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了解东丰县麻疹流行特征,探讨控制策略。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东丰县1998~2004年均无麻疹病例报告,2005年报告2例麻疹病例,2006年麻疹发病201例,2007年报告麻疹病例15例,2006年的发病数和发病率均为10年内最高。疫情波及全县所有乡镇,发病高峰在4月。病例以散居儿童为主,占39.30%。麻疹疫苗(MV)无免疫史或免疫史不详者占70.18%。结论:易感人群的积累和聚集是导致东丰县2006年麻疹流行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 麻疹 疫情 流行病学
材料与方法
东丰县1998~2004年均无麻疹病例报告,2005年报告2例麻疹病例,2006年东丰县出现麻疹暴发疫情,麻疹病例报告数聚升为201例,2007年麻疹报告下降到15例。
资料来源于本县历年的疫情年报表、月报表、传染病登记资料,麻疹病例个案调查资料。对1998~2007年东丰县麻疹流行强度、地理和时间分布、病例年龄构成和免疫史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人口资料来源于东丰县统计局。
结 果
流行情况:1998~2007年,东丰县麻疹发病率波动在0~48.30/10万之间,平均发病率为5.21/10万,最高为2006年48.30/10万,最低为1998~2004年均为0。
地区分布:14个乡镇均有麻疹发生,东丰镇发病最多85例,占总发病38.99%;其次是二龙乡50例,占总发病数22.94%;拉拉河乡14例,占6.42%。按年平均发病率计算,二龙乡、东丰镇、拉拉河乡较高,分别为20.83/10万,7.55/10万,5.46/10万,沙河镇最低1.05/10万。
时间分布:发病集中在2~7月,其他月份无发病,其中4月最高160例,占发病总数73.39%。人群分布:男性发病130例,女性发病88例,男女性别比为1:0.68。发病年龄3个月~42岁,其中0岁~组49例,占发病数的22.48%;10岁~组33例,占发病数的15.14%;30岁~组23例,占发病数的10.55%;说明发病以0岁~组、10岁~组和30岁~组为多。职业分布以散居儿童、学生、农民为主,分别占发病数的38.07%,26.15%,19.27%。
免疫史:经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报告病例中有免疫史的65例(29.82%);其中35例为0~10岁儿童(53.85%);无免疫史的32例(14.68%);免疫史不详的121例(55.50%)。
讨 论
从报告病例看,东丰县麻疹发病主要集中在0岁~组、10岁~组和30岁~组。以往发病很少的<8个月龄的年龄组病例也占有一定比例,这是由于新一代年轻母亲的麻疹抗体多来自免疫接种,其抗体水平也大多会低于患病所获抗体,随着时间推移,体内抗体滴度降低甚至消失,造成小儿获取母体抗体受到影响。这也说明东丰县麻疹病例年龄构成发生了一定的变化[1~3],不再是过去的以学龄前和学龄儿童为主。70.18%的报告病例无免疫史或不详,说明免疫工作可能存在空白点。而大年龄组发病增多,可能是易感人群积累所致。2005年东丰县出现麻疹的原因是,我县邻近的四平地区2005年麻疹的暴发,造成我县麻疹病毒的流入。经流行病学个案调查发现这2例患者均有和四平地区麻疹患儿的接触史。
