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桥”让义乌变成“地球村”

来源 :文化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uy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商品销出去文化涌进来
  
  在享有“小商品商海”之誉的中国浙江义乌市,人们漫步在大街小巷,常常会惊叹这里浓厚的文化气息。这里的三十多万种商品商标,有的用英文,有的用阿拉伯文,更有的使用俄语、日语等等。在人头攒动的商贸城内,各种肤色的人交错在一起,在拥挤的公共汽车上,亦能听到人们用各种语言在交谈、火爆的商品交易,还使义乌的一条街道成了“阿拉伯一条街”。
  
  小商品城成了“联合国”
  
  在中国改革开放大潮涌动下,义乌迅速成了世界小商品交易大市场。80年代义乌数十万农民摇着拨浪鼓,挑着货郎担走家串户经商,尔后为了集中商品交易的优势,义乌创办了小商品市场。一朵朵头花,一条条皮筋,一双双袜子等看不起眼的小商品集聚在一起,没有多久就闯出了“千家万户搞经商,一心一意办市场”的“义乌奇迹”。琳琅满目的小商品,吸引着成千上万的购物者。
  义乌小商品市场,在20多年发展中经历了五次规模扩大,美名从国内走向国外。今年十月份,投资40亿、建筑面积140万平方米的义乌国际商贸城二期全面开业,使义乌小商品市场经营面积增加到260万平方米,它会聚了5万多个摊位,32万种商品,成了全球小商品经营老大。如今,来自全球137个国家和地区的8000多外商常驻义乌采购,商品已辐射到全球每个角落,联合国也在义乌设立了采购中心,小商品城成了小小的“联合国”。今年8月份,联合国与世界银行、摩根士丹等世界权威机构联合发布了一份名为《震惊世界的中国数字》的报告,其中第40条说:“义乌距上海300公里,有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外国买主都到那里订货。”
  市场大了服务也更优化了。从去年10月25日起,外国商人出入境签证以及定居,在义乌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局即可办理。公安部将以上两项权限下放到义乌,这在全国县级市尚属首次,这条消息让数千在义乌经商的外国客人欢欣鼓舞,巴基斯坦商人杰翰·赛本对笔者说:
  “这下可好了,在商铺前就可办理签证、定后手续真是便利。”
  
  小商品架起“文化桥”
  
  有人考察了“丝绸之路”,面对留下悠久的历史文物曾说过:“商品走得有多远,文化交往就有多远。”这句话在义乌得到了见证:义乌小商品经销的全球化,推动了文化交流的国际化。欧洲文化、中东文化、非洲文化、南北美洲文化以及韩国文化等都在义乌汇集,在义乌繁华的国际商贸城内,随时都能听到英语、俄语、阿拉伯语等近十种语言。这里不仅仅有着琳琅满目的商品,更成了外来语言的交汇点,小商品架起的“文化桥”越来越引人注目。
  
  有商品交易就有文化交流。上千名韩国商人常年居住在国际商城购物经商,大街上抬头就能看见用韩国文字书写的招牌,光原汁原味的“韩国料理”餐馆就有50多家,这都是商品交易引来的外来文化!走进居民生活区,更让你大开眼界:蓝眼睛、高鼻子以及长袍络腮的外国商人手挽手朝夕相处,他们与本地市民一道,相互学习做菜、做饭,一道参加体育锻炼,融入了义乌市民的生活圈,更有几百名外国商人加入了中国国籍,成了名副其实的义乌公民。
  一位来自阿联酋的阿哈穆德说:“我爱我的家乡,我也非常热爱义乌。”
  文化交流促进了小商品交易的红火,义乌商人对文化交流有了更深的认识。在国际商贸城经商的李兴芳对笔者说:“做外贸生意就必须懂得文化。商品的认同感,首先来自于文化上的认同。”由于经商者抓住了文化这一灵魂,提高了义乌小商品经销的品味,涌现各种发展的奇迹。在义乌市区,一条不足近千米长的沪江路,聚集160多家挂着阿拉伯文招牌的店铺。这条布满蝌蚪般文字的沪江路,当地人习惯把它叫做“阿拉伯一条街”。曾与阿拉伯客商打交道王小波经理说,我曾多次赴阿拉伯国家实地考察过,并阅读介绍阿拉伯风土人情的书
  籍。为了便于经商,我还专门印制了一套阿拉伯文名片,并取名为“Jack Wang”,王小波认为,阿拉伯人做生意最大的心理特点是不喜欢当场拍板,只要洽谈机会多,接单机会就会更多。
  
