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实施情境教学法的目的是为了“请君入‘境’”,即教师通过合理筛选教学内容,围绕教学大纲,设计出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课堂教学氛围,让这些外部环境、氛围,成为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重要因素,继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伴随着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情境教学法这道亮丽的风景线已经逐渐被多人熟悉。探索如何巧妙让其与高中语文课程融合,尚需我们语文教师共同思考和探讨。
关键词:高中语文;情境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高中生具有强烈的探索欲望以及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基于学生的这一特点,在高中语文课堂上,教师引入了情境教学法,旨在利用一个个真实的学习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与自主创新能力,使学生能够及时消化和吸收所学的语文知识,进而为学好语文打下坚实基础。
一、高中语文情境教学的理论探索
毫无疑问,情境教学的核心在情境,而基础在教学。将情境与教学联系在一起,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传统的讲解式教学法已很难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教师就必须遵循新课程教学理念,将情境教学法运用到实际教学之中,设计出能让学生“入情入境”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从而更好地提升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对情境教学的理解要紧扣情境来进行,对此笔者以为可以通过分析与综合的思路来进行。从分析的角度来看,情境确实可以分成“情”与“境”,根据李吉林先生的研究成果,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的时候,最关键的两个因素就是情感与认知。只有在情感的驱动下进行认知的提升,语文教学才能收到预期效果。情感并不是空洞的,情感总是依赖于具体的教学载体而存在,这个教学载体就可以理解为“境”。
将“情”与“境”结合起来,就得到了“情境”,于是对情境的理解也就可以进入综合的视角。情主内而境主外,因此对情境的理解实际上就是关心学生学习的内因与外因的过程。只不过相比较而言,用“情”和“境”来概括学生的学习过程要形象得多。这种形象不只是满足教师的教学研究需要,也是为了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当师生共处于一个相对形象的教学研究系统当中时,“情境”相应地也就能够起到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这个学习不仅指向语文知识的建构,也指向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
二、高中语文情境教学的实践探究
情境教学对高中生语文学习的促进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通过建立师生间认知客体与认知主体之间的情感氛围,去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使师生的教学在积极的情感和优化的环境中开展,这样就可以让学习者的情感参与认知活动,最终激活学习者的情境思维。具体到实践中,情境教学的运用策略主要体现在根据文本的特点,结合高中学生的经验,然后努力激活学生的认知,以实现语文学习中的主动建构。诸多写“秋”的作品当中,郁达夫的《故都的秋》能够选入高中语文教材是有其原因的。理解这一原因,解读课文的精髓,就是教学的重要目的。基于这一思路,笔者在情境创设的时候重点做了两项工作:
(一)借助现代教学手段,从学生的生活当中寻找与秋相关的素材,创设能够让学生感知秋韵的情境。
既然郁达夫写的是“故都的秋”,那对课文的理解就要从两个层面来进行:一是对“秋”的理解,二是对“‘故都’的秋”的理解。尽管学生在生活当中对秋已经有所感知,但是以理解“秋”为目的来形成有针对性的感知却并不多见,因此需要教师创设一个情境来促进学生的理解。考虑到教学的效率,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来创设这样的情境显然是合适的。当然,在创设情境的时候,不能忘了课文解读这一目的,因此在选择素材的时候,要尽可能与课文相连接,比如说课文中提到的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等,都可以成为情境中的素材,这些素材再加上学生熟悉的秋景,就可以有效刺激学生的感知,从而引学生入境。
(二)引导学生解读课文,将阅读课文的感受与情境中的感受结合起来,以促进对课文的进一步理解。
在学生入境之后,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就转向了课文解读,这个解读过程也应在形象的情境中实现意义建构。所以在这个环节,情境教学的主要任務就是结合学生最初在情境中的感知,将课文中的抽象描述还原为形象,进而再转变为对文本意义的理解。比如,课文中提到“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这看起来是一个细节描写,但实际上在作者的心中,这个“点缀”又不是那么简单,生活中的很多意义往往并不是宏大叙事式的,恰恰正是点缀式的。应当说生活中的好多点缀,往往会成为美好的记忆,对于“故都的秋”而言,也是如此,“故都”的事物是多样的,但“秋”却只是一年中的一季,当故都的诸多事物同处于秋季的时候,作者眼中所见是丰富的,作者心中所想亦是丰富的,正是这种丰富的感知与认识,成就了作者心中的秋,成就了作者笔下故都的秋。
上述两个教学环节,充分体现了情境教学的价值与意义:通过现代教学手段所创设出来的情境,能够通过学生的视觉与听觉通道形成感知;通过情境中的感知与文本解读相互发挥作用,可以帮学生建立起对课文意义的建构。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对课文中的语言建构与运用会有深入的理解,可以通过自身的思维发展与提升来促进对文本的解读,而对类似于此的经典文本的解读,审美鉴赏与创造以及文化传承与理解也都可以实现,也就是说,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就有了广阔的空间。
结语
综上所述,在现代化教育背景下,讲究教学思维与方法的优化创新。在当前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学形式单一、思维老化等问题,可通过引入情境教学法的方式改善教学现状。此法的应用对理解能力弱、语言词汇匮乏的学生具有良好的激励作用,不但可帮助其理解文章内涵,还可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在日常教学中,通过结合课本内容、运用媒体设备、联系生活实际、开展实践活动等方式,创设交流情境、艺术情境、生活情境与合作情境,促进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吴更欣.关于高中语文情境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才智,2015(27).
