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我国各级地方政府存在着一定程度上举债度日现象,债务规模不断扩大,加强对地方政府债务的监管,控制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对于稳定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在阐述协同论一般原理的基础上,揭示该理论体系对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监管的启示,从而为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监管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和启示。
关键词地方政府债务 风险 协同论 监管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A
1 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分析
地方政府债务是指由地方政府及其所属部门举借或依法担保以及在特殊情况下需由政府偿还的债务。地方政府债务如同一把“双刃剑”,适度的举借,不仅能缓解政府财力不足的矛盾,而且能有效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但如果负债过度或管理失控,将严重影响地方经济的发展和财政的正常运行。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主要分为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
1.1 外部风险
(1)政治风险。一旦地方政府资不抵债,地方政府“破产”,不仅影响本辖区居民的生活质量,甚至影响地方政府的安定,造成地方政局不稳,严重时还会转化成一种政治风险。
(2)宏观经济政策风险。是指国家政府根据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制定相应的宏观调控措施,影响宏观经济走势,使地方政府投资环境发生变化,进而影响投资收益的过程。
(3)经济增长速度和通货膨胀风险。是一种系统性风险,若经济处于低迷期,或者通货膨胀期,居民购买力下降,则地方政府的投资收益会受到影响。
(4)其它风险。是指由于自然灾害、战争等不可抗力因素的出现,严重影响金融市场的正常运行,从而导致地方政府投资资产收益降低或损失。
1.2 内部风险
(1)信用风险。地方经济增长有限,财政收入有限。如果地方政府借款金额超过还款能力,到期不能归还贷款,甚至难以付息,将严重影响地方政府的公信力。
(2)担保风险。担保风险是指地方政府为地方企业贷款提供信用担保,从金融机构或其它渠道融资,而企业经营效益不佳,到期不能承担还本付息,作为担保人,政府的信誉也会大打折扣。
(3)机制风险。我国政治生活中的干部任用与任期制度,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官员的任免有着决定性的作用,而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官员的考核主要通过单纯的经济指标来评价,地方政府领导干部行为短期化,一些地方政府领导为了在有限任期内显示“政绩”,获取政治资本,往往会选取花钱多办事情,不惜一切大肆融资举债,用于“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建设,很少考虑贷款的风险及以后还贷。
(4)再筹资风险。再筹资风险是指地方政府贷款风险过高而失去或减少筹措其他筹资的机会而带来的损失。政府贷款实际上是一种负债经营战略,如果超额负债,则会增加政府的资产负债率,降低政府信用度,造成不安全感,影响其它渠道融资的机会。
(5)投资风险。投资风险是指由于政府投资决策失误而带来的政府投资回报变化。
2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监管的理论基础:公共选择理论
以布坎南为代表的公共选择学派提出了公共选择理论。该理论的基本出发点是“经济人”假设:市场经济活动中,人们的经济理性。这种理性表现在作为消费者,要以最低的价格获得最大的利益;作为厂商,要以最少的投入获取最大限度的利润。即在经济市场上,个人受利己动机支配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而在政治市场上,西方主流经济学家认为,个人的动机和目标是利他主义,超越了个人利益。政府和政治家更是没有利己心专为公众谋取社会福利的。公共选择理论认为,作为政治市场主体的政府,是一部分选民、利益集团的代表,政府的活动代表这部分选民、这部分利益集团的利益。可能有许多利益团体出于私利而进行游说活动,推动政府实行一些会带给他们利益、但却牺牲了广大民众的错误政策。因此,政府活动也应该纳入经济人假设的分析框架之内。地方政府债务是一个经济行为,政府应把对地方债务的监管权力交给一个具有独立性的外部管理机构。
3 对地方政府债务监管的探讨:协同论
协同论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多学科研究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是系统科学的重要分支理论。其创立者是德国学者赫尔曼·哈肯(HermannHaken),包括四个基本特征:(1)系统协和性。协同论指出,在一定条件下,子系统相互作用和协作运行产生的作用要超越各子系统的单独作用,从而加强整个系统的统一作用和联合作用。(2)整体功能性。整体是有部分组成的。整体的功能不仅是各部分功能的总和,而且还包括各部分相互联系不断优化产生的功能。(3)动态调整性。系统的结构决定系统的功能,不同的结构可以产生不同的功能,合理组织系统各要素,促使系统各要素的有序运动,可以最大限度发挥系统功能。(4)反馈调节性。系统中各子系统通过外部其他系统对自己的认识、确认,确定其应有的位置,并根据所处的位置进行调整或重新确立目标,重新定位,进而达到应然状态。
