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物简介:Tango,本名高幼军,上海人。生活中,他经营自己的广告公司,主攻艺术家与品牌之间的沟通。网络上,他更新“一日一画”,作品轻松、温暖、无厘头,让读者发现散落在满世界的欢乐。
新天地,上海时尚文化的地标。《环球人物》记者与漫画家Tango的访谈约在这儿的一家咖啡馆。隔着大落地窗的玻璃,窗外摩登景象尽收眼底:大型购物商场林立,车辆在街上穿行,街边是许多时髦的咖啡馆。人群三三两两,在露天广场上喝着咖啡,休憩、闲聊。
Tango是这里的常客了,他的公司在附近不远处,去年还在新天地举办了画展。他是一名繁忙的广告人,4年多来,工作之余在微博上更新“一日一画”,受到大量粉丝追捧。他的漫画充满着奇思妙想,总是能用寥寥几笔,换来读者会心一笑。网友形容:此人脑洞开得很大,且深不见底。
随手记下思维碎片
Tango笔下,信手拈来的物件都被他赋予不同的人格色彩:牙膏、牙刷、饮水机、雨伞、鞋子、内衣等, 万物皆有表情。热水龙头和冷水龙头之间会眉目传情,一个说着You are so cool(你真酷),一个说着 You are so hot(你真火辣);咖啡馆里的凳子等待着打烊之后,互相叠在一起的最温存时刻;当人们都玩着切西瓜游戏时,西瓜脑子里却想着用刀狠切那些该死的液晶屏。
“Tango一日一画”的更新开始于2010年底,那时正是微博玩得最火热的时候。Tango更新了几幅画作,其中有一幅叫“大象是怎么挖鼻屎的”,画里面,大象将鼻子绕过来,用象牙费劲巴拉地挖着鼻孔,看起来饶有趣味。
有朋友和他打赌,说偶尔画个一两张不算什么,除非天天画。“天天画有什么了不起。”他心想。为了遵守赌约,他每天都会坐下来,整理一天里零碎的创意。没想到,这一画就是4年多,在这期间,除了生病、出差、倒时差等状况偶有间断,他一直保持着“一日一画”,Tango感慨:“连自己也没想到能画那么多。”
早期的“Tango一日一画”只在他的朋友圈里流行,转发、留言的只有寥寥数人。连载的第二个月起,便热闹起来。而更多人注意到他,是2011年3月日本发生地震、海啸的大灾难时,有一种类似于“日本人活该受灾”的言论在网络上流传,Tango那天的微博里是一幅“日本加油”的漫画,两只小猫紧挨着,背上的花纹分别是中国地图和日本地图的轮廓,这张图被许多媒体引用,以无声的温暖回应了狭隘的发言,也让更多人关注了他。
他独特的“人像绘画”,更令人们惊叹:借助一个小电风扇,他把摘下墨镜的时尚大帝卡尔·拉格菲尔德头发吹乱,顿时像极了古典音乐大师贝多芬;他给莫言穿上西装戴上墨镜,结果是活脱脱的一个鸟叔。在他笔下,姚明、易建联的脸一个凹、一个凸,形成完美互补;马云为什么了不起,是因为他的脸“突破了框框”……奇妙的联想就这样在他的笔端一一呈现。
作为广告人,他白天工作繁忙,更新微博都在深夜。他的画慰藉着和他一样深夜不眠的互联网上的“游魂”,被称为“深夜治愈系”。但他可不是“鸡汤型”的漫画家。他的幽默感里不时透露出几分恶作剧:把牙膏挤在牙刷上的片段,被他画成牙膏在大便;豹子身上的豹纹,是因为身体不好拔罐而来;就连上帝也被他揶揄,各大行星周围的那道光圈,是“上帝无聊时”,随手拿着一大把圈圈在玩丢圈圈的游戏。
“我只是随手记下一些思维的碎片。”他说。日积月累,这些“碎片”组成了一个琐碎的、但绝不平庸的日常,让人们看到了一个由熟悉的事物组成的奇妙王国。而他成了坐拥这个奇妙王国的主人。
用漫画接替涂鸦
Tango最喜欢的漫画家是《纽约客》的克里斯托弗,他自己的思维和画风也深受影响。很多不知情的人,起初都认为“一日一画”出自外国画家之手。记者形容他的画像爵士乐,他说:“对,上海就是爵士乐。”
他从小在淮海路一带长大。有人描绘他“长得像日本漫画,思维像法国小说,待人像中式屏风”,听说了这段评语后,Tango自嘲道:“像日本漫画,莫非说我眉毛浓,像蜡笔小新?”
