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俗话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好的课堂结尾,不仅能巩固知识、拓展视野、挖掘潜能、升华情感,还能让学生学会归纳、留恋课堂、产生继续探究的欲望。但现实中,很多教师课前精心设计,课堂上精彩纷呈,但结尾却草草收场,造成了“虎头蛇尾”的现象。那么,结尾如何“点睛”,课堂应从哪些方面收口,有哪些常见方式,什么样的结尾最给力,本文以音乐课堂结尾为例,试着来探究新课堂的结尾方式。
一、总结归纳式结尾——记事提要,转言苟玄
总结归纳法是最朴实、最节约时间的课堂结尾法。它是教师在课堂结束时用准确简洁的语言归纳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使知识变得有条有理,以便让学生更好地从整体上掌握这节课的内容和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印象。总结的主角可以是教师,可以是学生自己,也可以师生共同完成。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对本堂课的学习目标总结和回顾,以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而让学生自我总结归纳,可以在总结中加以巩固深化,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这种结课方式往往可用于欣赏课。例如胡萍老师在《永远的莫扎特》一课的教学中就采用师生共同结课的方式。“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莫扎特和他的音乐有了些什么认识,能谈谈吗?”生答:“古典音乐很好听,莫扎特的音乐很典雅,莫扎特很伟大……”“通过这堂课我有了新的认识,我觉得古典音乐经典,比当代流行歌曲作品更具生命力,会流传得更长久。”师:“同学们非常棒,莫扎特是永远的,我们坚信古典音乐也将永恒存在。让我们在这永恒的旋律中暂时和古典音乐说再见吧。”
二、设置悬疑式结尾——设疑伏笔,造成悬念
悬疑式结尾是教师为了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留下深刻的印象,或为后面的学习埋下伏笔,在结束处结合教学内容设置一些必要的悬念,留下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以引起他们不断探索新知识的兴趣。
一堂好的音乐课的结尾,可以巧设悬念、催人思索,成为学生游向音乐大海、构筑知识大厦的起点。例如:笔者在教学《走进非洲音乐》一课时,在欣赏了《战士的舞蹈》和学唱了《阿伊亚——非洲的灵感》之后,作了这样的课堂小结:“同学们,非洲是一个神秘的地方,也是令人神往的地方。在这节课中,我们走进了它,领略了非洲音乐的一般特点,你们想进一步了解非洲的音乐文化吗?比如说约鲁巴人的‘谈话鼓’,膝布人的缓慢舞步,加蓬民间的祭祖舞?”看到同学们都露出好奇、等待的目光,笔者接下去说:“那就让我们共同期待下节音乐课早点到来。下课!”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这样的课堂结尾抓住了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制造悬念,激发学生强烈的形象欲望,使学生感到“言虽尽而意无穷”,产生了继续学习的渴求,又期待教师下一回的讲解,引导学生进行课外学习、讨论,自己去寻找答案,实现教学目标的拓展和知识的升华。
三、省略延伸式结尾——课外延伸,意犹未尽
一堂有品位的好课,不应是学生学习的结束,而应该是把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开始,即把结尾作为引导学生联系课堂内外的桥梁,让他们把学到的知识能力在课外得到延伸、扩张、充实,真正培养学生实际运用的能力。
现代音乐教学提倡音乐学习领域的综合和音乐教学内容的拓展。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经验与能力,促使个性的完善发展,为孩子们提供自由参与和自我表达的空间与舞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让他们获得艺术学习的愉悦与满足,身心得到和谐发展。上个月听一位教师执教《单簧管波尔卡》,通过聆听、分析、讨论、排序、游戏等多种聆听音乐的方式,使学生感受和体验波尔卡音乐的情绪特点。在课的结尾部分,教师又让学生欣赏《雷鸣电闪波尔卡》、合唱版《闲聊波尔卡》、舞蹈版波尔卡,让学生从不同的风格、不同的形式、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表现手法来进一步了解波尔卡这种音乐体裁。当看到学生瞪大眼睛,一动不动,聚精会神地观看、聆听时,教师说:“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不仅学习了《单簧管波尔卡》,而且知道了波尔卡这种音乐体裁,希望课后同学们更多地去收集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波尔卡乐曲,我们下节课一起来欣赏好吗?”
四、煽情式结尾——激发情感,回味无穷
煽情式结尾是指在学生深入领会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教师用深情、真挚、富有感染力的话语,去点燃学生心中潜在的感情之火,使学生体会到更深的情感体验,受到感染和启迪,获得回味无穷的艺术享受,并从中受到熏陶。
情感是音乐教学的灵魂。在音乐课的结尾部分,教师要牢牢把握情感这条主线,想方设法向更深处挖掘情感,不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升学生的情感强度,使学生的情感与音乐的情感和谐地沟通与交流。在教学《七子之歌》时,笔者是这样结尾的:“同学们,在祖国的七子之中,如今只有台湾尚未回归祖国。当年闻一多先生在《七子之歌——台湾》中写道(展示投影,同时激情朗诵):‘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台湾。我胸中还氤氲着郑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母亲!我要回来,母亲!’同学们,让我们深情演唱《鼓浪屿之波》,以表达我们热切盼望台湾回归的心情!”
