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是独生女(子)》是苏教版·中图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的主题单元《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中的第四课。本课引导孩子辩证地看自己,发现独生子女的优势,正视自身存在的问题,鼓励学生认识自己、超越自己,逐步构建完善自我和规划人生的能力。
一、谈话激趣迎话题
1.从1979年我国推行计划生育以来,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独生子女数已经达到了9000多万。独生子女的队伍这么庞大,关注的人、研究的人越来越多。今天这堂课,我们就围绕“独生子女”这个话题来聊一聊。(揭示课题)【我是独生女(子)】
2.在座的有不是独生子女的吗?挥挥手!欢迎你们一起来参与今天的课堂活动,等一下也要发表你们的见解,好不好?
3.另外,参加今天课堂讨论的还有3位家长代表和你们的班主任邢丽华老师,让我们掌声欢迎他们的到来!
【自评:本课以开放性为主要特征,指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重视教师与儿童的创造性。独生子女话题是一个社会话题,我邀请非独生子女、家长代表和班主任邢丽华老师一起参加课堂活动,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从多个角度,立体地分析了独生子女问题,为孩子们辩证地认识独生子女问题奠定了基础。】
二、观察思考话现实
1.交流:独生子女成长环境有很多优越之处,课前我们做了调查,来,大家交流一下。
2.请非独生子女也来说说吧!
3.在这样优越的环境下,独生子女都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他们身上有哪些优点呢?我想听听家长的发言。
4.师小结过渡:独生子女真是幸运的一代,幸福的一代,让人羡慕!令人遗憾的是,独生子女在具有这些优势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不足。下面,请看两则来自国际方面的报道。
5.听了两则报道,你有什么想说的?
6.在独生子女当中,绝大多数都是好孩子,这样的评论确实让我们不服气,让我们伤心。但是,有时候看问题得一分为二地看,我们也得问问自己: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评论?请大家看一组漫画,说说图中的独生子女身上存在着什么问题。
7.观看漫画,自由点评,师相机点拨。
8.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看到过类似的现象?大家来说一说,可以说自己,也可以说别人。
9.有请班主任邢丽华老师发表对独生子女的看法。大家听一听,在老师眼里,独生子女的弱点在哪里。
10.师生共同小结:通过看评论、漫画,听交流,我们发现独生子女身上多了一点自私,少了一点分享;多了一点任性,少了一点理解;多了一点懒惰,少了一点勤劳……
【自评: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教师应该引领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构建德行。课堂上,通过组织交流、聆听、思考,感受独生子女的优势,同时了解社会方方面面对独生子女的评论,从而感悟、正视自己作为独生子女身上存在的现实问题,激发学生完善自我的动力。】
三、正视反思找原因
1.独生子女身上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呢?以小组为单位一起来讨论讨论。(从主、客观方面进行剖析)
客观原因:父母不给机会(创设情境,鼓励现场亲子对话,达成共识)
主观原因:闭上眼睛,静静地想一想,你不需要告诉我,也不需要告诉你的小伙伴。(背景音乐响起)
2.小结过渡:一分钟里,我们和自己进行了一场心灵的对话。通过反思,我们意识到自己还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我想,我们今天的反思就是为了让明天做得更好!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近身边的榜样——马鹏飞。
【自评:最好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儿童德性的养成根植于儿童的真实生活。课堂上,引导学生自我反省,联系生活找到独生子女自身缺陷形成的原因,学会辩证地看问题,鼓励学生认识自己、超越自己,逐步构建完善自我和规划人生的能力。】
四、立志重塑见行动
1.观看录像(马鹏飞的优秀事迹)
2.哪一个镜头最能打动你?说说理由。
【自评:生活是最好的课程资源。《开学第一课》中马鹏飞的事迹不仅打动了孩子们,也打动了千千万万的大人,大家觉得这个孩子撑起了一个家,他是我们民族的希望!课堂上,我让孩子重温那感人至深的镜头,激发孩子心灵深处的感动,引领孩子努力完善作为独生子女的形象。】
3.从改正自己的缺点出发,想想能为自己的家人、伙伴、老师,甚至班级、学校、社区做些什么。说最想做的一件。
【教师相机板书:感恩、分享、承担、关心、理解……】
4.课堂总结:40分钟的时间很短暂,但周老师特别欣慰,因为你们长大了,学会了感恩,学会了分享,学会了承担,学会了自立……让我们用实际行动告诉人们,我们没有被宠坏,(屏幕显示,学生大声齐读)我们不是中国的小皇帝、小公主,我们是最有希望的一代!