根据协同论原理,加强对地方政府债务的协同监管,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3.1 尽快着手,聚集各方力量,建立一支独立、精简、高效的地方债务监管委员会
当前,不论是中央还是地方,没有一个对所有政府债务进行统一管理的部门,建议建立一支独立、高效、统一的地方政府债务监管委员会,其会员由财政部、发改委、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派出人员联合组成,由国务院直接领导。监管委员会实行垂直管理制。对跨市场风险、系统性风险而言,一支强大的地方政府债务监管委员会,不仅对建立动态的风险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机制,而且在制定突发事件危机处理应急预案上,更具优势。监管委员会在此基础上实现宏观调控与审慎监管的有机结合,最终实现监管成本降低,监管效率提高的目标。
3.2 加快监管信息网络平台建设,促使监管信息传播渠道的畅通无阻
监管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是进行监管的重要依据。在设立完善的监管机构的基础上,要提高监管的效能目标,因此,我们要加强对监管信息技术的建设。通过建立高效的、科学的、便捷化的信息网络技术平台,在这个信息平台上,实现监管资源、监管信息共享,最终提高监管主体的协同程度。为此,我们一要加快各监管主体之间的监管信息网络系统建设,保障监管空间上的统一性和时间上的连续性;二是在地方债务各主体之间建立信息共享接口,架设信息通道从而实现地方政府债务的协同监管;三是建立信息披露机制,让公众对本辖区地方政府债务的规模、用途等有明确的了解。
3.3 发挥中介服务机构在地方政府债务中的协同监管作用
地方政府债务监管的各个环节都需要中介服务机构的监督与参与,这些中介服务机构包括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精算师、律师事务所以及资信评估机构、投资咨询机构等。它们分别阶段性的参与部分外部监督活动,并向辖区内公众提供信息服务,使社会公众能够获得并准确理解有关地方政府的借债规模、债务偿还等信息。现阶段,我国的中介机构很不发达,与国外差距很大。我国的中介服务机构缺乏独立、客观、公正的中介服务标准。为此,要借鉴国外中介机构的经验,加快其市场化改革进程,培养一支信誉度高、独立性强、客观性高的会计、审计、精算、律师法律服务等中介机构,完善中介服務机构的行业自律、自律管理机制,进而为地方政府债务监管提供协同监管作用。
参考文献
[1]郭琳,樊丽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分析[J].财政研究,2001(5).
[2]呼显岗.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特点、成因和对策[J].财政研究,2008(8).
[3]李砚忠.“原因”背后的原因——地方政府债务形成的“根源”探寻 [J].地方财政研究,2007.5(5).
[4]彭继复.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及风险控制[J].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6(3).
[5]赵晓宏.加强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思考[J].山东社会科学,2007(12).
关键词地方政府债务 风险 协同论 监管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A
1 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分析
地方政府债务是指由地方政府及其所属部门举借或依法担保以及在特殊情况下需由政府偿还的债务。地方政府债务如同一把“双刃剑”,适度的举借,不仅能缓解政府财力不足的矛盾,而且能有效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但如果负债过度或管理失控,将严重影响地方经济的发展和财政的正常运行。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主要分为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
1.1 外部风险
(1)政治风险。一旦地方政府资不抵债,地方政府“破产”,不仅影响本辖区居民的生活质量,甚至影响地方政府的安定,造成地方政局不稳,严重时还会转化成一种政治风险。
(2)宏观经济政策风险。是指国家政府根据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制定相应的宏观调控措施,影响宏观经济走势,使地方政府投资环境发生变化,进而影响投资收益的过程。
(3)经济增长速度和通货膨胀风险。是一种系统性风险,若经济处于低迷期,或者通货膨胀期,居民购买力下降,则地方政府的投资收益会受到影响。
(4)其它风险。是指由于自然灾害、战争等不可抗力因素的出现,严重影响金融市场的正常运行,从而导致地方政府投资资产收益降低或损失。
1.2 内部风险
(1)信用风险。地方经济增长有限,财政收入有限。如果地方政府借款金额超过还款能力,到期不能归还贷款,甚至难以付息,将严重影响地方政府的公信力。
(2)担保风险。担保风险是指地方政府为地方企业贷款提供信用担保,从金融机构或其它渠道融资,而企业经营效益不佳,到期不能承担还本付息,作为担保人,政府的信誉也会大打折扣。
(3)机制风险。我国政治生活中的干部任用与任期制度,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官员的任免有着决定性的作用,而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官员的考核主要通过单纯的经济指标来评价,地方政府领导干部行为短期化,一些地方政府领导为了在有限任期内显示“政绩”,获取政治资本,往往会选取花钱多办事情,不惜一切大肆融资举债,用于“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建设,很少考虑贷款的风险及以后还贷。
