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望、挣扎与毁灭

来源 :大学·课外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isheng19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周朴园
  自私而伪善的资本家
  有谁能想到《雷雨》序幕中那个沧桑而落寞的老者,竟是昔日叱咤风云的煤矿公司董事长周朴园?十年前的周朴园,身上的官纱大褂笔挺,鼻梁上架着一副金边眼镜,总是以斯文又尊贵的形象示人。
  周朴园曾经留学德国,接受过资产阶级新思潮的洗礼,大抵算个“有学问”的人。这让他竭尽全力地维护个人的良好形象,以及周家所谓的“圆满”秩序。他对妻子蘩漪的爱是冷漠的:他将她禁锢在监狱一般的周公馆里,逼迫她喝药、上楼休息,为孩子们做“言听计从”的表率。他对儿子们的爱是生硬的:有的是“绵里藏针”的训斥,是不容置疑的“父权”压制。在周朴园的专制下,周家犹如一口大棺材,是个可以闷死人的地方。
  而周朴园对待侍萍的态度,则深刻揭露了他伪善的一面。当年,周朴园为迎娶一位“有钱有门第”的富家千金,狠心逼着刚生下孩子才三天的侍萍离开周家,以至于走投无路的侍萍带着孩子跳河。光阴流转几十年,周朴园尽管数次搬家,却始终保留着侍萍用过的红木旧桌子、老式的壁橱等,时刻保持着她在夏天也不开窗的生活习惯,一听到鲁妈的无锡口音,便深情地打听起所谓“梅小姐”的事来……然而,当侍萍就站在他面前,跟他面对面地谈话时,他却忽然严厉地喝问对方“你来干什么”,再次成为当年那个对爱人冷嘲热讽、威逼利诱的“刽子手”……
  周朴园也是一个冷酷无情的资本家:早年为了发家,他故意让承包的江堤发生事故,使两千二百名小工遇难,然后从中榨取巨额钱财;为了镇压工人运动,他就叫警察开枪打死了几十名工人……这样一个冷酷、自私、专横的人,难怪曹禺先生评价他是“坏到了连自己都不认为自己是坏人”之人。
  蘩漪
  “雷雨”的化身
  蘩漪虽然身为周公馆里的女主人,但周朴园只把她当作一只花瓶,要求她绝对的服从,若是稍有不听话,就被周朴园视作“神经病”“疯子”。蘩漪就这样被幽禁在到处像“发了霉”似的周公馆里,连下楼的自由也没有。
  十几年的精神压抑,把蘩漪渐渐磨成了石头样的死人,她已经预备安安静静地等死了。谁料周萍突然闯进了她的生活,她由等死变为求生。她将自己和周萍的爱情当作是救赎,终日“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唯恐有人夺走这一线生机。于是,在周萍想要落荒而逃时,蘩漪“雷雨”般的性格就爆发了出来。
  蘩漪“雷雨”般的性格和行为与作家刻意设置的背景氛围始终相通。从剧中一开场时屋中“喘不过气来”的郁热和压抑,到最后蘩漪不顾一切的“报复”,都是一种“雷雨”式的宣泄,蘩漪的情绪心态始终与作品的气氛融为一体。可以说,正是蘩漪推动了戏剧情节的发展,因为是她把侍萍叫进了周公馆,是她让侍萍与鲁大海发现了周萍与四凤的关系,是她迫使周朴园公开了侍萍的身份,推动了悲剧的完成。
  蘩漪的抗争以一种畸形的方式吐露和爆发出来,然而她的报复,其实也更多地将矛头指向了自己。作为清末出生的大家闺秀,蘩漪是鲜见的受过教育的女性。知识为她打开了通向外界的门,但当她朝着个性解放、精神独立迈出一只脚时,另一只脚还是被封建伦理牢牢地捆绑着,比如尽管她看透了周朴园是一个伪君子、敢于对周朴园的命令不屑一顾,但也没有绝对的勇气一走了之。只是后来各种矛盾的迅速激化,才逼得她走投无路,不得不孤注一掷,作困兽之斗。
  蘩漪的悲剧命运正如曹禺所说,如“一匹执拗的马”,陷入了“一口残酷的井”。
  侍萍
  隐忍的浮萍
  年轻时的侍萍在周家做佣人,爱上了风度翩翩的周朴园,并为之生育了两个孩子。而这段在当时并不合乎世俗纲常的爱情给她带来了致命的打击:男人另觅新欢,怀抱幼子的她在大年三十的雪夜离开周家,差点投河而亡。
