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环境伦理演进视角构建生态旅游文化教育机制

来源 :法制与社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le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生态旅游文化蕴含着生态文明理论和环境伦理思想,需要随着社会发展丰富内涵并加以确立。喀纳斯自然保护区构建生态旅游文化教育机制的目标在于培养正确的旅游观,根植环境伦理,传播生态旅游文化。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和西方的“敬畏生命”伦理以及西北少数民族崇拜自然并强调自然生态平衡的观念对于环境伦理内涵的重塑具有重要价值,是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生态旅游文化的重要支撑。喀纳斯生态保护区构建生态旅游文化教育机制的关键在于,通过长效教育机制,确保可持续发展观下的环境伦理植入每一个生态旅游参与者的内心,以内心自觉指引旅游行为自觉,从而实现生态旅游可持续性。
  关键词 环境伦理 生态旅游 文化教育机制 喀纳斯生态保护区
  基金项目:本文是作者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新疆项目《民族地区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法制建设研究——以喀纳斯自然保护区为例》的组成部分(项目批准文号:12XJJC820003)。
  作者简介:杨晓萍,新疆农业大学管理学院法学系副教授;杨勇,新疆农业大学管理学院讲师。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5)03-240-02
  生态旅游文化应表述为政府、景区管理者、旅游开发经营者及游客富有根植于内心的环境伦理修养,具有遵守生态文明、遵循环境伦理并无需提醒的自觉,认同以环境法制约束为前提的旅游自由,富有为他人及子孙后代生存的生态环境着想的善良。 生态旅游文化蕴含着生态文明理论和环境伦理思想,需要随着社会发展不断丰富内涵并加以确立。喀纳斯自然保护区构建生态旅游文化教育机制的目标在于培养正确的旅游观,根植环境伦理,传播生态旅游文化。
  一、生态旅游文化教育机制构建之意义
  (一)构建生态旅游文化教育机制对自然保护区的重要性
  据调查,许多自然保护区在尚未认识什么是生态旅游的情况下,许多地方政府将资源不适合开展生态旅游的地区或者管理跟不上的地区都变成了生态旅游景区;在不具备生态经营理念的情况下,旅游经营商和景区管理者便将一些传统的旅游产品贴上了生态旅游的标签;在不具备生态环境保护知识和生态旅游责任感的情况下,大量旅游者已经涌入生态旅游景区。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治理,生态旅游将进入停滞阶段,最后步入衰落阶段。 即使是在像喀纳斯这样生态旅游资源极其丰厚的地方, 如若对自身生态资源尚无认识, 管理与经营人员缺乏生态旅游文化, 缺乏环保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 真正的生态旅游即使开展,其可持续性也难以保证。
  (二)生态旅游文化是对图瓦民族传统环境伦理思想的传承和发扬
  喀纳斯位于新疆阿勒泰地区布尔津县境内,被纳入国家“人与生物圈”网络,同时还是我国图瓦人的主要聚居区。图瓦人是 20 世纪 70 年代才开始被外界关注的族群 ,是蒙古族的一部分,被称为蒙古图瓦人 。图瓦人历来有着保护牧场的强烈意识,形成了环境伦理观中的选择牧场的观点——即把畜牧业的发展限制在自然界承受能力范围之内。这种传统观念控制了牲畜不断扩张给有限的草场带来压力的状况,也维护了整个喀纳斯生态圈的整体平衡,有利于草场的可持续发展。在这样严格遵循自然规律的背景下,图瓦民族得以顺利开展自己的畜牧业并长久的发展下去。图瓦民族的传统环境伦理思想是现代生态旅游文化的重要基础,对保护喀纳斯生态资源,构建喀纳斯生态旅游文化教育机制具有重大意义。
  (三)构建喀纳斯生态旅游文化教育机制具有急迫性
  据课题组调查:诸多影响生态旅游健康发展的现象反映出喀纳斯生态旅游业的发展与生态旅游文化教育之间存在现实反差;反映出生态旅游教育普及度和教育深度與喀纳斯生态旅游发展的不相适应,具体反映在旅游开发、管理和宣传等各个方面。据课题组调查:喀纳斯村、禾木村和白哈巴的村居民普遍表达了对旅游发展的积极态度,分别有 86.4%、85.7% 和 86.5% 的居民表示支持旅游业发展,并对旅游培训和就业表现出很强的参与意愿。但不支持者在原因上毫无例外地集中在对旅游开发“会”或者“可能会”毁坏他们既有的生态环境的顾虑上。 现实说明构建喀纳斯生态旅游文化教育机制的急迫性。
