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从对现实的思考出发,分析了高校辅导员的职能定位和职业定位问题,探讨了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提出了高校辅导员现实的发展途径。
关键词: 辅导员 高校 职业化 专业化
“不想做将军的士兵不是一个好士兵”。作为一名辅导员,尤其是二十一世纪的高校辅导员,他所追求的是成为“将军”。是怎样的“将军”呢?辅导员能否成为终身职业呢?
一、现实的思考
一些人,甚至是高校的决策者们的观点是:辅导员不是一个终身的职业,甚至有人认为:辅导员吃的是“青春饭”!这与另一些人的观点完全对立:中国的辅导员应该走职业化、专业化的道路。
辅导员“工作”仅仅是许多人追求他们心目中的“将军”的垫脚石,因为辅导员的工作需要无私和勤劳,也需要细心和耐心,细心适应政治角逐,耐心守候每个晋升的机会。有一些人在忘我工作中苦苦思索着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道路,另一些人却在繁琐的工作中一边艰难地适应着政治的选择,一边耐心地守候机会的到来。很快,一些人“突围”了,一些人仍然坚守一线,而后者能否成为促使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的重要力量,他们的坚持和经验能否探索出一条辅导员职业生涯之路,又能否实现属于自己的“将军梦”呢?
二、职能定位
也许我们首先应该追问的是:辅导员在高校“管理”岗位上的职能定位是什么?这也是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发展之路上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
辅导员属于学生工作系列,学生工作的普遍理念是“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要将这一理念贯彻到院系辅导员的实际工作中去,就必须明确定位辅导员的“管理功能”和“服务功能”。
我们知道,在学生工作的具体实践中,服务育人工作的比重越来越大,这是当代个性张扬的大学生群体心理需求所决定的。学生工作的主要服务功能有“奖、助、贷、勤”、心理咨询、就业指导等,其中心理咨询和就业指导实际上已经逐渐成为独立的服务机构,它们都有着自己的专业要求和职业方向;“奖、助、贷、勤”作为一种常规的工作也逐渐成立了专门的服务机构,但没有相应的专业要求和职业方向。在高校学生工作一线岗位上,辅导员在服务育人方面发挥了什么样的“职能”呢?不同的高校辅导员的答案不尽相同。
学生工作的主要管理功能有学风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和维稳机制建设等。维稳机制建设是学生工作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功能,心理维稳功能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越趋重要,这一层面与学生工作中的心理咨询服务功能有所重复。辅导员在高校学生管理方面又发挥了什么样的“职能”呢?
如果只从高校管理体制高度考虑,辅导员唯一独立的职能恐怕只有“维稳”功能,它真正的名字就是从前的“政治辅导员”。而从现实的辅导员实践效果来看,辅导员发挥的功能却远不止“维稳”一项,他用自身丰富的情感和趋于成熟的阅历影响着身边的大学生,他在尝试着成为大学生成长中的“人生导师”和“知心好友”。而同样的,对于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来说,“教书育人”的功能也要求他们必须努力成为这种人,因此这不是辅导员成为独立服务机构的理由,即使在这方面辅导员具有直接接触和影响学生的机会比其他教师多的优势。事实上这一点恰恰是影响着高校高层决策的主要因素。辅导员在现实工作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国家和社会需要他们用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去影响当代大学生,从而保持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健康发展。可是,令人困惑的是,从管理的角度来说,辅导员的职能定位却很难找到独立的路径,其职业化、专业化也始终没有提出一条真正合适的发展模式来。
三、职业定位
到底该如何给辅导员进行职业定位呢?从现实的发展机会和专业分工来分析,我们企图找到辅导员的职业和专业发展方向。
