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留守儿童“爱的共振腔”建设模式探究

来源 :江苏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ikaqiuqq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关爱留守儿童“爱的共振腔”建设面向儿童的生命,从心理建设层面来破解如何关爱留守儿童的时代难题。“爱的共振腔”建设以“让留守儿童成为爱的责任者”为核心,通过大型团体心理辅导、留守儿童家庭团体心理辅导、入户式家庭心理辅导、电话回访心理辅导、合家欢团体心理辅导等方式,建构一个让所有人生命都受益、都受到滋养的场域。“爱的共振腔”建设不仅让留守儿童体会到父母、亲人、志愿者等人的爱,还能给他人以力量,实现自身的生命价值。
  关键词:“爱的共振腔”建设;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关爱
  中图分类号:G7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9)06B-0008-04
  一、留守兒童心理关爱新模式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劳动力从农村向城市大规模流动,产生了大批农村留守儿童①。2016年,民政部发布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为902万[1]。留守儿童的问题日益凸显:有些孩子“开始对世界怀有深深的敌意。留守儿童犯罪率一度占未成年人犯罪的70%,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2] ;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下降、厌学、逃学甚至辍学现象时有发生”[3]。2015年《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指出,“留守儿童往往有严重的自卑感,但又有明显的自我中心倾向,大多数儿童对父母充满怨恨,盲目反抗。父母如果不能保证每3个月与孩子见面一次,孩子的烦乱度会陡然提升,对生存现状产生焦虑,情绪容易出现躯体化、恐怖、敌对、偏执、强迫、人际关系敏感等问题”[4]。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纷纷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
  留守儿童问题的产生,大多是因为父母远离导致孩子缺乏父母的关爱,社会大环境又导致孩子缺乏与社会、学校、家庭有效的情感交流。为此,上海惠迪吉公益人心理关爱中心(以下简称“惠迪吉”)提出了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关爱的全新模式——关爱留守儿童“爱的共振腔”建设。惠迪吉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探索,在全国不同地区对不同年龄段的农村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关爱,直接关爱留守儿童7837人,服务时间逾38100小时,收到了显著的效果。这一全新的模式从整体入手,以期在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在此,笔者把这一模式呈现出来,并探讨其在全国全范围内复制和推广的可能性与可行性。
  二、关爱留守儿童“爱的共振腔”建设的内涵
  “爱的共振腔”的提出,主要依据《道德经》的“大制不割”思想。整个社会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也是一个大共振腔,任何人都是其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腔体共振的频率会直接影响到其间的每个个体。
  “爱的共振腔”(见图1)是用“爱”建构的一个让所有人生命都受益、都受到滋养的场域。这个场域由留守儿童、当地的照料人(监护人)、远在外地的父母、学校、媒体、村乡县政府及其相关职能部门、社会组织(志愿者组织)等共同建构,每个人都在这个场域中学习爱,负起流动爱的责任。这样,一个让留守儿童和与其相关的每个生命都可以互相滋养、互相鼓励的爱的支持系统就被建立起来了。
  
  因为“爱的共振腔”支持系统的建立,更因为愿意为自己的生命负起流动爱的责任,留守儿童人格就会挺立,生命状态会发生根本性变化。在这一过程中,留守儿童不仅能够体会到父母、亲人、志愿者等人的爱,还能给他人以力量,实现自身的生命价值。
  “爱的共振腔”建设强调:第一,回归生命,从爱入手。穿透问题表象,回到生命本质,从孩子心灵建构和人格养成的基石入手,让每一个生命可以负起流动爱的责任。第二,建构一个从家庭到学校再到社会的“爱的共振腔”。所有活动不仅让孩子和学校受益,无形中也在改变社会氛围。第三,鼓励留守儿童负起流动爱的责任,成为志愿者。
