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AI人工智能的发展离不开和产业的结合,在行业的落地是很多公司寻求的方向,目前结合较好的就是智能监控、金融、人脸识别等领域,但在传统行业,特别是纺织行业,人工智能还没有得到很好的应用。我们公司致力于推动人工智能在纺织行业应用,助推纺织行业信息化、智能化的产业升级。”近日,上海锴铨智能科技有限公司CEO、技术总监刘震向记者介绍了属于他们自己的“AI解法”。
对于纺织企业而言,质量就是产品的生命。如何对产品质量进行加码,是每个企业必须解好的“必答题”。由锴铨智能自主研发的这款名为“AIQC晓布智能质检机器人”的产品,能帮助纺织企业完成面料产品质量检测这一“大难题”。
困难重重,不走长路不知远
纺织行业作为中国的传统优势行业,在出口产品中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近几年,中国纺织品出口也经常会遇到技术壁垒和绿色壁垒等问题,部分原因是由于国内外检测机构对纺织产品检验标准不统一所导致的,有的根据地方标准进行检测,有的根据实验室检验标准评判,有的则根据供货商提供的标准进行检测对比……难以形成統一检测标准。
另外,在面料质检的过程中,“立即”也很重要,早发现问题,就可以及早采取补救措施。重新生产面料是需要时间的,尤其是一些特殊规格的面料,如经纬纱支或经纬密度不同于市售的常用规格,就需要定织定染;再比如色织面料,则需要更长的生产周期。
“过去,常见的抽查量为总量的5%~10%,但如果面料的价值较高,或者客户有需要时,在抽检合格后还要进行100%检验。”刘震向记者介绍,面料检验内容主要包括外观和品质两方面。具体包含面辅料颜色、量度、克重、经纬、面料组织结构、色牢度、缩水率等。外观检验是面料检验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人工检测的错误率很高,对技术工人而言劳动强度大、效率低,经常会出现漏检、错检、甚至是不检的情况。如果遇上外贸企业要求在专业检测机构进行全检的,企业更是要承担一笔高额的检验费。”刘震说。
技术突围,打铁还需自身硬
基于以上纺织行业的现实情况,AIQC晓布智能质检机器人应运而生。据刘震介绍,这款机器人采用锴铨智能自主研发的瑕疵识别算法,结合高精度多摄像头疵点捕捉系统,以纺织品面料瑕疵大数据、检验流程、使用场景作为支撑,针对纺织品面料外观检验、质量评判等需求而研发,是应用于纺织品外观质检的智能机器人。
“我们在设计研发的过程中,重点突出三大优势:第一是统一检验标准,这款机器人应用了人工智能算法,通过瑕疵大数据的学习,可以识别二十几个大类的纺织品瑕疵问题,检测准确度可达95%以上。第二是具有40~80米/分钟的高速检验和简化操作流程,可节约检测时间、使效率更高,同时功能集成度高,占地面积小,操作方式人性化,简化了工人检验的工作,使得验布工作能够轻松展开。第三是检验信息实现物联共享,检测过程中的数据实时反馈,同时还能传输给上下游企业,进行信息共享。随着纺织行业当前对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AI人工智能的检测设备对整个行业的质量提升,起到了极为有利的促进作用。”刘震介绍道。
晓布智能质检机器人搭载的功能强大的AIQC纺织品智能质检软件,具备面料外观检验、疵点分类、色差分析及出具检验报告等多种功能,还采用了IOT工业物联网管理与ERP企业管理系统,能有效提升面料信息数据的管理、精准地记录每一米面料的结果,使纺织品面料外观检验信息化、可视化、规范化。除此之外,以纺织品检验为实用场景,通过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替代纺织品检验行业原有的低专业化、低信息化、低标准化模式。以智能科技为产业升级,让人工智能为企业服务,更让中国创造改变世界。
“做这款产品的初心就是为了将智能科技带入纺织行业,颠覆纺织品面料检验方式,规范纺织品面料检验的标准,带动传统行业实现技术升级。”刘震说,“像硬件部分的摄像头也是我们自主研发的,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摆脱国外对核心设备的控制,有效控制设备成本。整个纺织行业相对于其他行业而言,利润本身就不高,我们就是想要研发出一个成本低的、好用的、能够真正服务于纺织行业的产品,为纺织行业的产业升级打造AI技术的‘风火轮’。”据悉,晓布智能质检机器人将在9月25~27日举行的2019年中国国际纺织面料及辅料(秋冬)博览会5.2馆C22展位上第一次亮相。
思深悟远,咬定青山不放松
2019年可以说是全球“5G元年”,中国5G发展也已进入冲刺阶段。在5G+AI“双核驱动”下,产业互联网的发展将进入“快车道”。对于广大传统纺织企业来说,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顺应潮流。
刘震坦言:“目前,我们会努力继续深耕纺织行业的应用,抓住5G的时代大潮,将人工智能在纺织行业的应用进一步推广开来。现在只是做面料成品检验的环节,后续会向生产端的上游延伸,从生产过程的源头来避免面料瑕疵问题的产生。另一方面,依托现有优势通过给每一批布料设置附带质检信息的RFID‘身份证’标签和利用5G技术带来的万物互联,为下游企业提供智能化仓储和物流的硬件基础。”
硬件上的投入很“硬”,而软件上的建设也不“软”,这是刘震的“匠心”,也是每一个“中国制造”企业家的“匠心”。我们现在还无法想像,纺织行业将会产生怎样的革命性应用,但这些应用必将在5G+AI的实践中出现。很多时候,基于技术的应用都不是靠片面的预测和规划出来的,企业要做的就是让技术先行去做好准备,让底层技术更成熟,更具弹性,从而加速突破与落地,踩着AI技术的“风火轮”,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诸多重大挑战,并铺就通向未来世界的道路。
