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俗语说:“十年磨一剑。”高考关系着每一位学生的前途。进入高三,许多学生都更加努力地提升自己的成绩。而语文学习就变成了花大量的时间去识记语文基础知识。诚然,通过反复强化记忆去巩固有一定的效果,但是,这样的学习无疑增加了学生的负担,不仅耗费了学生大量的时间,还可能使学生在记忆知识的过程中产生混淆。针对这种情况,笔者提出一种比较新颖的识记方法,即利用发散性思维识记语文基础知识。
发散性思维,又称扩散性思维、辐射性思维。利用发散性思维识记语文基础知识就是通过扩散复习中的某一个知识点来复习许多相关的知识点。这样的发散性记忆,可以避免单一枯燥的记忆,不会使学生产生厌烦的情绪,又可以串联许多相关的知识点,扩大记忆面。这种发散性思维识记方法,具体可以分成两个方面。
一、同一题型内的横向发散性识记
这种方法许多教师在复习时也会运用到。比如字音专题复习中,考查某一个字的读音,教师就会带着学生去复习形近字的读音。这样的联系相对较窄,而我说的同一题型内的横向发散,要求对所考查的知识点进行更进一步的联系扩展。
例如,辨析成语题中,选项中有这样的句子:
例1.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已得到国家的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放光彩的那一天,倚马可待。
这个句子考查的是“倚马可待”的用法。“倚马可待”是指靠着即将出征的战马起草文件,可以立等完稿,形容文思敏捷,文章写得快。当复习完这个成语,教师应该再进一步发散联系,如哪些成语和这个成语的意思相似。经过梳理,“倚马千言”“文不加点”“一挥而就”和它相似。这样,学生可以顺带把这三个成语也进行复习。复习完这三个成语之后,教师可再进一步发散联想,就会发现有“一蹴而就”这个成语和“一挥而就”很容易混淆,它们只有一个字的差别。于是,教师可再把“一蹴而就”的意思回顾一遍。这道题本来是针对一个成语的考查,却引出“倚马可待——倚马千言、一挥而就、文不加点——一蹴而就”一条知识链。
二、不同题型之间的纵向发散性识记
同一题型内的发散性思维相对容易,而不同题型之间的发散性思维就需要学生有更全面的知识体系作支撑。只有学生自己有一张很大的知识网,才能够把不同题型之间的知识“网”在其中。
例如,语音题中,选项中有这些词语:
例2.湍(tuān)急 模(mú)具 暴殄(tiǎn)天物 既往不咎(jiū)
这个选项中注音错误的是“咎”,这个字很容易把jiù读成jiū。当我们在记这个字的读音时,可以想想在这个读音下还有没有经常考到的字。经过联想,可以知道这个读音下还有“针灸”,很容易考到“灸(jiǔ)”的读音,于是可以顺带复习这个词语的读音, 然后再进一步发散联想。在字形题中,经常把“针灸”写成“针炙”来考查,这时再把“灸”和“炙”拿来区分一下。在明确了两个字的区别之后,我们再进一步发散思维,在熟语题中,许多学生容易把“炙手可热”的意思理解错误。这时又可以对“炙手可热”进行一个字的考查点,进行巩固。我们通过发散性思维,可以看到由“既往不咎——针灸——炙——炙手可热”一条知识链,而这条知识链包含了字音题、字形题、成语题的复习。
不论是同一题型横向还是不同题型纵向的发散联想,我们都可以从与原来的考查点相关的近义词、反义词、形近词、易错词角度去进行发散思考。当然,这种方法进一步还可以从语文基础知识专题扩展到课内文言文的复习中去。
从上述其中一例继续发散联系,我们可以把它与课本学过的文言文知识联系起来巩固。例1中提到了“一挥而就”这个成语时,“就”字在文言文中是一个意义较多的实词。在这个成语中“就”是“成功”的意思。由此,我们可以进一步发散联想,回顾学过的关于“就”字的有文言文语句。经过回顾归纳,我们学过“金就砺则利(靠近)”“连辟公府不就(就职、赴任)”“若无罪而就死地(走向)”“乃谢客就车(登上)”等意思。这样,我们又从成语题复习了相关的文言文实词。