  文化成为商品竞争的品牌
  
   商品销出去,文化涌进来,商品与文化的紧密结合,推动着义乌快速发展。来自巴勒斯坦的哈利德对笔者说:“六年前第一次来到中国义乌,大街小巷看不到一条阿拉伯文字招牌,显得很陌生。如今,挂着阿拉伯文字招牌的商铺林立,很眼熟也很温馨,有一种到家的感觉。”义乌的商品价格便宜,质量可靠,阿联酋阿卜杜拉对笔者说:“这里不仅商品丰富,质量可靠,而且文化氛围浓厚。有阿拉伯文字的商铺,更有阿拉伯文字的商标,阿拉伯饮食氛围也十分浓厚。”据了解,阿拉伯商人在义乌设立的公司达到了200多家,每天商品成交额都在千万元以上。
  
  义乌敞开胸怀,营造了国际文化的氛围。2002年义乌国际商贸城先后开设了韩国商馆、英国商馆、法国商馆、意大利商馆等独具特色的交易场馆,此外还将巴西的天然水晶、非洲的乌木等稀有商品也引到义乌。商品交易的日益扩大,使义乌成了“买全球卖全球”的“地球村”。来自德国的庞知先生和布莱塔女士对笔者说:“我们千里迢迢来到义乌,看中的就是丰富的小商品,我早就听说中国义乌有一个很大的小商品市场,实地看看真是名不虚传,比想象的更大。”这两位精明的德国商人测算地,逛义乌国际商贸城,若每个商铺停留1分钟,按每天逛8小时计算,需要二个多月时间才能走遍。义乌小商品城的规模,让外来商人感叹不已。
  在这个“地球村”内,每天有几十万种商品源源不断地销往世界各地。为了适应全球化的需要,义乌市政府倡导了建设学习型城市的战略,从去年开始,义乌掀起了一股商人学习文化的热潮。商人利用学到的文化知识,研究美国的实用主义文化、英国的绅士文化、法兰西的浪漫主义文化、非洲的农耕文化等等。周小华经理对笔者说:“现在要把商品销到世界各地,低价位竞争已行不通了,它需要浓厚的文化氛围,激发外来客商对这里商品的文化认同。”经营者认为:经销美国的商品要注重实用性;销售英国的商品包装要高雅;经营非洲商品应注重商品设计的便捷性。据商城集团总裁吴易透露的一个信息:义乌国际商贸城目前外向度已经达到了60%,每个商位均有外贸供货服务,这为外商营造了便利的购物环境。这里每天忙忙碌碌的小商品交易,促进了义乌对外的文化交流,也让义乌成了全球的聚焦点。
  
  A Trade Center with Global Cultural Ties
  
  Yiwu, in the central part of Zhejiang Province, has grown into the world’s largest international trade center of daily commodities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polices were implemented. Over a period of 20 years, the marketplace has undergone five large-scale expansion programs. Today, over 50,000 shops in the 2.6-million-square-meter marketplace sell more than 320,000 types of goods. Eight thousand business people from 137 countries and regions live in Yiwu. Even the United Nations has set up its purchase office in the city.
  
  When the goods go international from Yiwu, international cultures come to Yiwu. In the city’s International Trade Center, one can easily hear various foreign languages spoken at the same time. As business people from Arabian countries and Korea account for a large proportion of foreign business people in Yiwu, streets flash advertisements in Arabic and Korean. There are more than fifty Korean restaurants in town. Foreigners live there, go to local food market for vegetable, and join local people in fitness programs. Yiwu is indeed an international village.
  Local business people are adapting themselves to the cultures of the countries their products are exported to. Li Xingfang, a local businessman, notes, “To do a prosperous foreign trade, I must first of all understand the foreign culture. Business starts with cultural understanding.” It is not surprising at all when a local businessman hands out a business card printed in Arabic or Russian.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world, Yiwu government initiated a citywide cultural program in 2005. Local business people have joined hands to study foreign cultures intensively. The local business community has come to the understanding that globalization is the way of business and that low-price competition will not go far.Yiwu needs to create a cultural environment that will inspire foreign buyers to come, stay and buy.
  
