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农村地理课怎样利用乡土地理结合课堂教学

来源 :教育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l251585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义务教育的地理课程安排在七八年级,学生大多来自农村,他们刚刚接触地理课程,地理基础知识十分薄弱,有的对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都分不清。而地理学科的内容却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是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地理学科同时又具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区域性,而乡土地理环境是区域性的最好体现,乡土地理又是学生最熟悉、最好奇、感受体验最深和知识储备最多的地方,也是学生有话可说,有感可发最感兴趣的地方。在农村有着非常优越和广阔的教学资源,更接近自然与生活,尤其是自然资源(农村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土壤、山地、植被、河流等)。农村地理教育应该注重感性知识的传授,更应该注重知识的趣味性,用实际生活经验的感受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习更接近学生的日常生活,所以,我们应该注意在平常多挖掘有关乡土地理的资料,结合乡土地理进行课堂教学。农村地理课怎样利用乡土地理结合课堂教学,以下谈谈我的几点做法:
  一、在课堂教学中从乡土材料导入,使学生能顺利进入学习状态
  目前,初中地理新教材的一大特色是采用案例分析编写,这种方法将地理课的综合分析和具体分析有机结合起来,有利于学习能力的培养。但是,教材往往是具有全国性的,甚至是具有世界性的,有的内容学生没有接触到,有的甚至闻所未闻,对教材内容、知识点十分的陌生。地理知识中一些抽象、复杂的原理和概念往往难于理解,造成学生学习的障碍,形成难点。而有些问题虽然就知识本身并不难,但教师感到难教,不知从何说起,不知怎样才能讲明白,这些地方往往也成为教学的难点,尽管老师在讲台上费尽心机,学生还是一片茫然,那么,怎样才能使这些问题化难为易呢?我个人认为,如果我们能从学生最熟悉的乡土地理进行课堂教学,学生对乡土地理耳濡目染,有着丰富的感性认识,教师在课堂恰当地选择家乡的地理案例,加以引导,从而拉近学生与地理课程的距离,启发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那就迎刃而解,事半功倍,教学效果更为显著。比如在学习世界语言时,课本中的“目前世界上共有2000多种语言,其中大约有30%有文字,70%没有文字”。怎样才能让学生容易和真正的了解这句话的意思?我首先请同学们用本地的、不同的方言说出一句话,并用本方言文字写出来,这样就有好多的同学是不能用本方言文字写出来,能写大多是用汉语来写的。再让同学们交流、对比哪种语言有文字,哪种没文字,最后由我来总结出本地的语言哪种有文字,哪种没文字,这样学生就非常容易理解了。又如在讲世界的聚落时,我就充分利用乡土地理来设置情境问题进行教学。农村学生来自各个自然村坡,有的村坡仅有几户人家、有的几十户、有的上百户,另外大多学生都到过农村的集镇、县城、甚至到过省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村坡有多少户人家,约有多少人口,自己的村坡大还是集镇大?然后我再小结,不管自己村坡有多少户人家,有多少人口都是一个聚落,也不管城镇和城市有多大它同样是一个聚落。
  二、结合课堂教学学习乡土地理知识,积累乡土地理信息
  农村学生虽然身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可是他并不了解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应该把教学内容与乡土地理有关的知识点结合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到乡土地理知识,使学生不断地储备乡土地理知识。从乡土地理导入新的知识点,又从新的知识返回实在的和生活中的乡土地理,学生能更容易的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比如,在学习世界气候时,我首先让学生回想几天来学校的天气情况,是否下雨,气温的高低,再让学生回顾一下,我们家乡是春节(过年)冷,还是现在冷,什么时候气温高,什么时候气温低,导入新课程,学习后我又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指出我们家乡是属于什么气候类型、气候特征。并以我们自己家乡的气候类型、气候特征作为参照,让学生更能真正地了解世界各种气候类型、气候特征。
  三、利用课外学习乡土地理知识,养成观察乡土地理习惯
  乡土材料的收集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们要善于把在生活中和活动中,发现有与地理课相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象加以比较、总结。比如:当地的气候有什么特征,属那种气候类型,农业生产以什么为主;本地区流行多少种语言,是否有文字等等。在每一个章节的教学中,我们要作好备课工作,深入钻研教材,并且思考当地哪些材料与本课内容相关,如何把乡土材料与课本内容结合起来,怎样才能达到那些教学目标等。同时要调动起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教给学生如何观察本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比如观察的顺序,由近到远,又要由远到近,由整体到部分,观察后要做比较和总结。