  没有了爱情,余下的就是现实的生存问题。侍萍遇人不淑地嫁了两次,与鲁贵的结合显然也是不幸的。或是为刻意隐瞒“并不光彩”的过往,她在丈夫鲁贵面前始终是一副逆来顺受的模样。被生活折磨掉棱角的侍萍,“骨气”的再度爆发是在重遇周朴园后,她声嘶力竭地控诉自己的境遇,无比愤懑地撕毁了周朴园用以补偿的支票,显示着做人的骨氣和尊严。
  可以说,侍萍曾诚挚地奉献于爱情,却遭到背弃;而后虽试图经营家庭,却也备受歧视。沉重的现实境遇使她逐渐丧失了爱人的能力,生命早早地枯萎了。如果说前半生失去了爱情的侍萍还能麻木地生存,那么后半生失去了亲情的侍萍则一无所有,因此彻底绝望的她别无选择地发了疯。
  侍萍是旧时代下层妇女的典型代表,善良、正直,又备受欺辱和压迫,犹如一片浮萍,不敢也不可能冲破“宿命观”的牵制,因而必然再次成为“命运”的牺牲品。
  鲁贵
  卑微的小人物
  鲁贵,作为《雷雨》中具有一副“奴才相”的人物,很难博得人们的好感或同情。他惯于欺骗和敲诈勒索;他厚颜无耻,没有一点人应有的骨气和同情心;他欺软怕硬, 内心更是十分怯弱。
  鲁贵虽然娶了侍萍,但始终对她“二嫁”的身份耿耿于怀;对继子鲁大海不屑一顾,但又被鲁大海的抗争吓到僵立不安;对女儿四凤倒有些许疼爱,却仍然敌不过对金钱的欲望。他对周家人毕恭毕敬,又时常拿着偶然窥见的“秘密”威胁蘩漪……鲁贵身上充斥着刻薄、尖酸等“小人物”通常会有的致命缺点。这样的鲁贵,是“可怜之人”,也是“可恨之人”。
  周萍
  软弱的救赎者
  周萍因其特殊的身世,素来不为周朴园所喜,故年幼时就被寄送乡下,在既无父爱又无母爱的环境中孤独地度过了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年华。直到25岁那年才从乡下回到周朴园身边。在这样的成长环境中,他的身体虽已成长起来,但精神却没有成长起来。
  也因此,周萍用枪自杀的结局虽令人唏嘘,却并不意外。作为周家的继承人,周萍对父亲有特别的敬畏,而父亲所带来的强烈的压抑感也与这种敬畏如影随形。
  周萍后悔自己由于“直觉性错误”与继母蘩漪产生了不伦之恋,为此终日酗酒、赌博,麻木自己,苦不堪言。遇见四凤后,少女别样的活力与青春使他重拾了世间的美好。为了她,他决定暂时离开周公馆,与不堪的过往做个了断。然而显而易见,他与周家的“了断”不可能彻底。因而当四凤冲入雨中在花园触电而亡时,一贯胆小的周萍选择以开枪自杀的方式完成了“自我救赎”。从这个意义来说,周萍是《雷雨》中最具悲剧性的人物。   鲁大海
  果敢的野草
  当一切的真相水落石出,鲁大海去了哪里,仿佛无人知晓。人们能够记住的,是他身上那股野草般的冲劲:自幼跟随母亲四处流浪,进入煤矿做工后深切地感受到世道的不公,对以周朴园为代表的资本家恨之入骨,并大胆反抗。
  鲁大海是一个极富正义感又努力匡扶正义的年轻人,尤其在代表工人群体“单刀赴会”同周朴园谈判时,他义正词严地揭穿其软硬兼施镇压工人的阴谋,毫不隐讳地直指周朴园早年草菅人命的恶举……当然,由于性格单纯鲁莽、斗争经验不足等弱点,鲁大海不幸被三个“已被收买”的工人代表戏弄于股掌,更遭到周朴园的百般奚落。
  热血到“一根筋”的鲁大海身上也兼具温情。当母亲被鲁贵无端指责时,他丢出一把枪愤而反抗;得知妹妹四凤的情感牵绊后,原本对周家深恶痛绝的他,甘愿退后一步接受周萍。
  鲁大海是一个有思想、有行动的年轻工人的形象,虽然由于他的斗争经验不足,有着鲁莽等弱点,但他的斗争表现了工人阶级大公无私的革命情怀和英勇顽强的革命精神。
  四凤
  渺茫的百合花
  四凤的生命携着其三个月的身孕融入了电闪雷鸣中——也许,早在母亲阻止她与周萍交往时,她就被预设了与这类似的结局。