  (Translated by David)
其他文献
在人气鼎盛的杭州清河坊历史文化特色街区,近年新“冒”出了一条颇具特色的美食街——高银街。高银街紧挨杭州最著名的古街河坊街,并与河坊街呈东西平行走向,全长440米。在这条美食街上,散布着川、鲁、闽、粤、浙以及素菜、海鲜、快餐等各种菜系和风味餐馆计22家。来高银街落户的不仅有老字号知味观、王润兴、功德林分店,也有后起之秀天兴楼、名源、好绍欣等酒楼,更有百家鲜、千番拉面等小吃店。在短短的三年时间里,高银
期刊
也许是因为不久前我写过一本《曾宓评传》的缘故,《文化交流》杂志于曾宓先生在浙江博物馆举办个人画展并将展出作品捐赠给浙江省博物馆的前一天打电话给我,希望我能够就此写一篇文章。  当即与曾先生联系,可是曾先生表示最好不要写。这是因为曾先生一直很低调,不想就此事来一番操作,他是真诚的。之所以还是动笔,一则因为《文化交流》杂志的编辑是我十多年前就很熟悉的老朋友,再则这是文化杂志内容的需要,我不动笔杂志照样
期刊
阳春三月,濒临西湖的汪庄垂柳新叶纷披,海棠繁花压枝。参加“中西经济合作研讨会”的成员,正在这里合影留念。记者见头戴圆形黑礼帽的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会长陈昊苏站在一棵海棠前拍照,便说:“这是海棠花,这几天开得正热闹。”陈昊苏随口应道:“一阵风雨袭来,就会绿肥红瘦。”于是我们就轻松地攀谈起来,随着话题的深入,深感他那外交家的口才、诗人的气质、丰富的知识和将门之后的人格魅力。    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 
期刊
藏羚羊,这种青藏高原特有的动物,因为它的特殊性和故事性,成为近几年来颇受人们关注的动物明星。  最早受到人们关注的,要数青海治多县委副书记索南达杰为保卫藏羚羊而英勇献身的故事;后来有一位叫杨欣的漂流勇士,他为索南达杰的事迹所感动而放弃漂流毅然投身于保护藏羚羊的事业中,他克服了重重困难,建立起民间的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再后来,是陆川抓住了这个题材,拍出电影《可可西里》获得多项国际大奖,让藏羚羊的命运
期刊
在山水秀丽的浙江诸暨市,有座占地670平方米、名叫裕昌号的民间艺术馆。这座民间艺术馆的典藏数量之多、工艺之精,让人叹为观止!  沿着右边偏门走进了竹艺展览室,陈列的是过去文人雅士所珍爱的一件件竹制文房用具和观赏品:那典雅大方的梅花笔筒,不由让人想起王冕只与梅花作伴、不沾半点世俗的清高;仔细端详安然置于一角的竹箫,眼前忽然涌现“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意境,再逐一欣赏那一件件竹根圆雕器、竹章、竹洗和
期刊
莫斯科和圣彼得堡是我多年向往的地方。早年读过瞿秋白于20年代初写的《饿乡纪程》和《赤都心史》以及邹韬奋30年代写的《萍踪寄语》,吸引我对遥远的“赤都”充满崇敬和遐想。新中国建立以后,许多作家、记者、学人写下的访苏纪事文章,汗牛充栋,美不胜收。无数追求理想的人都赞美过它,只有罗曼罗兰等一些冷静而又正直的大作家,曾忠实地记述了“赤都”的一些阴暗面,可惜这些当时我们无缘读到。那么如今俄罗斯的莫斯科、圣彼
期刊
我们一行去年从嵩山游览少林寺下来到了山脚的一个村庄,刚进村头就被一个明显带有外国口音的女声吸引住了。蓝眼金发、身材高挑的洋妞穿着朴素随意的运动装,头发利索地盘在脑后,除了能看出她是练武人之外,几乎和村里其他媳妇没有什么区别。她坐在一个洒满阳光、供奉着释迦牟尼画像的农家小院里,面带微笑谈起了她的异国婚姻及生活,满足了我们的好奇心。金发蓝眼的西方姑娘因为热爱中国功夫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悄然走进河南省登封
期刊
徽菜源远流长,是名扬海内外的中国八大菜系之一,它朴素实惠,地方特色浓郁,有很高的文化品位。  2005年9月,中国烹饪协会经过专家组考察论证,将徽州文化的主要发祥地绩溪定为“中国徽菜之乡”,因而使得这个处于吴头楚尾、自古“邑小士多”的人杰宝地和黄山脚下山清水秀的礼仪之邦,更增添了诱人魅力。    徽菜发源“赛琼碗”  徽菜是一种来自民间最古老的菜肴,那些腌的、臭的、苦的以及那些让外地人瞠目结舌的野
期刊
金发碧眼,笑靥如花,性感迷人。当一群靓丽洋妞从上海虹桥机场走出,立即吸引了过往行人的目光,她们就是东航从美、法、意等国招聘来的洋空姐。近两年因竞争激烈,国内各大航空公司纷纷聘请洋佳丽“助阵”,这些异国女郎的出现,无疑成了中国航班上一道夺目风景线。据说她们拥有惊人的高薪,其中一些洋美眉还做了“中国媳妇”……现在让我们走近这些神秘的“空中洋宝贝”。    做个“洋天使”不轻松    希尔曼·琳娜是一个
期刊
围屋是赣、粤、闽边区客家人居住的主要建筑形式,它集家、祠、堡于一体,集建筑与美学于一体,是客家人在赣南定居生活与活动的“化石”,特别是赣南的龙南县,因围屋数量最多、保存最完整而成为赣南“围都”。    “围都”声名鹊起  围屋是客家先民们为我们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晋末之乱,中原人举族迁徙,之后每次朝代更迭,战火烽烟,更引发了大量中原人南迁。这些南迁的中原人先是进入鄱阳湖一带,尔后溯赣江而上,往大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