[2]韦定欢.高中语文情境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文渊,2019(8).
[3]邹建成.语文情境教学[J].师道(教研),2011(7).
关键词:高中语文;情境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高中生具有强烈的探索欲望以及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基于学生的这一特点,在高中语文课堂上,教师引入了情境教学法,旨在利用一个个真实的学习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与自主创新能力,使学生能够及时消化和吸收所学的语文知识,进而为学好语文打下坚实基础。
一、高中语文情境教学的理论探索
毫无疑问,情境教学的核心在情境,而基础在教学。将情境与教学联系在一起,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传统的讲解式教学法已很难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教师就必须遵循新课程教学理念,将情境教学法运用到实际教学之中,设计出能让学生“入情入境”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从而更好地提升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对情境教学的理解要紧扣情境来进行,对此笔者以为可以通过分析与综合的思路来进行。从分析的角度来看,情境确实可以分成“情”与“境”,根据李吉林先生的研究成果,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的时候,最关键的两个因素就是情感与认知。只有在情感的驱动下进行认知的提升,语文教学才能收到预期效果。情感并不是空洞的,情感总是依赖于具体的教学载体而存在,这个教学载体就可以理解为“境”。
将“情”与“境”结合起来,就得到了“情境”,于是对情境的理解也就可以进入综合的视角。情主内而境主外,因此对情境的理解实际上就是关心学生学习的内因与外因的过程。只不过相比较而言,用“情”和“境”来概括学生的学习过程要形象得多。这种形象不只是满足教师的教学研究需要,也是为了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当师生共处于一个相对形象的教学研究系统当中时,“情境”相应地也就能够起到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这个学习不仅指向语文知识的建构,也指向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
二、高中语文情境教学的实践探究
情境教学对高中生语文学习的促进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通过建立师生间认知客体与认知主体之间的情感氛围,去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使师生的教学在积极的情感和优化的环境中开展,这样就可以让学习者的情感参与认知活动,最终激活学习者的情境思维。具体到实践中,情境教学的运用策略主要体现在根据文本的特点,结合高中学生的经验,然后努力激活学生的认知,以实现语文学习中的主动建构。诸多写“秋”的作品当中,郁达夫的《故都的秋》能够选入高中语文教材是有其原因的。理解这一原因,解读课文的精髓,就是教学的重要目的。基于这一思路,笔者在情境创设的时候重点做了两项工作:
(一)借助现代教学手段,从学生的生活当中寻找与秋相关的素材,创设能够让学生感知秋韵的情境。
既然郁达夫写的是“故都的秋”,那对课文的理解就要从两个层面来进行:一是对“秋”的理解,二是对“‘故都’的秋”的理解。尽管学生在生活当中对秋已经有所感知,但是以理解“秋”为目的来形成有针对性的感知却并不多见,因此需要教师创设一个情境来促进学生的理解。考虑到教学的效率,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来创设这样的情境显然是合适的。当然,在创设情境的时候,不能忘了课文解读这一目的,因此在选择素材的时候,要尽可能与课文相连接,比如说课文中提到的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等,都可以成为情境中的素材,这些素材再加上学生熟悉的秋景,就可以有效刺激学生的感知,从而引学生入境。
(二)引导学生解读课文,将阅读课文的感受与情境中的感受结合起来,以促进对课文的进一步理解。
在学生入境之后,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就转向了课文解读,这个解读过程也应在形象的情境中实现意义建构。所以在这个环节,情境教学的主要任務就是结合学生最初在情境中的感知,将课文中的抽象描述还原为形象,进而再转变为对文本意义的理解。比如,课文中提到“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这看起来是一个细节描写,但实际上在作者的心中,这个“点缀”又不是那么简单,生活中的很多意义往往并不是宏大叙事式的,恰恰正是点缀式的。应当说生活中的好多点缀,往往会成为美好的记忆,对于“故都的秋”而言,也是如此,“故都”的事物是多样的,但“秋”却只是一年中的一季,当故都的诸多事物同处于秋季的时候,作者眼中所见是丰富的,作者心中所想亦是丰富的,正是这种丰富的感知与认识,成就了作者心中的秋,成就了作者笔下故都的秋。
上述两个教学环节,充分体现了情境教学的价值与意义:通过现代教学手段所创设出来的情境,能够通过学生的视觉与听觉通道形成感知;通过情境中的感知与文本解读相互发挥作用,可以帮学生建立起对课文意义的建构。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对课文中的语言建构与运用会有深入的理解,可以通过自身的思维发展与提升来促进对文本的解读,而对类似于此的经典文本的解读,审美鉴赏与创造以及文化传承与理解也都可以实现,也就是说,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就有了广阔的空间。
结语
综上所述,在现代化教育背景下,讲究教学思维与方法的优化创新。在当前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学形式单一、思维老化等问题,可通过引入情境教学法的方式改善教学现状。此法的应用对理解能力弱、语言词汇匮乏的学生具有良好的激励作用,不但可帮助其理解文章内涵,还可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在日常教学中,通过结合课本内容、运用媒体设备、联系生活实际、开展实践活动等方式,创设交流情境、艺术情境、生活情境与合作情境,促进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吴更欣.关于高中语文情境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才智,2015(27).
[2]韦定欢.高中语文情境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文渊,2019(8).
[3]邹建成.语文情境教学[J].师道(教研),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