对于纺织企业而言,质量就是产品的生命。如何对产品质量进行加码,是每个企业必须解好的“必答题”。由锴铨智能自主研发的这款名为“AIQC晓布智能质检机器人”的产品,能帮助纺织企业完成面料产品质量检测这一“大难题”。
困难重重,不走长路不知远
纺织行业作为中国的传统优势行业,在出口产品中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近几年,中国纺织品出口也经常会遇到技术壁垒和绿色壁垒等问题,部分原因是由于国内外检测机构对纺织产品检验标准不统一所导致的,有的根据地方标准进行检测,有的根据实验室检验标准评判,有的则根据供货商提供的标准进行检测对比……难以形成統一检测标准。
另外,在面料质检的过程中,“立即”也很重要,早发现问题,就可以及早采取补救措施。重新生产面料是需要时间的,尤其是一些特殊规格的面料,如经纬纱支或经纬密度不同于市售的常用规格,就需要定织定染;再比如色织面料,则需要更长的生产周期。
“过去,常见的抽查量为总量的5%~10%,但如果面料的价值较高,或者客户有需要时,在抽检合格后还要进行100%检验。”刘震向记者介绍,面料检验内容主要包括外观和品质两方面。具体包含面辅料颜色、量度、克重、经纬、面料组织结构、色牢度、缩水率等。外观检验是面料检验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人工检测的错误率很高,对技术工人而言劳动强度大、效率低,经常会出现漏检、错检、甚至是不检的情况。如果遇上外贸企业要求在专业检测机构进行全检的,企业更是要承担一笔高额的检验费。”刘震说。
技术突围,打铁还需自身硬
基于以上纺织行业的现实情况,AIQC晓布智能质检机器人应运而生。据刘震介绍,这款机器人采用锴铨智能自主研发的瑕疵识别算法,结合高精度多摄像头疵点捕捉系统,以纺织品面料瑕疵大数据、检验流程、使用场景作为支撑,针对纺织品面料外观检验、质量评判等需求而研发,是应用于纺织品外观质检的智能机器人。
“我们在设计研发的过程中,重点突出三大优势:第一是统一检验标准,这款机器人应用了人工智能算法,通过瑕疵大数据的学习,可以识别二十几个大类的纺织品瑕疵问题,检测准确度可达95%以上。第二是具有40~80米/分钟的高速检验和简化操作流程,可节约检测时间、使效率更高,同时功能集成度高,占地面积小,操作方式人性化,简化了工人检验的工作,使得验布工作能够轻松展开。第三是检验信息实现物联共享,检测过程中的数据实时反馈,同时还能传输给上下游企业,进行信息共享。随着纺织行业当前对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AI人工智能的检测设备对整个行业的质量提升,起到了极为有利的促进作用。”刘震介绍道。
晓布智能质检机器人搭载的功能强大的AIQC纺织品智能质检软件,具备面料外观检验、疵点分类、色差分析及出具检验报告等多种功能,还采用了IOT工业物联网管理与ERP企业管理系统,能有效提升面料信息数据的管理、精准地记录每一米面料的结果,使纺织品面料外观检验信息化、可视化、规范化。除此之外,以纺织品检验为实用场景,通过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替代纺织品检验行业原有的低专业化、低信息化、低标准化模式。以智能科技为产业升级,让人工智能为企业服务,更让中国创造改变世界。
“做这款产品的初心就是为了将智能科技带入纺织行业,颠覆纺织品面料检验方式,规范纺织品面料检验的标准,带动传统行业实现技术升级。”刘震说,“像硬件部分的摄像头也是我们自主研发的,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摆脱国外对核心设备的控制,有效控制设备成本。整个纺织行业相对于其他行业而言,利润本身就不高,我们就是想要研发出一个成本低的、好用的、能够真正服务于纺织行业的产品,为纺织行业的产业升级打造AI技术的‘风火轮’。”据悉,晓布智能质检机器人将在9月25~27日举行的2019年中国国际纺织面料及辅料(秋冬)博览会5.2馆C22展位上第一次亮相。
思深悟远,咬定青山不放松
2019年可以说是全球“5G元年”,中国5G发展也已进入冲刺阶段。在5G+AI“双核驱动”下,产业互联网的发展将进入“快车道”。对于广大传统纺织企业来说,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顺应潮流。
刘震坦言:“目前,我们会努力继续深耕纺织行业的应用,抓住5G的时代大潮,将人工智能在纺织行业的应用进一步推广开来。现在只是做面料成品检验的环节,后续会向生产端的上游延伸,从生产过程的源头来避免面料瑕疵问题的产生。另一方面,依托现有优势通过给每一批布料设置附带质检信息的RFID‘身份证’标签和利用5G技术带来的万物互联,为下游企业提供智能化仓储和物流的硬件基础。”
硬件上的投入很“硬”,而软件上的建设也不“软”,这是刘震的“匠心”,也是每一个“中国制造”企业家的“匠心”。我们现在还无法想像,纺织行业将会产生怎样的革命性应用,但这些应用必将在5G+AI的实践中出现。很多时候,基于技术的应用都不是靠片面的预测和规划出来的,企业要做的就是让技术先行去做好准备,让底层技术更成熟,更具弹性,从而加速突破与落地,踩着AI技术的“风火轮”,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诸多重大挑战,并铺就通向未来世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