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社会发展的需要。知识经济是基于知识的经济,是创新经济,同时知识经济又是以人为中心的强调个性化、主体化、多样化的经济,人才培养总是为社会建设服务的,这就需要我们培养的人才必须符合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必须具有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本文分析了如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意识培养
一、高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意义
问题意识是思维创新的基础。因此,启发诱导、着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一直为古今中外众多学者名家所推崇和重视。近代英国科学哲学家K.R.波普尔说:“科学只能从问题开始,科学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越来越深化的问题,越来越能触发新问题的问题”。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意义具体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助于学生储备丰富的知识信息,形成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
知识信息量及思维方法是思维结构的内在系统的基础,是全部思维活动的支撑点。在组织和整合的过程中,学生从未知走向已知,又从已知走向新的未知,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向更新的指示境界前进,学生的知识信息得以丰富的储备,并逐渐在实践中形成了自我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方法。
(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尤其是创造力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创造的起点,学生只有在不断地试图提出问题、克服一起困难、努力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会逐渐具备科学的探索精神和创新品质。问题意识是产生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精神的萌芽,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石。
(三)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助于学生良好个性的发展和民主意识的形成
个性是个体一系列生理、心理特点的综合。从心理学角度看它包括能力、智力、气质和性格等特征。具有强烈问题意识的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喜好及思维特点,经常地发问,独立地思考,自由地想象,试图从多个层面去认识事物,从多个角度去解决问题,从而逐步形成自己的学习风格,促进个性的良好发展。
二、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原则
(一)启发性原则
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时,课堂教学效果应该引起学生认知结构上的不平衡,使学生在心理上形成悬念,从而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起学习的兴趣,把学生带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去,使他们产生积极思考的欲望。
(二)发散性原则
教师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时,指导学生提出的问题应有明确的指向性,一是抓得准、摸得透,做到有的放矢;二是问题措词确切,切忌问题内容含糊不清,模棱两可;三是问题的内容要具有发散性,能让学生从更多的角度和层面引起思考;以此来培养学生问题思维的深刻性,完善其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层次性原则
在化学实践教学中,对于那些具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内容,教师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时,应尽可能地做到有层次、有梯度,考虑好学生所提问题的衔接和过渡,用组合、铺垫或设置台阶等方法来提高问题的整体效益。让学生在一组问题中进行深入思考,从而深刻理解有关指示,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应避免和防止学生提出的问题过于具体、琐碎,本来能形成系统的问题内容被肢解。这既不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独立性,也不利于学生形成完整地认识思路和掌握知识的整体结构。这就要求我们做教师的应该认真分析教材,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出科学的、有层次的问题意识培养教学策略,并且及时引导学生把问题讨论的结果进行有机整合,形成系统的认知结构。
三、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目标
(一)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
传统的课堂教学,导致学生主要是通过听课,阅读来获得知识。学生是接受式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知识经验,却忽视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把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创造性给丢失了,不利于学生主体学习的个性化发展。通过问题意识的培养,使学生从被动的接受式学习方式到主动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时刻想着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自己发现存在的问题,经常思考自己的疑问,在质疑的过程中学习,而不是死记硬背、机械容纳。
(二)学习能力的提高——认知结构的结构化、网络化、程序化
学习能力是在学习活动中,学生运用科学的学习策略去独立地获取信息,加工和利用信息,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个性特征。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学习是建构内在的心理结构的过程。学习的实质就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基础上,通过不断的同化、顺应和平衡过程,主体在头脑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客体的知识结构,从而使自身的认知结构得到发展。
(三)科学素养的提升
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标是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素养是指对在日常生活、社会事务以及个人决策中所需要的科学概念和科学方法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稳定的心理品质。具有科学素养的人,会对科学产生兴趣并渴望探究,能发扬质疑、验证的科学精神,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去解答与实践有关的问题,或者能描述、解释和预测自然事物与自然现象。为此,我们在化学教学中应该确立一种崭新的教育观念,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重视教学与科学技术、社会的联系,倡导科学探究型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加强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的教育,引导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提升“问题意识”的科学内涵,使之逐渐内化为学生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巴新红.化学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J].化学教育.2005,(04).
[2]汤艳,唐丽玲,王后雄.在化学新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研究[J].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06).
[3]张克龙,苏香妹.化学教学中创设问题的原则[J].教学与管理.2005,(10).
