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深度阅读时代

来源 :北京青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ullove09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家与大众
  腾讯《大家》的上线,在集结优秀专栏作家的同时,更汇集了最有力度的优质中文内容。
  在过去十年间,人类阅读发生着革命性的改变。从纸质媒介到移动终端的转移,改变的除了阅读的载体之外,还有传承千年的阅读习惯。而微博的诞生扼杀的不仅是博客,更是人们长阅读的习惯。
  在这个碎片化信息时代,人们真的不再需要深度阅读了吗?在腾讯公司副总裁孙忠怀看来,这显然是一个伪命题。“我个人的判断是所有碎片化的快餐性消费已经过剩。微博有一个驱动力,驱动你一直刷新,离不开手机。甚至连吃饭的时候,人们也不再交谈,而是全都拿着手机”。
  尽管,在这个快速搜索自己感兴趣的关键字的过程中,人们对于千字文阅读的兴趣和能力正在消失,却无法最终消亡。正因如此,腾讯希望营造一个百家争鸣的多元化领域,唤醒人们对于他人作品的兴趣。“我们希望可以发现与聚拢尽可能多的知识分子,与这些真正具有洞察力的社会栋梁人才联手协作,借助腾讯巨大的互联网平台和用户群,向社会展现他们的作品,并通过这些作品,展现出什么是文艺,什么是美术;什么是宗教,什么是哲学”。孙忠怀希望这些真正具有生命力的作品,可以为中国互联网留下一些厚重的东西。
  对于全新上线的《大家》频道,腾讯给出了“最好的专栏管家”的定位及愿景。“与博客不同的是,《大家》的专栏作家必须由我们确认邀请”。在孙忠怀看来,集结了数十位签约作家的腾讯《大家》,犹如一位淘金者,从众多的文字间为读者甄选出最有价值的优质中文内容。
  大家文字之深度,与大众兴趣之广度,似乎是摆在孙忠怀面前的一道难题。而如何平衡两者之间的差异需求,也是腾讯《大家》的思索。
  不久前,孙忠怀关注到这样一则专栏:作者通过研究历史和文献,同时结合地理,地图、定位等专业知识,论证某些历史或小说中的某个地理位置,如今位于何方。而这个涉及交叉领域的专栏,也让孙忠怀对于《大家》的格调有了一些思索。“在如今的专栏作品中,比较无用领域的作品多一些,比如工商管理和企业经营治理等。看上去,它们有关于直接效益,但这类文章太多了。如今,可能没有专注于天文领域的作者,而涉足者的作品往往颇有价值,而这也正是社会上所缺乏的内容”。
  孙忠怀理想中的《大家》,应该涵盖社会各个领域所有最好的作家,而读者可以在这里阅读自己喜欢的作者的文字,以及他们最新的研究。“这个过程的成本非常高。但我们已经做好了心里准备”。
  


  面包与自由
  《大家》付费专栏的运作模式,或助推中文网络原创市场的全面转型。这笔投入将用于支付签约作家的稿费。
  对于一众中国作家而言,通过写博客养活自己看似远不可及,然而,这却是42万名美国作家的生存之道。《纽约时报》也用事实告诉大家,只要内容足够好,即使是习惯了“免费午餐”的读者,也会心甘情愿地进行付费阅读。此外,在苹果App Store中,自媒体作者与平台的广告分成模式也已经成熟。
  相比国外成熟的模式,中国的思想家们似乎还在现实与理想的边界上挣扎。一面为了理想无偿分享自己的文字,另一面却因为现实所迫剪裁着自己的思想。在这种思想高度和现实矮化的差异间,腾讯《大家》率先提出的付费模式无疑充满了里程碑般的意义。
  对于采用这种模式的原因,孙忠怀表示其源于腾讯对于作家们的尊重。而这种尊重不仅局限于文字层面,也延伸至作家的感受。在平台策划阶段,孙忠怀便与同事就是否开放评论功能各执己见。在他看来,无效的评论是对作者的伤害。“这是我们设计产品时所必须要慎重对待的。不久前,微信朋友圈的开放引来一些争议,随即便恢复原状态。我们不得不谨慎看待这个问题,因为《大家》这个产品是我们认真对待的。我们既要考虑到同一个圈子的人的感受,又要考虑所有人的感受,所以我们会比较慎重一些。我们希望给作者、给读者、给愿意欣赏和学习的人带来非常好的感受”。虽然孙忠怀并不否认这其中的难度,但他更有达成目标的信心。
  作为一款产品,盈利是孙忠怀不得不去面对的问题,但他坦言先做出有质量的内容才是当下的关键。这其中既有孙忠怀个人的思考,也有出于对商业的考量。“不久前,我在上教育论坛的时候,有一个调查让我很伤心。如今大学本科目录上,经济学和统计学等专业,在全国高校开设的总数高了很多,而基础理论专业却成为冷门。这代表什么呢?比如考古或者是北欧文学、哲学、基础物理、数学等看似没有直接回报的专业,在家长和孩子选择伊始便未列入考虑范围,而这是整个社会的悲哀。莫言说得非常好,如果我们有余力,我们可以去思考一些长期的东西”。孙忠怀认为这种长期的投入是必要的。即使在短期内很难取得商业上的回报,但对腾讯而言,这种投入还是存在长期价值和社会效益。“《大家》这个频道也需要作家自己去营造。你写得越好,就越有市场。越有市场,我们给予的回报就越多。而通过这样的竞争关系,我们相信会有更多优质的文字诞生”。
