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鬼情未了

来源 :上海采风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tli19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外人鬼情,不同有多处。关于“西方人墓园往往也是乐园”的话题,此前的习作中已经提到,牛津人鬼相安、生死无界的现象比比皆是。死亡的情境中外有很大差异:英国人觉得人的离世是升天,是去了鸟语花香的天堂、极乐世界。汉语里虽然有时也用“归天”来隐喻去世,但绝大多数中国人还是觉得离世是“入土”,认为人活着呆在阳界,死后去了阴间。阳界温暖、光明、充满生机,阴间则阴暗、冷湿、鬼魅横行,处处是触目惊心的惨状和夺人魂魄的尖叫。“能在世上挨,不在土里埋”,“好死不如赖活”等谚语都是这种思维的反映。所以,我们对鬼神一向敬而远之,内心深处对鬼感到十分恐怖,即便是孔子也不敢随便“语怪力乱神”。在国人心目中,人死成鬼阴阳相隔完全是两个世界。英国人则相反,生者既无优越,死者亦不恐惧。牛津人居所前后有座坟墓十分常见,完全没有我们风水学中的“凶宅”之说。墓地公园常常合一,活人卧在长椅上,死者躺在墓穴里,一动一静,一同欣赏春秋美景,一同经历寒来暑往,一同感受阳光雨露,其乐融融。
  因为死时情状的不同,人们对死者的感觉也就不一样。在牛津的阿什莫林博物馆(Ashmolean Museum)以及伦敦大英博物馆中能看到许许多多大大小小的木乃伊。我知道木乃伊即干尸,所以尚未走近心中已感到瘆人。但看到不少家长、学生和小孩围着木乃伊看得兴趣盎然,还有专门来临摹画画的,于是也不得不佯装驻足凝视,结果还真的发现木乃伊果然造型很美,不仅形象饱满、曲线柔和,而且色彩生动艳丽,就像是立体的彩色雕塑,颇有我国盛唐仕女图的视觉效果。似乎一下子明白了英国人对于死的感觉:是的,人死后可以如此体面、漂亮地存在着,死有何惧,鬼又何怖?
  可是,若将木乃伊的外包装剥开,把真正的干尸暴露于世人,感觉恐怕就完全两样了。记得在湖北三峡某景点,被导游领去看了几具千年干尸。有人直接拒绝进入,勉强走进去的个个侧目侧身。我倒是硬着头皮瞥了一眼,立马“嗖”地闭上了:尸体浸在药液里,虽说时隔千年尸体至今不腐确实神奇,但尸身还是有些干瘪发黑了,再说,那么遥远的古人,一丝不挂地躺在药液中,实在有点让人觉得瞟一眼也是犯了大不敬。而牛津人与木乃伊的亲近远不止于参观访问。入住英国房东家的第一天,我的一惊就非同小可,甚至可以说是魂飞魄散!那是个周末,房东一早带着孩子们去购物了,家里很安静,我前晚收拾行李整理房间睡得很晚。周六早上,直到阳光普照满室金辉时,才不得不醒来。懒懒地起床,懵懵地下楼,打算去底楼厨房吃点儿东西。下到一楼半,无意发现楼梯拐角处竟然立着一个和我差不多高的彩色躯体,禁不住倒抽一口冷气,立刻觉得有点恶心,连滚带爬跌跌撞撞地冲到厨房,惊魂未定中草草塞完早餐。这不是木乃伊吗?怎么放到家里来了?!磨蹭老半天未见房东一家回来,只好小偷似的乜斜着眼睛蹑手蹑脚地从木乃伊身旁闪上楼。
  当然,咱毕竟是在唯物史观教育下长大的,还不至于因此就搬家逃跑,在房间镇定片刻之后,终于鼓起勇气故作淡定地下楼对这具木乃伊进行了一番从头到脚认真仔细的研究。原来这是个纸质的木乃伊,用手上下捋一捋就可以平贴在墙上,难怪当初我看房时并未发现。这很像学校里生理课的教具。而沿着脑门前的折痕向前轻轻一拉,木乃伊就变成了立体的,该鼓该凸的地方都很逼真。木乃伊身上到处是英文标注。立体化了的木乃伊可以清楚地看到人体内部各个脏器及人体各关节间的连接。英国孩子从小就看惯了木乃伊,买一幅放在家里其实也是很自然的事情。