像这样的发散性联系还有许多,这里,我只是用简单的一两个例子来说明了发散性思维的具体运用。而使用这种方法,最重要的就是学生在复习中不能被动接受知识,不能仅仅满足于教师告诉的或者试卷考查的内容,而要主动去思考,去找出知识之间的关联。只有学生学会了主动学习,才能使自己在不断变化的考试中立于不败之地。
(责编 张翼翔)
发散性思维,又称扩散性思维、辐射性思维。利用发散性思维识记语文基础知识就是通过扩散复习中的某一个知识点来复习许多相关的知识点。这样的发散性记忆,可以避免单一枯燥的记忆,不会使学生产生厌烦的情绪,又可以串联许多相关的知识点,扩大记忆面。这种发散性思维识记方法,具体可以分成两个方面。
一、同一题型内的横向发散性识记
这种方法许多教师在复习时也会运用到。比如字音专题复习中,考查某一个字的读音,教师就会带着学生去复习形近字的读音。这样的联系相对较窄,而我说的同一题型内的横向发散,要求对所考查的知识点进行更进一步的联系扩展。
例如,辨析成语题中,选项中有这样的句子:
例1.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已得到国家的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放光彩的那一天,倚马可待。
这个句子考查的是“倚马可待”的用法。“倚马可待”是指靠着即将出征的战马起草文件,可以立等完稿,形容文思敏捷,文章写得快。当复习完这个成语,教师应该再进一步发散联系,如哪些成语和这个成语的意思相似。经过梳理,“倚马千言”“文不加点”“一挥而就”和它相似。这样,学生可以顺带把这三个成语也进行复习。复习完这三个成语之后,教师可再进一步发散联想,就会发现有“一蹴而就”这个成语和“一挥而就”很容易混淆,它们只有一个字的差别。于是,教师可再把“一蹴而就”的意思回顾一遍。这道题本来是针对一个成语的考查,却引出“倚马可待——倚马千言、一挥而就、文不加点——一蹴而就”一条知识链。
二、不同题型之间的纵向发散性识记
同一题型内的发散性思维相对容易,而不同题型之间的发散性思维就需要学生有更全面的知识体系作支撑。只有学生自己有一张很大的知识网,才能够把不同题型之间的知识“网”在其中。
例如,语音题中,选项中有这些词语:
例2.湍(tuān)急 模(mú)具 暴殄(tiǎn)天物 既往不咎(jiū)
这个选项中注音错误的是“咎”,这个字很容易把jiù读成jiū。当我们在记这个字的读音时,可以想想在这个读音下还有没有经常考到的字。经过联想,可以知道这个读音下还有“针灸”,很容易考到“灸(jiǔ)”的读音,于是可以顺带复习这个词语的读音, 然后再进一步发散联想。在字形题中,经常把“针灸”写成“针炙”来考查,这时再把“灸”和“炙”拿来区分一下。在明确了两个字的区别之后,我们再进一步发散思维,在熟语题中,许多学生容易把“炙手可热”的意思理解错误。这时又可以对“炙手可热”进行一个字的考查点,进行巩固。我们通过发散性思维,可以看到由“既往不咎——针灸——炙——炙手可热”一条知识链,而这条知识链包含了字音题、字形题、成语题的复习。
不论是同一题型横向还是不同题型纵向的发散联想,我们都可以从与原来的考查点相关的近义词、反义词、形近词、易错词角度去进行发散思考。当然,这种方法进一步还可以从语文基础知识专题扩展到课内文言文的复习中去。
从上述其中一例继续发散联系,我们可以把它与课本学过的文言文知识联系起来巩固。例1中提到了“一挥而就”这个成语时,“就”字在文言文中是一个意义较多的实词。在这个成语中“就”是“成功”的意思。由此,我们可以进一步发散联想,回顾学过的关于“就”字的有文言文语句。经过回顾归纳,我们学过“金就砺则利(靠近)”“连辟公府不就(就职、赴任)”“若无罪而就死地(走向)”“乃谢客就车(登上)”等意思。这样,我们又从成语题复习了相关的文言文实词。
像这样的发散性联系还有许多,这里,我只是用简单的一两个例子来说明了发散性思维的具体运用。而使用这种方法,最重要的就是学生在复习中不能被动接受知识,不能仅仅满足于教师告诉的或者试卷考查的内容,而要主动去思考,去找出知识之间的关联。只有学生学会了主动学习,才能使自己在不断变化的考试中立于不败之地。
(责编 张翼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