与辅导员实际工作相关的职业或专业方向包括心理咨询、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思政教育、行政管理、专业培训、社会工作等等。如果辅导员不走以上职业独立的发展方向,那就必须综合以上所有的专业和职业能力,单独走出一条辅导员职业化和专业化之路。在中央文件的要求下,思政教育的专家学者们已经在着力研究辅导员职业资格、专业素质和培训及工作绩效评价体系等相关理论和实践模式[1],问题是,“独辟蹊径”有没有现实意义呢?如果我们通过完善高校心理咨询、就业指导、思政教育等独立的专业化服务部门的建设,从而实现学生工作的管理和服务育人功能,那么辅导员作为一种职业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辅导员这一工作岗位工作强度虽高,但舞台却很大。辅导员的工作对象是“人”,但不是一般的社会自然人,而是大学生——我们社会未来的主要建设者。一切与“人”相关的专业和职业,在大学校园里几乎都能找到实践的机会,只要动机合情合理合法,任何尝试在这里都可以在最低风险下践行。因此,作为一个工作岗位,辅导员可以为这些与“人”相关的专业或职业提供很好的实习岗位。从这一角度来看,辅导员确实不是一份终身职业,加上辅导员岗位的待遇也只能满足刚出道的年轻人,因此他们吃的当然就是“青春饭”了。
如果辅导员不能成为“职业”而只能作为一种工作岗位存在,那么他总该有一个归属或者说是对口职业方向。根据国家的要求,高校的辅导员按照最低1∶200的师生比例配置,那么院系配置的辅导员之间必须按照学校层面的管理或服务职能来进行工作定位,如心理咨询方向需要一批具备心理咨询能力的辅导员在院系配合学校开展工作。现实操作并非如此,而是炒“大锅饭”,每个辅导员的工作内容几乎涵盖了学生工作的全部职能要求,人员配置较少的院系辅导员势必会因为负荷大而难以提高服务质量。兵法有云:“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那么辅导员是否应该根据实际的专业需求进行人员配置和岗位分工,从而提高管理和服务的质量呢?
四、现实的出路
通过以上分析,在辅导员成为一种“职业”或“专业”之前,辅导员应该尽快拥有自己的“将军梦”,找到属于自己的职业和专业方向,尤其是所学专业非学生工作相关专业者,更不能被琐碎的学生事务所纠缠,要在实践工作中重新进行专业和职业定位。无论是选择心理咨询专业方向,还是选择思政教育或其他方向,辅导员都可以通过理论学习、学历提升和具体的岗位实践来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水平,从而在专业方面获得独立系列的职称或职业资格晋升,进而跨入专业相关的职业,最终实现属于自己的“将军梦”。
参考文献:
[1]靳玉军.论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知识基础及其发展.高等教育研究,2008,(3).
[2]顾晓虎,高远.职业化高校辅导员的人格特征及其塑造.高等教育研究,2008,(7).
关键词: 辅导员 高校 职业化 专业化
“不想做将军的士兵不是一个好士兵”。作为一名辅导员,尤其是二十一世纪的高校辅导员,他所追求的是成为“将军”。是怎样的“将军”呢?辅导员能否成为终身职业呢?
一、现实的思考
一些人,甚至是高校的决策者们的观点是:辅导员不是一个终身的职业,甚至有人认为:辅导员吃的是“青春饭”!这与另一些人的观点完全对立:中国的辅导员应该走职业化、专业化的道路。
辅导员“工作”仅仅是许多人追求他们心目中的“将军”的垫脚石,因为辅导员的工作需要无私和勤劳,也需要细心和耐心,细心适应政治角逐,耐心守候每个晋升的机会。有一些人在忘我工作中苦苦思索着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道路,另一些人却在繁琐的工作中一边艰难地适应着政治的选择,一边耐心地守候机会的到来。很快,一些人“突围”了,一些人仍然坚守一线,而后者能否成为促使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的重要力量,他们的坚持和经验能否探索出一条辅导员职业生涯之路,又能否实现属于自己的“将军梦”呢?
二、职能定位
也许我们首先应该追问的是:辅导员在高校“管理”岗位上的职能定位是什么?这也是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发展之路上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
辅导员属于学生工作系列,学生工作的普遍理念是“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要将这一理念贯彻到院系辅导员的实际工作中去,就必须明确定位辅导员的“管理功能”和“服务功能”。
我们知道,在学生工作的具体实践中,服务育人工作的比重越来越大,这是当代个性张扬的大学生群体心理需求所决定的。学生工作的主要服务功能有“奖、助、贷、勤”、心理咨询、就业指导等,其中心理咨询和就业指导实际上已经逐渐成为独立的服务机构,它们都有着自己的专业要求和职业方向;“奖、助、贷、勤”作为一种常规的工作也逐渐成立了专门的服务机构,但没有相应的专业要求和职业方向。在高校学生工作一线岗位上,辅导员在服务育人方面发挥了什么样的“职能”呢?不同的高校辅导员的答案不尽相同。
学生工作的主要管理功能有学风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和维稳机制建设等。维稳机制建设是学生工作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功能,心理维稳功能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越趋重要,这一层面与学生工作中的心理咨询服务功能有所重复。辅导员在高校学生管理方面又发挥了什么样的“职能”呢?