这样“以情激情,以情传情”式的课堂结尾,引起教师与学生间的心灵对话、思想撞击、情感共鸣。课虽结束了,但孩子们在经历了这样一次刻骨铭心的情感体验后,在那颗被点燃与升腾的心灵深处,一定已经烙上了鲜红的“中国印”。
五、创编表演式结尾——关注个性,展示特长
在课的结尾部分,结合本课的教学内容,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进行一些探究实践、创编表演等活动,充分发挥各种活动的灵活性、开放性、趣味性、自主性,发挥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结束一节课的学习。
音乐课程标准强调以学生为本,在课堂结尾时让学生利用本堂课中所学的知识用表演的形式加以巩固,一方面可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另一方面利用当堂所学技能来解决表演中遇到的问题,能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在上完《七子之歌》《鼓浪屿之波》等内容,学生从不同旋律、节奏、速度、音色等音乐要素中充分感受了期盼祖国统一的迫切心情和愿望后,临近课的结尾,教师提出了一个创作要求:以小组为单位,集体创作一个音乐小故事,内容是“期盼台湾早日回归”。在一番热烈的讨论和准备后,各小组开始展示:有的创编并表演故事情节;有的创作并演奏了音乐;有的激情洋溢地朗诵;有的声情并茂地演唱。有个小组集体创作了一幅画:画面中间坐着一个妈妈,周围有七个孩子,六个孩子紧紧地依偎在妈妈的身旁,但还有一个孩子远离妈妈,伸着双手,眼里充满着眷恋和期盼的神情——这样的结尾使学生们的求知的欲望被激发,情感的闸门被打开,思维的火花被点燃。每一位学生都在创编表演中找到了自己合适的角色,展示了自己的艺术特长,体现了面向全体、关注个性的新课程理念。
总之,一节课的结尾就如一首乐曲的尾声,设计得好,就会有声有色、余音缭绕、回味无穷。我们要认真设计每堂课的结尾,做到简洁明快、灵活多变、新鲜有趣、耐人寻味,使学生真正感受到“课已尽而意无穷”的精彩效果,深深感受到“曲终人不散、幕谢意犹存”的境界。
(浙江省绍兴县教师发展中心 312000)
一、总结归纳式结尾——记事提要,转言苟玄
总结归纳法是最朴实、最节约时间的课堂结尾法。它是教师在课堂结束时用准确简洁的语言归纳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使知识变得有条有理,以便让学生更好地从整体上掌握这节课的内容和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印象。总结的主角可以是教师,可以是学生自己,也可以师生共同完成。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对本堂课的学习目标总结和回顾,以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而让学生自我总结归纳,可以在总结中加以巩固深化,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这种结课方式往往可用于欣赏课。例如胡萍老师在《永远的莫扎特》一课的教学中就采用师生共同结课的方式。“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莫扎特和他的音乐有了些什么认识,能谈谈吗?”生答:“古典音乐很好听,莫扎特的音乐很典雅,莫扎特很伟大……”“通过这堂课我有了新的认识,我觉得古典音乐经典,比当代流行歌曲作品更具生命力,会流传得更长久。”师:“同学们非常棒,莫扎特是永远的,我们坚信古典音乐也将永恒存在。让我们在这永恒的旋律中暂时和古典音乐说再见吧。”
二、设置悬疑式结尾——设疑伏笔,造成悬念
悬疑式结尾是教师为了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留下深刻的印象,或为后面的学习埋下伏笔,在结束处结合教学内容设置一些必要的悬念,留下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以引起他们不断探索新知识的兴趣。
一堂好的音乐课的结尾,可以巧设悬念、催人思索,成为学生游向音乐大海、构筑知识大厦的起点。例如:笔者在教学《走进非洲音乐》一课时,在欣赏了《战士的舞蹈》和学唱了《阿伊亚——非洲的灵感》之后,作了这样的课堂小结:“同学们,非洲是一个神秘的地方,也是令人神往的地方。在这节课中,我们走进了它,领略了非洲音乐的一般特点,你们想进一步了解非洲的音乐文化吗?比如说约鲁巴人的‘谈话鼓’,膝布人的缓慢舞步,加蓬民间的祭祖舞?”看到同学们都露出好奇、等待的目光,笔者接下去说:“那就让我们共同期待下节音乐课早点到来。下课!”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这样的课堂结尾抓住了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制造悬念,激发学生强烈的形象欲望,使学生感到“言虽尽而意无穷”,产生了继续学习的渴求,又期待教师下一回的讲解,引导学生进行课外学习、讨论,自己去寻找答案,实现教学目标的拓展和知识的升华。