2006年东丰县麻疹暴发的原因:① 2006年长春地区麻疹的暴发导致我县首例患者出现,成为06年麻疹暴发的传染源。②预防接种工作落实不到位,存在空白地区。人群中麻疹免疫水平低,造成易感人群的大量积累。③传染病监测报告系统不敏感,延误疫情处理的最佳时机。患者早期就诊时未能及时发现与隔离,再加上部分学生家长怕耽误学习功课,因此隐瞒学生病情,导致传染病不能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也同样是引起麻疹暴发的原因。④应急接种不及时,不能及时阻断疫情扩散。2007年东丰县麻疹疫情快速下降的原因是,2006年对所有中学生及所有15岁以下适龄儿童进行了大面积的应急接种,共接种4万人次,保护了易感人群。要真正做到控制和消除麻疹,我们认为:提高麻疹疫苗的有效接种率、确保疫苗冷链正常运转,使人群达到并维持高的免疫水平是关键,同时要加强疫情监测系统和提高传染病预警系统的灵敏度,对传染源要做到及时发现并做好预防控制。
病人为麻疹惟一的传染源。该病传染性强,一般认为出疹前后5天均有传染性,易感者直接接触后90%以上可得病。凡未得过麻疹又未接种过麻疹疫苗者接触麻疹病人后,均易被感染而发病。麻疹以小儿多见,6个月~5岁婴幼儿发病率最高,6个月以下的婴儿因为具有母传免疫力,极少发病。
麻疹的预防主要有:①加强体育锻炼,提高抗病能力。②隔离患者。麻疹传染力强,在流行期间,医疗防疫部门应组织医务人员对患者定期进行家庭访视,做到“病人不出门,医药送上门”,直到出疹后5天。托儿所、幼儿园要设置临时隔离室对患者进行隔离。对接触者应进行隔离观察2~3周,如无症状,才能回班活动。麻疹患者停留过的房间应开门窗通风20~30分钟。医护人员在接触患者后应脱去外衣洗手,或在户外活动20分钟后再接近易感者。③麻疹流行期间尽量少带孩子去公共场所(尤其是医院),少串门,以减少感染和传播机会。④注意个人及环境卫生,不挑剔食物,多喝开水。⑤自动免疫:8个月以上未患过麻疹者均应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接种后12天左右可产生免疫力,即使得病,病情也较轻。⑥被动免疫:在麻疹流行期间,对没有接种过疫苗的年幼、体弱易感者,在接触患者5天以内,肌肉注射丙种球蛋白或胎盘球蛋白,可能免于患病或减轻病情。
参考文献
1 程周详,倪进东,汪思银.麻疹疫苗高覆盖率背景下麻疹流行特征的变化与免疫策略调整必要性的探讨.儿童控制杂志,2007,11(1):10-14.
2 曹玲生.婴儿麻疹发病原因及免疫策略.中国计划免疫,2004,10(5):305-308.
3 卓家同.控制麻疹现状与控制策略实施进展.中国计划免疫,2006,12(1):68-71.
关键词: 麻疹 疫情 流行病学
材料与方法
东丰县1998~2004年均无麻疹病例报告,2005年报告2例麻疹病例,2006年东丰县出现麻疹暴发疫情,麻疹病例报告数聚升为201例,2007年麻疹报告下降到15例。
资料来源于本县历年的疫情年报表、月报表、传染病登记资料,麻疹病例个案调查资料。对1998~2007年东丰县麻疹流行强度、地理和时间分布、病例年龄构成和免疫史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人口资料来源于东丰县统计局。
结 果
流行情况:1998~2007年,东丰县麻疹发病率波动在0~48.30/10万之间,平均发病率为5.21/10万,最高为2006年48.30/10万,最低为1998~2004年均为0。
地区分布:14个乡镇均有麻疹发生,东丰镇发病最多85例,占总发病38.99%;其次是二龙乡50例,占总发病数22.94%;拉拉河乡14例,占6.42%。按年平均发病率计算,二龙乡、东丰镇、拉拉河乡较高,分别为20.83/10万,7.55/10万,5.46/10万,沙河镇最低1.05/10万。
时间分布:发病集中在2~7月,其他月份无发病,其中4月最高160例,占发病总数73.39%。人群分布:男性发病130例,女性发病88例,男女性别比为1:0.68。发病年龄3个月~42岁,其中0岁~组49例,占发病数的22.48%;10岁~组33例,占发病数的15.14%;30岁~组23例,占发病数的10.55%;说明发病以0岁~组、10岁~组和30岁~组为多。职业分布以散居儿童、学生、农民为主,分别占发病数的38.07%,26.15%,19.27%。
