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跨界及英国后殖民研究:艾略克·博埃默访谈录

来源 :外国文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ss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博埃默是牛津大学英文系世界文学教授,英国殖民与后殖民研究创始人,以英国文学中的帝国和反帝国研究享誉世界.同时,她也是一名作家.她还是牛津大学出版社的《牛津后殖民研究系列丛书》总编辑.在后殖民研究最初推介到中国时,许多中国学者就是通过她的著作《殖民与后殖民文学:移民隐喻》(1995)来认识后殖民研究的.本次采访包括两个部分,分别完成于新冠疫情爆发前和爆发高峰期,梳理了英国后殖民研究的一些关键议题,包括英国后殖民研究的历史、英国学者关注的核心问题、殖民与后殖民研究之间的关系、族裔和移民作家对当代英国文学发展的影响、后殖民研究的前景以及新冠疫情对该领域研究的影响等.博埃默教授始终认为“移民”是核心议题,强调后殖民研究中“跨界”,以及完善跨学科研究方法的重要性.“,”Elleke Boehmer is Professor of World Literature at the English Department,University of Oxford.She is a founding figure in the field of colonial and postcolonial studies,known intemationally for her research in Anglophone literatures of empire and anti-empire,while also being a novelist and short-story writer.She is the general editor of the book series,Oxford Studies in Postcolonial Literatures (OUP).Many Chinese scholars came to understand the postcolonial studies through her book,Colonial and Postcolonial Literature:Migrant Metaphors (1995),when this field began to be introduced into China.This interview,conducted in two parts before and during the peak of the COVID-19 pandemic in 2020,addresses a number of important issues in postcolonial studies in the UK,such as the history of the postcolonial literary studies in Britain,the core issues the British scholars are currently concerning about,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lonial and postcolonial studies,the influence of the ethnic and immigrant writers on contemporary British literature,the prospects of the postcolonial studies,and the impact on it of the COVID-19 pandemic.While indicating“immigration” as the key topic all along,she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border-crossing in postcolonial studies and its methodological improvement on 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
其他文献
霍桑被视为同时代最具有历史意识的作家之一,然而学界对历史在其艺术作品中扮演的角色却有着不同的看法.本文将着眼于《七个尖角阁的老宅》的历史维度,通过分析霍桑对具体历史连结的指涉和处理,考察其历史书写机制.本文认为,罗曼司对于《老宅》来说,不只是不同于小说的文类,也是不同于官方的历史书写机制.《老宅》在罗曼司所赋予的自由下,通过将炉边传言、闲谈等纳入信息流通渠道,以此质疑19世纪美国官方历史话语的形成机制,并通过揭示官方话语的裂缝,传达出一种与其时占主流的进步主义历史观不同的历史观念.
基于党和国家对家庭、家教、家风的重视,学者们对传统家风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对传统家风的研究集中在4个方面:一是关于家风内涵、性质、内容与功能的研究;二是对传统家风的现代化研究;三是对传统家风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的研究;四是对传统家风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研究.该文对以上4个领域的文章进行梳理总结,认为当前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绩,同时也存在着基础研究薄弱、关于传承与发展优秀传统家风的研究不足、实证研究亟待加强等问题.后续研究需要明确传统家风研究范式,要从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两个方面认识家风,最后要从
18世纪的英国对中国的认知带有不少异国想象,耶稣会士以及西方在华商人的“中国叙事”更为这种想象增加了浪漫色彩.中国的陶瓷和园艺在英国被匠人模仿,盛行一时,形成了所谓的“中国风”.直到1792年英国政府派代表团来华,企图建立与中国的经贸往来,他们才对中国有了更深入和第一手的了解.作为当时西方最强大国家和海上世界霸主,英国在与中国清政府的交往中显示了更多强硬、更少迁就,所引发的文化和认知上的冲突,也在英国被大肆炒作,以至于英国公众对中国的看法逐渐发生改变.本文将通过解读1792年前后的英国文学作品和文化现象,
《普宁》被视为后现代学院小说经典,却蕴含着深刻的历史维度,体现出作家的政治介入.小说折射纳博科夫个人经历,指涉20世纪前半叶的历史事件——俄国革命、纳粹暴行等,以轻盈的艺术笔触暗示当时俄国侨民艰难的历史境遇;作家试图纠正外界对俄国侨民的误解与贬损,为俄国侨民知识分子正名.小说的历史气息与批判力量源于作家对俄国旧式自由主义思想的忠诚.作家将对历史和现实的反思批判作为隐性情节嵌入小说叙事,形成了独具风格的历史书写方式.