  四凤的命运,在某种意义上是母亲侍萍三十年前人生道路的重现,她不顾母亲的阻拦进入周家当女佣,又不知怎的延续了母亲的厄运,与周家少爷相恋。四凤虽不愿意违背母亲与哥哥的意愿,但也断不甘心负了自己,最终成为爱情的“殉道者”。
  不仅命运如此,在性格上,四凤亦继承了母亲的隐忍:面对父亲的贪婪一再心软;面对蘩漪的挑衅忐忑不安;面对周萍的自私想法几番退让……或许,即便周萍不是她同母异父的哥哥,这段恋情也未必能收获美好的结局。
  四凤就像一朵美丽的百合花,纯洁而美好,绽放出无比璀璨的光华。另一方面,又不能不看到她与蘩漪、侍萍一样,依然没有摆脱人性的盲目、厘清生命的种种困惑。
  周冲
  理想的呐喊者
  周冲身为周公馆年龄最小的孩子,是一个理想化的人物。他崇尚真善美,厌恶丑与恶;他尊重劳动,同情工人阶级,反对剥削和压榨;他深爱父亲但看不惯他严厉的大家长的作风,以及残忍的资本家嘴脸;他深爱母亲,从不迷信她的病需要被“囚禁”和“奴役”;他也深爱哥哥周萍,希望他不醉不赌,拥有更好的明天……
  周冲因接受了新文化的滋养,确信身边每个人如他一般善良美好;他对未来充满了渴求和希望,认为生活如夢般璀璨、真诚。至于自己喜欢的女子四凤,他愿意接纳她的优点与不足,愿意拿出一半的学费供她读书,期待拥有能够冲破阶级束缚、亲密无间的关系……哪怕后来知晓了四凤与哥哥的恋情,他仍然说服自己要尊重四凤的意愿。然而封建制度的顽固不化和逃不开的命运的玩弄,最终埋葬了这个圣洁的灵魂。
  八个人物,八种性格,八个悲剧。《雷雨》的故事从远处的钟声开始,在沉闷的炉火中谢幕,观众如同那对跳脱出“戏”的好奇姐弟,也只是短暂的“看戏的人”,但《雷雨》和《雷雨》中的那些人却始终“惊醒”着一代又一代。
其他文献
一画一话  《在阳台上》是画家马奈追求光色变化效应的典型油画作品,现藏巴黎印象派美术馆。  画中精心描绘了三个穿不同对比色衣服的绅士与淑女形象:阳台前面是两位淑女,都身穿着亮色衣服;在她们背后,是一个穿深色西装的男子,在男子后侧还有一个人物,完全处于室内的阴暗角落。画家津津有味地在这几个人物上,用色彩强调明暗对比。  为了强调户外强光跟室内暗影之间的对比,画中右边站着的淑女连个像样的鼻子都没有,這
期刊
不寻常的读书时代  1949年1月12目,村上春树出生于日本京都伏见区,他的父母都是日本国语教师,虽然母亲后来成为家庭主妇,但他们还是经常在饭桌上谈论八世纪的诗歌和中世纪的战争故事。受家庭的熏陶,村上非常喜欢读书,他后来回忆说:“我家是非常普通的家庭,只是父亲喜欢书,允许我在附近书店赊账买自己中意的书。当然漫画、周刊之类不行。只限于正经书。但不管怎样,能买自己中意的书实在让人高兴。我也因此得以成为
期刊
摘 要:教育事业的不断改革与发展进步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标准逐渐提出了新的要求。现行的高职“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不统一、界限模糊、方式固定单一,从而使得实际生活中的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标准利用度与操作性不强。同时,当前的“双师型”教师实践能力缺乏,专业技能有待提高,并且整体高职院校的“双师型”人才资源缺乏,这使得高职院校的教育质量大受影响。本文主要论述了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
期刊
摘 要:医学研究生的培养教育是我国医学事业进步发展的基础和重要途径,面对医学研究生培养与日俱增的要求,高校应当及时总结反思。在医学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医学院应当注重因材施教、科学引导,为研究生短暂的三年学习制订更为合理的培养方案。本文分析了当前研究生培养存在的问题,总结了培养过程中应当重点把握的几个方面以及未来应从哪些方面来提升研究生科研能力等,以期为优化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提供参考。  关键词:医学
