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脑卒中,通常又称为“脑血管意外”,泛指脑溢血和脑血栓、脑梗塞等。其发病率以及致死率仅次于冠心病和癌症,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健康。近几年来,随着临床医学急救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脑卒中患者得以起死回生。但他们之中相当一部分人却以残疾为代价生存下来,多产生以偏瘫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功能障碍或后遗症,既给本人造成极大的痛苦,又给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这,越来越引起世人的关心与瞩目。
最近,笔者就许多读者所关心的关于脑卒中的预防与康复等方面的问题。特意在中国康复研究中心采访了著名神经内科专家朱镛连教授。谈到什么是脑卒中,朱教授说:脑卒中主要是指脑的动脉血管发生粥样硬化,引起血管的堵塞、狭窄或破裂,造成部分脑组织损害。脑卒中发病急、来势凶,包括脑出血和脑梗塞。前者是指在脑组织内血管破裂所导致的出血,后者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由脑栓塞和脑血栓造成的脑梗塞。其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脑梗塞的“不祥之兆”。这些患者表现为突然出现一过性的肢体无力或麻木、讲话不清、眩晕、复视、记忆力丧失,发作后一般不超过一天就可恢复正常。这种症状发作次数不等,多的每天可有数次,少的1年才1~2次。它发生的原因主要是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脱落栓子堵塞脑血管。因为栓子较小,可被痉挛的血管挤压至末梢,使之不再影响血流,这时,以上症状又消失了。
朱教授提醒大家,如果出现上述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症状,应尽快找医生诊治。就是症状极轻或恢复很快,也不要疏忽大意,因为这种暂短发作,可能再次复发。约30%有这种症状的人终究要酿成瘫痪。
谈到脑卒中的诱因时。朱教授指出,引起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很多,如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糖尿病、高脂血症、肥胖以及严寒和湿热环境等。这些疾病和外因均可成为导致脑卒中的高危因素。尤其是高血压病,它在脑梗塞与脑出血的发生过程中都起着主要的不良作用。
朱教授强调,脑卒中重在预防。对容易引起脑卒中的疾病应及时对症施治。尤其是高血压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坚持服用一些有效的降压药物,使血压控制在正常值内。要调整好饮食结构,戒掉烟酒。生活要有规律,劳逸适度。遇事保持冷静,避免情绪过于激动。当气候变化时应注意防寒保暖,及时补充水分,增减衣服。只要认真做到以上几点,就一定能大大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
朱教授特别指出:如果有人出现剧烈头疼、呕吐、一侧肢体不会动、说话困难、意识不清等脑卒中的症状,周围的人要迅速让病人平卧,将其脸扭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呕吐物呛入气管中,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搬动,但需尽快平稳地送到医院治疗。
朱教授说:“国内近年来对脑血管病急性期的治疗和抢救水平有所提高。死亡率不断减少。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在减少病残率、避免后遗症、早期康复治疗等方面,有些措施还未能很好地开展。”一些患者在度过急性期后,因为康复措施未能跟上,经过一段时间便产生关节挛缩、变形,肌肉萎缩,足下垂、内翻,肩关节脱位等一系列继发性损害,并失去消除残障的最佳良机,留下难以治愈的终身残疾。
