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灌南县食用菌产业化发展现状看出我县发展食用菌产业的优势,同时也看到了其中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提出了相应措施。
【关键词】食用菌;产业化;现状;问题;对策
近年来,我县将发展和壮大食用菌产业作为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抓手,坚持以园区为龙头、采取规划引领、政策引导、典型引路、科技支撑等一系列重大举措,促进了全县食用菌产业的快速发展,先后先后被授予“全国工厂化食用菌生产示范县”、“江苏省食用菌产业基地”和 “全国食用菌产业基地县”、“全国食用菌行业优秀基地县”“全国菌文化建设先进县”等称号。
1 灌南县食用菌产业化发展现状
1.1 发展迅速,态势良好
灌南是传统的农业大县,具有悠久的食用菌栽培历史。2006年灿绿食用菌有限公司采取工厂化栽培纯白金针菇获得成功,促发灌南县菌业呈连锁式迅猛发展,截至2012年底,全县已拥有食用菌企业近70家,其中工厂化生产企业近50家。企业集聚度、生产规模均居全国之首,灌南县已名符其实地成为全国工厂化栽培食用菌第一县。
1.2 效益显著,作用显现
经过近几年的不断努力,我县食用菌产业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和规模,在全县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作用日趋凸显。全县已经有两家工厂化食用菌生产企业被评为省级农业龙头企业,20多家食用菌生产企业被评定为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并实现了生产设备升级和产能扩大化。2012年一年全县已生产各类食用菌菌包8亿袋,吸收消化农副产品下脚料270000t,产鲜菇300000t,销售产值突破30亿元,带动农民工就业人数达2万余人,从业人员年均增收1.8万元,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成效显著。
1.3 废菌包循环利用,生态作用突出
作为“全国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示范县”,灌南县已发展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企业50余家和食用菌百亩生产基地6个,创造了就业岗位2万个,有效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生态环境改善。但随着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每天鲜菇采收后的菌包数量也在与日俱增,每年生产近8亿袋的废菌包。为了充分利用废菌包,灌南县农委以食用菌研发中心为平台,进行了系列研究,已初步总结出几种高效利用途径。一是制作有机肥料。食用菌废菌包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而且质地疏松,经过隧道发酵等特殊的加工工艺,加入畜禽粪便以及氮、磷、钾等矿物质营养,经过造粒装袋,就是优质有机肥料,在蔬菜大棚中施用,不仅可以起到改良土壤、提高蔬菜品质、增产增效的效果,而且肥效持久,经济实惠;二是开发育苗基质。由于废菌包主要成分是木屑、棉籽壳、玉米芯等农副产品下脚料,质地疏松,营养丰富,而且经过高温灭菌环节,不含杂菌等有害物质,是优质的水稻、蔬菜、花卉等育苗基质,而且还可以直接做育苗覆土材料,覆盖在种子上可以降低或消除根腐、猝倒等病害。三是作为沼气原料。由于食用菌废菌包中富含木屑、棉籽壳、玉米芯等原料营养物质丰富,纤维素及木质素等难溶性物质被降解,为沼气细菌长期繁殖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与直接利用稻麦秸秆相比,不仅可以缩短投料前的准备时间,还能缩短发酵时间升高换料工作量,原料分解和转化效率更高,大大提高产气率。四是作为灭菌燃料。纯白金针菇、杏鲍菇、海鲜菇等食用菌的废菌包可以直接装入锅炉中,代替煤炭,作为燃料使用,既节约了煤炭成本,同时也解决了废料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此外,采用先进加工工艺还可以将食用菌废菌包制作成活性炭,既可以变废为宝,又可以节能环保。
2 灌南县食用菌产业化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几年来的大力发展,灌南县食用菌产业特别是工厂化生产食用菌方面已实现跳跃式跨越,正进入一个外延扩展和内涵提升并举的发展新时期。但是,与国内外先进地区相比,灌南县在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管理和产业开发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2.1 资金投入少
工厂化栽培食用菌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虽然我县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但是企业需要改进生产工艺和扩大产能,资金投入明显不足。因为食用菌企业都是租赁农业用地,虽然建设标准化厂房设施,但没有土地使用证和产权证,无法独立申请银行贷款,企业往往因为资金限制,先进的生产设施不能一步到位,影响生产效益。
2.2 技术力量薄弱