期刊
一画一话  《盲女》是英国画家约翰·埃·密莱于1856年创作的油画作品,现藏英国伯明翰市博物馆与美术陈列馆。  画上是一幕雨过天晴的自然风光,景物开阔,舒人心脾。画作的前景是两个相依为命的穷女孩。其中一个是盲女,另一个更小的女孩则紧紧依偎在盲女怀里,一边抬头观看天边的彩虹,一边向盲女述说着她所无法感受到的大自然的美丽。  盲女的膝间放着一只小手风琴,平时的她离不开这只小手风琴,因为她只能通过琴声来
期刊
摘 要:教师职业认同作为教师职业成长的内部驱动力,逐渐成为学界关注的领域。本文从教师职业认同的内涵、结构等内容层面及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等角度梳理相关研究,并据此探讨现有相关研究的不足,以期促进相关研究的发展。  关键词:教师发展;职业认同;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34-0131-03  2018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
期刊
村上春树是世界知名的日本作家,以其细腻、清新的文风见长,其作品基调轻盈,一改日本战后阴郁沉重的气息。同时,他也是一位艺术创造力持久的作家,不断在作品中求新求变、进行自我突破。纵观他的作品,在比较早期的《且听风吟》《寻羊冒险记》《挪威的森林》等书中,有着明显的自我关注的倾向,着重描写个体在现代生活中产生的困惑、孤独、迷茫等消极的思想和情绪;越往后,村上春树在作品中给予了社会更多的关注,如《神的孩子全
期刊
九月十日,我离开了考爱岛返回日本,逗留两周。  在日本,我驾车往来于东京的寓所兼事务所和位于神奈川县的家之间。自然,在此期间我仍然坚持跑步,不过久未归国,许多工作正排着长队等待我,这些都得由我一件件亲自处理。于是我只好见缝插针。得空就跑长距离。在日本期间跑过两次二十公里,一次三十公里。一天跑十公里的节奏。好歹维持下来。  我还有意识地练习跑坡道。在我家周围,有一条有起伏的环形坡道慢跑道,高低落差恐
期刊
摘 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并对人才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特别是在双创时代背景下,亟须具有创新创业素质的人才,因此培养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刻不容缓。本文阐述了构建创新创业素质的必要性,探究了培养职业院校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的策略,为新时期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前教育;创新创业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期刊
摘 要:目前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职业本科院校在做试点的同时,教学管理也在尝试试点改革,这就要求相关教务管理人员在业务能力和素养方面要更上一层楼,尤其需要重视计算机素养的培养。但目前的管理工作存在一定问题,如何正确理解并提升计算机素养,最后服务于教务管理工作,是值得深入思考的话题。  关键词:计算机素养;教务管理;职业本科  中图分类号:TP3;G64;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