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通过调查研究高职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尤其是用英语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能力,发现其中华传统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较差。针对这一问题,文章采用访谈法,分析并讨论了学生用英语传播中华文化能力低下的原因,主要包括学生中华传统文化意识薄弱以及在英语课堂教学中中华传统文化渗透的缺失两方面。为了提升学生的中华传统文化英语表达能力,提出了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策略。
【关键词】 中华传统文化;高职;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 H31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4102(2021)02-0036-03
在外语教育过程中,语言能力教育已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师生的需求,跨文化交际能力才是外语教育的最终目的。因为语言仅是文化这一符号系统的一部分,二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语言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应是文化教育。交际是人们赖以生存,社会赖以活动,文化赖以传承和储存的最重要机制。我国学者束定芳对外语教学中文化的重要性也有所阐述。
近年来,“一带一路”,“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给外语教育界带来天载难逢的好机遇。外语教育工作者有着扎实的外语语言功底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能够更准确、更生动、更有内涵地把中华传统文化传遍全世界,提高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增强中国人的文化自信,振兴中华。而高等职业教育是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未来的职业方向遍及各行各业的一线领域,高职生承载着跨文化交流的历史重任,他们有责任和义务用英语向全世界传播中华传统文化,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为中华民族的经济、文化发展做贡献。本文将探讨在高等职业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群体中,培养跨文化交际尤其是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能力。
一、高职学生的中华传统文化英语表达能力较差
当前的高职非英语专业学生,甚至是大学生,他们所拥有的中华传统文化知识严重缺乏,在真正的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往往力不从心,无论是英语口语表达还是书面表达都无法从更精深的角度作进一步交流,导致交际失败,严重影响文化自信。张为民、朱红梅曾对126名大学本科非英语专业学生进行了测试,研究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不能准确地用英语陈述蕴含中国特色的话题。为了调查高职非英语专业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作者根据当地学生的英语实际水平,对一所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学生共120人进行了一次有关中华传统文化英语表达的测试。测试内容主要包含食物、旅游景点、节日、信仰以及民俗,其中民俗部分是要求用英文写一段话介绍任意两种民俗。测试结果如下:在食物、旅游景点、节日、信仰、民俗五方面,答对2个以上的人数和正确率分别为:4个,3%;2个,1%;10个,8%;0個,0%;6个,5%。从这组数据,可以清楚地看出,学生的传统文化对应英语表达正确率相当低。其中,答对节日名称的人数稍多,信仰方面无一人答对。民俗部分有5%的同学答对,但也只是三言两语的简单介绍,这次测试结果反映出一个严重问题:当下高职非英语专业学生的中华传统文化的英文知识储备量严重匮乏。
本次测试结果表明:高职非英语专业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薄弱,传统文化英语表达能力较差,急需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加以培养。因为英语教师从事的并非简单的语言教学和研究,而更是研究外国的人文学科,应当具有广博的人文学科知识,有能力用英语讲述中国的故事。
二、学生中华传统文化英语表达能力差的原因分析与讨论
作者对参与本次测试的120名学生随后进行了访谈,访谈主要包含以下几个问题:1.平时对中华传统文化感兴趣吗?2.通过什么方式了解中华传统文化?3.关注传统文化的对应英语表达方式吗?4.希望通过什么方式学习传统文化的对应英语表达呢?结果显示:有15%的学生平时不经常关注中华传统文化,更没有意识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有70%的学生意识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但是没有关注过对应的英文表达,也没有意识到今后跨文化交际中需要用英语来向全世界传播中华传统文化;10%的学生意识到自己需要增强用英语这个交流工具来传承并弘扬中华文化,但由于学业成绩、学院活动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对应的英文表达;还有5%的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英语表达有兴趣,但没有找到学习的合适书籍或其他资料,英语课堂上也很少涉及这方面知识。
表1是受试学生第二个访谈问题“通过什么方式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访谈统计结果。