我县食用菌主要以工厂化栽培为主,科技含量比较高,目前,全县食用菌专业技术人员相对不足,技术推广与研发力量还比较薄弱,对生产企业无法做到及时有效的指导,技术普及不到位,技术服务跟不上企业及基地发展进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食用菌的产量、质量及效益。食用菌鲜菇产量、产品质量、精深加工和产品开发取决于食用菌的科研投入和科技创新能力。在以质量效益为主的现代生产模式中,由于科研投入的严重不足,对于食用菌产品质量、精深加工及新品种、新模式、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心有余而力不足。目前全县每天近500t鲜菇都是直接进入市场,产品附加值低,市场抗风险能力较弱,特别是农户季节性生产品种,一到出菇旺季,滞销现象时有发生。目前迫切需要整合科技资源,加强技术研发与培训,解决食用菌产业化发展中遇到的技术难题,促进食用菌产业的升级发展。
2.3 地方行业标准亟待制定
我县以工厂化栽培食用菌为主,生产环节相对规范,但由于生产企业相对集中,也存在着交叉污染的隐患,生产上必须要求标准化管理,在控制企业内部精细管理的基础上,还要严格保护生产大环境的清潔无害。目前,我县食用菌生产品种和生产工艺也多种多样,虽然部分企业也获得无公害、绿色品牌,但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特定菌菇地方标准还相对不足。应积极打造优质地方品牌,确保我县食用菌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2.4 产业结构需要调整
目前,全县40余家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企业中,纯白金针菇、杏鲍菇生产企业占了近70%,需要引进海鲜菇、白灵菇、珊瑚菇等珍稀的生产品种。食用菌生产多采用福建食用菌生产工艺,和国内外先进的瓶栽自动化生产工艺相比还有差距,市场主导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全县食用菌企业、生产基地生产所需的棉籽壳、玉米芯、麸皮、塑料袋、消毒药品等生产原料大多需要从外地调入,成本较高,如何开发本县资源,降低生产成本,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是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食用菌产品的流通体系是全县食用菌产业结构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目前我县比较薄弱的环节,缺少规范的食用菌批发、物流市场。 3 灌南食用菌产业发展应对措施
作为食用菌主产县,我县要在稳定当前产业规模的基础上,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以技术创新为动力,以提高产品质量为突破口,坚持生产设施高端化、生产规模集约化、生产管理标准化的要求,着力提升全县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企业的科技含量,努力推进食用菌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3.1 培育龙头企业,促进精深加工
积极培育和扶持1~2家食菌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高水平的食用菌加工企业和专业化经营企业,加强龙头企业同生产基地及菇农的衔接与合作。同时,要在食用菌深加工上寻找突破口,提高产品附加值,逐步向即时食品、休闲食品、保健食品等全方位、多元化渗透,构建面向千家万户的“餐桌经济”。 主要解决初级产品居多,深加工产品开发少,制约附加值提升和市场调节能力的问题。
3.2 加大食用菌科技研发,增强技术支撑
以南京农业大学(灌南)食用菌研究院建设项目为契机,强化灌南县食用菌科技研发力度,重点开展菌种良繁、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安全生产控制技术、配方配比优化、废菌包的综合利用、代料新资源的开发、深度加工、提高生物转化率等关键技术的研究、集成创新和应用。加强与中国农科院、南京农业大学、江苏农科院、上海农科院、福建农林大学等食用菌科研机构与高校之间的交流合作,充分利用相关产业资源,建立政府部门、科研单位和企业联手互动机制,合力培育一批集生产、加工、出口于一体的科技型企业,提升产业竞争力。
3.3 强化标准化生产,夯实发展基础
加快食用菌标准化进程,是灌南县食用菌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全面推进标准化生产,加快制定食用菌生產技术操作规程,不断提高生产企业、菇农的专业化程度,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和效益。
3.4 强化协会职能,为食用菌产业发展提供综合性帮助
进一步发挥灌南县食用菌协会、灌南县菜菌协会和灌南县农产品安全协会等组织的协调与服务职能,密切与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联系,争取政府的支持,积极反映生产企业经营者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要求,为企业、菇农排忧解难。加快信息网络建设,建立全国食用菌供需信息平台以及灌南县食用菌信息网页,向各地推介灌南县食用菌产业的优势及先进经验,积极组织全县食用菌生产、加工、销售企业参与省、市、县乃至全国性交流与合作,把握食用菌产业发展动态与行情。
