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肥影响农田土传病害的研究进展

来源 :草地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_s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传病害是制约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之一。绿肥作为高效清洁的有机肥源,与主作物合理搭配,可有效降低主作物土传病害的发生和危害,是减少化学药剂使用的重要措施。因此,综述绿肥对土传病害的防控效果与机制,对于绿肥推广应用和土传病害绿色防控具有重要意义。绿肥影响作物土传病害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土传真菌病害和线虫病害,且大多数研究表明,绿肥可通过增强主作物整体抗病水平,对病原菌的化感抑制作用和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增加土壤微生物中拮抗菌多样性和丰富度等,显著降低主作物土传病害发病率和严重程度。然而,绿肥影响主作物病害的作
其他文献
瘤胃是反刍动物消化的第一个腔室,各种微生物(细菌、真菌和原生动物)相互作用将木质纤维素植物生物降解为易于代谢的化合物。瘤胃也是目前自然界公认的木质纤维素高效降解和利用的天然反应器,其真菌和细菌可分泌多种木质纤维素降解酶,在木质纤维素生产生物燃料和化学用品方面具有潜在的价值。因此,本研究在瘤胃内木质纤维降解的微生物及其降解木质纤维素相关酶的基础上,重点综述了瘤胃微生物在木质纤维素生物转化为乙醇、生物化学(有机酸)及沼气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旨在为瘤胃微生物和瘤胃酶在木质纤维素价值化利用方面的研究和应用提供新的方
为探究氮添加处理下高寒草甸草原植物的氮吸收和分配模式,本研究以祁连山东段高寒草甸草原为研究对象,分别施入0,10,20,30,40 g·m-2的尿素,测定不同施氮水平下不同经济类群和优势种植物的生物量、整个植株及各部位氮含量等。结果表明:相比于豆科和杂类草,禾本科和莎草科植物对于氮素的利用率更为高效;施氮与扁蓿豆(Trigonella ruthenica L.)、矮生嵩草(Kobresia humilis)、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植物氮含量显著相关,与赖草(Leym
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平衡是首都生态涵养区建设中无法回避的焦点问题。以北京卫视《向前一步》栏目中北京市密云区、平谷区和门头沟区三个典型案例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其协调解决矛盾的过程,挖掘争议背后的实质问题,总结利益冲突内在的普遍规律和解决方法。解决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冲突,一方面需要引导、支持、帮扶有关群众,以新的生计替代方式参与生态农业建设;另一方面需要做好对广大群众的宣传、教育与疏导,统筹把握好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的平衡点,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的融合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二元差异促使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村空巢老人数量急剧增加,农村养老服务问题日趋严峻。互助养老模式相较于传统养老模式具有其独特的优势,但该模式在实践过程中面临着资金投入不稳定、供需不平衡、制度建设滞后、传统观念与认知阻碍等现实困境。面对这些难题,须从政府引导、村社支持、村民参与以及社会力量协同四个角度对农村互助养老服务进行干预。政府要做好顶层规划设计,村社须保证实施过程顺利进行,村民应提高参与积极性,社会力量要助推养老服务质量提升,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农村空巢老人互助养老
草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系统,是我国北方的天然生态安全屏障,具有极其重要的生态和生产价值。近年来由于草原的不合理利用和气候的异常变化,导致草原有害生物逐年加重,严重制约我国畜牧业生产和生态文明建设。本文通过历史数据总结了我国草原有害生物具有种类多、为害强、损失重的特点,分析了防治工作取得的阶段性成效,客观指出了目前防治工作存在的监测能力、资金、设备不足,科研支撑不够,政策法规滞后等主要问题,系统地提出了在理顺管理体制、加强体系建设、提高监测预警水平、创新防治机制和技术、加大宣传培训力度等方面加强草原有害生物防
为揭示NO对渗透胁迫下紫花苜蓿含氮化合物及氮代谢过程的调控机制,以紫花苜蓿为材料,通过外源施加NO供体硝普钠(SNP)和NO清除剂(c-PTIO)对紫花苜蓿种子及幼苗进行处理,研究NO在PEG模拟的渗透胁迫下紫花苜蓿氮类化合物含量及氮代谢关键酶活性变化规律中的影响。结果表明:与PEG处理相比,外施0.1 mmol·L-1 SNP,紫花苜蓿萌发期及幼苗期可溶性蛋白含量分别平均提高了16.91%和8.87%,游离氨基酸含量平均降低14.92%和0.68%;硝酸还原酶(NR)、谷氨酰胺合成酶(GS)及谷氨酸合成
氮矿化是土壤中氮素循环的重要过程,研究温度变化对不同退化梯度高寒湿地土壤净氮矿化速率的影响,对于理解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土壤氮循环过程具有重要意义。以甘肃省甘南尕海湿地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培养和间歇淋洗的方法,研究不同温度(15、25、35℃)培养下,4种退化梯度湿地(未退化、轻度退化、中度退化及重度退化)的土壤在0~10 cm、10~20 cm、20~40 cm土层的氮矿化特征。结果表明:1)同一
为了明确谷胱甘肽(GSH)对多年生黑麦草铅(Pb)毒害的缓解作用及其生理机制,以12周龄多年生黑麦草‘卡特’幼苗为试验材料,设置4个试验处理:1)根部置1/2 Hoagland营养液,叶面喷蒸馏水50 mL(CK);2)根部置含0.75 mmol·L-1Pb(NO3)2的1/2 Hoagland营养液,叶面喷蒸馏水50 mL(Pb);3)根部置含0.75 mmol·L-1Pb(NO3)2
土壤微生物是土壤生态环境变化的敏感因子,其群落组成及结构易受到人为干扰的影响。本研究通过比较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地在围封、割草、连续放牧、休牧等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及结构的差异,结合土壤理化性状的变化阐明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的主要因素,探索有利于土壤微生态环境的草地利用方式。结果显示:生长季节休牧处理的土壤微生物磷脂脂肪酸总量均高于其他利用方式,随着休牧时间的推后,土壤微生物数量呈升高趋势;
基于藏北高原的3个围栏与自由放牧试验样地,探讨了高寒草地牧草营养品质对放牧的响应机制。结果表明:在一个高寒草原化草甸冷季牧场,冷季放牧分别减少了24.29%和18.98%的杂草酸性洗涤纤维和中性洗涤纤维含量,并增加了41.05%的杂草粗灰分含量,从而增加了杂草营养品质;而没有改变群落和优势牧草营养品质。在一个高寒草原化草甸暖季牧场,暖季放牧分别减少了31.82%和27.45%的群落酸性洗涤纤维和中性洗涤纤维含量,并分别增加了137.35%和24.73%的群落粗灰分和粗脂肪含量,从而增加了群落营养品质;暖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