  二、环境伦理的演进与现代环境伦理内容的重塑
  (一)传统环境伦理概述
  中国传统生态伦理观中“天人合一”思想与作为近代以来工业文明的理论基础的机械自然观相比,它主张世界的有机生成性而非机械组合性,它强调人与自然的血肉相依与和谐统一,而非为了人类的一己之私肆无忌惮地血腥屠戮其他生命物种甚至毁灭生命栖息的生存环境。“天人合一”思想是重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灵感源泉,它与人文主义精神及后现代生态思想中的科学精神相互补充,给现今的我们在面对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如何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这些问题上给出了很好的启示作用。
  西方环境伦理学开始于18世纪末。工业革命取得巨大成功,人们收获经济效益的同时,也酿成了灾难。森林资源遭到破坏,生态环境失衡,工业的发展带来了空气和水资源的污染。法国思想家阿尔贝特·施韦泽在1915年提出“敬畏生命”的伦理是西方环境伦理思想的本质。保尔·泰勒在《尊重大自然》(1986)一书中表达了自然生物都有自己的权益,他提出的不伤害原则,不干涉原则,忠诚原则和补偿正义原则成为捍卫西方环境伦理规范的典范。
  我国西北少数民族多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攫取型经济”的生活方式,对自然地依赖性大。从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观念看,受信仰的影响,传统文化中对自然地崇敬,敬畏之情尤为显著。例如蒙古族的传统文化中就蕴含着生态伦理观念,其内容可概括为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与我们当今贯彻可持续的发展观的理念不谋而合。
  (二)可持续发展观下环境伦理的内容重塑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以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基础,以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以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为目标,注重社会综合发展的新型发展观。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和西方的“敬畏生命”伦理以及西北少数民族崇拜自然并强调自然生态平衡的观念对于环境伦理内涵的重塑具有重要价值,是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生态旅游文化的重要支撑。课题组认为:可持续发展观下环境伦理的内容至少包括两方面内涵——其一,环境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仅要关注眼前的利益,更要关注长久的利益,要将生态利益,社会利益与经济利益提到同样的高度;其二,环境与自然资源在开发利用中遭到破坏,必须采取一系列措施确保生态资源的修复与再生利用,维护生物多样性,这时候生态利益高于社会利益,更高于经济利益。   三、喀纳斯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文化教育机制的构建
  1. 生态环境法制教育。一方面,环境保护法律的实施保障是公平执法。对景区从业人员开展生态环境法制教育,目的是使其在执法过程中能正确制止不规范的行为或破坏景区自然资源的行为,维护景区的旅游资源,使他们的环境执法的效率不断提高,环境保护的监测制度不断完善,从业人员自身的专业素质不断加强。另一方面,在喀纳斯旅游景区中,在限制游客数量的同时应该规范游客的旅游行为,加大自然资源保护法和环境保护法的宣传教育力度,提高游客以及潜在游客的环境保护意识。使具有环保意识的游客们能自觉自愿的维护环境的整洁,促进生态环境的和谐;又使环保意识较差的游客能规范自身旅游行为举止。