朱教授认为,病人发生脑卒中后,临床医生和家属从急救期开始就应树立起康复意识,防止其产生功能障碍。在卧床治疗期间,应使瘫痪肢体保持良好的功能位置。为预防肢体痉挛的发生,应以健侧卧位为最佳体位。让其肩关节前伸。肘、腕关节伸展(胸前可放置枕头,垫起上肢),下肢髋、膝关节自然屈曲,骨盆为内旋位。仰卧位时肩关节外旋,上肢各关节伸展,髋关节内收。患侧膝关节微屈。足与小腿应设法摆成90°,防止足下垂。护理人员要经常给病人变换体位,分别采用平卧和左、右侧位三种姿势,并以健侧卧位为主。
脑卒中病人从发病起就要定时翻身,防止肺炎和褥疮形成;要帮助病人每天做几次动作轻柔的关节被动活动,活动范围要小,注意保护肩关节。
朱教授说:“患者一旦意识转向清醒,血压、脉搏、呼吸稳定,症状不再发展,48小时后就可采取康复措施。”脑梗塞发病1周、脑出血3周后,就可逐步进行床上的仰卧起坐以及左、右移动和翻身的锻炼。由此再逐步过渡到离床训练,包括肌力增强训练、坐位平衡训练、转移动作训练、站立平衡训练、步行训练、上下台阶的练习。训练要循序渐进,不能操之过急。训练中若出现心慌、头昏、胸痛、面色苍白、脉率大于120次/分,说明运动量过大,应减量或暂缓练习。在训练过程中必要时可测量一下血压,防止其大幅度起伏波动。
朱教授指出,脑卒中急性期后,如神志清楚,不伴有严重的脑机能障碍和精神障碍,就应要求病人进行生活动作训练。因为日常生活动作的自立是回归家庭、参与正常家庭生活的基本条件。训练内容包括鼓励病人掌握进食、洗漱、更衣、书写技能,大小便自理。从事简易家务劳动。在此期间,患者和家属分别要克服“患病后理应受人伺候”和“尽孝心、甘愿服侍病人”的陈旧观念,要鼓励病人发挥主观能动性,树立战胜伤残的勇气和信心。病人应该事必躬亲,尽量不由他人代劳,不使自己失去锻炼的机会。
朱教授最后说:“脑卒中后若不采取康复措施,90%的人都要留下这样或那样的后遗症。”因此,脑卒中的康复一定要尽早进行。发病后的前3个月,是瘫痪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的最佳时期。错过了这个时期,在功能上要想再有大的恢复将是很困难的了。目前国内外文献和我们自己积累的大量的病案资料都证实了这一点。据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发表的资料,脑卒中病人经过适时康复,第1年约有60%的人可达到日常生活自理,20%的人需要部分帮助,15%的人需要较多帮助,仅有5%的人需要全部帮助。可以相信,随着我国康复医学的发展和全民康复意识的日益提高。越来越多的脑卒中患者必将摆脱疾病的困扰,走向新的生活。
最近,笔者就许多读者所关心的关于脑卒中的预防与康复等方面的问题。特意在中国康复研究中心采访了著名神经内科专家朱镛连教授。谈到什么是脑卒中,朱教授说:脑卒中主要是指脑的动脉血管发生粥样硬化,引起血管的堵塞、狭窄或破裂,造成部分脑组织损害。脑卒中发病急、来势凶,包括脑出血和脑梗塞。前者是指在脑组织内血管破裂所导致的出血,后者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由脑栓塞和脑血栓造成的脑梗塞。其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脑梗塞的“不祥之兆”。这些患者表现为突然出现一过性的肢体无力或麻木、讲话不清、眩晕、复视、记忆力丧失,发作后一般不超过一天就可恢复正常。这种症状发作次数不等,多的每天可有数次,少的1年才1~2次。它发生的原因主要是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脱落栓子堵塞脑血管。因为栓子较小,可被痉挛的血管挤压至末梢,使之不再影响血流,这时,以上症状又消失了。
朱教授提醒大家,如果出现上述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症状,应尽快找医生诊治。就是症状极轻或恢复很快,也不要疏忽大意,因为这种暂短发作,可能再次复发。约30%有这种症状的人终究要酿成瘫痪。
谈到脑卒中的诱因时。朱教授指出,引起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很多,如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糖尿病、高脂血症、肥胖以及严寒和湿热环境等。这些疾病和外因均可成为导致脑卒中的高危因素。尤其是高血压病,它在脑梗塞与脑出血的发生过程中都起着主要的不良作用。