表1清楚地反映出:学生主要通过电视节目、网络资源、书籍这些方式了解中华传统文化,而学校课堂所占比例最少。
表2是受试学生第四个访谈问题“希望通过什么方式学习传统文化的对应英语表达?”的访谈统计结果。
表2的数据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更倾向于在学校的英语课堂上教师可以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英文表达方式,提高自己的传播中华传统文化能力。
鉴于本次访谈结果,作者分析了高职学生中华传统文化英语表达能力差的原因。
(一)学生中华传统文化意识薄弱
全球化进程迅速,人们的思想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外来文化无意识的冲击。学生对一些外来文化的执著追求降低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由于本研究的研究对象是工科高职院校,所以学院整体课程更偏向工科,承载更多中华传统文化的大学语文课程只开设一个学期,成为一种弱势文化,不足以唤起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意识。另一方面,随着网络普及,学生青睐碎片化休闲阅读与电子游戏,这种网络弊端也严重影响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关注。
(二)英语课堂教学中中华传统文化渗透的缺失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非英语专业所采用的英语教材已经从原始的重视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的训练转向跨文化交际,教材中的文章内容涉及大量英语国家的人文、历史、地理、经济、政治等方面,而至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却少之又少。这确实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更多的英语国家文化,但同时,呈现出了严重的文化不平等,这是一种单向的跨文化交流。而真正成功的跨文化交流是双向的,要了解彼此的文化内涵。这种中华传统文化的缺失必定导致跨文化交流失败,也降低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其次,课堂上教师的讲授主要局限于教材,讲解词汇、语法、句型以及载有英语国家文化的篇章,有时也讨论异国文化,比如学生们感兴趣的美国饮食文化、电影文化、圣经故事等等。学生对麦当劳、肯德基、好莱坞、耶稣基督等外来文化充满热情,并且知道英文表达,但当教师提到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时,比如孔子、孟子、紫禁城、佛教、麻婆豆腐、油条等词汇时,学生们却哑口无言。学生们的这种表现直接再现了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很少联系中国社会现实,不够重视在具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的国情下,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的传授。再者,高职非英语专业英语考试评估体系忽视了中华传统文化的考评。学期期末考试,以及针对高职类的专升本英语考试,考点集中在传统的语言知识,很少涉及跨文化交际,至于中华传统文化知识更是与各类考试不相关。因此,大部分学生为了通过期末考试,为了拿到本科学历证书,在平时的英语学习中,只专注于背单词、练语法、做阅读,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学习考试以外的传统文化。 三、英语课堂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策略
在多元文化语境下,高校教师应当是多元文化的理解者,又是本土文化的传授者。英语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英语语言能力。要提高学生中华传统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就应遵循语言教学和语言学习的规律,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有所改进创新,将中华传统文化有效融合于英语课堂,不仅促进学生英语语言的学习,而且提升学生的中华传统文化英语表达能力。
(一)教学内容的科学选择
英语课程设计应该反映学习者的生活、文化和价值观,以维护自己的民族特性,教材内容也需要体现学习者的民族文化和地方特色。基于教材,教师可以扩充一些真实化、语境化、尊重民族文化的英文材料。当下,介绍中国文化的英文教材和书籍逐渐增多,比如:《汉英中华文化图解词典》《中国文化掠影》《汉英对照唐诗三百首》等等,这些书籍有效地将中英文化结合在一起,便于教师以及学生对比两种文化的异同,掌握中华文化的英语表达方式。教师还可以选择真实的反映中华文化的英文实操材料,比如:景点介绍、广告词、产品介绍等等。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英语语言知识,还更加详细了解了中华文化,有效提升了中华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其次,在英语听说课教学中,避免盲目追求模仿英美本族人的语音语调、词汇、习语等,应提倡有中国历史文化民族特色的英语。教师不要过度强调通过收听BBC、VOA提高听力水平,应鼓励学生多观看中央9频道中国人自己讲英语的电视节目,阅读ChinaDaily,21stCentury等这些主要介绍讨论中国文化的报刊。通过科学地选择教学内容,将承载有中华传统文化的典型案例寓于英语语言学习过程中,不仅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动机更加强烈,中华传统文化传播能力也得到了有效提升。
(二)中西对比教学法运用于英语课堂教学