  2.可持续发展观下的生态文明教育。生态文明的标志是实现经济利益,生态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统一。喀纳斯从一个无人问津的游牧山区到现在的景区人数过剩的旅游胜地,旅游业发展速度之快是始料未及的。随着游客的大量涌入,景区的生态环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在这种现状下,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生态文明的教育普及显得尤为重要。
  3.环境科学知识教育。生态旅游资源的规划利用,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景区动植物的精心呵护都是维护生态环境的平衡重要组成部分,这需要环境科学知识作支撑,教育先行是保障。
  四、完善生态旅游文化教育的运行路径
  生态旅游文化教育具有明显的素质教育、文化教育、普遍教育的特征。通过生态旅游文化教育可以建立起一个尊重自然、各方和谐发展的旅游新环境,进而促进旅游业健康发展。就喀纳斯景区的旅游发展来讲,旅游伦理教育、保护生态环境教育要多层次、多方式、多渠道有序而超前地进行。
  1. 师资力量建设。首先,打造一支固定的高素质的讲师队伍,学科背景应涵盖环境科学、生态伦理、环境法治等方面,应当足够了解和熟悉喀纳斯人文历史和喀纳斯自然风貌。其次,开展生态旅游文化的重要项目之一是宣传环保知识。而环保知识的宣传必须要有较庞大的讲解员,培训中应把社区管理者和社区志愿者看成是培训的首要对象。
  2.教育资金上政府应给予支持。政府对环保事业的态度决定了环保事业发展的效果。政府应积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对环保事业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把环保教育的发展认真落到实处。开展环保宣传活动需要投入大量人力,招募专业的教师和组织宣传活动的工作人员,以及置办基础的环保设施和印发环保教育的材料。这些准备工作都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政府应给予资金支持以确保环保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
  3.丰富教育内容与手段。环境教育内容上分为环境科学知识教育,环境法律法规知识教育和环境道德原理知识教育,手段上可以利用各种大众媒体展开。通过具体的环保活动,在不破坏景区环境和谐的情况下,利用多种方式进行公益广告宣传,使讲旅游伦理、讲生态保护成为深入人心的理念,习以为常的行动。开展环保教育的宣传活动,通过印发材料对居民进行专业系统的环境知识普及,提高了居民参与的积极性,也促进了环保教育活动的多元化。
  4. 构建定期进行教育效果评价的机制。生态旅游文化教育的成效评价应有一个科学的评估体系,定期进行教育效果评价,既对教育活动起到了监督作用,也可根据评估的结果对今后的教育活动给予一定的指导作用。对教育内容也要及时更新,以确保教育实效性并能顺生态旅游事业的发展。
  生态旅游文化蕴含着生态文明理论和环境伦理思想。随着环境伦理的演进,以传统环境伦理为基础的“可持续发展”理论成为生态旅游文化的重要支撑。喀纳斯生态保护区构建生态旅游文化教育机制的关键在于,通过长效教育机制,确保可持续发展观下的环境伦理植入每一个生态旅游参与者的内心,以内心自觉指引旅游行为自觉,最终实现生态旅游可持续性。
  注释:
  流行于网络的“文化”的表述。
  易志斌.中国生态旅游治理研究.中国软科学.2010(6).15-24.
  关丙胜.以中国图瓦人看风险社会中的当代边缘族群.新疆社会科学(汉文版).2008(2).107-112.
  康右铭.亚洲腹地的图瓦人.西域研究.1994(2).59-62.
  课题组专门针对不支持者进行访谈:他们的反对理由集中在(1)喀纳斯旅游业发展对自然环境产生了破坏,依照这样的速度和规模发展原生态环境一定不复存在;(2)对于外来文化对图瓦文化的冲击表示忧虑。
  参考文献:
  [1]赵志强,刘善敏.环境伦理与社区卫生.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
  [2]裴广川,林灿铃,陆显禄.环境伦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余谋昌,王耀先.环境伦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陈光.我国生态环境法治的核心——普遍守法.赤峰学院学报.2007(8).