朱教授强调,脑卒中重在预防。对容易引起脑卒中的疾病应及时对症施治。尤其是高血压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坚持服用一些有效的降压药物,使血压控制在正常值内。要调整好饮食结构,戒掉烟酒。生活要有规律,劳逸适度。遇事保持冷静,避免情绪过于激动。当气候变化时应注意防寒保暖,及时补充水分,增减衣服。只要认真做到以上几点,就一定能大大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
朱教授特别指出:如果有人出现剧烈头疼、呕吐、一侧肢体不会动、说话困难、意识不清等脑卒中的症状,周围的人要迅速让病人平卧,将其脸扭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呕吐物呛入气管中,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搬动,但需尽快平稳地送到医院治疗。
朱教授说:“国内近年来对脑血管病急性期的治疗和抢救水平有所提高。死亡率不断减少。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在减少病残率、避免后遗症、早期康复治疗等方面,有些措施还未能很好地开展。”一些患者在度过急性期后,因为康复措施未能跟上,经过一段时间便产生关节挛缩、变形,肌肉萎缩,足下垂、内翻,肩关节脱位等一系列继发性损害,并失去消除残障的最佳良机,留下难以治愈的终身残疾。
朱教授认为,病人发生脑卒中后,临床医生和家属从急救期开始就应树立起康复意识,防止其产生功能障碍。在卧床治疗期间,应使瘫痪肢体保持良好的功能位置。为预防肢体痉挛的发生,应以健侧卧位为最佳体位。让其肩关节前伸。肘、腕关节伸展(胸前可放置枕头,垫起上肢),下肢髋、膝关节自然屈曲,骨盆为内旋位。仰卧位时肩关节外旋,上肢各关节伸展,髋关节内收。患侧膝关节微屈。足与小腿应设法摆成90°,防止足下垂。护理人员要经常给病人变换体位,分别采用平卧和左、右侧位三种姿势,并以健侧卧位为主。
脑卒中病人从发病起就要定时翻身,防止肺炎和褥疮形成;要帮助病人每天做几次动作轻柔的关节被动活动,活动范围要小,注意保护肩关节。
朱教授说:“患者一旦意识转向清醒,血压、脉搏、呼吸稳定,症状不再发展,48小时后就可采取康复措施。”脑梗塞发病1周、脑出血3周后,就可逐步进行床上的仰卧起坐以及左、右移动和翻身的锻炼。由此再逐步过渡到离床训练,包括肌力增强训练、坐位平衡训练、转移动作训练、站立平衡训练、步行训练、上下台阶的练习。训练要循序渐进,不能操之过急。训练中若出现心慌、头昏、胸痛、面色苍白、脉率大于120次/分,说明运动量过大,应减量或暂缓练习。在训练过程中必要时可测量一下血压,防止其大幅度起伏波动。
朱教授指出,脑卒中急性期后,如神志清楚,不伴有严重的脑机能障碍和精神障碍,就应要求病人进行生活动作训练。因为日常生活动作的自立是回归家庭、参与正常家庭生活的基本条件。训练内容包括鼓励病人掌握进食、洗漱、更衣、书写技能,大小便自理。从事简易家务劳动。在此期间,患者和家属分别要克服“患病后理应受人伺候”和“尽孝心、甘愿服侍病人”的陈旧观念,要鼓励病人发挥主观能动性,树立战胜伤残的勇气和信心。病人应该事必躬亲,尽量不由他人代劳,不使自己失去锻炼的机会。
朱教授最后说:“脑卒中后若不采取康复措施,90%的人都要留下这样或那样的后遗症。”因此,脑卒中的康复一定要尽早进行。发病后的前3个月,是瘫痪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的最佳时期。错过了这个时期,在功能上要想再有大的恢复将是很困难的了。目前国内外文献和我们自己积累的大量的病案资料都证实了这一点。据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发表的资料,脑卒中病人经过适时康复,第1年约有60%的人可达到日常生活自理,20%的人需要部分帮助,15%的人需要较多帮助,仅有5%的人需要全部帮助。可以相信,随着我国康复医学的发展和全民康复意识的日益提高。越来越多的脑卒中患者必将摆脱疾病的困扰,走向新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