中西对比教学法可以广泛应用于英语课堂的听说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过程中。在听说教学中,以主题为“What have you eaten this morning?”為例。在谈论这一主题时,会涉及到中西文化差异。在西方文化中,可以这样回答:“I have eaten somebread,salad and sandwiches.”而在中华文化中,回答可以是“I have had asteamedbun(馒头),asteamedstuffedbun(包子),deep-frieddoughsticks(油条),soybeanmilk(豆浆)”。通过充分对比中西方早餐吃食的差异,学习记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早餐吃食的英文表达,学生才可以在现实生活中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跨文化交流,传播并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以文章为契机,对比中西文化。以《新实用英语》教材中“ChristmasDay”文章为例,文章介绍了西方人庆祝圣诞节的方式。教师可以向学生拓展中国传统节日,比如:春节、元宵节、腊八节等的英文阅读资料。学生不仅充分了解了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而且积累了这些节日名称、节日渊源以及各种庆祝活动的英文表达。在写作训练中,引用诗句能使文章简洁凝练,增添感染力,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以讲授“引用”这一修辞手法为例,教师可以对比“东”“西”两个方位词在中西文化中的差异。在中国人心目中,东风象征着春天、温暖之意,东风报春,正如唐代诗人李绅的《早梅桥》中的诗句“东风报春春未彻,紫萼迎风玉珠裂。”;而英国的东风则是从欧洲北部吹来的,代表着寒冷,令人不愉快。因此英国人喜欢西风,固有“西风报春”之说。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的脍炙人口的《西风颂》(OdetotheWestWind),其中一句“O,wind,if Winter comes,can Spring befarbehind?”激励处于困境中的人们奋发图强,充满信心。
四、结语
面对高职非英语专业学生欠缺的中华传统文化英语表达能力,作者分析了其原因,并提出了中华传统文化进入高职非英语专业英语教学的可行策略。英语教师要使高职非英语专业学生不仅是语言的学习者,更重要的是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传播者。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好老师应该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积极传播者。
【参考文献】
[1]束定芳.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以及外语基础阶段教学中文化导入问题[J].外语界,1996(1):23-25.
[2]郑弼权.“一带一路”战略视角下大学英语教学的中国文化转向[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2):27-31.
[3]张为民,朱红梅.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1):34-40.
[4]王宁.再谈中国文化走出去:外语学科的作用[J].中国外语,2019(2):10-12.
[5]唐姿,肖锦凤.中国传统文化在英语专业教学中的融入:以怀化学院为例[J].怀化学院学报,2016(12):120-122.
[6]吴念,肖燕.试论ESL课程设计中置入学习者母语文化的重要性[J].中国外语,2006(2):68-71.
【关键词】 中华传统文化;高职;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 H31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4102(2021)02-0036-03
在外语教育过程中,语言能力教育已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师生的需求,跨文化交际能力才是外语教育的最终目的。因为语言仅是文化这一符号系统的一部分,二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语言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应是文化教育。交际是人们赖以生存,社会赖以活动,文化赖以传承和储存的最重要机制。我国学者束定芳对外语教学中文化的重要性也有所阐述。
近年来,“一带一路”,“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给外语教育界带来天载难逢的好机遇。外语教育工作者有着扎实的外语语言功底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能够更准确、更生动、更有内涵地把中华传统文化传遍全世界,提高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增强中国人的文化自信,振兴中华。而高等职业教育是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未来的职业方向遍及各行各业的一线领域,高职生承载着跨文化交流的历史重任,他们有责任和义务用英语向全世界传播中华传统文化,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为中华民族的经济、文化发展做贡献。本文将探讨在高等职业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群体中,培养跨文化交际尤其是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能力。
一、高职学生的中华传统文化英语表达能力较差