教学反思:
有道德的课堂生活,是能自由创造的生活。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科书内容的“话题、范例或资源”化,使教学过程有了可自由创造的差异性空间。如何把握教科书的统一性和差异性空间?鲁洁教授指出:关键在于师生要与教材形成同构与异构的关系,让教科书在师生的生命体中活起来。
1.同构激共鸣
鲁洁教授认为,同构,是指“不仅要理解教材所阐发的道理,所讲述的知识,而且还要和教材的内容具有一定的价值认同和情感共鸣”。因此,我十分强化目标意识,在组织主题活动的时候,没有因回归生活和自主活动而“遗忘”教材和课程目标,而是牢牢抓住隐藏在话题、范例或资源中的三维教学目标和教学线索,并将教材作为最重要、最直接的活动资源,追求教科书意义的实现。课堂上,我引领学生通过聆听他人对独生子女的评价,组织学生反思独生子女的生活,使他们感悟独生子女的优势,正视自身存在的现实问题,产生情感共鸣,激发完善自我的动力,从而使品德的形成真正源于自己的生活,引发孩子们内心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自然地帮助他们建构德性,引领他们过有道德的、有责任的生活。这样,教材便如鱼得水般活了起来。
2.异构动真情
异构,即不完全一样的建构。与教科书有不完全一样的教学过程,才有教与学的意义,才可能激活师生的创造潜能和打开师生情感的闸门。
在教学时,我没有按部就班,照本宣科,而是努力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开发“话题、范例或资源”所蕴涵的教学差异性空间,引领学生评议独生子女的真实生活情境,赏析《开学第一课》中优秀独生子女马鹏飞的故事,关注国内外媒体的相关报道,搭建沟通的平台,鼓励学生与家长、老师进行现场对话,丰富活动资源,启发学生自我反省,联系生活找到独生子女自身缺陷形成的原因,学会辩证地看问题,鼓励学生悦纳自己、超越自己,逐步构建完善自我和规划人生的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东洲小学)
一、谈话激趣迎话题
1.从1979年我国推行计划生育以来,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独生子女数已经达到了9000多万。独生子女的队伍这么庞大,关注的人、研究的人越来越多。今天这堂课,我们就围绕“独生子女”这个话题来聊一聊。(揭示课题)【我是独生女(子)】
2.在座的有不是独生子女的吗?挥挥手!欢迎你们一起来参与今天的课堂活动,等一下也要发表你们的见解,好不好?
3.另外,参加今天课堂讨论的还有3位家长代表和你们的班主任邢丽华老师,让我们掌声欢迎他们的到来!
【自评:本课以开放性为主要特征,指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重视教师与儿童的创造性。独生子女话题是一个社会话题,我邀请非独生子女、家长代表和班主任邢丽华老师一起参加课堂活动,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从多个角度,立体地分析了独生子女问题,为孩子们辩证地认识独生子女问题奠定了基础。】
二、观察思考话现实
1.交流:独生子女成长环境有很多优越之处,课前我们做了调查,来,大家交流一下。
2.请非独生子女也来说说吧!
3.在这样优越的环境下,独生子女都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他们身上有哪些优点呢?我想听听家长的发言。
4.师小结过渡:独生子女真是幸运的一代,幸福的一代,让人羡慕!令人遗憾的是,独生子女在具有这些优势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不足。下面,请看两则来自国际方面的报道。
5.听了两则报道,你有什么想说的?