  英国人对木乃伊的感情或许从其对应的英文词汇里也可见一斑,词汇本身也是文化的结晶。正如我们总叫“金字塔”而不会称其为“坟墓”,我们叫“木乃伊”而从不叫它“干尸”一样,词语本身含有情感能量,和不同人的不同背景结合会产生不同性质的反应。英语中木乃伊写作“mummy”,发音同孩子口中的“妈咪”,“妈咪”是一个携带着多少温馨和柔情的音节啊!终于彻底理解英人为何愿意与死者比邻而居、朝夕相处了。在我国则不同,对死者人们只能怀揣敬畏。我们说“敬鬼神”包含了敬鬼如同敬神的意味,死者为大,在我们眼里对死者必须敬畏三分,逢年过节,净手焚香,祭祖扫墓,慎终追远,但这其中似乎没有多少亲近的成分。
  装扮成木乃伊还是牛津人所钟爱的游戏,更是我始料未及。住共富新村时,有一天晚上搞活动,组织者艾米让大家玩游戏。到最后一个节目时,她忽然拿出一大包卷筒纸,说:“我们一起来玩老妈咪”。大家分成两组分别将卷筒纸绕在一个人的身上,率先完成且绕得天衣无缝者获胜。似乎除了我,大家都明白“老妈咪”的意思,而且都很兴奋、很投入。我虽一头雾水想不出“老妈咪”跟卷筒纸有何关系,还是依样画葫芦地跟大家一起去缠绕,很快就完成了。结果另一组获胜,他们组的被绕者是个娇小的埃及女生,我们组被绕的女孩则是来自法国的高个儿姑娘,差不多有一米八零。用卷筒纸将一个人从头到脚严严实实地绕起来,岂不就是一具木乃伊!赢了的女孩高兴极了!他们还给她配上墨镜,她自己又请求在头上插上一朵红玫瑰。娇小玲珑的美女瞬间变成了木乃伊,大家都竖起剪刀手与其合照留念。大家忙得不亦乐乎,也笑得十分开心。
  其实,我们对逝去的亲人同样充满感情,但这种感情主要是借助于各种节日的祭祀活动来怀念,始终带有几分悲情与肃穆。牛津人与死者之间保持的则是快乐和轻松。那次去同事Maggie家作客。用完午餐后,Maggie夫妇说要领我们去一个神秘地方,走啊走,最后走进了一处墓园——当然也是他们的公园。Maggie邀请我们去看英国著名作家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坟墓。对死者的敬意让我们觉得多少总应该保持点儿距离。西方人则不同。和我们一同去的美国学者很喜欢阿加莎的作品,他干脆抱着墓碑将头从墓碑上伸出来和我们合影,而他自己的单人照则径直将脑袋搁在了石碑上,还将舌头伸出来,就像个恶作剧的顽皮小男生进了儿童乐园似的。
  对于生死的看法不仅影响到人的感觉,而且影响到人的思维方式。生者与死者的亲密联系造就了古埃及先进的医学水平。在制作“木乃伊”的过程中,埃及人积累了不少解剖学的知识,初步了解到人体血液循环和心脏功能的关系,以及大脑对人体的重要作用。房东家的孩子有不明白的人体知识就去扒开木乃伊看看,这是多么直观的教具啊。人鬼关系影响的不仅仅是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一般认识,也还可能影响学科的发展方向。牛津大学的医学专业十分发达,国内来牛津医学院访学的教师和医生越来越多。一种专业兴趣的培养如果从孩提时代就开始做起,那是一种自然生成的兴趣;而我们对死者的敬畏之情则不仅加深了我们对生命的敬重,或许对我国玄学和唯心哲学的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古埃及的医学成就直接与他们解剖尸体、制作“木乃伊”葬俗有关。