当前的高职非英语专业学生,甚至是大学生,他们所拥有的中华传统文化知识严重缺乏,在真正的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往往力不从心,无论是英语口语表达还是书面表达都无法从更精深的角度作进一步交流,导致交际失败,严重影响文化自信。张为民、朱红梅曾对126名大学本科非英语专业学生进行了测试,研究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不能准确地用英语陈述蕴含中国特色的话题。为了调查高职非英语专业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作者根据当地学生的英语实际水平,对一所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学生共120人进行了一次有关中华传统文化英语表达的测试。测试内容主要包含食物、旅游景点、节日、信仰以及民俗,其中民俗部分是要求用英文写一段话介绍任意两种民俗。测试结果如下:在食物、旅游景点、节日、信仰、民俗五方面,答对2个以上的人数和正确率分别为:4个,3%;2个,1%;10个,8%;0個,0%;6个,5%。从这组数据,可以清楚地看出,学生的传统文化对应英语表达正确率相当低。其中,答对节日名称的人数稍多,信仰方面无一人答对。民俗部分有5%的同学答对,但也只是三言两语的简单介绍,这次测试结果反映出一个严重问题:当下高职非英语专业学生的中华传统文化的英文知识储备量严重匮乏。
本次测试结果表明:高职非英语专业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薄弱,传统文化英语表达能力较差,急需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加以培养。因为英语教师从事的并非简单的语言教学和研究,而更是研究外国的人文学科,应当具有广博的人文学科知识,有能力用英语讲述中国的故事。
二、学生中华传统文化英语表达能力差的原因分析与讨论
作者对参与本次测试的120名学生随后进行了访谈,访谈主要包含以下几个问题:1.平时对中华传统文化感兴趣吗?2.通过什么方式了解中华传统文化?3.关注传统文化的对应英语表达方式吗?4.希望通过什么方式学习传统文化的对应英语表达呢?结果显示:有15%的学生平时不经常关注中华传统文化,更没有意识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有70%的学生意识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但是没有关注过对应的英文表达,也没有意识到今后跨文化交际中需要用英语来向全世界传播中华传统文化;10%的学生意识到自己需要增强用英语这个交流工具来传承并弘扬中华文化,但由于学业成绩、学院活动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对应的英文表达;还有5%的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英语表达有兴趣,但没有找到学习的合适书籍或其他资料,英语课堂上也很少涉及这方面知识。
表1是受试学生第二个访谈问题“通过什么方式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访谈统计结果。
表1清楚地反映出:学生主要通过电视节目、网络资源、书籍这些方式了解中华传统文化,而学校课堂所占比例最少。
表2是受试学生第四个访谈问题“希望通过什么方式学习传统文化的对应英语表达?”的访谈统计结果。
表2的数据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更倾向于在学校的英语课堂上教师可以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英文表达方式,提高自己的传播中华传统文化能力。
鉴于本次访谈结果,作者分析了高职学生中华传统文化英语表达能力差的原因。
(一)学生中华传统文化意识薄弱
全球化进程迅速,人们的思想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外来文化无意识的冲击。学生对一些外来文化的执著追求降低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由于本研究的研究对象是工科高职院校,所以学院整体课程更偏向工科,承载更多中华传统文化的大学语文课程只开设一个学期,成为一种弱势文化,不足以唤起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意识。另一方面,随着网络普及,学生青睐碎片化休闲阅读与电子游戏,这种网络弊端也严重影响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关注。
(二)英语课堂教学中中华传统文化渗透的缺失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非英语专业所采用的英语教材已经从原始的重视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的训练转向跨文化交际,教材中的文章内容涉及大量英语国家的人文、历史、地理、经济、政治等方面,而至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却少之又少。这确实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更多的英语国家文化,但同时,呈现出了严重的文化不平等,这是一种单向的跨文化交流。而真正成功的跨文化交流是双向的,要了解彼此的文化内涵。这种中华传统文化的缺失必定导致跨文化交流失败,也降低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其次,课堂上教师的讲授主要局限于教材,讲解词汇、语法、句型以及载有英语国家文化的篇章,有时也讨论异国文化,比如学生们感兴趣的美国饮食文化、电影文化、圣经故事等等。学生对麦当劳、肯德基、好莱坞、耶稣基督等外来文化充满热情,并且知道英文表达,但当教师提到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时,比如孔子、孟子、紫禁城、佛教、麻婆豆腐、油条等词汇时,学生们却哑口无言。学生们的这种表现直接再现了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很少联系中国社会现实,不够重视在具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的国情下,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的传授。再者,高职非英语专业英语考试评估体系忽视了中华传统文化的考评。学期期末考试,以及针对高职类的专升本英语考试,考点集中在传统的语言知识,很少涉及跨文化交际,至于中华传统文化知识更是与各类考试不相关。因此,大部分学生为了通过期末考试,为了拿到本科学历证书,在平时的英语学习中,只专注于背单词、练语法、做阅读,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学习考试以外的传统文化。 三、英语课堂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策略
