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院院士郑健超:能源消费强度15年须降50%

来源 :中国经济信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s455745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2004年,全国各地就相继发出了拉闸限电的警报,电力供应紧张的严重情况为人们所关注。事实上,对于经济快速发展的中国,能源供应紧张可能不过刚刚开始,能源正在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
  那么,在未来的20年,中国的能源供应将面临怎样的挑战,我们的出路何在?著名能源战略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健超以一组数字生动地向人们展现了未来20年中国能源要满足需求所面临的巨大挑战:要增加26座兖州煤矿、6个大庆油田、8个天然气西气东输工程、4.3个左右的三峡水电站的装机容量、20个大亚湾核电站和400个大型火电站,为了配套,还需建立电网等设施,大概要用20年的时间建起美国用50年时间增容起来的电网容量。
  
  2020年能耗将达31亿吨标准煤
  
  “解决我们国家的能源问题,比世界上任何国家都要困难,跟用有限的耕地解决我国13亿人的吃饭问题一样困难!”对于能源供应问题,郑健超院士如是说。
  按照经济高增长情景设计,2020年我国的能源需求将达到31亿吨标准煤,居世界第二,为当年全球的13.2%,美国的60%,印度的3.29倍,英国的7倍。具体分析,各种能源的供需情况为:煤炭产量预计可达21亿吨左右;到2020年,装机容量和发电量预计分别达到850-950GW和3600-4300TWh,即2000年的3倍,这相当于整个西欧2020年预测发电量的总和;2003年我国消费了2.6亿吨油,其中包括净进口9000万吨原油和石油制品。中国将很快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石油消费大国,到2020年需求量将达到4.3亿吨,占全球需求量的8.5%。
  要满足未来如此巨大的能源需求就必须进行规模空前的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但这样规模空前的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是否超出了我们资源的承载能力?是否超出了我们环境的承载能力呢?
  郑健超院士认为,最大的制约因素是能源资源的供应能力。据统计,中国现有人均化石燃料资源仅为世界均值的56%,石油的人均可采储量仅为世界均值的8%,天然气的情况也大致如此。水电被认为是替代化石燃料的首选,目前占全国20%的电力供应。我国水电资源理论蕴藏量为6.7亿千瓦,经济可开发量为2.9亿千瓦。即使我国经济上合理开发的水电全部开发完毕(从现在起再建设12座三峡水电站的装机容量),也仅可满足2020年发电量的28%,占当年一次能源需求的12%左右。
  至于核电,目前我国核电在电力中所占比例更小,到2020年有望在发电量中占到4%。郑健超指出,由于我国煤炭价格较低,燃煤电厂发电价格一般比核电便宜,当环境危害的外部成本未能在价格体系中恰当反映时,情况更是如此。要推动核电和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进入市场,必须进行体制和技术上的创新。
  除了能源资源是否有足够的供应能力外,能源消耗所引发的环境问题同样不容忽视。在可预见的未来,煤炭还是能源结构里最主要的能源,煤炭加石油大约占了中国一次能源的90%,这也就意味着将有相应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二氧化碳的排放预计将从2000年占全球总量的12.7%增加到2020年的16.7%。而与能源燃烧相关的空气污染使我国40%的国土受到了酸雨的威胁,如果不采取进一步的控制措施,2020年我国的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的排放将分别超过4000万吨和3500万吨。同时,火力发电所需要的用水量也非常巨大,一座大型的火力发电厂的耗水量,大约相当于一个中小型城市的生活用水总量。
  
  能源消费强度平均每年下降4%
  
  郑健超院士说:“强化能源效率是实现可持续的能源供应的关键。”事实的确如此。据介绍,自1977年以来,我国的能源消费强度以平均每年4%的速率下降,假设没有这样大幅度的下降,而是一直按照解放初期的能源消耗强度,那么到1995年我们就需要消耗两倍于实际消费的能源,仅煤就会达到27亿吨,实际上2000年我国消费了13.7亿吨标准煤。
  尽管我国在节能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目前的能源消费强度仍然比较高,约为世界经合组织国家均值的4.6倍。郑健超说:“为了保持能源供需平衡,我国的能源消费强度需要在2020年前再降低50%。”今后应大力发展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一些高能耗产品甚至可以采取到国际市场上去进口的办法,通过提高能源效率,大幅度降低能源消耗。
  事实上,我国在节能方面还有很大的潜力。与国际先进标准相比,我国主要产品的能耗至少可以降低20%。由于新技术的出现,能源终端使用的效率与日俱增,节能的潜力将会更大。
  
