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哲曾于80年代以《血染的风采》、《让世界充满爱》、《黄土高坡》等获奖歌曲的词作而闻名于我国乐坛,并受到广大听众的喜爱。进入90年代后,在工作实践中,终日耳濡目染的民族民间音乐使他陶醉,令他心驰神往。然而,多年来,由于西方强势文化和流行音乐的影响,民族民间文化传统逐渐衰退,加上生产与生活方式的变化,导致某些传统文化渐渐失去了生存的环境。老年人渐渐退出历史舞台,年轻人传承意识淡漠,传统文化的发展出现了断层。这种危机,令陈哲不安,从而激发他萌生了自己动手抢救、保护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想法。
去年11月14日至16日,以陈哲为首的工作小组在昆明市云南大学科学馆报告厅举行了为期三天的“土风计划”村寨文化传承项目展示会。我与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数家媒体记者前去采访。
1994年陈哲启动“音乐西行”计划,制作了少数民族音乐的音像制品。1998年起,他跋山涉水,广西、云南的几十个少数民族的村村寨寨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他与几位志同道合的“志愿者”组成工作小组,经过长期的调查研究,提出了“民族民间文化保护重在活化传承——恢复传承机制、构建社会系统”的理念。长期以来,我们抢救民族民间音乐遗产的工作方式仅仅是从老艺人那里搜集、记录、整理词曲,然后将其保存或出版,而这仅仅是一种静态的传承方式。陈哲工作小组明确提出,除了静态传承方式,还应把重点放在“人的传承”即“活化”传承方式上。这一新的理念是对传统理念的重大突破。2002年,他们选定了云南省怒江州兰坪普米族自治县的上水俸村作为试点,开始实施“民族民间文化活化传承”即“土风计划”。他们在上水俸村挑选出十余名青年志愿者,成立了“普米族传统文化传习小组”。传习小组有计划地向老艺人学习诸如普米族民歌、歌舞及口弦、木叶吹奏、四弦琴弹奏等等技艺。待传习小组掌握了这些技艺之后,他们又向周围的年轻人进行传授……从而逐渐在当地形成了学习、传承民族民间文化的良好氛围和传承机制。这一工作虽意义重大,但步履唯艰。其间,由于当地县、村级领导一时的不理解,曾造成工作几起几落,但他们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信念。小组成员们数年如一日地跋山涉水、深入村寨,完全是以“志愿者”的身份义务工作。他们的活动经费基本来源于陈哲自己慷慨解囊。直到2004年,他们才得到了国际福特基金会的理解和赞助,经费拮据的局面才初步得到改观。
2004年4月,由陈哲工作小组申报,普米族传统文化传习小组获准列入国家文化部“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成为29个获准项目中惟一来自民间申报的项目。在云南大学的成果展示会,也受到了文化界及新闻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三天之内,就有数十名大学生志愿者报名参加工作小组。
陈哲工作小组及其“土风计划”对于我国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继承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活化传承”理念的提出与实施,为我们做出了榜样。然而,面对我国优秀民族文化传统的汪洋大海,他们的努力及成绩,不过是沧海一粟!当前,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为我们创造了良好的国际氛围,国内各项“申遗”工作及部分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活动也初步显示出令人欣喜的良好势头。其他省市也在跃跃欲试。中央电视台“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中“原生态”项目的设立发挥了强势媒体的导向作用,更将这一问题的造势推向了高潮。马克思说:“文明的发展如果不是自觉而是自发,留给自己的就是沙漠。”传统文化的保护与继承这一极其艰巨的工程,应得到各级主管部门领导的认同和鼎力支持,将这一理念化为自觉的行动。
去年11月14日至16日,以陈哲为首的工作小组在昆明市云南大学科学馆报告厅举行了为期三天的“土风计划”村寨文化传承项目展示会。我与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数家媒体记者前去采访。
1994年陈哲启动“音乐西行”计划,制作了少数民族音乐的音像制品。1998年起,他跋山涉水,广西、云南的几十个少数民族的村村寨寨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他与几位志同道合的“志愿者”组成工作小组,经过长期的调查研究,提出了“民族民间文化保护重在活化传承——恢复传承机制、构建社会系统”的理念。长期以来,我们抢救民族民间音乐遗产的工作方式仅仅是从老艺人那里搜集、记录、整理词曲,然后将其保存或出版,而这仅仅是一种静态的传承方式。陈哲工作小组明确提出,除了静态传承方式,还应把重点放在“人的传承”即“活化”传承方式上。这一新的理念是对传统理念的重大突破。2002年,他们选定了云南省怒江州兰坪普米族自治县的上水俸村作为试点,开始实施“民族民间文化活化传承”即“土风计划”。他们在上水俸村挑选出十余名青年志愿者,成立了“普米族传统文化传习小组”。传习小组有计划地向老艺人学习诸如普米族民歌、歌舞及口弦、木叶吹奏、四弦琴弹奏等等技艺。待传习小组掌握了这些技艺之后,他们又向周围的年轻人进行传授……从而逐渐在当地形成了学习、传承民族民间文化的良好氛围和传承机制。这一工作虽意义重大,但步履唯艰。其间,由于当地县、村级领导一时的不理解,曾造成工作几起几落,但他们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信念。小组成员们数年如一日地跋山涉水、深入村寨,完全是以“志愿者”的身份义务工作。他们的活动经费基本来源于陈哲自己慷慨解囊。直到2004年,他们才得到了国际福特基金会的理解和赞助,经费拮据的局面才初步得到改观。
2004年4月,由陈哲工作小组申报,普米族传统文化传习小组获准列入国家文化部“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成为29个获准项目中惟一来自民间申报的项目。在云南大学的成果展示会,也受到了文化界及新闻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三天之内,就有数十名大学生志愿者报名参加工作小组。
陈哲工作小组及其“土风计划”对于我国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继承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活化传承”理念的提出与实施,为我们做出了榜样。然而,面对我国优秀民族文化传统的汪洋大海,他们的努力及成绩,不过是沧海一粟!当前,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为我们创造了良好的国际氛围,国内各项“申遗”工作及部分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活动也初步显示出令人欣喜的良好势头。其他省市也在跃跃欲试。中央电视台“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中“原生态”项目的设立发挥了强势媒体的导向作用,更将这一问题的造势推向了高潮。马克思说:“文明的发展如果不是自觉而是自发,留给自己的就是沙漠。”传统文化的保护与继承这一极其艰巨的工程,应得到各级主管部门领导的认同和鼎力支持,将这一理念化为自觉的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