6.在独生子女当中,绝大多数都是好孩子,这样的评论确实让我们不服气,让我们伤心。但是,有时候看问题得一分为二地看,我们也得问问自己: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评论?请大家看一组漫画,说说图中的独生子女身上存在着什么问题。
7.观看漫画,自由点评,师相机点拨。
8.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看到过类似的现象?大家来说一说,可以说自己,也可以说别人。
9.有请班主任邢丽华老师发表对独生子女的看法。大家听一听,在老师眼里,独生子女的弱点在哪里。
10.师生共同小结:通过看评论、漫画,听交流,我们发现独生子女身上多了一点自私,少了一点分享;多了一点任性,少了一点理解;多了一点懒惰,少了一点勤劳……
【自评: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教师应该引领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构建德行。课堂上,通过组织交流、聆听、思考,感受独生子女的优势,同时了解社会方方面面对独生子女的评论,从而感悟、正视自己作为独生子女身上存在的现实问题,激发学生完善自我的动力。】
三、正视反思找原因
1.独生子女身上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呢?以小组为单位一起来讨论讨论。(从主、客观方面进行剖析)
客观原因:父母不给机会(创设情境,鼓励现场亲子对话,达成共识)
主观原因:闭上眼睛,静静地想一想,你不需要告诉我,也不需要告诉你的小伙伴。(背景音乐响起)
2.小结过渡:一分钟里,我们和自己进行了一场心灵的对话。通过反思,我们意识到自己还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我想,我们今天的反思就是为了让明天做得更好!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近身边的榜样——马鹏飞。
【自评:最好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儿童德性的养成根植于儿童的真实生活。课堂上,引导学生自我反省,联系生活找到独生子女自身缺陷形成的原因,学会辩证地看问题,鼓励学生认识自己、超越自己,逐步构建完善自我和规划人生的能力。】
四、立志重塑见行动
1.观看录像(马鹏飞的优秀事迹)
2.哪一个镜头最能打动你?说说理由。
【自评:生活是最好的课程资源。《开学第一课》中马鹏飞的事迹不仅打动了孩子们,也打动了千千万万的大人,大家觉得这个孩子撑起了一个家,他是我们民族的希望!课堂上,我让孩子重温那感人至深的镜头,激发孩子心灵深处的感动,引领孩子努力完善作为独生子女的形象。】
3.从改正自己的缺点出发,想想能为自己的家人、伙伴、老师,甚至班级、学校、社区做些什么。说最想做的一件。
【教师相机板书:感恩、分享、承担、关心、理解……】
4.课堂总结:40分钟的时间很短暂,但周老师特别欣慰,因为你们长大了,学会了感恩,学会了分享,学会了承担,学会了自立……让我们用实际行动告诉人们,我们没有被宠坏,(屏幕显示,学生大声齐读)我们不是中国的小皇帝、小公主,我们是最有希望的一代!
教学反思:
有道德的课堂生活,是能自由创造的生活。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科书内容的“话题、范例或资源”化,使教学过程有了可自由创造的差异性空间。如何把握教科书的统一性和差异性空间?鲁洁教授指出:关键在于师生要与教材形成同构与异构的关系,让教科书在师生的生命体中活起来。
1.同构激共鸣
鲁洁教授认为,同构,是指“不仅要理解教材所阐发的道理,所讲述的知识,而且还要和教材的内容具有一定的价值认同和情感共鸣”。因此,我十分强化目标意识,在组织主题活动的时候,没有因回归生活和自主活动而“遗忘”教材和课程目标,而是牢牢抓住隐藏在话题、范例或资源中的三维教学目标和教学线索,并将教材作为最重要、最直接的活动资源,追求教科书意义的实现。课堂上,我引领学生通过聆听他人对独生子女的评价,组织学生反思独生子女的生活,使他们感悟独生子女的优势,正视自身存在的现实问题,产生情感共鸣,激发完善自我的动力,从而使品德的形成真正源于自己的生活,引发孩子们内心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自然地帮助他们建构德性,引领他们过有道德的、有责任的生活。这样,教材便如鱼得水般活了起来。
2.异构动真情
异构,即不完全一样的建构。与教科书有不完全一样的教学过程,才有教与学的意义,才可能激活师生的创造潜能和打开师生情感的闸门。
在教学时,我没有按部就班,照本宣科,而是努力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开发“话题、范例或资源”所蕴涵的教学差异性空间,引领学生评议独生子女的真实生活情境,赏析《开学第一课》中优秀独生子女马鹏飞的故事,关注国内外媒体的相关报道,搭建沟通的平台,鼓励学生与家长、老师进行现场对话,丰富活动资源,启发学生自我反省,联系生活找到独生子女自身缺陷形成的原因,学会辩证地看问题,鼓励学生悦纳自己、超越自己,逐步构建完善自我和规划人生的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东洲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