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我国正处在第十二个五年计划的开端,国家高度重视教育教学工作,在“十一五”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要求各学校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型人才。
六盘水市盘县第八中学作为刚刚兴起的一所年轻的初级中学,顺应我国社会发展的潮流,已经申报县级品牌学校的创建,且取得明显成绩。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结合盘县第八中学自己本身的教学实际,正在研究实施一套属于自己的教学模式,即“TST——善导·重学·精练教学模式”
(以下简称“TST”模式)。在这样的教学改革中,需要我们广大师生始终保持静而不呆,活而不乱,练而不冗的教学课堂,我们把这种教学课堂称之为“和谐课堂”。
“和谐课堂”这一概念有其独特的内涵,“和谐”是指对立事物之间在一定条件下,具体、动态、相对辩证的统一,是不同事物之间、相辅相成、互助合作、互利互惠、互促互补、共同发展的关系。“和谐课堂”就是指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关系融洽,教师和学生都处于积极运行的教和学状态的课堂教学,形成和谐课堂主要表现在:教师授课后感到心情愉快,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各种表现满意,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不与教师发生矛盾,对教师存在逆反心里和动作行为。“TST”模式中的“善导·重学·精炼”,就恰如其分的体现了以上“和谐课堂”的内涵。
“和谐课堂”是课堂教学的一种形式,乔伊斯和韦尔在《课堂教学模式》一书中认为: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和作业、选择教材提示教师活动的一种范式或计划,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和谐课堂”教学同样具有教学模式通常包括的五个因素,即理论依据、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实现条件、教学评价。纵观教学模式发展的历史,17世纪夸美纽斯提出感知——记忆——理解——判断为程序结构的教学模式。19世纪赫尔巴特提出明了——联合——系统——方法四阶段教学模式,后来他的学生将其改造成为预备
提示
联合
总结
应用五个阶段的教学模式。20世纪50年代,控制论、系统论、信息加工论等产生,对教学实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50年代以后,教学模式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由重教转向重学的教学模式更符合学生学习的需要。“和谐课堂”教学着眼于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协调师生、同学之间的关系,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然而,在课堂教学中,受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喝多教师还在把学生当做听众,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没能彻底落到实处。学生之间学习成绩相差很远,老师大都喜欢成绩优秀的学生,疏远了成绩差的学生,学生之间因教师的不公平待遇心里不平衡,相互嫉妒,造成同学之间关系僵化,导致班级埋下安全隐患,弥漫着火药味。成绩优劣形成学生关系的一些隔阂,校园学生相互伤害的事件时有发生。
目前,很多学校对教师教学成绩评价还很单一,主要是认定教师所教班级学生的考试成绩。因此,很多教师为了自己的切身利益不受学校评价的损害,在课堂教学中,采取了一些非常极端的措施,造成了师生关系的尖锐对立,体罚学生、变相体罚学生的冲动行为屡禁不止,学生家长时常到校找老师、找学校校长扯皮,闹出了许多烦心事,更有甚者,教师因恨铁不成钢、看不惯学生的种种不学行为,又没有好办法调动学生投入学习,便出手伤害学生,教师最终为了考分而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课堂教学以班级为单位,班级的课堂教学如此矛盾此起彼伏,构建和谐校园将是一句空话。教师与学校之间也常常因课堂教学质量的低劣存在着诸多的不和谐因素,学校过重关注结果,为提高教学质量,使学校在校与校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学校拿出了各自的招数,采取了许多处罚教师的特别措施,如停课、待岗、转岗等,教师为逃避处罚,不着眼于课堂教学研究,而是把压力全使在学生身上,于是重复着学校——教师——学生往复相逼的不和谐现象。
在大力提倡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校园的今天,我们提出“和谐课堂”教学探究,是希望通过教学实践,找到能提高教学质量、化解因课堂教学产生的多种矛盾的对立关系的道路,让构建和谐校园真正落到实处。
研究本课题的目的在于:1、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师轻松指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教师扮演“导”的角色,而学生是学习主人。当两者的关系处于矛盾对立,课堂教学质量极其低下。相反,如果“导”、“学”两者同心协力、关系融洽,将大大提高战斗力。2、消除安全隐患。目前,校长们把安全与质量比作架在脖子上的两把刀,这足以说明按工作的重要性,“TST”教学模式中的小组建设就是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所收获,在课堂上人人有事可做,不坐着陪“公子、公主”散闷,体验学有所获的乐趣,有效控制干瞎事的那部分学生所造成的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矛盾对立的关系,从根本上消除校园的安全隐患,保证学校的健康发展。
本课题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在《优秀教师构建和谐课堂的101个理念》(谢贤、李广顺主编,吉林大学出版社
2010-5-1版)的参考和指导下,以教学为中心、以“TST”教学模式为引领、以课堂为现场、以课外为延伸、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对比评价,调查分析等手段,探究调和教学中各种因素关系的教学模式,以便其研究成果更好地服务于一线课堂教学。
