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家与大众
腾讯《大家》的上线,在集结优秀专栏作家的同时,更汇集了最有力度的优质中文内容。
在过去十年间,人类阅读发生着革命性的改变。从纸质媒介到移动终端的转移,改变的除了阅读的载体之外,还有传承千年的阅读习惯。而微博的诞生扼杀的不仅是博客,更是人们长阅读的习惯。
在这个碎片化信息时代,人们真的不再需要深度阅读了吗?在腾讯公司副总裁孙忠怀看来,这显然是一个伪命题。“我个人的判断是所有碎片化的快餐性消费已经过剩。微博有一个驱动力,驱动你一直刷新,离不开手机。甚至连吃饭的时候,人们也不再交谈,而是全都拿着手机”。
尽管,在这个快速搜索自己感兴趣的关键字的过程中,人们对于千字文阅读的兴趣和能力正在消失,却无法最终消亡。正因如此,腾讯希望营造一个百家争鸣的多元化领域,唤醒人们对于他人作品的兴趣。“我们希望可以发现与聚拢尽可能多的知识分子,与这些真正具有洞察力的社会栋梁人才联手协作,借助腾讯巨大的互联网平台和用户群,向社会展现他们的作品,并通过这些作品,展现出什么是文艺,什么是美术;什么是宗教,什么是哲学”。孙忠怀希望这些真正具有生命力的作品,可以为中国互联网留下一些厚重的东西。
对于全新上线的《大家》频道,腾讯给出了“最好的专栏管家”的定位及愿景。“与博客不同的是,《大家》的专栏作家必须由我们确认邀请”。在孙忠怀看来,集结了数十位签约作家的腾讯《大家》,犹如一位淘金者,从众多的文字间为读者甄选出最有价值的优质中文内容。
大家文字之深度,与大众兴趣之广度,似乎是摆在孙忠怀面前的一道难题。而如何平衡两者之间的差异需求,也是腾讯《大家》的思索。
不久前,孙忠怀关注到这样一则专栏:作者通过研究历史和文献,同时结合地理,地图、定位等专业知识,论证某些历史或小说中的某个地理位置,如今位于何方。而这个涉及交叉领域的专栏,也让孙忠怀对于《大家》的格调有了一些思索。“在如今的专栏作品中,比较无用领域的作品多一些,比如工商管理和企业经营治理等。看上去,它们有关于直接效益,但这类文章太多了。如今,可能没有专注于天文领域的作者,而涉足者的作品往往颇有价值,而这也正是社会上所缺乏的内容”。
孙忠怀理想中的《大家》,应该涵盖社会各个领域所有最好的作家,而读者可以在这里阅读自己喜欢的作者的文字,以及他们最新的研究。“这个过程的成本非常高。但我们已经做好了心里准备”。
面包与自由
《大家》付费专栏的运作模式,或助推中文网络原创市场的全面转型。这笔投入将用于支付签约作家的稿费。
对于一众中国作家而言,通过写博客养活自己看似远不可及,然而,这却是42万名美国作家的生存之道。《纽约时报》也用事实告诉大家,只要内容足够好,即使是习惯了“免费午餐”的读者,也会心甘情愿地进行付费阅读。此外,在苹果App Store中,自媒体作者与平台的广告分成模式也已经成熟。
相比国外成熟的模式,中国的思想家们似乎还在现实与理想的边界上挣扎。一面为了理想无偿分享自己的文字,另一面却因为现实所迫剪裁着自己的思想。在这种思想高度和现实矮化的差异间,腾讯《大家》率先提出的付费模式无疑充满了里程碑般的意义。
对于采用这种模式的原因,孙忠怀表示其源于腾讯对于作家们的尊重。而这种尊重不仅局限于文字层面,也延伸至作家的感受。在平台策划阶段,孙忠怀便与同事就是否开放评论功能各执己见。在他看来,无效的评论是对作者的伤害。“这是我们设计产品时所必须要慎重对待的。不久前,微信朋友圈的开放引来一些争议,随即便恢复原状态。我们不得不谨慎看待这个问题,因为《大家》这个产品是我们认真对待的。我们既要考虑到同一个圈子的人的感受,又要考虑所有人的感受,所以我们会比较慎重一些。我们希望给作者、给读者、给愿意欣赏和学习的人带来非常好的感受”。虽然孙忠怀并不否认这其中的难度,但他更有达成目标的信心。
作为一款产品,盈利是孙忠怀不得不去面对的问题,但他坦言先做出有质量的内容才是当下的关键。这其中既有孙忠怀个人的思考,也有出于对商业的考量。“不久前,我在上教育论坛的时候,有一个调查让我很伤心。如今大学本科目录上,经济学和统计学等专业,在全国高校开设的总数高了很多,而基础理论专业却成为冷门。这代表什么呢?比如考古或者是北欧文学、哲学、基础物理、数学等看似没有直接回报的专业,在家长和孩子选择伊始便未列入考虑范围,而这是整个社会的悲哀。莫言说得非常好,如果我们有余力,我们可以去思考一些长期的东西”。孙忠怀认为这种长期的投入是必要的。即使在短期内很难取得商业上的回报,但对腾讯而言,这种投入还是存在长期价值和社会效益。“《大家》这个频道也需要作家自己去营造。你写得越好,就越有市场。越有市场,我们给予的回报就越多。而通过这样的竞争关系,我们相信会有更多优质的文字诞生”。
