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六月长夏,汗流浃背。假日午后,我们懒散地闲坐在茶廊,护栏外就是公园的池塘,碧绿的荷叶已经遮住了整个湖面,粉色的荷花已经朵朵盛开,微风徐徐,荷叶似碧波涟漪,千姿百态的花瓣随着茎秆的摇曳也在翩翩起舞。
友人兴匆匆地夹着一卷画进来,入座后又立即站起,迫不及待地打开其中一张邀我们欣赏。打开一看,原来是中国当代书画大家石齐的彩墨作品《远益清》。似乎很应景,栏杆外是碧叶荡漾的荷塘,画面里写意的是荷塘一隅,一片夏日荷花争奇斗艳的景象。
在传统的中国画创作中,笔墨线条是立画之根本。清初八大山人笔下的荷花,可以说是中国文人画中最具品格的艺术形象,高度概括的线条支撑起了整个画面。而在西方绘画形式中,是以色块营造画面空间,如印象派画家莫奈笔下的睡莲,大的色块和小的色点,在画布中层层堆积,形成了光色斑斓的艺术效果。可见,中西方绘画表现各不相同。而这幅石齐的荷花图,让我们见到了石氏一贯的绘画作风,画面浓墨重彩且墨色一体,既有中国传统绘画的线条之美,也有如西方印象派之色彩造型。荷叶、荷花和莲蓬的茎秆由浓淡不一的墨线条写成并支撑了画面空间,红、黄、粉、白等线条勾色的荷花花瓣形态纷呈,花、叶、水交错交融。中景数朵荷花的精致描绘,远景荷叶的略施点缀,层次分明而开朗,大墨块的中、近景荷叶又统一了画面色调,夏日荷塘的多彩气氛跃然纸上。
在当代中国画家中,石齐可能是最不“安分守己”的画家。早在上世纪70年代初,他就以一幅《迎春》在全国美展上获奖而一举成名。回到那个时代,其不拘流俗的水墨大写意作品得到了李可染、刘海粟、黄胄等诸多前辈大师的一致称赞。李可染先生曾赞:“头一回见到你的画吃惊的好”。
至上世纪70年代末,石齐在中国画坛已经赢得了一定的声誉,如果按照他那个时候已经被大家认可的绘画路子走下去,他可以不引起人们的争议而安然作画,舒坦地享用“大家”的名头。但他并不愿意重复自己的老路,也不因此而满足,他认为:“中国画的思路太窄,形式太单一”,“感到再不能只循着传统的程式亦步亦趋地向前爬行,而必须尽快从中解脱出来。”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石齐一心思变,“不安分”地搞他的中国画变革。他感到传统的中国画模式已经阻碍了他主观感受的表达,他要加强水墨画语言的表现力,寻求手法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如他努力突破传统人物画题材中的程式化布局,克服传统文人画中色彩比较单薄的弱点,使画面有宏大感和厚重感。
在往后的几年中,石齐似乎脱离了美术圈的视野,人们看不到他如以往风格的作品,也很少参加美术圈的活动,他已关起门来,潜心研究他的中国画变革。他几乎不再画传统的中国画,每天在宣纸上把原来的画法拆散、改装,从多方面探寻适合自己的新风格,也逐渐明了了艺术的本质不在于摹拟生活的表象,而在于个性和心灵的表现。近年来,石齐的绘画艺术成绩斐然、屡出佳作,其倡导的新中国画理论和创作实践在中国画坛独领风骚,促进了中国画从传统绘制走向了现代表现。
接着,友人又打开了另外两幅作品——石齐的《孔雀图》和《与物为春》,这让我们再次领略了石齐数十年来的艺术探索成果和别具风貌的当代新中国画形式。
在中国画传统的动物题材中,动物是动物,景是景,它们是区别描绘的。如动物画在山水风景中,风景为主,动物点缀;或动物为主,风景补充画面构图。而石齐《孔雀图》有别于传统的表现方式,画面中墨块与色块的交融,相互冲突又相互点醒,景中有物,物中有景,犹如组合了色墨交响乐。除了在画面重点位置对蓝、白两只孔雀的着重描绘,在画面的其他部位,寥寥数笔就勾勒了许多孔雀的形象,使得画面内容精彩纷呈,耐人寻味。这是石齐的艺术创造,也是其新中国画艺术探索的新样式。
《与物为春》是一件风景作品,描绘了春天来到时人们的欢乐场景,画面虚实变幻、气势宏大。透过一排高耸挺拔的树丛,看到了山间行走和劳作的人们,在视觉表现上,坚固的树木与流动的人群、飘忽的云水相互关照,使得画面气息畅通而生动活泼。
在石齐的新中国画创作中,他始终坚持“笔墨第一、风格第一、趣味第一、时代性第一”的艺术原则。他以娴熟的笔墨技巧、不拘一格的艺术语言,开拓了中国画的新风格与新形态。他是一位孜孜不倦的探索者,也是一位锐意进取的变革者。至今,他也未曾停止。
