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学习素材的三维空间

来源 :中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做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因此,小学数学教材提供的学习素材弹性较大,这就给教师提供了广阔的有效改造学习素材的空间。所以,我们应该在充分把握课程标准、学科特点、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对学习素材进行加工,拓展学习素材的三维空间。
   一、挖掘“情境空白”,找准新知产生的“点”
   数学知识的产生往往源自某种需要,让学生了解这种特定的背景,对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习动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应该深入挖掘“新知识”背后的情境素材,帮助学生找准新知产生的“点”。
   例如,“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教材中对“面积单位”这一概念产生的背景留下了空白。教学时,笔者从“日常生产和生活中经常需要比较物体的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入手,通过黑板和课桌的表面、数学课本和练习本的封面、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这三组物体的大小比较,逐步让学生感悟到以下三种常用的比较方法:①像黑板和课桌的表面的大小一眼可以看出,通过观察可直接比较;②像数学课本和练习本的封面大小差异不很明显时,采用重叠的方法可比较;③像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不能通过观察或重叠来比较时,可以先把它们划分成大小相同的方格,再用数方格的方法来比较大小。
   进而引导学生发现:把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划分成若干方格时,如果方格大小不一致,很难比较大小。因此,要比较面积的大小,或者要准确地知道大多少或小多少,就需要有统一的标准“方格”,这就是“面积单位”。这样,既使“面积单位”这一概念的产生成为学生的学习需求,又孕伏了直接度量面积的方法,为后继知识的学习埋下伏笔。
   二、“动化”静态结论,拉长探究过程的“线”
   教材上的知识是静态的,它只是为知识的传递架设了桥梁。在教材中学生往往关注到的仅仅是思维的结果,而很难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思维活动的过程。换言之,当教材在没有进入教学过程前,只是处于知识的储备状态。因此,我们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书本中的数学知识、结论等,进行动态演绎,使之转化为学生能够参与的数学活动,拉长探究过程的线。
   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笔者是这样安排的。
   (1)学生实际测量圆的周长
   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用滚动法、绳测法分别测量出大圆、中圆、小圆的周长。当学生用“滚动”的方法测出圆的周长时,提问:“圆形的水池能立起来滚动吗?”迫使学生不得不另辟蹊径,想出了“绳测”的方法。这时教师又一次设疑:“将一白色小球系在绳子的一端,在空中旋转形成圆,这个圆的周长还能用绳子绕一圈进行测量吗?”使学生发现“滚动”、“绳测”的方法均有局限性。
   (2)学生探索出计算圆的周长的普遍规律
   ①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系。启发思考:正方形的周长与它的边长有什么关系?那么圆的周长是否与圆内的某条线段有关?也存在着一定的倍数关系吗?引导学生观察得出:圆的周长与直径有关。
   ②周长与直径有什么关系。测量计算:总结出每个圆的周长是它的直径的3倍多一些。讨论交流:得出所测量的圆片周长总是它的直径的3倍多一些。然后,引导学生概括出周长与直径的关系,揭示圆周率的概念,进而总结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
   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不但学到了知识,还学会了探究知识的方法,使学生真实地经历了知识的建构过程。
   三、重组习题内容,拓展巩固练习的“面”
   习题是学生巩固数学知识的重要学习素材,我们不能让学生静止地为做习题而解题,而要摸清知识的脉络,适时、适度地对一些习题进行重组或改编,使一题带活一串。这样才能拓展巩固练习的面。
   例如,在教学“千以内数的认识”一课时,课堂练习是这样设计的:①三名选手进行打靶比赛,成绩分别是105、331、610,请小朋友给他们的成绩排排队。②发奖品。三等奖奖品是一架飞机模型(204元),一等奖的奖品是辆汽车模型(382元),请小朋友读出这两个价格。③二等奖的奖品是一辆火车模型,它的价格比一等奖便宜得多,比三等奖贵一些。这里有三个价格标签,分别是380元、220元、196元,你认为是哪一个?为什么?你知道它的价钱在什么范围内吗?④给火车的中间一节编号(800),其他几节应该怎样编号呢?⑤给学生发奖。出示贴贴纸,小的一张有100个苹果,大的一张是它的4倍,让学生猜一猜大的那张上有几个苹果。奖给一个小朋友1个后还有几个,让学生在发奖的过程中倒着数数。
   这样的练习对课本上的习题进行了重组,围绕一个学习情境展开,每个环节层层递进,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不断享受到了学习的成功与快乐,富有实效。
   总之,教师有效地改造学习素材是一种极富创造性、挑战性的工作,我们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既要尊重课本提供的学习素材,也不要局限于课本,而要灵活运用课本中的素材,并根据学校、学生实际情况对学习素材进行合理的、创造性的改造与深加工,引领学生走进数学,走进生活,感受数学的内涵,体会数学的真实魅力。
  
  (责任编辑:李雪虹)
其他文献
2011年以来,面临新形势、新挑战,贵州省防震减灾工作水平不断提高,实现防灾减灾效益最大化。
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在简单化思维下对复杂性采取了回避,简约了课堂的秩序、环节和内涵。在当前主要表现为“三化”,即多维的课堂被简单化、灵性的课堂被程序化、动态的课堂被模式化。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复杂性为我们描绘了另外一个图景,这个世界不再是有序的、对称的、简单的,而是随机的、混沌的、不确定的。这种新的世界秩序观为当前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全新的视野,促使我们从新的方法论视角重新审视数学课堂教学,过去的
建设执行制度的文化对于制度的执行具有重大意义。要遵循制度第一、能人第二,认真第一、聪明第二的原则。强制的监督不可能涵盖生活的所有方面,强制也不是万能的,但是文化的作用
贵州是否已经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家庭农场?或许还不能给出肯定的答案。但作为种、养殖大户的“升级版”,以下几位职业农民表现出了这些共同的特点,或能给予我们启示:有一定文化,善于
在社会管理中,美国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和城市管理者,较好地做到了“放手”而不“放任”,“掌舵”而不“划桨”。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数学的创新教学已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涵,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再也不能把学生当成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要在课堂教学中把知识的传授与学生的有意义学习结合起来。使教学不仅具有传授知识的功能,更重要的是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下面我就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马二花是迤那镇芙蓉新村的居民,三年前从三间破瓦房搬进了现在宽敞的“两层小洋楼”,感觉“样样都方便,水也方便”。能通上自来水,这是让马二花搬到新家后最满意的事。水是制
摘 要: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创新型人才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作为英语教师,必须转变旧的、阻碍学生创新精神发展的教育观念、教学模式,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保护他们的探索精神,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为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创新思维;英语学习;培养;创设  整个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着
何谓情境教学?笔者认为,所谓情境教学就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各种方法,为学生思考问题、理解所学内容而创设最佳的情景、环境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为什么要采用情境教学?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方式不应再是“灌输式”、“填鸭式”,因为这些传统的教学方式过分突出、强调接受和掌握,无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摧残人的思维和智力,扼杀人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为此,我们的课堂,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体验,因为有了
巍巍云贵高原,潺潺黔山秀水,人杰地灵、物丰人淳。在这片充满生机与活力的黔中腹地上,有一群人用20年的砥砺在为国聚财的征途中留下一串串坚实的足迹。他们用20年“点滴汇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