他的本名叫高幼军,妈妈是幼儿园老师,爸爸是军人。“爸爸为人保守,妈妈有童心,我像妈妈多一点。”为什么取这个英文名?其实,也是像他的漫画一样,是信手拈来的。有人叫他“Tango老师”,他感到惶恐,因为自己“一点也不会跳什么‘探戈舞’”。
Tango从小爱画画,10岁那年,他被选去参加联合国画展,还获得了奖项。绘画老师鼓励他去报考美术学院,但家人却认为他应该找个更靠谱一点的专业,于是他选择了理科,考上了上海交大的数学系。但他还是按捺不住内心想画画、想从事艺术工作的愿望,大四那年,中央工艺美院正巧在招收有理科背景的研究生。他幸运地考上了,师从德国留学归来的工业设计大师柳冠中。“导师教了我很多思维方式,教我怎么去创新。”
毕业后他进了广告公司,然后开始自己创业。作为一名广告人,他的日常工作有时候“非常压抑”:“时时刻刻要为客户做创意,客户就是你的最终审判者,你的想法好不好,他说了算。最后,你的审美完全服从了客户的审美,慢慢地就变味了。”
早年他喜欢用涂鸦的方式排解工作压力,整个城市就是他一块巨大的画布。他买来很贵的进口涂料,为了躲避巡逻,半夜和朋友跑到一些建筑工地、大桥底下涂涂画画。可不管躲得多隐蔽,往往夜里刚画好,一大早城管就用惨白的涂料给盖上了,他连个拍照留念的时间都没有。慢慢的,这个爱好不得不放弃了。
现在,Tango喜爱“乱涂乱画”的习惯没有收敛。看见一面干净的墙,他就手痒想上去画几笔,他自家的墙、办公室的墙都没有“幸免”。更重要的是,他找到了一种比涂鸦更好的方式,就是在社交媒体上画漫画,能有无数的人看到、欣赏到,还热切地和他互动、分享。 Tango总能冒出一些稀奇古怪、不同于常人的想法,记者很想弄清楚他的“脑洞”是怎么打开的。他说,有些点子连他自己都不知道是怎么来的,“就是黑箱理论,你把一个东西扔进去,它输出一个结果,里面怎么运作的你完全不知道。创意就是逆反,打破常规。如果有明确的方法和过程,那就不叫创意了。” 产生想法的时间有长有短,至于绘画并上传,大概30分钟就能全部完成。
最有意思的是和读者心灵的互动
每次更新漫画后, Tango最期待的,是看到读者的一些反馈。他对记者直言自己并不擅长写文案,有时画了幅画,就配上个“无题”,读者在底下纷纷写上了符合自己心情的标题。这让他感觉自己不是一个人在创作,而是和读者一起完成整个过程。
前些天,他的微博上更新了一幅漫画,一个人站在一座高楼大厦的楼顶,向前迈一步就是向死神报到,他前方的天空中高悬着一盏信号灯,标题是《绿灯亮了》。在这幅画中,Tango分明什么都没说,但在留言中,很多读者都认为他画的是“股市”。“我的画是无意义的,读者看出来是因为心中所想。”Tango说道。
Tango的画中,很少去切合一些时事热点,“现代传播中,还是模糊一点比较好。”真没有灵感的时候,他就画猫,因为家里养了只猫,总在他身边打转。“我画了好多猫。看不到它的时候我就想,不知道猫在干吗,或许它正在洗手间扮演摇滚明星,以后可以参加草莓音乐节。”
一开始,坚持“一日一画”是因为赌约,渐渐的,成为他的一个日常习惯。“就像天天要上厕所,人在精神上也需要发泄一些东西。”只是他所说的“发泄”,并非抱怨、吐槽。事实上,在他的漫画里,很少看到灰暗厌世的情绪,“抱怨是一种很低级的发泄形式,更高级的形式,是让自己开心。”在他看来,漫画可以用来解构现实生活,提升现实满足感,而非木讷地活着。“用戏剧化的方式,记录直接轻松的快乐,然后零负担地笑。”
创造力是一种稀缺产品,很容易烧光燃尽。但是4年多了,Tango笔下的精彩还是源源不断。他说,能坚持下来,一方面是因为他的画是极简的风格,每天都能快速弄完,不会形成负担。另一方面,是因为“生活本身是个无尽的宝藏,只要使劲挖,总能挖到一些东西。”
随着影响力的扩大,他也产生了新的困惑:原先的创作很自由,脑洞随便开,什么都敢画。但现在平添了很多顾虑。很多商家也找上门来,但他并不想把漫画商业化。漫画是工作之外的爱好,他不想把爱好、消遣又变成一种新的工作,也警惕着读者成为他的另一种“客户意志”。