  [5]佘正荣.中国生态伦理传统的诠释与重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6]杨通进.走向深层次的环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其他文献
摘 要 实证方法的主要形式是对宪法现象的统计规律进行量化研究,对宪法个案和类案进行案例研究。在宪法教学实践中要重视案例教学法的应用,但应主要以中国本土宪法事例为素材,同时结合宪法原理的讲授,在实践中培养学生活学活用。宪法学的研究中,近年来实证方法逐渐成为与宪法文本解读、注释等同等重要的教学研究方法。本文仅就宪法学实证教研进路课题略陈管见,以与同仁交流。  关键词 宪法学 实证研究 案例教学  作者
摘 要 当前,“袭警类”妨害公务案件频发,并有日益增多的趋势,严重破坏了社会秩序和执法机关的权威,影响了社会的安定。因此,本文认为在加大“袭警类”妨害公务案件的打击力度的同时,也要提高警察规范科学执法的水平和能力,共同维护法律的权威。  关键词 袭警 妨害公务 暴力  中图分类号:D924.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6.08.030  随
摘 要 本文根据对广州市外来务工人员及其随迁子女的调查,分析了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教育融入中面临的问题,并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就提高外来工子女教育融入度,促进他们更好融入生活学习所在的城市,提出了一些积极建议。  关键词 外来务工人员 随迁子女 教育融入度  作者简介:吴若仪,广东广雅中学,高二在读学生。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
摘 要 刑讯逼供是指司法工作人员采用各类方式对被审问人的身体进行折磨,或者通过各类方式摧残被审问人的精神,使得被审问人在身心上承受巨大压力介意以获取其供述的一种极恶劣的审讯方法。在我国以刑讯逼供侦破案件的方式古已有之,近代,随之社会文明的进步,刑讯逼供这种非人道获取供述的方式日益受到遏制,在我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若干问题的解释》、《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等法律
摘 要 《刑法修正案(九)》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刑法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而其中一些罪名的存废、刑罚的更改却透露着情绪性色彩,如嫖宿幼女罪的废除、从重处罚暴力袭警行为、对收买被拐卖妇女、儿童的行为一律追究刑事责任和对重大贪污贿赂犯设置终身监禁刑等。其所表现出的不理性与立法的原则相背离,同时也不符合刑法的精神和刑罚的目的。刑法的严苛性及其作为保障社会的“最后一道防线”的地位要求刑事立法必须排除情绪,
摘 要 本文指出,在实践中以格式条款约定违约金而产生法律纠纷的时候,比起单纯的适用违约金调整的规则,法院可以拓宽思路,从格式条款的效力和条文解释入手,维护当事人的权利义务的公平。  关键词 格式条款 违约金 合同解释  作者简介:施艺,华东政法大学硕士,研究方向:法律与金融。  中图分类号:D9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5)08-096-02  格式条款是指当事
摘 要 环境既能满足人类发展经济的需要,又能满足人类享用健康生活环境的需要。利益是一种需要,人类的经济利益与人类的环境利益都是正当利益,对于正当利益法律只能确认、维护、平衡。本文尝试从利益角度来分析自然物的环境权,认为,重视自然物环境权是维护人类自身利益的需要,但要正真实现自然物环境利益的保护、维护,除了在宪法中作出一般宣言性规定以外,还必须完善相配套的法律法规,救济制度是其中的重要制度。  关键
摘 要 本研究以2016年初的“Facebook表情包大战”网络公共事件为分析对象,探究基于共同信念的网络集群行为的生成演变机理。研究认为,信念认同、情绪动员和网络表达作为结构性要素贯穿基于共同信念的网络集群行为的始终,其具体的作用机制是:以共同经验和非理性从众构成的信念认同促成了集群行为的生成,弱组织化的情绪动员推进了集群行为的深入发展,因为缺乏现实利益的驱动,网络表达成为基于共同信念的网络集群
摘 要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速,社区建设也相应地发展起来,在社区建设的同时社区法律服务也在逐步发展和完善。研究曲靖地区法律服务在社区建设中的不足,从而加强社区法律服务体系的建设,可以更科学地使社区和谐稳定地发展,可以使社区居民更好地参与城市化建设,这也是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关键所在。当前,曲靖地区法律服务在社区建设中缺失现象比较严重,原因来自诸多方面,如相关部门重视不够;财政支持力度不大;社区
摘 要 时代变迁,80后正成长为组织的中坚力量,但由于80后群体特点以及目前的社会和经济环境,80后离职率居高不下,尤其是基层组织中80后人才流失问题严峻,因此,如何留住80后人才成为组织亟待解决的问题。心理契约作为员工与组织之间的共同期望和约定,在80后人才流动管理中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心理契约违背正是人才流失的重要原因之一。鉴于目前80后人才特点和流失的现状,本文从心理契约的两个维度——交易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