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研究目的
研究初中历史教师如何充分认识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智力特点,结合历史学科特点,优化历史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初中学生及初中历史老师
(二) 研究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及座谈的方式,调查学生是否喜欢历史课本上的内容,是否喜欢老师教课的模式,希望老师怎样上历史课。调查历史老师是否重视历史学科,采用几种教学方法,哪些方法的教学效果明显。
三、结果与分析
经过统计,了解到,学生对故事性的历史内容感兴趣,对说教性的历史课不感感兴趣,觉得枯燥。因此,历史老师有必要抓住学生特点,不断优化课堂结构,变抽象为形象,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四、结论与建议
初中历史教学需要在不断变换的实际教学环境中创新优化,与时俱进。在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下,不断研究和探索,完成教学任务,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借助多媒体,再现历史情境,激活学生思维
功能齐全、形式多样的多媒体电教设备,为历史课堂的情境教学提供了有利条件。借助多媒体图文并茂、声色俱佳等特点,教师利用音乐、图像、电影、纪录片等辅助资料,使学生不出教室却犹如“穿越”回到了历史,在形、声、色的多重氛围渲染下,感知历史,激活思维。如在九年级下册第10课的《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的教学中,教师播放电影《我的一九一九》中中国代表顾维钧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的片段,顾维钧义正言辞,与会各国代表一片哗然……而观看影片的学生情绪高涨,爱国之情溢于言表,甚至有学生鼓起了掌。此情此境,教师无需任何语言,多媒体已经把每个学生的思绪拉到了那段艰苦的岁月,潤物细无声中实现了爱国主义教育。这时老师可以提问“①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提出什么合理要求遭到拒绝?②中国代表为什么敢拒绝签字?”学生可以从课本中寻找答案,整理知识点,同时可以联系到中国近代关于五四运动的起因,进行知识点的迁移。多媒体不仅是历史教学的辅助工具,音像资料更是历史教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
(二)优化课堂上的情境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角色扮演,展示自我,体会历史情境。中学生表现欲强,英雄意识也非常强烈,历史课程故事性强,结合两者特点,历史教师可在课堂情境教学中鼓励学生开展角色扮演活动,使学生主动钻研教材、深挖历史,在角色扮演的准备、进行与评价等过程中体验、思考历史,不断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如在上八年级上册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的有关“西安事变”的教学中,采取自主学习、编排历史小短剧的形式。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西安事变”的相关素材展开搜集、整理,相互讨论,分配张学良、杨虎城、蒋介石、周恩来等角色,对历史事件进行回顾,再现“兵谏”全过程,增强了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真实性。这还不够,这还是展开教学的一个契机。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张学良、杨虎城为什么这么做?蒋介石通过这件事后,有什么考虑?周恩来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的出发点是什么?如果杀了蒋介石,有什么后果?学生们必定会叽叽喳喳的讨论。基于学生的知识面比较窄,老师就给予适当的引导和点拨。想必学生们对此课的内容就会非常深刻。类似活动,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都得到了大幅度提升。针对表演中所表现出的历史知识理解上的偏差与问题,教师在总结与评价中予以指正,将课堂教学落到实处。情境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在课堂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三)建立师生互动的良好关系,让课堂和谐升华
新课改的实施,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教师只做引领者和组织者。如在教学七年级下册第二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这课的“女皇帝武则天”一目时,教师应启迪学生谈谈武则天如何做得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学生会根据课本回答“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十分狠辣……老师再转而提问:可普通老百姓却并不这样看,认为她是个“好皇帝”,这是为什么?这样一来,学生才能更深入地了解历史知识,比单纯记忆书本知识学得更深刻。这种师生关系是完成教学任务的有效途径。还课堂给学生,老师只做个组织者。例如八年级下册第17课《外交事业的发展》一课中对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我国的外交工作进行了重点介绍,细节在课本中就可以清楚的看到,脉络清晰。上此课时,安排学生在笔记本上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外交成就进行梳理,再进行研究和分析我国取得突出外交成就的原因是什么?以及我国在处理对外交关系时一贯坚持的原则是什么?让学生讨论并解决问题。
教育的宗旨重在树人,就是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新课改下的初中历史教学也是以此为基本出发点的,重视学生素质能力培养,注重知识传授的同时陶冶学生的情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教学中,优化课堂教学,用正确的理念、高效的教学方法去教育学生,最终促进学生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研究初中历史教师如何充分认识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智力特点,结合历史学科特点,优化历史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初中学生及初中历史老师