  技术创新迎接挑战
  
  郑健超指出,解决我国的能源问题要特别依靠技术创新。他说:“煤炭不应受到人类的谴责,应该改变的是我们使用煤炭的方式。”因此,高效洁净的发电技术是减少能源利用造成的环境影响的首选措施。超临界煤粉发电技术被认为是我国洁净煤发电技术的主流。未来的“超洁净燃煤发电厂”,把高温燃料电池技术、联合循环技术和固碳技术集成起来,可以实现零排放的高效发电。
  同时,运输替代燃料对我国可持续的能源供应至关重要。当前研究中的运输燃料的替代品是那些可以减少污染排放或将来可以取代汽油的燃料。煤基液体燃料是我国最有希望的交通运输替代燃料。然而,由于氢燃料的电动车的大规模应用要求传统的油料生产和分配的基础设施做重大改变,所以氢经济时代的到来尚需时日。而在核电领域,我国已准备在成熟技术和国际经验的基础上,发展自主设计的百万千瓦级的压水堆核电站。
其他文献
【引子】    最近,广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会同有关部门进行专项检查时发现,广州市大部分家政服务中介机构没有全员签订劳动合同和办理社会保险。  这些生活在城市边缘的保姆、钟点工,由于其工作的特殊性,很少有人与家政公司或雇主签订劳动合同,这样在其自身权益受到侵害如出现工伤事故时,他们便处于一种尴尬境地,没有人愿意站出来为他们负责,而他们也难以通过正常渠道获得赔偿。保姆的权益究竟该如何进行维护,为此笔
期刊
今年1月至7月,我国城镇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7116亿元,同比增长31.1%,增幅与1月至6月基本持平。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月度形势报告显示,1月至7月,中央项目投资同比增长5.7%,增幅比1月至6月提高4.4个百分点,主要是交通和铁道设备购置增加较多;地方项目投资增长37.2%,回落1.3个百分点。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5%。第二产业投资增长42.5%,提高0.7个百分点。其中,
期刊
从国家质检总局获悉,今年上半年全国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共查出不合格货物2.3万批,货值73.04亿美元。  上半年全国出境检验检疫部门依法对出入境货物、人员进行检验检疫把关,共检验检疫出入境货物586万批次,货值2630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6.48%。
期刊
今年上半年,中国财政收入达到14306.7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3351.79亿元,完成年度预算的60.7%,增长30.6%,是近年来同期增收最多,增幅最大,完成进度最好的。
期刊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有关负责人日前表示,转型企业雇佣推销人员需经有关部门批准,必须设立店铺,明码标价,其所雇佣的推销人员只能按照自己直接推销的产品金额计酬,不得从事传销活动。  转型企业不得雇佣国家公务员、现役军人、全日制在校学生以及法律法规规定不得兼职经商的其他人员从事推销活动。转型企业和雇佣的推销人员签订的合同中,应注明该推销人员所属的店铺,每个推销人员只能在所属的店铺所在地、市辖区内从事推销
期刊
来自商务部的统计表明,今年上半年我国餐饮市场快速增长,餐饮企业景气提升。广州、上海、北京、成都、天津、重庆、武汉、西安、大连、沈阳10个城市的餐饮业零售额均超过50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同期有了较大幅度增加。  今年上半年广东省餐饮业零售额为474.5亿元,位列全国之首,同比增长14.8%,比去年提高9.8个百分点,占当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15.7%,占上半年全国餐饮业零售额的14%。山东、江
期刊
从商务部机电司了解到,今年1月至7月我国汽车及其关键件、零附件进口金额达到102.67亿美元,同比增长25.7%。由于国内进口车市持续低迷,汽车关键件和零附件的进口增幅均高于汽车整车进口增幅。  据海关统计,今年前7个月我国进口汽车整车(含成套散件)112254辆,金额34.59亿美元,分别同比增长6.6%和16%。金额增幅高于数量增幅9.4个百分点,说明进口整车单价继续上升,档次不断提高。前7个
期刊
国家税务总局近日出台措施,加强城镇土地使用税和土地增值税征收管理工作。  城镇土地使用税和土地增值税具有促进合理利用城镇土地、调节土地级差收入、提高土地使用效益的作用。税务总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虽然这两个税种收入规模小,征收难度大,但在规范和引导土地市场健康、有序发展,贯彻国家产业政策方面具有积极作用,税务机关将进一步加强这两个税种的基础征管工作。  国家税务总局表示,将严格按照减免税的管理权限和审
期刊
根据海关总署的最新统计,今年7月份我国实现贸易顺差20.4亿美元,这是今年5月以来连续第3个月实现贸易顺差。此举扭转了今年1月至4月连续出现贸易逆差的局面,也使前7个月我国总体贸易逆差进一步收窄至48.7亿美元。
期刊
7月份,全国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6.4%。1月至7月,全国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4.9%。  7月份生产资料出厂价格同比上涨8.2%,涨幅比6月份略增0.1个百分点,影响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约6个百分点。其中,原油出厂价格同比上涨25%,涨幅比6月份提高4.1个百分点;普通大型钢材上涨17.2%,线材上涨13.5%,涨幅比6月份有不同程度的回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