  三、关爱留守儿童“爱的共振腔”建设的实践流程
  (一)志愿者团队的建构
  志愿者关爱留守儿童时的生命状态决定着关爱的品质:能否穿透表象直抵生命本质?能遂入多深?对留守儿童的生命能带来多少开启与祝福的力量?……参与关爱留守儿童的志愿者需要确定爱的价值、懂得爱并愿意负起流动爱的责任,始终在“爱与美”的状态中进行关爱。参与关爱的志愿者都要经过筛选,并且,在关爱前、关爱中、关爱后,惠迪吉都会对志愿者进行督导,以确保关爱效能。
  (二)实践流程
  志愿者团队每次会选择一所学校来进行关爱留守儿童“爱的共振腔”建设,具体包括以下系列活动:
  1.大型团体心理辅导
  首先,在留守儿童所在的学校开展以全校师生为主体的“爱生爱、美生美”大型团体辅导活动。带领者是惠迪吉的心理专家,也是志愿者,参与对象主要是全校所有师生(包括留守儿童)、学生家人、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人员、媒体、企业人士等。
  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中,所有志愿者分立在参与者的四周,建构一个“爱与美”的场域。带领者通过各种形式引导大家朗读与体会台湾文化智者廖志祥先生原创的“诗咒”,如《相即》:“开满玫瑰花的眼睛,是你的眼睛,是我的眼睛,是我们相映的深心。”通过朗读与体会,让真心、真情与爱流动在参与者之中,构建一个“爱的共振腔”。在这个共振腔里,留守儿童特别喜悦、幸福,很多隔阂在某一瞬间消弭,生命在很深的地方与他人联结起来,人格在挺立。有时,引领者还会采用孙新兰意象对话心理疗法,利用“土地·种子·树”等意象,引领学生体会自己的生命,体会家乡的土地。当留守儿童的生命和家乡的土地有真实的联结、情感可以自由地流动时,他们的生命状态就变得饱满、有力量。
  2.留守儿童家庭团体心理辅导
  接着,心理专家开展专门以留守儿童家庭为主体的小型团体心理辅导,其他参加对象有班主任、任课老师、校长以及社会人士等。
  大型团体心理辅导主要是在面上构建一个范围较大的爱的共振腔,而小型团体心理辅导(一般在100人以下)是要构建一个比较核心的爱的共振腔。它与大型团体心理辅导相比,更有针对性、更深入,会根据当地留守儿童的特点来进行;又因为人数少,会给留守儿童更多上台演绎与互动的机会。一般通过个案辅导来带动、辅导所有留守儿童。通过这样的心理辅导,留守儿童更深地体会到爱,体会到生命与梦想,体会到因流动爱而带来的生命满足感与幸福感。他们更愿意负起责任来流动爱,生命更加挺立、饱满、自信。   3.入户式家庭心理辅导
  入户式家庭心理辅导是“爱的共振腔”建设的主要形式。在参加团体辅导的留守儿童中选择部分人(往往是心理问题最严重的),志愿者们两到三人为一组进入留守儿童家庭进行心理辅导。志愿者们引导留守儿童和他的家人手拉着手、眼睛看着眼睛来朗诵相关“诗咒”,让留守儿童的爱向他的监护人、在远方打工的爸爸妈妈、家里所有的亲人(甚至过世的亲人)流动,也向在场的所有人流动。有的留守儿童还会对着家乡的山川去表达心中的爱。
  4.电话回访心理辅导
  以上活动结束后,惠迪吉志愿者对接受入户式家庭心理辅导的留守儿童家庭进行为期一年每月至少一次的电话回访,支持、鼓励留守儿童持续地向身边的家人、同学、老师以及远方的父母流动爱,让他们在负起责任流动爱和感受爱的过程中不断成长。
  5.合家欢团体心理辅导
  春节期间,志愿者会组织100户留守儿童家庭开展“合家欢”团体辅导活动。参加对象除留守儿童家庭之外,还包括留守儿童所在学校的同学、老师的家庭和志愿者家庭,有时也会有政府相关人员、其他社会人士的家庭参加。合家欢团体心理辅导主要让打工回家的父母和留守儿童、志愿者一起来学习“爱生爱、美生美”的生命智慧。辅导结束前,鼓励留守儿童及其家长报名成为志愿者,去践行这份爱的智慧。这样,爱与美的共振就发生了。
  以上活动为关爱留守儿童“爱的共振腔”建设的主要活动,为期一年。其中,第一项至第三项的活动为每年至少两次。除此之外,还有教师团体心理辅导(以留守儿童所在的学校全体教师为主体),乡村教师、当地公益志愿者骨干工作坊,对留守儿童所在地志愿者(包括留守儿童及其家长、老师等)进行每月一次的心理督导等活动。
  四、关爱留守儿童“爱的共振腔”建设的特点
  不难看出,“爱的共振腔”关爱模式的整体架构突出了“让留守儿童成为爱的责任者”这一核心。整个关爱过程是一个哺育人格的过程,也是个不断遂入、强化的过程。该模式在设计上主要突出以下特点:
  (一)内涵品质特点
  1.根本性
  “爱的共振腔”建设对于留守儿童的关爱是面向生命的关爱。对留守儿童的关爱需要进入根本性层面,即生命层面。每一个生命都是美好的,留守儿童也不例外,他们所呈现出来的问题只不过是在更深地、更热切地表达生命的渴望而已。在实际关爱中,面向留守儿童的生命有两个关键点:一是志愿者自身的生命状态要足够光明,穿透问题表象,“看见”留守儿童生命的美,将关爱化为祝福。二是运用接通生命的“诗咒”,让留守儿童回归生命的本真、生命的美,启动、点燃他们生命本来的力量,奏响“爱生爱、美生美”的旋律,化問题于无形。