其他文献
假期一过各种焦头烂额。  搞艺术的中国朋友说:赴欧洲的邀请函反复递送不到,办签证的事儿眼看要黄。  搞音乐的外国朋友说:最近中国签证非常难办,快赶上俄罗斯了。几个同行已经被拒签,另几个也在着急上火——到中国第一次需要这么多文件,要么酒店预订单,要么公司邀请函,可中国的酒店很少有预订单,中国的音乐家也很少开得起公司……  中国朋友说:好啊,让老外也尝尝签证的艰辛。少来几个音乐家,就多看看电视呗。  
期刊
新劲炫ASX于2012年12月16日在全国经销商店头上市。新劲炫ASX的目标人群瞄准80后“中产新生代”,即奋斗型追求品质生活的城市新兴中产阶级。随着中国都市化的发展,80后“中产新生代”开始登上时代的舞台,成为城市的主角:他们勤奋、乐观、有上进心;他们重视家庭价值,即使加班如家常便饭,也要积极享受与家人的时光;他们也是品质生活的寻觅者,重视精神享受,追求生活的高品质。新劲炫ASX正是一款深刻洞察
期刊
不止一次,和朋友谈起某个作家、某个电影,追溯起我们知道的源头,常常会发现,最初的引介人是三毛。作为领路人,她居功甚伟。  知道张爱玲,是因为三毛。她曾写,在同时处理四本书,一张唱片的歌词,以及购买和装修新家,并要照顾住院的母亲和挚友的情形下,她“开始翻出张爱玲所有的书籍,今生第二十次、三十次阅读她”。张爱玲是谁?有了这个问号,与张爱玲有关的讯息就开始前来报到了,租书铺子里,被读得卷了边、散了架的言
期刊
人类没有像玛雅人预言的那样,在2012年12月21日黑暗降临之后就不会再迎来黎明。但是,德国 《金融时报》 和美国 《新闻周刊》 却真的没有迎来属于它们的第二天的黎明,2012年岁末,这两家纸媒先后悲情上演告别秀,一个彻底说再见,一个全面转投数字出版。  德国《金融时报》最后一期的纸质报纸,以刊登漫画和对媒体行业革命的思考向读者告别。当天的头版为暗色。该报纸的英文名“Financial Times
期刊
近日,福布斯公布了2012年时尚和艺术界30岁以下的30位闪耀明星,评委们以“创业精神、创造能力和智慧”为标准评选,他们分别是Alexander Wang(王大仁)、 Joseph Altuzarra(约瑟夫·奥图扎拉)、Olsen Twins(奥尔森姐妹 )等等。  在时尚界,我们知道大名鼎鼎的老佛爷Karl Lagerfeld、时尚大帝Giorgio Armani等等,这些大咖在时尚界非常有影
期刊
今年刚刚赢得荷赛奖年度图片的是上图《加沙葬礼》。照片反映的是两个巴勒斯坦孩子的葬礼,他们在以色列导弹袭击中身亡。照片中悲痛的家长手捧孩子的尸体,冲向镜头。照片中并没有嚎啕大哭的场景,而是用成人的愤怒(A)、悲伤(B),与儿童尸体的弱小无助(C)作出了鲜明对比,使整个画面更显无助与悲痛。要抒情,不要煽情,这是表达照片情感最好的方式。煽情太过廉价,用眼睛和内心能看到的东西,比煽情更耐看。   年度最佳
期刊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宋词的名句本来不是为“BQ红人榜”写的,但是用来描绘这样一台盛会倒也恰如其分。七年来,依托《北京青年》周刊这个优质媒体平台,“BQ红人榜”筚路蓝缕、不断升华,已经七度盛开绽放,成为每年年底中国娱乐界必不可少的一项盛事,为群星而璀璨,为万众所期待。  遥想当年,沐浴着新世纪的曙光,《北京青年报》文化部和北青网联手大
期刊
Q:《中国文脉》这本书中说,所谓中国文脉,是指中国文学几千年发展中最高的生命和审美,在多数情况下,这股潜流既不是官方主流,也不是民间主流,而且体量不大,但时断时续。多数人总会在官方主流和民间主流中寻找文脉。这种寻找是错误的?  A:不是错误,而是在等级上出现了偏差。请注意“等级”这个词,这是修治文学史和艺术史的基本标尺。我在书中用十六个字来概括目前大家经常遇到的文化困境:“文脉既隐,小丘称峰;健翅
期刊
稀世泉水献给世人的珍贵水哈达  洁白的雪山上盛开着圣洁的雪莲花,让西藏拥有了独一无二神圣的色彩。青青的草场上流淌着冰山孕育的清澈泉水,滋润着世世代代在这里生息繁衍的藏族同胞。恶劣的气候使这里远离工业文明和现代生活带来的喧嚣与污染。为地球保留了最后一片净土,使之成为人们心中的一块圣地。  当雄,拉萨市的北大门,背靠雄伟的念青唐古拉雪山,前面是一望无际碧绿的大草原,两边陡峭的花岗岩似横刀立马的武将,雄
期刊
有消息称设计师Alexis Mabille以及Maison Martin Margiela品牌被法国定制时装管理委员会授予高级定制时装称号。在此之前,这两大品牌在巴黎高级定制时装周上都是以“邀请贵宾”的名义参展。现在他们在2013年的时装周上将会首度以正式会员身份走秀。  高级定制时装的命名只授予Maison Martin Margiela(梅森·马丁·马吉拉)品牌,而非其创始人比利时设计师Mar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