如果只从高校管理体制高度考虑,辅导员唯一独立的职能恐怕只有“维稳”功能,它真正的名字就是从前的“政治辅导员”。而从现实的辅导员实践效果来看,辅导员发挥的功能却远不止“维稳”一项,他用自身丰富的情感和趋于成熟的阅历影响着身边的大学生,他在尝试着成为大学生成长中的“人生导师”和“知心好友”。而同样的,对于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来说,“教书育人”的功能也要求他们必须努力成为这种人,因此这不是辅导员成为独立服务机构的理由,即使在这方面辅导员具有直接接触和影响学生的机会比其他教师多的优势。事实上这一点恰恰是影响着高校高层决策的主要因素。辅导员在现实工作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国家和社会需要他们用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去影响当代大学生,从而保持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健康发展。可是,令人困惑的是,从管理的角度来说,辅导员的职能定位却很难找到独立的路径,其职业化、专业化也始终没有提出一条真正合适的发展模式来。
三、职业定位
到底该如何给辅导员进行职业定位呢?从现实的发展机会和专业分工来分析,我们企图找到辅导员的职业和专业发展方向。
与辅导员实际工作相关的职业或专业方向包括心理咨询、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思政教育、行政管理、专业培训、社会工作等等。如果辅导员不走以上职业独立的发展方向,那就必须综合以上所有的专业和职业能力,单独走出一条辅导员职业化和专业化之路。在中央文件的要求下,思政教育的专家学者们已经在着力研究辅导员职业资格、专业素质和培训及工作绩效评价体系等相关理论和实践模式[1],问题是,“独辟蹊径”有没有现实意义呢?如果我们通过完善高校心理咨询、就业指导、思政教育等独立的专业化服务部门的建设,从而实现学生工作的管理和服务育人功能,那么辅导员作为一种职业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辅导员这一工作岗位工作强度虽高,但舞台却很大。辅导员的工作对象是“人”,但不是一般的社会自然人,而是大学生——我们社会未来的主要建设者。一切与“人”相关的专业和职业,在大学校园里几乎都能找到实践的机会,只要动机合情合理合法,任何尝试在这里都可以在最低风险下践行。因此,作为一个工作岗位,辅导员可以为这些与“人”相关的专业或职业提供很好的实习岗位。从这一角度来看,辅导员确实不是一份终身职业,加上辅导员岗位的待遇也只能满足刚出道的年轻人,因此他们吃的当然就是“青春饭”了。
如果辅导员不能成为“职业”而只能作为一种工作岗位存在,那么他总该有一个归属或者说是对口职业方向。根据国家的要求,高校的辅导员按照最低1∶200的师生比例配置,那么院系配置的辅导员之间必须按照学校层面的管理或服务职能来进行工作定位,如心理咨询方向需要一批具备心理咨询能力的辅导员在院系配合学校开展工作。现实操作并非如此,而是炒“大锅饭”,每个辅导员的工作内容几乎涵盖了学生工作的全部职能要求,人员配置较少的院系辅导员势必会因为负荷大而难以提高服务质量。兵法有云:“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那么辅导员是否应该根据实际的专业需求进行人员配置和岗位分工,从而提高管理和服务的质量呢?
四、现实的出路
通过以上分析,在辅导员成为一种“职业”或“专业”之前,辅导员应该尽快拥有自己的“将军梦”,找到属于自己的职业和专业方向,尤其是所学专业非学生工作相关专业者,更不能被琐碎的学生事务所纠缠,要在实践工作中重新进行专业和职业定位。无论是选择心理咨询专业方向,还是选择思政教育或其他方向,辅导员都可以通过理论学习、学历提升和具体的岗位实践来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水平,从而在专业方面获得独立系列的职称或职业资格晋升,进而跨入专业相关的职业,最终实现属于自己的“将军梦”。
参考文献:
[1]靳玉军.论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知识基础及其发展.高等教育研究,2008,(3).
[2]顾晓虎,高远.职业化高校辅导员的人格特征及其塑造.高等教育研究,20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