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下,人类已经从传统的“资本时代”步入了“智本时代”。智本时代,一个人的学习力将成为第一生产要素。所谓“学习力”,是指一个人在学习、问题解决过程中表现出的较为稳定的心理特征,包括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学习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创设情境领域、实践领域,引导学生自我改变、自我超越、自我发展。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将是学生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课堂教学;学习力;实践领域
其实,数学课堂教学的目标与提升学生学习力的方向是一致的。那么,我们如何通过教学提升学生学习力呢?《百数表》一课以百数表作为载体,通过教学活动逐步发展学生学习力。
一、问题情境,目标引学
情境是孕育学生数学猜想、数学提问的母体,能够实现学生的经验数学与教材的抽象数学、形式数学的无缝对接,能弥合课本知识与生活数学的断裂,能破除学生数学学习的经验之“隔”、生活之“隔”。在引入环节,创设问题情境,巧妙地将教学的目标自然地渗透其中,在师生互动的课堂行为中激发思维的能量,从而大力推进教学目标的达成,有效发展学生的数学学习力。
在课伊始,出示乱序版1~100,引发学生排序的需求。
师:1~10这十个数宝宝,你想请它们坐哪儿?
生:从上往下数,住第1行。
师:11~20又该住哪儿呢?
生:第2行。
师:(出示11、22、33、44)右下角应该住哪个数宝宝?说说你的理由。
生:55。个位和十位上的数相同,而且每次多1。
师:两个5一样吗?
生:它们的位置不同,含义也不同。
类似的问题情境,后面的教学活动中也有出现:
师:谁来给35找找座位?
生:(学生上台指一指)坐这里。
师:这时,53也进来了,说“我也有5和3,也要坐这里”,行不行?
生:不行。因为35的3在十位上,53的3在个位上。
师:看来,我们在找座位的时候还要看清——数位。
通过上述教学行为,学生在设定的情境下、在教师的追问中不断辨析个位十位的意义。这种学习过程不但促进了学生对数的抽象了解,更使他们深刻认识到数符号在解决问题时的独特功能,初步感知百数表与位值制记数法的联系。
在这节课堂里,将知识、能力、情感等形成“问题”系列,将教学内容设计成“问题串”,使学生思维更加清晰,激发其学习动力,引发其探究欲。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在交流过程中促进双方的成长。
二、教学推进,由浅入深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发现,有些学生尽管经历了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但却并不能理解数学知识。究其根本,是因为“经历了”不等于“体验了”,“体验了”不等于“理解了”,“理解了”不等于“获得了”,原因在于未遵循儿童学习的身心发展与认知规律。因此我们可以将“教”皈依于学,“学”转化为“玩”,由浅入深,逐步推进。
“解构”的百数表,帮助学生初步感受特殊数列的规律性、数列中的数字特征以及数与数之间的关系。此时,教师呈现整张百数表,让学生进一步感知这些规律、特征与关系,后续“为数宝宝找座位”、“根据位置猜数”等教学活动是在学生“心中有表”的前提下,对百数表“重构”的过程。
根据上述活动设计三个梯度:
1.根据显性标志找数的位置
首先,教师给出学生百张表的第一行和第一列的编号,以使学生能够区分35和53的位置。此过程是让学生知道该编号的位置与号码。第一行和第一列的编号提供了清晰的位置标记。
2.根据隐性标志找数的位置
其次,将行列标志隐去,让学生找46、67的位置。这过程需要学生借助脑海中已经建立的百数表表象。当这种表象逐渐清晰时,思维也随之逆转,这样表内任意一个数都可以描述表的行列特征。过程看似简单,实际上是以百数表表象在头脑中的良好建构为前提。比如,学生以35、46作为参照物,便能指出“46十位是4,应该在35的下一行,46个位是6,应该在35的右一列”,“6比5大,所以在53的下一行,7比6大应该在46的右一列”。
3.没有标志找数的位置
最后,去除百数表的所有标志,让学生辨析第6行第2列是哪一个数。学生通过行列描述法,不难得出个位是2,但对于十位很多同学都有自己的想法,那么,第6行的十位到底是5还是6呢?此时,老师可以让不同答案的学生上台说说自己的想法。此时,请不同答案的学生上台指一指、说一说,引发思维的碰撞,进而突出难点:行数比十位上的数多一。
在教学中,必须使用两个数字的有序数组来描述渗透坐标的概念,以便学生初步感知平面上的点的位置,从而形成对二维空间感知知识的肯定感。通过以上步骤,不仅能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其中,还能让百数表“深入人心”,從而使学生灵活应用“隐形”坐标。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举一反三、相互交流的过程,逐步培养不懈探索的学习毅力。
三、生生互动,合力探究