腾讯《大家》的上线,在集结优秀专栏作家的同时,更汇集了最有力度的优质中文内容。
在过去十年间,人类阅读发生着革命性的改变。从纸质媒介到移动终端的转移,改变的除了阅读的载体之外,还有传承千年的阅读习惯。而微博的诞生扼杀的不仅是博客,更是人们长阅读的习惯。
在这个碎片化信息时代,人们真的不再需要深度阅读了吗?在腾讯公司副总裁孙忠怀看来,这显然是一个伪命题。“我个人的判断是所有碎片化的快餐性消费已经过剩。微博有一个驱动力,驱动你一直刷新,离不开手机。甚至连吃饭的时候,人们也不再交谈,而是全都拿着手机”。
尽管,在这个快速搜索自己感兴趣的关键字的过程中,人们对于千字文阅读的兴趣和能力正在消失,却无法最终消亡。正因如此,腾讯希望营造一个百家争鸣的多元化领域,唤醒人们对于他人作品的兴趣。“我们希望可以发现与聚拢尽可能多的知识分子,与这些真正具有洞察力的社会栋梁人才联手协作,借助腾讯巨大的互联网平台和用户群,向社会展现他们的作品,并通过这些作品,展现出什么是文艺,什么是美术;什么是宗教,什么是哲学”。孙忠怀希望这些真正具有生命力的作品,可以为中国互联网留下一些厚重的东西。
对于全新上线的《大家》频道,腾讯给出了“最好的专栏管家”的定位及愿景。“与博客不同的是,《大家》的专栏作家必须由我们确认邀请”。在孙忠怀看来,集结了数十位签约作家的腾讯《大家》,犹如一位淘金者,从众多的文字间为读者甄选出最有价值的优质中文内容。
大家文字之深度,与大众兴趣之广度,似乎是摆在孙忠怀面前的一道难题。而如何平衡两者之间的差异需求,也是腾讯《大家》的思索。
不久前,孙忠怀关注到这样一则专栏:作者通过研究历史和文献,同时结合地理,地图、定位等专业知识,论证某些历史或小说中的某个地理位置,如今位于何方。而这个涉及交叉领域的专栏,也让孙忠怀对于《大家》的格调有了一些思索。“在如今的专栏作品中,比较无用领域的作品多一些,比如工商管理和企业经营治理等。看上去,它们有关于直接效益,但这类文章太多了。如今,可能没有专注于天文领域的作者,而涉足者的作品往往颇有价值,而这也正是社会上所缺乏的内容”。
孙忠怀理想中的《大家》,应该涵盖社会各个领域所有最好的作家,而读者可以在这里阅读自己喜欢的作者的文字,以及他们最新的研究。“这个过程的成本非常高。但我们已经做好了心里准备”。
面包与自由
《大家》付费专栏的运作模式,或助推中文网络原创市场的全面转型。这笔投入将用于支付签约作家的稿费。
对于一众中国作家而言,通过写博客养活自己看似远不可及,然而,这却是42万名美国作家的生存之道。《纽约时报》也用事实告诉大家,只要内容足够好,即使是习惯了“免费午餐”的读者,也会心甘情愿地进行付费阅读。此外,在苹果App Store中,自媒体作者与平台的广告分成模式也已经成熟。
相比国外成熟的模式,中国的思想家们似乎还在现实与理想的边界上挣扎。一面为了理想无偿分享自己的文字,另一面却因为现实所迫剪裁着自己的思想。在这种思想高度和现实矮化的差异间,腾讯《大家》率先提出的付费模式无疑充满了里程碑般的意义。
对于采用这种模式的原因,孙忠怀表示其源于腾讯对于作家们的尊重。而这种尊重不仅局限于文字层面,也延伸至作家的感受。在平台策划阶段,孙忠怀便与同事就是否开放评论功能各执己见。在他看来,无效的评论是对作者的伤害。“这是我们设计产品时所必须要慎重对待的。不久前,微信朋友圈的开放引来一些争议,随即便恢复原状态。我们不得不谨慎看待这个问题,因为《大家》这个产品是我们认真对待的。我们既要考虑到同一个圈子的人的感受,又要考虑所有人的感受,所以我们会比较慎重一些。我们希望给作者、给读者、给愿意欣赏和学习的人带来非常好的感受”。虽然孙忠怀并不否认这其中的难度,但他更有达成目标的信心。
作为一款产品,盈利是孙忠怀不得不去面对的问题,但他坦言先做出有质量的内容才是当下的关键。这其中既有孙忠怀个人的思考,也有出于对商业的考量。“不久前,我在上教育论坛的时候,有一个调查让我很伤心。如今大学本科目录上,经济学和统计学等专业,在全国高校开设的总数高了很多,而基础理论专业却成为冷门。这代表什么呢?比如考古或者是北欧文学、哲学、基础物理、数学等看似没有直接回报的专业,在家长和孩子选择伊始便未列入考虑范围,而这是整个社会的悲哀。莫言说得非常好,如果我们有余力,我们可以去思考一些长期的东西”。孙忠怀认为这种长期的投入是必要的。即使在短期内很难取得商业上的回报,但对腾讯而言,这种投入还是存在长期价值和社会效益。“《大家》这个频道也需要作家自己去营造。你写得越好,就越有市场。越有市场,我们给予的回报就越多。而通过这样的竞争关系,我们相信会有更多优质的文字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