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元宇宙”思维的独行侠——北京冬奥会视频记者开创式采访秘籍

来源 :中国记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hongyingyx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多剧作家都喜欢用记者这个角色打开叙事视角,甚至让记者能够对事件发展产生一定影响.的确,在奥运会这样的全球重大事件中,前方记者能够最广泛接触到涉奥的各个方面,我们是体验者,也是观察者、记录者.记者虽然不是新闻事件发生的主体,但他们就像人类身体里的酶,可以产生合成和催化的作用.
其他文献
目前,随着我国媒体融合进程的深化,融媒体报道这一报道形式也逐渐兴起并发展.在当前实践中,静态融合报道较多,常体现为不同形式的素材简单叠加式报道以及多种媒体来源的同题消息集纳式报道;而综合运用图文、图表、动漫、音视频等多种形式,实现内容产品从可读到可视、从静态到动态、从一维到多维的升级融合,满足多终端传播和多种体验需求的动态融媒体报道将成为融媒体报道的发展方向.动态融媒体报道有以下特点:数字化的表现形式并具有媒体可转换性;内容上多种媒体形式的有机“融合”,而非几种媒体形式简单“拼凑”;具有一定的交互功能,而
作为一名参与冬奥英文报道的记者,进入闭环后我就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到底什么选题才能让全球观众感兴趣并为之振奋?rn这可能是英文稿写多后的一个“通病”.尽管海外疫情肆虐,北京冬奥会仍吸引了1万多名外籍人士赴冰雪之约.看到这么一场国际体育交流的盛会,又想到它是一次让世界读懂中国的绝佳契机,更感受到那一股团结全球有识之士的力量,怎样报道好?我自然犯了愁.
期刊
“新华体”是对新华社新闻报道基本文体的一种习惯性说法,是新华社在长期新闻实践中逐渐形成、完善,并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变化的.由于新华社在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历程中所处的特殊地位,“新华体”也成为中国新闻界一种有代表性的文体,对国内媒体新闻写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期刊
目前,短视频用户数占网民总数近九成,视频产品占受众阅读观看时间超七成,微纪录片是短视频中“最重型”的子类,被视为“精英叙事与大众叙事的中间产品”.这种形态的新闻作品往往带来丰富的感官体验,有情节延续和场景纵深,有更多现场感、更强震撼力、更高真实度;同时由于时长短,故事往往紧凑凝练,核心情节有冲击力.如何利用好微纪录片这种形态,为受众提供信息更多维、体验更丰富、传播效果更好的深度报道,是身处融媒时代主流媒体转型的应有之义.
自媒体“洗稿”现象屡禁不止,不仅打击原创者的信心,消磨作品的价值,而且影响到受众的文化体验.当前我国规制“洗稿”行为的措施制定着重从法律层面进行探讨.虽然取得一些成果,但由于法律存在滞后性等原因,其防范效果仍然不尽如人意.本文基于技术的角度来分析“洗稿”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利用大数据技术防范“洗稿”的五种手段:利用大数据技术及时获取文本修改信息,利用大数据技术预测“洗稿”行为,利用区块链技术寻找“洗稿”隐蔽证据,利用大数据技术驱动策展新闻,利用大数据技术降低文字的模糊度等,希望这些手段能够为业界提供有益启
在融媒体传播环境下,推进短视频转型已成为传统主流媒体发展优选路径之一.一些传统媒体立足自身特色,纷纷打造短视频产品,进军视频领域.澎湃以新闻客户端为主体,短视频和文字新闻并行发展;新京报基于采编优势打造短视频双品牌“我们视频”和“新京号”;南方都市报打造独立短视频App“N视频”,这三种纸媒转型短视频的思路,有助于推动传统媒体加速转型,对传统媒体如何筑牢短视频移动主阵地,提供了有益的“应然”借鉴.
全国两会素来被视为了解中国的风向标、晴雨表,成为国内外观察中国发展趋势的重要窗口.通过两会报道,宣传阐释好党中央的方针政策、回应百姓关切的热点问题、凝聚起奋进新征程的强大力量,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是主流媒体肩负的重要时代责任.近两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国两会会期压缩、上会记者人数减少.
期刊
“这是一届真正的无与伦比的奥运会.”这是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对北京冬奥会的评价.从2月4日精彩纷呈的开幕式,到2月20日闭幕,北京冬奥会在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春节期间,用超越与突破、欢乐与感动为世界注入新的力量和信心.对于当前正在探索融合转型中的媒体而言,北京冬奥会的报道比拼无疑是一场阵地战,如何在常规报道基础上实现创新出彩,如何做出高质量的融媒报道,这对各媒体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回顾和总结冬奥会媒体报道的创新探索,不无裨益.本文主要以新京报冬奥会创新报道为案例,进行总结剖析,以期为媒体在重大报道中的转型融合提
举世瞩目的北京冬奥会既是全球顶尖运动员比拼的舞台,也是全球各大媒体较量的战场.这次有幸作为新华社冬奥报道团的一员,在闭环内主要负责雪上项目的英文文字报道,与老牌的西方三大通讯社(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同场竞技,感触颇深.
期刊
2分27秒,没有伴奏,44名中国山区孩子,用希腊语唱响奥林匹克会歌.rn这是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的经典一幕,这一刻,被国家体育场内26名新华社摄影记者从不同角度定格.山区孩子,用奥林匹克语言,让世界听见中国声音;新华社记者,用手中镜头,让世界看到中国故事.rn从2008到2022,经历了双奥洗礼的国家摄影队,已成长为国际奥林匹克摄影队.在国际奥林匹克影像传播舞台上,新华社摄影记者,正用中国视角向世界讲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故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