(4)再筹资风险。再筹资风险是指地方政府贷款风险过高而失去或减少筹措其他筹资的机会而带来的损失。政府贷款实际上是一种负债经营战略,如果超额负债,则会增加政府的资产负债率,降低政府信用度,造成不安全感,影响其它渠道融资的机会。
(5)投资风险。投资风险是指由于政府投资决策失误而带来的政府投资回报变化。
2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监管的理论基础:公共选择理论
以布坎南为代表的公共选择学派提出了公共选择理论。该理论的基本出发点是“经济人”假设:市场经济活动中,人们的经济理性。这种理性表现在作为消费者,要以最低的价格获得最大的利益;作为厂商,要以最少的投入获取最大限度的利润。即在经济市场上,个人受利己动机支配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而在政治市场上,西方主流经济学家认为,个人的动机和目标是利他主义,超越了个人利益。政府和政治家更是没有利己心专为公众谋取社会福利的。公共选择理论认为,作为政治市场主体的政府,是一部分选民、利益集团的代表,政府的活动代表这部分选民、这部分利益集团的利益。可能有许多利益团体出于私利而进行游说活动,推动政府实行一些会带给他们利益、但却牺牲了广大民众的错误政策。因此,政府活动也应该纳入经济人假设的分析框架之内。地方政府债务是一个经济行为,政府应把对地方债务的监管权力交给一个具有独立性的外部管理机构。
3 对地方政府债务监管的探讨:协同论
协同论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多学科研究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是系统科学的重要分支理论。其创立者是德国学者赫尔曼·哈肯(HermannHaken),包括四个基本特征:(1)系统协和性。协同论指出,在一定条件下,子系统相互作用和协作运行产生的作用要超越各子系统的单独作用,从而加强整个系统的统一作用和联合作用。(2)整体功能性。整体是有部分组成的。整体的功能不仅是各部分功能的总和,而且还包括各部分相互联系不断优化产生的功能。(3)动态调整性。系统的结构决定系统的功能,不同的结构可以产生不同的功能,合理组织系统各要素,促使系统各要素的有序运动,可以最大限度发挥系统功能。(4)反馈调节性。系统中各子系统通过外部其他系统对自己的认识、确认,确定其应有的位置,并根据所处的位置进行调整或重新确立目标,重新定位,进而达到应然状态。
根据协同论原理,加强对地方政府债务的协同监管,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3.1 尽快着手,聚集各方力量,建立一支独立、精简、高效的地方债务监管委员会
当前,不论是中央还是地方,没有一个对所有政府债务进行统一管理的部门,建议建立一支独立、高效、统一的地方政府债务监管委员会,其会员由财政部、发改委、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派出人员联合组成,由国务院直接领导。监管委员会实行垂直管理制。对跨市场风险、系统性风险而言,一支强大的地方政府债务监管委员会,不仅对建立动态的风险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机制,而且在制定突发事件危机处理应急预案上,更具优势。监管委员会在此基础上实现宏观调控与审慎监管的有机结合,最终实现监管成本降低,监管效率提高的目标。
3.2 加快监管信息网络平台建设,促使监管信息传播渠道的畅通无阻
监管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是进行监管的重要依据。在设立完善的监管机构的基础上,要提高监管的效能目标,因此,我们要加强对监管信息技术的建设。通过建立高效的、科学的、便捷化的信息网络技术平台,在这个信息平台上,实现监管资源、监管信息共享,最终提高监管主体的协同程度。为此,我们一要加快各监管主体之间的监管信息网络系统建设,保障监管空间上的统一性和时间上的连续性;二是在地方债务各主体之间建立信息共享接口,架设信息通道从而实现地方政府债务的协同监管;三是建立信息披露机制,让公众对本辖区地方政府债务的规模、用途等有明确的了解。
3.3 发挥中介服务机构在地方政府债务中的协同监管作用
地方政府债务监管的各个环节都需要中介服务机构的监督与参与,这些中介服务机构包括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精算师、律师事务所以及资信评估机构、投资咨询机构等。它们分别阶段性的参与部分外部监督活动,并向辖区内公众提供信息服务,使社会公众能够获得并准确理解有关地方政府的借债规模、债务偿还等信息。现阶段,我国的中介机构很不发达,与国外差距很大。我国的中介服务机构缺乏独立、客观、公正的中介服务标准。为此,要借鉴国外中介机构的经验,加快其市场化改革进程,培养一支信誉度高、独立性强、客观性高的会计、审计、精算、律师法律服务等中介机构,完善中介服務机构的行业自律、自律管理机制,进而为地方政府债务监管提供协同监管作用。
参考文献
[1]郭琳,樊丽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分析[J].财政研究,2001(5).
[2]呼显岗.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特点、成因和对策[J].财政研究,2008(8).
[3]李砚忠.“原因”背后的原因——地方政府债务形成的“根源”探寻 [J].地方财政研究,2007.5(5).
[4]彭继复.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及风险控制[J].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6(3).
[5]赵晓宏.加强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思考[J].山东社会科学,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