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参素对大鼠肝星状细胞氨基末端蛋白激酶信号转导的影响

来源 :中华肝脏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scy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丹参素抗肝纤维化作用的机制. 方法分离大鼠原代肝星状细胞(HSC),用0.0312、0.0625、0.1250、0.2500、0.5000、1.0000 mmol/I.不同浓度丹参素作用于HSC,四甲基偶氮唑黼法检测丹参素对HSC生长增殖的抑制作用;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法观察Ⅰ型胶原合成,酶联免疫吸附法观察Ⅰ型胶原分泌.Western blot法观察丹参索对白细胞介素-1 β(IL-1 β)刺激的HSC内氨基末端蛋白激酶(JNK)蛋白及其磷酸化表达的影响.采用随机设计的方差分析,SNK-q进行统计学处理. 结果与0 mmol/L组比较,丹参素其他浓度组明显抑制了HSC增殖,并旱剂量依赖性.丹参素(0.0625~0.2500 mmol/L)对IL-1 β引起的HSC增殖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呈剂量依赖性.0.25 mmol/L丹参素对正常培养的和经IL-1 β刺激的HSC作用24 h能下调Ⅰ型胶原的合成和分泌.IL-1 β能刺激ttSC中p-JNK的明显表达,丹参素能下凋亡IL-1 β诱导的ItSC中P-JNK的表达,但其对JNK表达水平没有明显影响. 结论丹参索可抑制正常传代培养的和经IL-1 β刺激的人鼠HSC增殖、Ⅰ型胶原合成与分泌,其机制可能与抑制JNK信号转导通路有关。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基于18F-脱氧葡萄糖(FDG) PET/CT的影像组学特征集联合临床病理危险因素建立的影像组学列线图对胃癌术后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5年8月间207例胃癌患者(男143例,女64例,年龄20~85岁)的PET/CT显像结果,分为训练组(104例)和验证组(103例);记录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和无病生存(DFS)期,筛选出PET/CT图像中有意义的纹理特征,计算影
近年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同酒精性肝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等慢性肝病的患病率正在逐渐上升.糖代谢异常是慢性肝病的常见合并症,50%~90%慢性肝病患者有糖
板料成形数值模拟的准确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回弹模拟的精度。本文就 DYNAFORM软件中单元尺寸与回弹模拟计算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得出了相应的结论。 The accuracy of numer
我院疼痛科2002年1月至2007年12月采用硬膜外注射镇痛复合液治疗腰腿痛,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300例骨质疏松症患者,男251例,女349例,年龄60~96岁,平均年龄71.3岁,经双足骨密度测定,腰椎CT示:腰椎退变,椎体有空洞形成。
患者 女,26岁,因车祸摔伤致右肘肿痛、畸形2 h入院.查体:一般情况尚可,右肘压痛剧烈,肘后Hütter三角关系紊乱,右肘屈伸及前臂旋转活动受限,虎口区、小指及大鱼际区麻木感,皮肤触、痛觉迟钝,右腕关节主动背伸乏力,各指背伸、拇指对掌及小指屈曲无力,可做主动拇、示、中指屈曲及并、分指动作,桡动脉搏动好,末梢血运良好.
骨关节炎(OA)是最常见的骨关节病,是成人慢性疼痛甚至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OA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且加重了社会负担。早期预防及早期诊断和治疗OA非常重要。SPECT/CT及18F-NaF PET/CT骨显像实现了骨代谢图像和解剖图像的融合,是早期诊断OA、指导临床治疗及疗效评价的重要方法。该文就其在OA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慢性乙型肝炎(CHB)的治疗,目前有两类抗病毒药物--核营(酸)类似物单用存在耐药问题、单药干扰素(IFN)的疗效有限.本研究回顾性探讨拉米夫定(LAM)联合IFN治疗CHB的疗效,分析其可能的作用机制。
目的 研究早期高压氧(HBO)治疗对急性颅脑外伤患者失语症的疗效.方法 将2004年1月至2007年8月在我院住院的62例急性颅脑外伤患者分为HBO治疔组和常规治疗组,常规治疗组采用临床常规治疗,HBO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实施24~48次HBO治疗,并且在治疗结束后1年内每3个月进行1次随访.在治疗前、后分别采用西方失语成套测试法(western aphasia,WAB)检测并进行CT检查,
目的 探讨钻孔引流综合高压氧(HBO)治疗外伤性硬膜下积液(TSE)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139例手术治疗的TSE患者,其中52例单纯行钻孔引流(引流组),87例在钻孔引流手术后行高压氧治疗(联合组),并观察2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引流组:总有效率80.77%,治愈率28.85%;联合组:总有效率93.10%,治愈率45.98%.对2组总有效率、治愈率分别进行X2检验,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