免疫史:经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报告病例中有免疫史的65例(29.82%);其中35例为0~10岁儿童(53.85%);无免疫史的32例(14.68%);免疫史不详的121例(55.50%)。
讨 论
从报告病例看,东丰县麻疹发病主要集中在0岁~组、10岁~组和30岁~组。以往发病很少的<8个月龄的年龄组病例也占有一定比例,这是由于新一代年轻母亲的麻疹抗体多来自免疫接种,其抗体水平也大多会低于患病所获抗体,随着时间推移,体内抗体滴度降低甚至消失,造成小儿获取母体抗体受到影响。这也说明东丰县麻疹病例年龄构成发生了一定的变化[1~3],不再是过去的以学龄前和学龄儿童为主。70.18%的报告病例无免疫史或不详,说明免疫工作可能存在空白点。而大年龄组发病增多,可能是易感人群积累所致。2005年东丰县出现麻疹的原因是,我县邻近的四平地区2005年麻疹的暴发,造成我县麻疹病毒的流入。经流行病学个案调查发现这2例患者均有和四平地区麻疹患儿的接触史。
2006年东丰县麻疹暴发的原因:① 2006年长春地区麻疹的暴发导致我县首例患者出现,成为06年麻疹暴发的传染源。②预防接种工作落实不到位,存在空白地区。人群中麻疹免疫水平低,造成易感人群的大量积累。③传染病监测报告系统不敏感,延误疫情处理的最佳时机。患者早期就诊时未能及时发现与隔离,再加上部分学生家长怕耽误学习功课,因此隐瞒学生病情,导致传染病不能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也同样是引起麻疹暴发的原因。④应急接种不及时,不能及时阻断疫情扩散。2007年东丰县麻疹疫情快速下降的原因是,2006年对所有中学生及所有15岁以下适龄儿童进行了大面积的应急接种,共接种4万人次,保护了易感人群。要真正做到控制和消除麻疹,我们认为:提高麻疹疫苗的有效接种率、确保疫苗冷链正常运转,使人群达到并维持高的免疫水平是关键,同时要加强疫情监测系统和提高传染病预警系统的灵敏度,对传染源要做到及时发现并做好预防控制。
病人为麻疹惟一的传染源。该病传染性强,一般认为出疹前后5天均有传染性,易感者直接接触后90%以上可得病。凡未得过麻疹又未接种过麻疹疫苗者接触麻疹病人后,均易被感染而发病。麻疹以小儿多见,6个月~5岁婴幼儿发病率最高,6个月以下的婴儿因为具有母传免疫力,极少发病。
麻疹的预防主要有:①加强体育锻炼,提高抗病能力。②隔离患者。麻疹传染力强,在流行期间,医疗防疫部门应组织医务人员对患者定期进行家庭访视,做到“病人不出门,医药送上门”,直到出疹后5天。托儿所、幼儿园要设置临时隔离室对患者进行隔离。对接触者应进行隔离观察2~3周,如无症状,才能回班活动。麻疹患者停留过的房间应开门窗通风20~30分钟。医护人员在接触患者后应脱去外衣洗手,或在户外活动20分钟后再接近易感者。③麻疹流行期间尽量少带孩子去公共场所(尤其是医院),少串门,以减少感染和传播机会。④注意个人及环境卫生,不挑剔食物,多喝开水。⑤自动免疫:8个月以上未患过麻疹者均应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接种后12天左右可产生免疫力,即使得病,病情也较轻。⑥被动免疫:在麻疹流行期间,对没有接种过疫苗的年幼、体弱易感者,在接触患者5天以内,肌肉注射丙种球蛋白或胎盘球蛋白,可能免于患病或减轻病情。
参考文献
1 程周详,倪进东,汪思银.麻疹疫苗高覆盖率背景下麻疹流行特征的变化与免疫策略调整必要性的探讨.儿童控制杂志,2007,11(1):10-14.
2 曹玲生.婴儿麻疹发病原因及免疫策略.中国计划免疫,2004,10(5):305-308.
3 卓家同.控制麻疹现状与控制策略实施进展.中国计划免疫,2006,12(1):6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