说到他那些随意、即兴的简笔画的意义,Tango只承认他可以博大伙儿一笑;再进一步,也就是“像消暑的酸梅汤,消解掉日常生活的平庸、无聊和乏味”。作为一名理科文艺男,言语始终是他的弱项。不过,自有网友留言,一语道出他和“粉丝们”的共同心声——“有时候,无厘头、无意义,以及有趣二字,胜过一切宏大叙事。”
新天地,上海时尚文化的地标。《环球人物》记者与漫画家Tango的访谈约在这儿的一家咖啡馆。隔着大落地窗的玻璃,窗外摩登景象尽收眼底:大型购物商场林立,车辆在街上穿行,街边是许多时髦的咖啡馆。人群三三两两,在露天广场上喝着咖啡,休憩、闲聊。
Tango是这里的常客了,他的公司在附近不远处,去年还在新天地举办了画展。他是一名繁忙的广告人,4年多来,工作之余在微博上更新“一日一画”,受到大量粉丝追捧。他的漫画充满着奇思妙想,总是能用寥寥几笔,换来读者会心一笑。网友形容:此人脑洞开得很大,且深不见底。
随手记下思维碎片
Tango笔下,信手拈来的物件都被他赋予不同的人格色彩:牙膏、牙刷、饮水机、雨伞、鞋子、内衣等, 万物皆有表情。热水龙头和冷水龙头之间会眉目传情,一个说着You are so cool(你真酷),一个说着 You are so hot(你真火辣);咖啡馆里的凳子等待着打烊之后,互相叠在一起的最温存时刻;当人们都玩着切西瓜游戏时,西瓜脑子里却想着用刀狠切那些该死的液晶屏。
“Tango一日一画”的更新开始于2010年底,那时正是微博玩得最火热的时候。Tango更新了几幅画作,其中有一幅叫“大象是怎么挖鼻屎的”,画里面,大象将鼻子绕过来,用象牙费劲巴拉地挖着鼻孔,看起来饶有趣味。
有朋友和他打赌,说偶尔画个一两张不算什么,除非天天画。“天天画有什么了不起。”他心想。为了遵守赌约,他每天都会坐下来,整理一天里零碎的创意。没想到,这一画就是4年多,在这期间,除了生病、出差、倒时差等状况偶有间断,他一直保持着“一日一画”,Tango感慨:“连自己也没想到能画那么多。”
早期的“Tango一日一画”只在他的朋友圈里流行,转发、留言的只有寥寥数人。连载的第二个月起,便热闹起来。而更多人注意到他,是2011年3月日本发生地震、海啸的大灾难时,有一种类似于“日本人活该受灾”的言论在网络上流传,Tango那天的微博里是一幅“日本加油”的漫画,两只小猫紧挨着,背上的花纹分别是中国地图和日本地图的轮廓,这张图被许多媒体引用,以无声的温暖回应了狭隘的发言,也让更多人关注了他。
他独特的“人像绘画”,更令人们惊叹:借助一个小电风扇,他把摘下墨镜的时尚大帝卡尔·拉格菲尔德头发吹乱,顿时像极了古典音乐大师贝多芬;他给莫言穿上西装戴上墨镜,结果是活脱脱的一个鸟叔。在他笔下,姚明、易建联的脸一个凹、一个凸,形成完美互补;马云为什么了不起,是因为他的脸“突破了框框”……奇妙的联想就这样在他的笔端一一呈现。
作为广告人,他白天工作繁忙,更新微博都在深夜。他的画慰藉着和他一样深夜不眠的互联网上的“游魂”,被称为“深夜治愈系”。但他可不是“鸡汤型”的漫画家。他的幽默感里不时透露出几分恶作剧:把牙膏挤在牙刷上的片段,被他画成牙膏在大便;豹子身上的豹纹,是因为身体不好拔罐而来;就连上帝也被他揶揄,各大行星周围的那道光圈,是“上帝无聊时”,随手拿着一大把圈圈在玩丢圈圈的游戏。
“我只是随手记下一些思维的碎片。”他说。日积月累,这些“碎片”组成了一个琐碎的、但绝不平庸的日常,让人们看到了一个由熟悉的事物组成的奇妙王国。而他成了坐拥这个奇妙王国的主人。
用漫画接替涂鸦
Tango最喜欢的漫画家是《纽约客》的克里斯托弗,他自己的思维和画风也深受影响。很多不知情的人,起初都认为“一日一画”出自外国画家之手。记者形容他的画像爵士乐,他说:“对,上海就是爵士乐。”
他从小在淮海路一带长大。有人描绘他“长得像日本漫画,思维像法国小说,待人像中式屏风”,听说了这段评语后,Tango自嘲道:“像日本漫画,莫非说我眉毛浓,像蜡笔小新?”
