就在我们身边。
三、让学生寻求实践机会并在实践中求应用
新课标“在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中强调:“数学教学要注意联系实际,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学以致用”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因此教学中应适时提供给学生实践锻炼的机会,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寻找数学的价值,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使他们去完善、改进、创新和运用。
例如,学习了“百分数应用题”之后,可设计这样一道习题:“六年级一班有55位同学,在‘六·一儿童节’时,班委决定给每位同学购买一件单价为5元的学习用具。商店对一次性购买满60件以上者给予九折优惠,满100件者给予八折优惠。那么,怎样购买才划算?”通过大家分组合作、讨论交流后,得出如下几种情况:
(1)单独买,每人应付5元,全班应付5×55=275(元)。
(2)如果全班统一购买,买60件(九折优惠),全班应付5×60×90%=270(元)。不但少付了5元,而且还多买了5件。
(3)如果邀请其他班5位同学一起购买(九折优惠),则全班只需付5×55×90%=247.5(元)。(少付27.5元)
(4)如果两个班一起购买(八折优惠),则全班只需付5×55×80%=220(元)。(少付55元)
通过这样富有生活情趣的开放性的练习,能使学生从小具有良好的数学意识,懂得用数学的观点解释数学现象,并能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四、让学生在活动空间里实践促创新
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是使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么他们的一生将永远是摹仿和抄袭。因此,教学中应为学生营造一个活动的空间,创设一种活跃的氛围,让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主动探究,并创造性地发展延伸。
例如:一个圆柱形的铁皮桶,它的半径是2分米,高是5分米,做这个铁皮桶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分米铁皮?做这道题时,我让学生各自拿来一个圆柱体(如茶叶罐),大多数同学能用一般解法:求铁皮桶要用多少铁皮,就是求铁皮桶的表面积。表面积=侧面积 底面积×2。
3.14×2×2×5 3.14×22×2
=62.8 25.12
=87.92(平方分米)
可有的同学通过动手实践把圆柱的表面展开,割补拼凑法得到如下巧妙的解法:
半径了——→解方法
高了——→解方法
底面周长——→解决问题
由上图可知:表面积=底面周长×(高 半径)
31.4×2×2×(5 2)
=12.56×7
=87.92(平方分米)
有的同学还说:“如果给我一张长方形纸,我可以一点不剩的做一个容积最大的圆柱体。”瞧:多么有创意啊!
总之,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规律,让数学从生活实践中来,又到生活实践中去,让学生从熟悉的周围环境出发,在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逐步形成应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就能在生活化数学中培养出智能兼备的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