在多元文化语境下,高校教师应当是多元文化的理解者,又是本土文化的传授者。英语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英语语言能力。要提高学生中华传统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就应遵循语言教学和语言学习的规律,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有所改进创新,将中华传统文化有效融合于英语课堂,不仅促进学生英语语言的学习,而且提升学生的中华传统文化英语表达能力。
(一)教学内容的科学选择
英语课程设计应该反映学习者的生活、文化和价值观,以维护自己的民族特性,教材内容也需要体现学习者的民族文化和地方特色。基于教材,教师可以扩充一些真实化、语境化、尊重民族文化的英文材料。当下,介绍中国文化的英文教材和书籍逐渐增多,比如:《汉英中华文化图解词典》《中国文化掠影》《汉英对照唐诗三百首》等等,这些书籍有效地将中英文化结合在一起,便于教师以及学生对比两种文化的异同,掌握中华文化的英语表达方式。教师还可以选择真实的反映中华文化的英文实操材料,比如:景点介绍、广告词、产品介绍等等。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英语语言知识,还更加详细了解了中华文化,有效提升了中华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其次,在英语听说课教学中,避免盲目追求模仿英美本族人的语音语调、词汇、习语等,应提倡有中国历史文化民族特色的英语。教师不要过度强调通过收听BBC、VOA提高听力水平,应鼓励学生多观看中央9频道中国人自己讲英语的电视节目,阅读ChinaDaily,21stCentury等这些主要介绍讨论中国文化的报刊。通过科学地选择教学内容,将承载有中华传统文化的典型案例寓于英语语言学习过程中,不仅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动机更加强烈,中华传统文化传播能力也得到了有效提升。
(二)中西对比教学法运用于英语课堂教学
中西对比教学法可以广泛应用于英语课堂的听说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过程中。在听说教学中,以主题为“What have you eaten this morning?”為例。在谈论这一主题时,会涉及到中西文化差异。在西方文化中,可以这样回答:“I have eaten somebread,salad and sandwiches.”而在中华文化中,回答可以是“I have had asteamedbun(馒头),asteamedstuffedbun(包子),deep-frieddoughsticks(油条),soybeanmilk(豆浆)”。通过充分对比中西方早餐吃食的差异,学习记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早餐吃食的英文表达,学生才可以在现实生活中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跨文化交流,传播并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以文章为契机,对比中西文化。以《新实用英语》教材中“ChristmasDay”文章为例,文章介绍了西方人庆祝圣诞节的方式。教师可以向学生拓展中国传统节日,比如:春节、元宵节、腊八节等的英文阅读资料。学生不仅充分了解了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而且积累了这些节日名称、节日渊源以及各种庆祝活动的英文表达。在写作训练中,引用诗句能使文章简洁凝练,增添感染力,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以讲授“引用”这一修辞手法为例,教师可以对比“东”“西”两个方位词在中西文化中的差异。在中国人心目中,东风象征着春天、温暖之意,东风报春,正如唐代诗人李绅的《早梅桥》中的诗句“东风报春春未彻,紫萼迎风玉珠裂。”;而英国的东风则是从欧洲北部吹来的,代表着寒冷,令人不愉快。因此英国人喜欢西风,固有“西风报春”之说。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的脍炙人口的《西风颂》(OdetotheWestWind),其中一句“O,wind,if Winter comes,can Spring befarbehind?”激励处于困境中的人们奋发图强,充满信心。
四、结语
面对高职非英语专业学生欠缺的中华传统文化英语表达能力,作者分析了其原因,并提出了中华传统文化进入高职非英语专业英语教学的可行策略。英语教师要使高职非英语专业学生不仅是语言的学习者,更重要的是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传播者。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好老师应该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积极传播者。
【参考文献】
[1]束定芳.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以及外语基础阶段教学中文化导入问题[J].外语界,1996(1):23-25.
[2]郑弼权.“一带一路”战略视角下大学英语教学的中国文化转向[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2):27-31.
[3]张为民,朱红梅.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1):34-40.
[4]王宁.再谈中国文化走出去:外语学科的作用[J].中国外语,2019(2):10-12.
[5]唐姿,肖锦凤.中国传统文化在英语专业教学中的融入:以怀化学院为例[J].怀化学院学报,2016(12):120-122.
[6]吴念,肖燕.试论ESL课程设计中置入学习者母语文化的重要性[J].中国外语,2006(2):6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