其实英语“mummy”本源自波斯语mumiai,本义并非“妈咪”,而是“沥青”,是一种涂抹于尸体形成木乃伊的防腐香料。古埃及人笃信人死后,其灵魂仍然依附在尸体或雕像上,所以法老等贵人死后,均用香油(或药料)涂抹制成木乃伊作为永生的方法,这满足了古埃及人永恒藏尸的企盼和对死者深切的缅怀。制作木乃伊须将体内一切容易腐烂的组织取出,并快速地抽出体内的水分放入各种香料,将人的脏腑掏出,对头颅也是如此处理,将香料、防腐药物填入腔内,用亚麻布将尸体紧紧包起来,这对后来的外科手术的发展有直接的影响。我们的港澳台同胞,其殖民地历史也会影响到他们的思维,他们对于人鬼关系的认识似乎介于中庸。当埃及文物展览来到台湾时,台湾师范大学生命科学系抓住时机设计了探索性课程“当木乃伊遇到科学”。
  生生死死乃贯穿人生始末的大事,人鬼之情也是遍布世界各地的人之常情。生者对死者的不同态度是东西方文化不同生死观的直接反映。如何对待生者和死者,各国各地自有一整套民俗程序相伴。不管出于何种因由,遵守何种程式,态度认真是共同的,而正因为这种认真才使得人类越来越精彩,越来越有意思。
其他文献
现在搬到大一点的新房子去改善居住环境的好事时有所闻。不过就我们这一代人来说,都会心烦一件事,就是旧房子里的老货总是丢弃不下,再三下决心丢,下狠心丢,还是剩下不少。子女少不得埋怨,有时还弄得大家不开心。  上海话里“老货”不单是旧的用过的东西,还常常代表一定的价值,一句“喔唷,屋里厢格老货嘛!”底下的潜台词是:“值两钿”。甚或“现在吃价钿格”。比如,一只蚕豆大的猫儿眼老式嵌宝戒,望过去宝石当中一条线
期刊
目的:总结先天性主动脉窦瘤临床治疗经验,探讨手术要点.方法:对我院1997年11月~2007年12月30例先天性主动脉窦瘤手术治疗进行回顾分析.结果:1例行窦瘤切除并补片修补+室间隔缺
目的:探讨血浆凝血因子Ⅶ(coagulation factorⅦ,FⅦ)水平及其基因的多态性与回、汉族人群冠心病的关系。方法:采用候选基因及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以聚合酶链反应及限制性片
滴灌与沟畦灌相比,具有省水、增产等显著特点。为了掌握滴灌蔬菜的耗水规律以及对增产、省水等最为有利的滴灌制度,从1978年开始对黄瓜、辣椒、西红柿等大棚主要蔬菜,进行了
出版精神萎缩,文化身份模糊,文化使命淡解,这是出版文化生态环境恶化的深层表现.而出版精神、文化心态劣化,又直接导致了出版社思想力、文化力、影响力的衰减,这更是出版文化
似乎盗贴终于以侵权为定论.然而,隐藏在侵权行为的背后,却是互联网精神与知识产权保护间的冲突.
摩登女时代给女性带来的另外一些副产品也是很珍贵的,那就是自由、独立、自我尊重,不做附庸,自己就是自己.
坦诚地说,如果让我做个残疾人,我最不愿意做盲人,宁可缺胳膊断腿。为何?因为盲人看不见一切,感受不到五彩缤纷的世界。  读中学的时候,男生都淘气,有一天看见有位盲人从远处走来,我的同学姜瓜诡秘地说:我做给你们看,保证好白相。他立刻从花坛里捡了一根树枝,迎面朝着盲人走去。当他的树枝打到盲人的腿时,盲人发火了:侬哪能走路?  姜瓜先发制人:赤那,你走路不看看?我是瞎子,侬也是瞎子啊?  那盲人顿时笑了:
期刊
创意是剧本的生命,中国动漫最缺少的就是创意.创意的缺乏,思想的贫瘠,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产业最深切的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