三、省略延伸式结尾——课外延伸,意犹未尽
一堂有品位的好课,不应是学生学习的结束,而应该是把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开始,即把结尾作为引导学生联系课堂内外的桥梁,让他们把学到的知识能力在课外得到延伸、扩张、充实,真正培养学生实际运用的能力。
现代音乐教学提倡音乐学习领域的综合和音乐教学内容的拓展。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经验与能力,促使个性的完善发展,为孩子们提供自由参与和自我表达的空间与舞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让他们获得艺术学习的愉悦与满足,身心得到和谐发展。上个月听一位教师执教《单簧管波尔卡》,通过聆听、分析、讨论、排序、游戏等多种聆听音乐的方式,使学生感受和体验波尔卡音乐的情绪特点。在课的结尾部分,教师又让学生欣赏《雷鸣电闪波尔卡》、合唱版《闲聊波尔卡》、舞蹈版波尔卡,让学生从不同的风格、不同的形式、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表现手法来进一步了解波尔卡这种音乐体裁。当看到学生瞪大眼睛,一动不动,聚精会神地观看、聆听时,教师说:“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不仅学习了《单簧管波尔卡》,而且知道了波尔卡这种音乐体裁,希望课后同学们更多地去收集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波尔卡乐曲,我们下节课一起来欣赏好吗?”
四、煽情式结尾——激发情感,回味无穷
煽情式结尾是指在学生深入领会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教师用深情、真挚、富有感染力的话语,去点燃学生心中潜在的感情之火,使学生体会到更深的情感体验,受到感染和启迪,获得回味无穷的艺术享受,并从中受到熏陶。
情感是音乐教学的灵魂。在音乐课的结尾部分,教师要牢牢把握情感这条主线,想方设法向更深处挖掘情感,不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升学生的情感强度,使学生的情感与音乐的情感和谐地沟通与交流。在教学《七子之歌》时,笔者是这样结尾的:“同学们,在祖国的七子之中,如今只有台湾尚未回归祖国。当年闻一多先生在《七子之歌——台湾》中写道(展示投影,同时激情朗诵):‘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台湾。我胸中还氤氲着郑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母亲!我要回来,母亲!’同学们,让我们深情演唱《鼓浪屿之波》,以表达我们热切盼望台湾回归的心情!”
这样“以情激情,以情传情”式的课堂结尾,引起教师与学生间的心灵对话、思想撞击、情感共鸣。课虽结束了,但孩子们在经历了这样一次刻骨铭心的情感体验后,在那颗被点燃与升腾的心灵深处,一定已经烙上了鲜红的“中国印”。
五、创编表演式结尾——关注个性,展示特长
在课的结尾部分,结合本课的教学内容,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进行一些探究实践、创编表演等活动,充分发挥各种活动的灵活性、开放性、趣味性、自主性,发挥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结束一节课的学习。
音乐课程标准强调以学生为本,在课堂结尾时让学生利用本堂课中所学的知识用表演的形式加以巩固,一方面可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另一方面利用当堂所学技能来解决表演中遇到的问题,能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在上完《七子之歌》《鼓浪屿之波》等内容,学生从不同旋律、节奏、速度、音色等音乐要素中充分感受了期盼祖国统一的迫切心情和愿望后,临近课的结尾,教师提出了一个创作要求:以小组为单位,集体创作一个音乐小故事,内容是“期盼台湾早日回归”。在一番热烈的讨论和准备后,各小组开始展示:有的创编并表演故事情节;有的创作并演奏了音乐;有的激情洋溢地朗诵;有的声情并茂地演唱。有个小组集体创作了一幅画:画面中间坐着一个妈妈,周围有七个孩子,六个孩子紧紧地依偎在妈妈的身旁,但还有一个孩子远离妈妈,伸着双手,眼里充满着眷恋和期盼的神情——这样的结尾使学生们的求知的欲望被激发,情感的闸门被打开,思维的火花被点燃。每一位学生都在创编表演中找到了自己合适的角色,展示了自己的艺术特长,体现了面向全体、关注个性的新课程理念。
总之,一节课的结尾就如一首乐曲的尾声,设计得好,就会有声有色、余音缭绕、回味无穷。我们要认真设计每堂课的结尾,做到简洁明快、灵活多变、新鲜有趣、耐人寻味,使学生真正感受到“课已尽而意无穷”的精彩效果,深深感受到“曲终人不散、幕谢意犹存”的境界。
(浙江省绍兴县教师发展中心 31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