[4]黄龙飞.化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缺失与对策[J].教学月刊(中学版).2005,(06).
[5]陈海燕.论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必要性[J].教育探索.2005,(07).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意识培养
一、高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意义
问题意识是思维创新的基础。因此,启发诱导、着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一直为古今中外众多学者名家所推崇和重视。近代英国科学哲学家K.R.波普尔说:“科学只能从问题开始,科学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越来越深化的问题,越来越能触发新问题的问题”。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意义具体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助于学生储备丰富的知识信息,形成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
知识信息量及思维方法是思维结构的内在系统的基础,是全部思维活动的支撑点。在组织和整合的过程中,学生从未知走向已知,又从已知走向新的未知,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向更新的指示境界前进,学生的知识信息得以丰富的储备,并逐渐在实践中形成了自我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方法。
(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尤其是创造力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创造的起点,学生只有在不断地试图提出问题、克服一起困难、努力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会逐渐具备科学的探索精神和创新品质。问题意识是产生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精神的萌芽,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石。
(三)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助于学生良好个性的发展和民主意识的形成
个性是个体一系列生理、心理特点的综合。从心理学角度看它包括能力、智力、气质和性格等特征。具有强烈问题意识的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喜好及思维特点,经常地发问,独立地思考,自由地想象,试图从多个层面去认识事物,从多个角度去解决问题,从而逐步形成自己的学习风格,促进个性的良好发展。
二、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原则
(一)启发性原则
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时,课堂教学效果应该引起学生认知结构上的不平衡,使学生在心理上形成悬念,从而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起学习的兴趣,把学生带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去,使他们产生积极思考的欲望。
(二)发散性原则
教师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时,指导学生提出的问题应有明确的指向性,一是抓得准、摸得透,做到有的放矢;二是问题措词确切,切忌问题内容含糊不清,模棱两可;三是问题的内容要具有发散性,能让学生从更多的角度和层面引起思考;以此来培养学生问题思维的深刻性,完善其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层次性原则
在化学实践教学中,对于那些具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内容,教师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时,应尽可能地做到有层次、有梯度,考虑好学生所提问题的衔接和过渡,用组合、铺垫或设置台阶等方法来提高问题的整体效益。让学生在一组问题中进行深入思考,从而深刻理解有关指示,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应避免和防止学生提出的问题过于具体、琐碎,本来能形成系统的问题内容被肢解。这既不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独立性,也不利于学生形成完整地认识思路和掌握知识的整体结构。这就要求我们做教师的应该认真分析教材,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出科学的、有层次的问题意识培养教学策略,并且及时引导学生把问题讨论的结果进行有机整合,形成系统的认知结构。
三、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目标
(一)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
传统的课堂教学,导致学生主要是通过听课,阅读来获得知识。学生是接受式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知识经验,却忽视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把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创造性给丢失了,不利于学生主体学习的个性化发展。通过问题意识的培养,使学生从被动的接受式学习方式到主动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时刻想着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自己发现存在的问题,经常思考自己的疑问,在质疑的过程中学习,而不是死记硬背、机械容纳。
(二)学习能力的提高——认知结构的结构化、网络化、程序化
学习能力是在学习活动中,学生运用科学的学习策略去独立地获取信息,加工和利用信息,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个性特征。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学习是建构内在的心理结构的过程。学习的实质就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基础上,通过不断的同化、顺应和平衡过程,主体在头脑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客体的知识结构,从而使自身的认知结构得到发展。
(三)科学素养的提升
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标是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素养是指对在日常生活、社会事务以及个人决策中所需要的科学概念和科学方法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稳定的心理品质。具有科学素养的人,会对科学产生兴趣并渴望探究,能发扬质疑、验证的科学精神,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去解答与实践有关的问题,或者能描述、解释和预测自然事物与自然现象。为此,我们在化学教学中应该确立一种崭新的教育观念,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重视教学与科学技术、社会的联系,倡导科学探究型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加强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的教育,引导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提升“问题意识”的科学内涵,使之逐渐内化为学生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巴新红.化学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J].化学教育.2005,(04).
[2]汤艳,唐丽玲,王后雄.在化学新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研究[J].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06).
[3]张克龙,苏香妹.化学教学中创设问题的原则[J].教学与管理.2005,(10).
[4]黄龙飞.化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缺失与对策[J].教学月刊(中学版).2005,(06).
[5]陈海燕.论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必要性[J].教育探索.20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