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分析2007–2011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载录的有关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文献,探讨药物性肝损伤的原因、特点和预后,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
方法以"药物性肝损伤"为关键词,检索CNKI载录的2007–2011年的相关临床病例资料文献,对文献中患者的年龄、性别、用药情况、临床表现、分型和预后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共检索到文献281篇,其中符合纳入标准111篇文献,共10 693例药物性肝损伤(DILI)患者的资料进行统计汇总。药物性肝损伤男性略多于女性,发病年龄最大为93岁,最小为7个月,平均为45.6岁。最高发的年龄段为41~60岁(421例,38.52%),>60岁老年人占20.68%(226/1093)。43.51%的患者(2868/6592)无自觉症状,经体检或常规检查发现肝功能异常,其余患者以乏力、纳差、恶心呕吐等消化道非特异性症状及黄疸为主要表现。引起肝损伤的药物几乎涉及了所有种类的临床药物和保健品,其中居前6位的是抗结核药(32.74%,3058/9340)、中药(22.12%,2066/9340)、抗微生物药(9.18%,857/9340)、抗肿瘤药(6.34%,592/9340)、解热镇痛药(4.80%,448/9340)和甲状腺功能亢进用药(4.37%,408/9340)。临床分型中肝细胞损伤型最多见(63.66%,4438/6971)。患者大多预后良好,病死率仅1.67%(114/6809)。
结论抗结核药、中药、抗微生物药是引起药物性肝损伤的主要病因,部分患者起病隐匿,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及时处理大多可治愈或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