新课程强调:教学活动中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互相促进。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它是一种体现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之间相互促进、相互推动作用的一种最新的教学形态。在《百数表》一课的设计中,“照片贴一贴”环节充分展现了生生互动的理念。
首先,学生独立思考,回顾已知数与相邻位置数字之间关系的知识,便于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
其次,四名学生为一小组,讨论如何借助数与数之间的巧妙联系加以判断。分析能力较强的孩子可以帮助能力稍弱的孩子,充分发挥“帮扶”小组的优势。
最后,为了对“抓住照片中的关键数建立数组与百数表中已知数之间的关系”这一知识点加以运用,设置小游戏“贴一贴”:男生、女生各为一队,推选队长开展游戏,在队员们的辅助与呼应中,比一比谁能更快地将照片贴到相应位置。
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摆脱了课堂中教师包办或学生“各自为战”的局面。充分发挥了学生们的相互帮助、相互交流、相互补充以及相互促进的一种教学形态,人人发言、人人参与,让学生在活泼轻松的气氛中接受知识、掌握知识,自然而然的,学习能力得以提升。
四、评价促进,矫正激励
在课堂教学中,科学的“表达评价”注重学习过程和结果,旨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绩效评估可以是老师对学生的评估,也可以是学生对评估的积极参与。通过收集评估信息并交换评估结果,学生可以在其评估和自我评估中实现学习的反思和进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适当增加学生交流汇报环节,让学生阐述自己的思路,有利于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其学习动力。
《百数表》一课中,让学生上台指一指、说一说、贴一贴,都是展示过程、生生评价的一种方式。在课程教学结束时,教师抛出问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新知识?”可以先让学生组内交流,再到全班交流。而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对优等生进行挫折激发;二是对中等生进行鼓励激发;三是对学困生进行成功体验激发。
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关注与评价极其重要。老师要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及状态及时评价,对学生闪现的智慧火花予以肯定,对不同解题思路、思维方式准确评判。积极鼓励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解决问题,有针对性地引导个体,从而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进步与不足,促进学生生成性的发展,达成提升学习力的目标。
改进教学方式,提升学生学习力,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学生学习力的发展、提升过程就是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变革、自我超越、自我发展的过程。作为一名教师,要为学生学习力的发展和提升提供平台,努力打破课堂教学的沉默,综合运用问题情境、教学推进、生生互动、评价促进等策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师生共建的学习力培养中来,使学生具备激越的学习动力、敏锐的学习能力及持久的学习毅力,为其后续发展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黄铿健.以有效问题情境促进师生互动[J].知识窗(教师版),2017(9)
(南京市高淳区宝塔小学,江苏 南京 211300)
【关键词】课堂教学;学习力;实践领域
其实,数学课堂教学的目标与提升学生学习力的方向是一致的。那么,我们如何通过教学提升学生学习力呢?《百数表》一课以百数表作为载体,通过教学活动逐步发展学生学习力。
一、问题情境,目标引学
情境是孕育学生数学猜想、数学提问的母体,能够实现学生的经验数学与教材的抽象数学、形式数学的无缝对接,能弥合课本知识与生活数学的断裂,能破除学生数学学习的经验之“隔”、生活之“隔”。在引入环节,创设问题情境,巧妙地将教学的目标自然地渗透其中,在师生互动的课堂行为中激发思维的能量,从而大力推进教学目标的达成,有效发展学生的数学学习力。
在课伊始,出示乱序版1~100,引发学生排序的需求。
师:1~10这十个数宝宝,你想请它们坐哪儿?
生:从上往下数,住第1行。
师:11~20又该住哪儿呢?
生:第2行。
师:(出示11、22、33、44)右下角应该住哪个数宝宝?说说你的理由。
生:55。个位和十位上的数相同,而且每次多1。
师:两个5一样吗?
生:它们的位置不同,含义也不同。
类似的问题情境,后面的教学活动中也有出现:
师:谁来给35找找座位?
生:(学生上台指一指)坐这里。
师:这时,53也进来了,说“我也有5和3,也要坐这里”,行不行?