他的本名叫高幼军,妈妈是幼儿园老师,爸爸是军人。“爸爸为人保守,妈妈有童心,我像妈妈多一点。”为什么取这个英文名?其实,也是像他的漫画一样,是信手拈来的。有人叫他“Tango老师”,他感到惶恐,因为自己“一点也不会跳什么‘探戈舞’”。
Tango从小爱画画,10岁那年,他被选去参加联合国画展,还获得了奖项。绘画老师鼓励他去报考美术学院,但家人却认为他应该找个更靠谱一点的专业,于是他选择了理科,考上了上海交大的数学系。但他还是按捺不住内心想画画、想从事艺术工作的愿望,大四那年,中央工艺美院正巧在招收有理科背景的研究生。他幸运地考上了,师从德国留学归来的工业设计大师柳冠中。“导师教了我很多思维方式,教我怎么去创新。”
毕业后他进了广告公司,然后开始自己创业。作为一名广告人,他的日常工作有时候“非常压抑”:“时时刻刻要为客户做创意,客户就是你的最终审判者,你的想法好不好,他说了算。最后,你的审美完全服从了客户的审美,慢慢地就变味了。”
早年他喜欢用涂鸦的方式排解工作压力,整个城市就是他一块巨大的画布。他买来很贵的进口涂料,为了躲避巡逻,半夜和朋友跑到一些建筑工地、大桥底下涂涂画画。可不管躲得多隐蔽,往往夜里刚画好,一大早城管就用惨白的涂料给盖上了,他连个拍照留念的时间都没有。慢慢的,这个爱好不得不放弃了。
现在,Tango喜爱“乱涂乱画”的习惯没有收敛。看见一面干净的墙,他就手痒想上去画几笔,他自家的墙、办公室的墙都没有“幸免”。更重要的是,他找到了一种比涂鸦更好的方式,就是在社交媒体上画漫画,能有无数的人看到、欣赏到,还热切地和他互动、分享。 Tango总能冒出一些稀奇古怪、不同于常人的想法,记者很想弄清楚他的“脑洞”是怎么打开的。他说,有些点子连他自己都不知道是怎么来的,“就是黑箱理论,你把一个东西扔进去,它输出一个结果,里面怎么运作的你完全不知道。创意就是逆反,打破常规。如果有明确的方法和过程,那就不叫创意了。” 产生想法的时间有长有短,至于绘画并上传,大概30分钟就能全部完成。
最有意思的是和读者心灵的互动
每次更新漫画后, Tango最期待的,是看到读者的一些反馈。他对记者直言自己并不擅长写文案,有时画了幅画,就配上个“无题”,读者在底下纷纷写上了符合自己心情的标题。这让他感觉自己不是一个人在创作,而是和读者一起完成整个过程。
前些天,他的微博上更新了一幅漫画,一个人站在一座高楼大厦的楼顶,向前迈一步就是向死神报到,他前方的天空中高悬着一盏信号灯,标题是《绿灯亮了》。在这幅画中,Tango分明什么都没说,但在留言中,很多读者都认为他画的是“股市”。“我的画是无意义的,读者看出来是因为心中所想。”Tango说道。
Tango的画中,很少去切合一些时事热点,“现代传播中,还是模糊一点比较好。”真没有灵感的时候,他就画猫,因为家里养了只猫,总在他身边打转。“我画了好多猫。看不到它的时候我就想,不知道猫在干吗,或许它正在洗手间扮演摇滚明星,以后可以参加草莓音乐节。”
一开始,坚持“一日一画”是因为赌约,渐渐的,成为他的一个日常习惯。“就像天天要上厕所,人在精神上也需要发泄一些东西。”只是他所说的“发泄”,并非抱怨、吐槽。事实上,在他的漫画里,很少看到灰暗厌世的情绪,“抱怨是一种很低级的发泄形式,更高级的形式,是让自己开心。”在他看来,漫画可以用来解构现实生活,提升现实满足感,而非木讷地活着。“用戏剧化的方式,记录直接轻松的快乐,然后零负担地笑。”
创造力是一种稀缺产品,很容易烧光燃尽。但是4年多了,Tango笔下的精彩还是源源不断。他说,能坚持下来,一方面是因为他的画是极简的风格,每天都能快速弄完,不会形成负担。另一方面,是因为“生活本身是个无尽的宝藏,只要使劲挖,总能挖到一些东西。”
随着影响力的扩大,他也产生了新的困惑:原先的创作很自由,脑洞随便开,什么都敢画。但现在平添了很多顾虑。很多商家也找上门来,但他并不想把漫画商业化。漫画是工作之外的爱好,他不想把爱好、消遣又变成一种新的工作,也警惕着读者成为他的另一种“客户意志”。
说到他那些随意、即兴的简笔画的意义,Tango只承认他可以博大伙儿一笑;再进一步,也就是“像消暑的酸梅汤,消解掉日常生活的平庸、无聊和乏味”。作为一名理科文艺男,言语始终是他的弱项。不过,自有网友留言,一语道出他和“粉丝们”的共同心声——“有时候,无厘头、无意义,以及有趣二字,胜过一切宏大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