(责任编校:白水)
六盘水市盘县第八中学作为刚刚兴起的一所年轻的初级中学,顺应我国社会发展的潮流,已经申报县级品牌学校的创建,且取得明显成绩。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结合盘县第八中学自己本身的教学实际,正在研究实施一套属于自己的教学模式,即“TST——善导·重学·精练教学模式”
(以下简称“TST”模式)。在这样的教学改革中,需要我们广大师生始终保持静而不呆,活而不乱,练而不冗的教学课堂,我们把这种教学课堂称之为“和谐课堂”。
“和谐课堂”这一概念有其独特的内涵,“和谐”是指对立事物之间在一定条件下,具体、动态、相对辩证的统一,是不同事物之间、相辅相成、互助合作、互利互惠、互促互补、共同发展的关系。“和谐课堂”就是指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关系融洽,教师和学生都处于积极运行的教和学状态的课堂教学,形成和谐课堂主要表现在:教师授课后感到心情愉快,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各种表现满意,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不与教师发生矛盾,对教师存在逆反心里和动作行为。“TST”模式中的“善导·重学·精炼”,就恰如其分的体现了以上“和谐课堂”的内涵。
“和谐课堂”是课堂教学的一种形式,乔伊斯和韦尔在《课堂教学模式》一书中认为: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和作业、选择教材提示教师活动的一种范式或计划,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和谐课堂”教学同样具有教学模式通常包括的五个因素,即理论依据、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实现条件、教学评价。纵观教学模式发展的历史,17世纪夸美纽斯提出感知——记忆——理解——判断为程序结构的教学模式。19世纪赫尔巴特提出明了——联合——系统——方法四阶段教学模式,后来他的学生将其改造成为预备
提示
联合
总结
应用五个阶段的教学模式。20世纪50年代,控制论、系统论、信息加工论等产生,对教学实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50年代以后,教学模式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由重教转向重学的教学模式更符合学生学习的需要。“和谐课堂”教学着眼于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协调师生、同学之间的关系,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然而,在课堂教学中,受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喝多教师还在把学生当做听众,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没能彻底落到实处。学生之间学习成绩相差很远,老师大都喜欢成绩优秀的学生,疏远了成绩差的学生,学生之间因教师的不公平待遇心里不平衡,相互嫉妒,造成同学之间关系僵化,导致班级埋下安全隐患,弥漫着火药味。成绩优劣形成学生关系的一些隔阂,校园学生相互伤害的事件时有发生。
目前,很多学校对教师教学成绩评价还很单一,主要是认定教师所教班级学生的考试成绩。因此,很多教师为了自己的切身利益不受学校评价的损害,在课堂教学中,采取了一些非常极端的措施,造成了师生关系的尖锐对立,体罚学生、变相体罚学生的冲动行为屡禁不止,学生家长时常到校找老师、找学校校长扯皮,闹出了许多烦心事,更有甚者,教师因恨铁不成钢、看不惯学生的种种不学行为,又没有好办法调动学生投入学习,便出手伤害学生,教师最终为了考分而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课堂教学以班级为单位,班级的课堂教学如此矛盾此起彼伏,构建和谐校园将是一句空话。教师与学校之间也常常因课堂教学质量的低劣存在着诸多的不和谐因素,学校过重关注结果,为提高教学质量,使学校在校与校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学校拿出了各自的招数,采取了许多处罚教师的特别措施,如停课、待岗、转岗等,教师为逃避处罚,不着眼于课堂教学研究,而是把压力全使在学生身上,于是重复着学校——教师——学生往复相逼的不和谐现象。
在大力提倡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校园的今天,我们提出“和谐课堂”教学探究,是希望通过教学实践,找到能提高教学质量、化解因课堂教学产生的多种矛盾的对立关系的道路,让构建和谐校园真正落到实处。
研究本课题的目的在于:1、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师轻松指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教师扮演“导”的角色,而学生是学习主人。当两者的关系处于矛盾对立,课堂教学质量极其低下。相反,如果“导”、“学”两者同心协力、关系融洽,将大大提高战斗力。2、消除安全隐患。目前,校长们把安全与质量比作架在脖子上的两把刀,这足以说明按工作的重要性,“TST”教学模式中的小组建设就是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所收获,在课堂上人人有事可做,不坐着陪“公子、公主”散闷,体验学有所获的乐趣,有效控制干瞎事的那部分学生所造成的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矛盾对立的关系,从根本上消除校园的安全隐患,保证学校的健康发展。
本课题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在《优秀教师构建和谐课堂的101个理念》(谢贤、李广顺主编,吉林大学出版社
2010-5-1版)的参考和指导下,以教学为中心、以“TST”教学模式为引领、以课堂为现场、以课外为延伸、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对比评价,调查分析等手段,探究调和教学中各种因素关系的教学模式,以便其研究成果更好地服务于一线课堂教学。
(责任编校:白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