生:不行。因为35的3在十位上,53的3在个位上。
师:看来,我们在找座位的时候还要看清——数位。
通过上述教学行为,学生在设定的情境下、在教师的追问中不断辨析个位十位的意义。这种学习过程不但促进了学生对数的抽象了解,更使他们深刻认识到数符号在解决问题时的独特功能,初步感知百数表与位值制记数法的联系。
在这节课堂里,将知识、能力、情感等形成“问题”系列,将教学内容设计成“问题串”,使学生思维更加清晰,激发其学习动力,引发其探究欲。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在交流过程中促进双方的成长。
二、教学推进,由浅入深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发现,有些学生尽管经历了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但却并不能理解数学知识。究其根本,是因为“经历了”不等于“体验了”,“体验了”不等于“理解了”,“理解了”不等于“获得了”,原因在于未遵循儿童学习的身心发展与认知规律。因此我们可以将“教”皈依于学,“学”转化为“玩”,由浅入深,逐步推进。
“解构”的百数表,帮助学生初步感受特殊数列的规律性、数列中的数字特征以及数与数之间的关系。此时,教师呈现整张百数表,让学生进一步感知这些规律、特征与关系,后续“为数宝宝找座位”、“根据位置猜数”等教学活动是在学生“心中有表”的前提下,对百数表“重构”的过程。
根据上述活动设计三个梯度:
1.根据显性标志找数的位置
首先,教师给出学生百张表的第一行和第一列的编号,以使学生能够区分35和53的位置。此过程是让学生知道该编号的位置与号码。第一行和第一列的编号提供了清晰的位置标记。
2.根据隐性标志找数的位置
其次,将行列标志隐去,让学生找46、67的位置。这过程需要学生借助脑海中已经建立的百数表表象。当这种表象逐渐清晰时,思维也随之逆转,这样表内任意一个数都可以描述表的行列特征。过程看似简单,实际上是以百数表表象在头脑中的良好建构为前提。比如,学生以35、46作为参照物,便能指出“46十位是4,应该在35的下一行,46个位是6,应该在35的右一列”,“6比5大,所以在53的下一行,7比6大应该在46的右一列”。
3.没有标志找数的位置
最后,去除百数表的所有标志,让学生辨析第6行第2列是哪一个数。学生通过行列描述法,不难得出个位是2,但对于十位很多同学都有自己的想法,那么,第6行的十位到底是5还是6呢?此时,老师可以让不同答案的学生上台说说自己的想法。此时,请不同答案的学生上台指一指、说一说,引发思维的碰撞,进而突出难点:行数比十位上的数多一。
在教学中,必须使用两个数字的有序数组来描述渗透坐标的概念,以便学生初步感知平面上的点的位置,从而形成对二维空间感知知识的肯定感。通过以上步骤,不仅能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其中,还能让百数表“深入人心”,從而使学生灵活应用“隐形”坐标。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举一反三、相互交流的过程,逐步培养不懈探索的学习毅力。
三、生生互动,合力探究
新课程强调:教学活动中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互相促进。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它是一种体现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之间相互促进、相互推动作用的一种最新的教学形态。在《百数表》一课的设计中,“照片贴一贴”环节充分展现了生生互动的理念。
首先,学生独立思考,回顾已知数与相邻位置数字之间关系的知识,便于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
其次,四名学生为一小组,讨论如何借助数与数之间的巧妙联系加以判断。分析能力较强的孩子可以帮助能力稍弱的孩子,充分发挥“帮扶”小组的优势。
最后,为了对“抓住照片中的关键数建立数组与百数表中已知数之间的关系”这一知识点加以运用,设置小游戏“贴一贴”:男生、女生各为一队,推选队长开展游戏,在队员们的辅助与呼应中,比一比谁能更快地将照片贴到相应位置。
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摆脱了课堂中教师包办或学生“各自为战”的局面。充分发挥了学生们的相互帮助、相互交流、相互补充以及相互促进的一种教学形态,人人发言、人人参与,让学生在活泼轻松的气氛中接受知识、掌握知识,自然而然的,学习能力得以提升。
四、评价促进,矫正激励
在课堂教学中,科学的“表达评价”注重学习过程和结果,旨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绩效评估可以是老师对学生的评估,也可以是学生对评估的积极参与。通过收集评估信息并交换评估结果,学生可以在其评估和自我评估中实现学习的反思和进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适当增加学生交流汇报环节,让学生阐述自己的思路,有利于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其学习动力。
《百数表》一课中,让学生上台指一指、说一说、贴一贴,都是展示过程、生生评价的一种方式。在课程教学结束时,教师抛出问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新知识?”可以先让学生组内交流,再到全班交流。而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对优等生进行挫折激发;二是对中等生进行鼓励激发;三是对学困生进行成功体验激发。
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关注与评价极其重要。老师要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及状态及时评价,对学生闪现的智慧火花予以肯定,对不同解题思路、思维方式准确评判。积极鼓励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解决问题,有针对性地引导个体,从而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进步与不足,促进学生生成性的发展,达成提升学习力的目标。
改进教学方式,提升学生学习力,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学生学习力的发展、提升过程就是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变革、自我超越、自我发展的过程。作为一名教师,要为学生学习力的发展和提升提供平台,努力打破课堂教学的沉默,综合运用问题情境、教学推进、生生互动、评价促进等策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师生共建的学习力培养中来,使学生具备激越的学习动力、敏锐的学习能力及持久的学习毅力,为其后续发展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黄铿健.以有效问题情境促进师生互动[J].知识窗(教师版),2017(9)
(南京市高淳区宝塔小学,江苏 南京 211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