(二) 研究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及座谈的方式,调查学生是否喜欢历史课本上的内容,是否喜欢老师教课的模式,希望老师怎样上历史课。调查历史老师是否重视历史学科,采用几种教学方法,哪些方法的教学效果明显。
三、结果与分析
经过统计,了解到,学生对故事性的历史内容感兴趣,对说教性的历史课不感感兴趣,觉得枯燥。因此,历史老师有必要抓住学生特点,不断优化课堂结构,变抽象为形象,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四、结论与建议
初中历史教学需要在不断变换的实际教学环境中创新优化,与时俱进。在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下,不断研究和探索,完成教学任务,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借助多媒体,再现历史情境,激活学生思维
功能齐全、形式多样的多媒体电教设备,为历史课堂的情境教学提供了有利条件。借助多媒体图文并茂、声色俱佳等特点,教师利用音乐、图像、电影、纪录片等辅助资料,使学生不出教室却犹如“穿越”回到了历史,在形、声、色的多重氛围渲染下,感知历史,激活思维。如在九年级下册第10课的《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的教学中,教师播放电影《我的一九一九》中中国代表顾维钧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的片段,顾维钧义正言辞,与会各国代表一片哗然……而观看影片的学生情绪高涨,爱国之情溢于言表,甚至有学生鼓起了掌。此情此境,教师无需任何语言,多媒体已经把每个学生的思绪拉到了那段艰苦的岁月,潤物细无声中实现了爱国主义教育。这时老师可以提问“①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提出什么合理要求遭到拒绝?②中国代表为什么敢拒绝签字?”学生可以从课本中寻找答案,整理知识点,同时可以联系到中国近代关于五四运动的起因,进行知识点的迁移。多媒体不仅是历史教学的辅助工具,音像资料更是历史教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
(二)优化课堂上的情境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角色扮演,展示自我,体会历史情境。中学生表现欲强,英雄意识也非常强烈,历史课程故事性强,结合两者特点,历史教师可在课堂情境教学中鼓励学生开展角色扮演活动,使学生主动钻研教材、深挖历史,在角色扮演的准备、进行与评价等过程中体验、思考历史,不断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如在上八年级上册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的有关“西安事变”的教学中,采取自主学习、编排历史小短剧的形式。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西安事变”的相关素材展开搜集、整理,相互讨论,分配张学良、杨虎城、蒋介石、周恩来等角色,对历史事件进行回顾,再现“兵谏”全过程,增强了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真实性。这还不够,这还是展开教学的一个契机。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张学良、杨虎城为什么这么做?蒋介石通过这件事后,有什么考虑?周恩来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的出发点是什么?如果杀了蒋介石,有什么后果?学生们必定会叽叽喳喳的讨论。基于学生的知识面比较窄,老师就给予适当的引导和点拨。想必学生们对此课的内容就会非常深刻。类似活动,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都得到了大幅度提升。针对表演中所表现出的历史知识理解上的偏差与问题,教师在总结与评价中予以指正,将课堂教学落到实处。情境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在课堂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三)建立师生互动的良好关系,让课堂和谐升华
新课改的实施,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教师只做引领者和组织者。如在教学七年级下册第二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这课的“女皇帝武则天”一目时,教师应启迪学生谈谈武则天如何做得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学生会根据课本回答“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十分狠辣……老师再转而提问:可普通老百姓却并不这样看,认为她是个“好皇帝”,这是为什么?这样一来,学生才能更深入地了解历史知识,比单纯记忆书本知识学得更深刻。这种师生关系是完成教学任务的有效途径。还课堂给学生,老师只做个组织者。例如八年级下册第17课《外交事业的发展》一课中对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我国的外交工作进行了重点介绍,细节在课本中就可以清楚的看到,脉络清晰。上此课时,安排学生在笔记本上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外交成就进行梳理,再进行研究和分析我国取得突出外交成就的原因是什么?以及我国在处理对外交关系时一贯坚持的原则是什么?让学生讨论并解决问题。
教育的宗旨重在树人,就是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新课改下的初中历史教学也是以此为基本出发点的,重视学生素质能力培养,注重知识传授的同时陶冶学生的情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教学中,优化课堂教学,用正确的理念、高效的教学方法去教育学生,最终促进学生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