为阐述其宇宙观,柏拉图于《蒂迈欧篇》中提出了“穹若”这一概念.该术语之后被克里斯蒂娃挪用、移植到其早期对意指过程中符号态和象征态之动态辩证关系的探讨中.在她看来,穹若既为意指实践中意义与说话主体的生成提供原材料,同时又是符号态中身体性驱力向象征态语言转化的融变场域.在后期对母性问题的探讨中,克里斯蒂娃又创造性地将穹若与母性身体空间联系起来,突出了穹若一词本身所暗含的母性空间维度,彰显了其积极的创生力量.因此,穹若作为克里斯蒂娃所挪用与改造的重要概念,贯穿于其理论著述的诸多方面,是理解其动态意指实践论与独树
死亡是人类生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现象之一,也是文学艺术的永恒主题.海德格尔一举突破了源远流长的自然论和文化论死亡观念,提出了空前独到深刻的存在论死亡学说,列维纳斯站在海德格尔的对立面,提出了实存论死亡学说.德里达在《绝境》中通过反思批判海德格尔和列维纳斯的死亡学说提出了绝境论死亡理论.他明确指出,死亡包含着客观事件与主观理解两种相反相成的因素,内在是二元矛盾、绝境性的.德里达在《持存》中通过分析阐述布朗肖二战期间的一次死亡经历充分印证了死亡的绝境性实质,深刻揭示了死亡的无限丰富复杂性,还原了死亡的本相,将西
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网络技术的快速普及,以及生活水平的日益提升,都标志着新时代的到来.革命文化作为我国发展过程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它的存在不仅能够推动社会向前发展,提升国家综合实力与国际竞争力,还能够产生深远影响,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其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所以说,实现革命文化的发展和传播尤为重要.新时代下,革命文化传播面临诸多挑战,要想获得良好传播效果,突出革命文化的重要价值,就要注重革命文化创新传播策略的选择.
在《内心的报告》中,奥斯特展现了对自传文类惯例的质疑和背离.通过一系列实验性的叙事策略,奥斯特试图调和自传文类与后结构主义思想在身份和叙事问题上的矛盾:一方面,通过选择一种更能准确反映现代主体生存状况的碎片化叙事瓦解传统自传中的自我同一性,更“真实”地再现自我;另一方面,借助第二人称叙事视角、跨媒介等叙事手法激发自传文本与读者之间更多元的互动,确认自传作为实现与他者联结的“双边行为”的意义.这些叙事手法革新了自我书写的叙事模式,拓展了其文类功能;而通过将主体与自我认知间的分离焦虑转变为通过主体间关系建构自
建筑形态的迂回多歧与神话传说的丰厚语义,共同成就了“迷宫”历久弥新的文学表述能力.20世纪以降,作为人类命运同义词的“迷宫”在文学领域受到空前青睐,并实现了从神话故事素材与地志性文本意象到叙事话语策略的功能延展.迷宫叙事策略在本质上要求一种空间结构与语言结构间的抽象类比思维,体现了文本结构对于迷宫建筑构造与行走体验的多元化仿拟,表现为分岔、死胡同、折返、兜圈子等多种叙事情境.后设性迷宫叙事从语言内部的去稳定性技术出发,诠释了以差异消解同一、否定中心与出路、以无序启发秩序的创作思想,是后现代不确定性表述在文
技术与自然本性之争构成赫胥黎科幻小说中技术伦理思想的主线.赫胥黎首先立足于本体论,通过呈现显性的技术与自然本性之争,勾勒出技术与伦理的断裂图景,凸显出技术与伦理统一的必要性;其次,立足于价值论,阐述了文本中隐性的、与自然本性统一的、具有伦理维度的技艺要素,揭示出技术与伦理统一的可行性;最后,立足于方法论,筹划出调和技术与自然本性之争以修复技术与伦理关系的具体路径.本体论层面,构建赫胥黎科幻小说中的技术伦理思想,将弥补当下赫胥黎小说研究中对技术本体关注的阙如;价值论层面,赫胥黎的科幻小说兼具批判性和重构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