【关键词】食用菌;产业化;现状;问题;对策
近年来,我县将发展和壮大食用菌产业作为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抓手,坚持以园区为龙头、采取规划引领、政策引导、典型引路、科技支撑等一系列重大举措,促进了全县食用菌产业的快速发展,先后先后被授予“全国工厂化食用菌生产示范县”、“江苏省食用菌产业基地”和 “全国食用菌产业基地县”、“全国食用菌行业优秀基地县”“全国菌文化建设先进县”等称号。
1 灌南县食用菌产业化发展现状
1.1 发展迅速,态势良好
灌南是传统的农业大县,具有悠久的食用菌栽培历史。2006年灿绿食用菌有限公司采取工厂化栽培纯白金针菇获得成功,促发灌南县菌业呈连锁式迅猛发展,截至2012年底,全县已拥有食用菌企业近70家,其中工厂化生产企业近50家。企业集聚度、生产规模均居全国之首,灌南县已名符其实地成为全国工厂化栽培食用菌第一县。
1.2 效益显著,作用显现
经过近几年的不断努力,我县食用菌产业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和规模,在全县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作用日趋凸显。全县已经有两家工厂化食用菌生产企业被评为省级农业龙头企业,20多家食用菌生产企业被评定为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并实现了生产设备升级和产能扩大化。2012年一年全县已生产各类食用菌菌包8亿袋,吸收消化农副产品下脚料270000t,产鲜菇300000t,销售产值突破30亿元,带动农民工就业人数达2万余人,从业人员年均增收1.8万元,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成效显著。
1.3 废菌包循环利用,生态作用突出
作为“全国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示范县”,灌南县已发展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企业50余家和食用菌百亩生产基地6个,创造了就业岗位2万个,有效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生态环境改善。但随着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每天鲜菇采收后的菌包数量也在与日俱增,每年生产近8亿袋的废菌包。为了充分利用废菌包,灌南县农委以食用菌研发中心为平台,进行了系列研究,已初步总结出几种高效利用途径。一是制作有机肥料。食用菌废菌包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而且质地疏松,经过隧道发酵等特殊的加工工艺,加入畜禽粪便以及氮、磷、钾等矿物质营养,经过造粒装袋,就是优质有机肥料,在蔬菜大棚中施用,不仅可以起到改良土壤、提高蔬菜品质、增产增效的效果,而且肥效持久,经济实惠;二是开发育苗基质。由于废菌包主要成分是木屑、棉籽壳、玉米芯等农副产品下脚料,质地疏松,营养丰富,而且经过高温灭菌环节,不含杂菌等有害物质,是优质的水稻、蔬菜、花卉等育苗基质,而且还可以直接做育苗覆土材料,覆盖在种子上可以降低或消除根腐、猝倒等病害。三是作为沼气原料。由于食用菌废菌包中富含木屑、棉籽壳、玉米芯等原料营养物质丰富,纤维素及木质素等难溶性物质被降解,为沼气细菌长期繁殖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与直接利用稻麦秸秆相比,不仅可以缩短投料前的准备时间,还能缩短发酵时间升高换料工作量,原料分解和转化效率更高,大大提高产气率。四是作为灭菌燃料。纯白金针菇、杏鲍菇、海鲜菇等食用菌的废菌包可以直接装入锅炉中,代替煤炭,作为燃料使用,既节约了煤炭成本,同时也解决了废料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此外,采用先进加工工艺还可以将食用菌废菌包制作成活性炭,既可以变废为宝,又可以节能环保。
2 灌南县食用菌产业化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几年来的大力发展,灌南县食用菌产业特别是工厂化生产食用菌方面已实现跳跃式跨越,正进入一个外延扩展和内涵提升并举的发展新时期。但是,与国内外先进地区相比,灌南县在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管理和产业开发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2.1 资金投入少
工厂化栽培食用菌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虽然我县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但是企业需要改进生产工艺和扩大产能,资金投入明显不足。因为食用菌企业都是租赁农业用地,虽然建设标准化厂房设施,但没有土地使用证和产权证,无法独立申请银行贷款,企业往往因为资金限制,先进的生产设施不能一步到位,影响生产效益。
2.2 技术力量薄弱