  2.主体性
  该关爱模式“以留守儿童为主体,以行为体验为主要方式”。在对留守儿童的关爱中,一般都只是把留守儿童当作被关爱的对象,是关爱的客体而非主体。而在“爱的共振腔”建设中,让留守儿童负起流动爱的责任,一次次地把爱流动出去。这样,留守儿童成了真正的主体,发挥了自己的主动性与能动性,体验到了生命的那份满足与幸福,更愿意去流动爱、绽放生命的美。
  3.一体性
  在“爱的共振腔”建设中,每个人都要负起流动爱的责任,来彼此滋养。因此,不仅留守儿童受益,志愿者以及其他参与者也同时受益,实现多方受益、一体成型,建构一个从家庭到学校再到社会的“爱的共振腔”,无形中改变了社会文化心理氛围。笔者认为,这就是公益的新方向,也是公益的生命之所在。尤其对于志愿者来说,在关爱过程中,他们跟留守儿童是一体的,不仅不会被“掏空”,还会不断受滋养、不断成长。这样,志愿者就会感到生命富足,公益就真正成了生命需要。
  (二)组织建构特点
  1.整体性
  整个关爱过程有多方力量介入,形成整体。这个整体包括在场的志愿者、留守儿童、监护人、老师、校领导、政府相关人员等,还包括场外的远在外地的留守儿童父母,甚至包括留守儿童从未谋面的先辈以及养育他们的家乡。这样,在家庭、学校乃至社会,在有形与无形层面,都在创造一个“爱与美”的共振腔,留守儿童成长的土壤也就改变了。同时,志愿者鼓励留守儿童流动爱,先从家庭开始,随后扩展到更多的人,在广度上不断扩延。
  2.持续性
  从整个流程来看,对留守儿童的关爱是个持续的不断深入、不断提高、不断强化的过程。比如:家庭心理辅导就是在大、小团体辅导基础上更深入的活动。在“留守儿童 监护人 父母”这一核心腔体中,留守儿童原初情感流动起来了。即使父母打工在外不能陪伴孩子,但是与孩子的心连在了一起。留守儿童感到生命真正有根了,心不再留守,家庭成为孩子心理建构与人格养成最基础的爱的土壤。再比如:现场关爱后的电话回访,就是一种爱的连线与心理支持,让留守儿童始终感受到爱与美,并将其不断扩散。
  参考文献:
  [1]罗争光,王思北.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精准摸排数量902万人
其他文献
高校学生党员是我党新生力量的重要来源。学生党员的质量是我党长期实践“三个代表”的关键环节,并对我党的前途和命运产生重要影响。针对目前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现状,我
教育部于2001年7月颁布了《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我认为,根据《课标》中提出的有关作文教学的新理念,改革中小学作文教学,必须寻找相应的作文教学的新方法、新手段、新途径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
T细胞亚群检测对于评价肾移植患者免疫功能状态有一定意义,特别是当患者并发CMV感染或者急性排斥反应时,对临床个体化使用免疫抑制剂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对此领域的相关进展作一综
有位教育家曾经说过:“我们习惯于告诉学生我们看到了什么,什么是有价值的,但是在学习过程中.恰恰应该由学生去发现他们看到了什么。什么才是有价值的。”过去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
目的调查云南马关异盘并殖吸虫的流行情况;观察马关异盘并殖吸虫囊蚴、成虫和虫卵的形态;对中国云南和越南的异盘并殖吸虫成虫体表进行扫描电镜观察.补充异盘并殖吸虫的形态学资
近10年,中国实施“科技兴国,人才为先”的战略,中国高等教育大幅度发展,在校生规模剧增,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大众化教育的水平.昆明医学院在这一特殊历史发展时期,通过加快建设、调
历年高考作文命题,是一份很有价值的研究材料。纵观近十几年(1990年-2003年)的高考作文,总会看出某些思路和趋势的东西。首先,它注重思想道德的教育意义,其次,越来越注重学生思维
目的了解我省唇腭裂儿童的营养状况,方法随机选取近4a来我科门诊初诊的7岁以下的唇腭裂儿童420例(排除先天性消化、循环系统疾病)进行营养状况调查。结果420例患儿中营养正常者1
目的探讨超声检查在诊断胎儿畸形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850例孕妇产前超声检查结果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检出胎儿先天畸形23例,漏诊4例.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能为临床提供大多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