  结合乡土地理教学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是很高的,既要具有扎实的地理知识基础,又要具有把地理知识运用于观察乡土地理事物的能力,因而一方面地理教师要不断学习,丰富自身知识结构,提高地理野外考察能力;另一方面,学生也要求具备丰富的地理知识,具备良好的地理素质,才可能在实践考察中创造性地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有目的的布置一些课外作业,让学生对乡土地理进行观察。比如讲授气候,就可以让学生对学校或者家庭周围的气候情况做观察记录,包括温度,降水等。对一年的气温、降水总趋势可以根据自己平时的观察印象,也可以向长辈请教。那么通过一段时间的实际调查,他们对于我们当地的气候状况就会有很深刻的认识,从而可以更深刻的理解我国的气候特点。适时的教育中对学生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学生来说,就是终身受用的知识。
  四、结合乡土地理教学要适时,适度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我们既不可能把所要讲的事物和现象都搬到学生眼前,又不可能都前去观察,也不可能都靠乡土地理来解决问题。我们要具体的分析和钻研教材,要做到引用乡土地理案例要适时,适度,不能喧宾夺主,不能生搬硬套 ,不要牵强附会,这样会搞乱学生的思维和判断能力。只要我们充分利用学生所熟知的乡土地理作为引导,就能够加快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加深学生对所学地理概念的印象,让学生从对家乡环境、生活的感知中,真正走进世界。
其他文献
作为20世纪西方乃至世界范围内最有影响的思想家之一,马克斯·韦伯所进行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在比较宗教研究的视野中对缘起于西方的资本主义兴起的内在精神动力问题做了
2011年2月25日,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召开的高校社科期刊体制改革研讨会在我校举行。会议由中山大学学报承办。我校颜光美副校长致欢迎辞。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理事长武京闽、《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执行主编朱剑、《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主编吴承学、湖南大学期刊社社长王道平就贯彻中央关于全面推进出版体制改革的精神,对高校社科期刊在新形势下的发展、
以欧美国家和中、日、韩三个东方国家为例,比较分析了东西方出版研究的特色.在历史渊源上,欧美出版研究具有多学科介入的特点,中、日、韩出版研究具有绵长的源流与学术化、体
【摘 要】初中物理教学是青少年进入物理知识宝库的启蒙阶段,是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初中生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对各种新鲜事物好学、好问,富于幻想,但他们这种学习积极性往往是短暂的,遇到较为抽象的物理知识时,他们很快就失去学习积极性,甚至有放弃学习物理的想法。因此,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是摆在每个物理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的课题,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呢?下面就谈谈自己的看法。
初中历史教学评价主要是根据《标准》 ,因地制宜地制定评价的基本原则,灵活运用各种科学可行的评价方法,对历史教学过程、教学成果以及影响教学的各种因素进行定性和定量的价值判断。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既要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也要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价,同时要对影响历史教学的各种因素进行评价,以便为历史教学提供反馈信息,更好地促使历史教学目标的完成。  一、对教师的评价  对初中历史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可
随着新课程的脚步向我们走来,全国各个小学都在进行课程改革,作为基础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语文学科也成为课改的重要内容。如今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呈现的问题已经逐渐显露出传统教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家庭生活压力的加大,公民道德水平的滑坡,教育问题越来越凸显弊端:在家庭教育中,教育的主体,教育的方法,教育的情感,教育的环境都存在着很严重的问题。未来社
【摘要】学生的课后作业是不可轻视的, 知识的巩固、技能的提升、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等都离不开学生的课外作业。本文认为, 在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物理作业设计, 应做到: 要求物理作业前必先复习, 作业模式创新和多样, 使学生成绩实现质的飞跃。    学生的课后作业是不可轻视的, 知识的巩固、技能的提升、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等都离不开学生的课外作业,初中学生功课繁多, 学生每天应付各科作业就熬到深夜。物理
【摘 要】在英语学习者中,很大一部分是来自非英语地区。这些地区的母语文化对英语教学产生迁移影响,与此同时,英语教学又对其母语文化潜移默化。二者相互作用,我们要正确认识并因势利导,才能实现文化发展与语言教学的双赢。  【关键词】英语 教学 母语 文化  在学习英语人群中,相当一部分来自非英语国家。这些地区的语言文化在他们的学习学习过程中,展示了持续且强大的影响力。研究母语文化与英语教学的
4世界最早的电子出版物<化学题录>和早期的电子期刊<化学文摘>在1907年创刊时一年刊发文章7994篇,1960年一年刊发的文章已达104484篇.在50年代末发表的大量化学论文往往要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