我县食用菌主要以工厂化栽培为主,科技含量比较高,目前,全县食用菌专业技术人员相对不足,技术推广与研发力量还比较薄弱,对生产企业无法做到及时有效的指导,技术普及不到位,技术服务跟不上企业及基地发展进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食用菌的产量、质量及效益。食用菌鲜菇产量、产品质量、精深加工和产品开发取决于食用菌的科研投入和科技创新能力。在以质量效益为主的现代生产模式中,由于科研投入的严重不足,对于食用菌产品质量、精深加工及新品种、新模式、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心有余而力不足。目前全县每天近500t鲜菇都是直接进入市场,产品附加值低,市场抗风险能力较弱,特别是农户季节性生产品种,一到出菇旺季,滞销现象时有发生。目前迫切需要整合科技资源,加强技术研发与培训,解决食用菌产业化发展中遇到的技术难题,促进食用菌产业的升级发展。
2.3 地方行业标准亟待制定
我县以工厂化栽培食用菌为主,生产环节相对规范,但由于生产企业相对集中,也存在着交叉污染的隐患,生产上必须要求标准化管理,在控制企业内部精细管理的基础上,还要严格保护生产大环境的清潔无害。目前,我县食用菌生产品种和生产工艺也多种多样,虽然部分企业也获得无公害、绿色品牌,但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特定菌菇地方标准还相对不足。应积极打造优质地方品牌,确保我县食用菌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2.4 产业结构需要调整
目前,全县40余家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企业中,纯白金针菇、杏鲍菇生产企业占了近70%,需要引进海鲜菇、白灵菇、珊瑚菇等珍稀的生产品种。食用菌生产多采用福建食用菌生产工艺,和国内外先进的瓶栽自动化生产工艺相比还有差距,市场主导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全县食用菌企业、生产基地生产所需的棉籽壳、玉米芯、麸皮、塑料袋、消毒药品等生产原料大多需要从外地调入,成本较高,如何开发本县资源,降低生产成本,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是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食用菌产品的流通体系是全县食用菌产业结构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目前我县比较薄弱的环节,缺少规范的食用菌批发、物流市场。 3 灌南食用菌产业发展应对措施
作为食用菌主产县,我县要在稳定当前产业规模的基础上,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以技术创新为动力,以提高产品质量为突破口,坚持生产设施高端化、生产规模集约化、生产管理标准化的要求,着力提升全县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企业的科技含量,努力推进食用菌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3.1 培育龙头企业,促进精深加工
积极培育和扶持1~2家食菌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高水平的食用菌加工企业和专业化经营企业,加强龙头企业同生产基地及菇农的衔接与合作。同时,要在食用菌深加工上寻找突破口,提高产品附加值,逐步向即时食品、休闲食品、保健食品等全方位、多元化渗透,构建面向千家万户的“餐桌经济”。 主要解决初级产品居多,深加工产品开发少,制约附加值提升和市场调节能力的问题。
3.2 加大食用菌科技研发,增强技术支撑
以南京农业大学(灌南)食用菌研究院建设项目为契机,强化灌南县食用菌科技研发力度,重点开展菌种良繁、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安全生产控制技术、配方配比优化、废菌包的综合利用、代料新资源的开发、深度加工、提高生物转化率等关键技术的研究、集成创新和应用。加强与中国农科院、南京农业大学、江苏农科院、上海农科院、福建农林大学等食用菌科研机构与高校之间的交流合作,充分利用相关产业资源,建立政府部门、科研单位和企业联手互动机制,合力培育一批集生产、加工、出口于一体的科技型企业,提升产业竞争力。
3.3 强化标准化生产,夯实发展基础
加快食用菌标准化进程,是灌南县食用菌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全面推进标准化生产,加快制定食用菌生產技术操作规程,不断提高生产企业、菇农的专业化程度,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和效益。
3.4 强化协会职能,为食用菌产业发展提供综合性帮助
进一步发挥灌南县食用菌协会、灌南县菜菌协会和灌南县农产品安全协会等组织的协调与服务职能,密切与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联系,争取政府的支持,积极反映生产企业经营者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要求,为企业、菇农排忧解难。加快信息网络建设,建立全国食用菌供需信息平台以及灌南县食用菌信息网页,向各地推介灌南县食用菌产业的优势及先进经验,积极组织全县食用菌生产、加工、销售企业参与省、市、县乃至全国性交流与合作,把握食用菌产业发展动态与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