忽然间,一阵清风向我们微微袭来,只觉一股清香扑面而来,不知是公园荷塘上的清风带过来的荷香,还是这些作品散发出了墨彩的幽香……
友人兴匆匆地夹着一卷画进来,入座后又立即站起,迫不及待地打开其中一张邀我们欣赏。打开一看,原来是中国当代书画大家石齐的彩墨作品《远益清》。似乎很应景,栏杆外是碧叶荡漾的荷塘,画面里写意的是荷塘一隅,一片夏日荷花争奇斗艳的景象。
在传统的中国画创作中,笔墨线条是立画之根本。清初八大山人笔下的荷花,可以说是中国文人画中最具品格的艺术形象,高度概括的线条支撑起了整个画面。而在西方绘画形式中,是以色块营造画面空间,如印象派画家莫奈笔下的睡莲,大的色块和小的色点,在画布中层层堆积,形成了光色斑斓的艺术效果。可见,中西方绘画表现各不相同。而这幅石齐的荷花图,让我们见到了石氏一贯的绘画作风,画面浓墨重彩且墨色一体,既有中国传统绘画的线条之美,也有如西方印象派之色彩造型。荷叶、荷花和莲蓬的茎秆由浓淡不一的墨线条写成并支撑了画面空间,红、黄、粉、白等线条勾色的荷花花瓣形态纷呈,花、叶、水交错交融。中景数朵荷花的精致描绘,远景荷叶的略施点缀,层次分明而开朗,大墨块的中、近景荷叶又统一了画面色调,夏日荷塘的多彩气氛跃然纸上。
在当代中国画家中,石齐可能是最不“安分守己”的画家。早在上世纪70年代初,他就以一幅《迎春》在全国美展上获奖而一举成名。回到那个时代,其不拘流俗的水墨大写意作品得到了李可染、刘海粟、黄胄等诸多前辈大师的一致称赞。李可染先生曾赞:“头一回见到你的画吃惊的好”。
至上世纪70年代末,石齐在中国画坛已经赢得了一定的声誉,如果按照他那个时候已经被大家认可的绘画路子走下去,他可以不引起人们的争议而安然作画,舒坦地享用“大家”的名头。但他并不愿意重复自己的老路,也不因此而满足,他认为:“中国画的思路太窄,形式太单一”,“感到再不能只循着传统的程式亦步亦趋地向前爬行,而必须尽快从中解脱出来。”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石齐一心思变,“不安分”地搞他的中国画变革。他感到传统的中国画模式已经阻碍了他主观感受的表达,他要加强水墨画语言的表现力,寻求手法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如他努力突破传统人物画题材中的程式化布局,克服传统文人画中色彩比较单薄的弱点,使画面有宏大感和厚重感。
在往后的几年中,石齐似乎脱离了美术圈的视野,人们看不到他如以往风格的作品,也很少参加美术圈的活动,他已关起门来,潜心研究他的中国画变革。他几乎不再画传统的中国画,每天在宣纸上把原来的画法拆散、改装,从多方面探寻适合自己的新风格,也逐渐明了了艺术的本质不在于摹拟生活的表象,而在于个性和心灵的表现。近年来,石齐的绘画艺术成绩斐然、屡出佳作,其倡导的新中国画理论和创作实践在中国画坛独领风骚,促进了中国画从传统绘制走向了现代表现。
接着,友人又打开了另外两幅作品——石齐的《孔雀图》和《与物为春》,这让我们再次领略了石齐数十年来的艺术探索成果和别具风貌的当代新中国画形式。
在中国画传统的动物题材中,动物是动物,景是景,它们是区别描绘的。如动物画在山水风景中,风景为主,动物点缀;或动物为主,风景补充画面构图。而石齐《孔雀图》有别于传统的表现方式,画面中墨块与色块的交融,相互冲突又相互点醒,景中有物,物中有景,犹如组合了色墨交响乐。除了在画面重点位置对蓝、白两只孔雀的着重描绘,在画面的其他部位,寥寥数笔就勾勒了许多孔雀的形象,使得画面内容精彩纷呈,耐人寻味。这是石齐的艺术创造,也是其新中国画艺术探索的新样式。
《与物为春》是一件风景作品,描绘了春天来到时人们的欢乐场景,画面虚实变幻、气势宏大。透过一排高耸挺拔的树丛,看到了山间行走和劳作的人们,在视觉表现上,坚固的树木与流动的人群、飘忽的云水相互关照,使得画面气息畅通而生动活泼。
在石齐的新中国画创作中,他始终坚持“笔墨第一、风格第一、趣味第一、时代性第一”的艺术原则。他以娴熟的笔墨技巧、不拘一格的艺术语言,开拓了中国画的新风格与新形态。他是一位孜孜不倦的探索者,也是一位锐意进取的变革者。至今,他也未曾停止。
忽然间,一阵清风向我们微微袭来,只觉一股清香扑面而来,不知是公园荷塘上的清风带过来的荷香,还是这些作品散发出了墨彩的幽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