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跨学科教学已成为当今时代席卷全球的无论是在教育、科技,还是艺术中的一种重要学习形式。当今的美术教育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求他们具有创造性,主张从我们生活中观察的事物来诠释艺术的美,创造出一个活动主题,并围绕它来用一种综合的方式进行学习。通过海洋装置作品案例,阐述跨学科教学在现在美术教育当中的应用。
关键词:跨学科;主题;环境;社区
美术教育中的跨学科教学是涵盖多个领域、并以不同的认知方式进行全面、综合、系统地学习,坚持历史和多元文化的观点,通过研究多种学科之间的相互影响,让学生以不同的学科探讨培养其思考问题的能力。
一、跨学科教学对当今美术教学的影响
萌芽于上世纪20年代的美国研究型大学的跨学科学习,在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与传播后,如今已成为席卷全球的教育、科技与文化思潮。通过跨学科学习,使学生学会比较不同的学科之间的相互穿插关系,以及学会综合地学习并使用对比的方法阐明一个或一系列问题。跨学科教学在艺术课堂上可以给那些对其他学科不是很感兴趣的同学带来趣味和成功,甚至使不自信的同学在合作中产生自信,让那些原本就感兴趣的同学取得更大的成果。它不仅符合学生的个性心理发展,而且对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学生对跨学科的讲授表现出来的专注程度要远高于对单纯的美术知识讲授。
二、跨学科教学课程的实践
(一)跨学科基础——主题的确立
运用主题作为教与学事物的核心,主题能够给学生一个知识的框架,它能够帮助学生从纷繁的、看似没有关联的信息和研究板块找到价值和切入点,从而找到其内在联系和意义。一个主题就是一个框架,它使内容、方法和题材相结合在一项学科或跨学科中,将绘画与其他学科的广泛兼容而体现出个性化状态,必然为人们带来诸多话题。
(二)跨学科教学具体案例
我将运用环境问题作为一个主题,何通过我们所观察到的世间万物来对学生进行跨学科的美术教育。
笔者某次去海南省海口市桂林洋海滩(图1)时的调查发现,刚踏入沙滩就看到了这一幕,便把它拍摄了下来——垃圾肆意、海水污染、植被破坏。
生态的一些现象或污染,最能够引起学生的关注,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利用生态作为主题创作美术作品,更要拉近学生与生态之间的距离。接下来就要探索和研究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特征和美术学科教学特点的多种学习方法,并用于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帮助他们学会学习、高效学习,使其有效地掌握基本的美术知识与专业技能,发展美术欣赏力、视知觉能力和主观表现能力及其对美术综合运用的能力。
1.学生互动-方案制定-主题开发
学生根据自己目前所积累的生活经验,讨论列出尽可能想得到的、尽可能多的关于生态的问题,并罗列出来,然后共同协商并确定一个主题。在进行装置作品前,前期投入得越多,收获得也就越多,可以以个人,也可以以小组进行创作装置作品的设计。
2.研究方法和策略
在海滩上,最容易获得的就是垃圾、沙子、石头、贝壳、海水、海草等。把这些收集在一起,继而进行美术创作。让学生利用收集的材料创作一件他们的装置作品,不仅培养了他们的创作、动手及思考的能力,其中对收集来的资源以及结合目前社会文化的开发和利用,有助于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生活。在观察作品时,要从全世界的角度来审视作品的形式和意义。利用收集来的沙子,作为一个题材,把沙子作为物质的一个方面来研究,这样,更有助于学生对作品的阐释,而其研究的方法和策略也应是多种多样的。
(1)从化学的角度
沙子是由微小的岩石和矿物组成的,不同地区的沙子组成成分各不相同,在海南温带季风气候的沙滩中,其沙子的化学成分主要是二氧化硅。
(2)从生物的角度
沙子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用途很广泛,它除了用于我们最熟悉的建筑以外,还可以用于制造玻璃,因为它的材料中含有硅元素,能起到清洁的作用,还是烹饪的一种材料。除此之外,滑沙项目也是当今世界很受追捧的一项运动项目,等等,可见沙子的用途很广泛。
(3)从物理的角度
沙子的物理性是白色固体,不溶于水。
(4)研究方法
以沙子为主题的研究方法可以通过很多途径获得,如过阅读书籍、直接观察、摄影作品、绘画作品、艺术装置、喷漆作品等,还可以从沙子的起源研究。
(5)沙子对艺术的价值
沙子的艺术可以从很多方面来讲,沙画——一种用沙子作画的艺术形式,现在被广泛应用于美术教学中。此外,沙雕、烤沙艺术等都是用沙子来制作完成的。
这些研究都属于跨学科的,同时也应用了多种策略,但又因为对主题的意义的挖掘这一目的而被整合为一个整体。把对制作手工艺术品的审视作为教育和研究的中心,由这一点开始,比让学生孤立于他们自己的社会群体中使他们更有可能探索广泛的文化和跨文化的领域。案例表明了所构建的跨学科下的主题性教育模式是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在北美的一些国家中,学校里的美术课几乎涵盖了所有学科,没有一门功课是不需要画画的,这是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同时训练,学生的创造力完全被发挥出来了,这种跨学科教学的学习方法在美国很是流行,在中国地区,也可以用之。在构建学生自己的美术作品时,要形成他们自己独特的特点,发掘学生独特的创作方向。学生可以做一份研究笔记,在学习和生活中把看到的、触摸到的,不管涉及到什么领域,都记录在一本属于自己的速写本上,并不断地完善,不断地发掘并开拓主题。
(三)主题的表现形式
不只是创作一件装置作品,在我们的生活中,艺术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在确定一个主题之后,还可以通过不同的艺术方式表现出来,可以在做出的研究笔记上,探讨环境与人的关系,发展多文化风情。在基于海洋的装置作品之上,引导学生就环境问题的解决进行讨论,通过观看作品、视频、影像、广告等途径,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尤其是当学生们在审视世界范围的艺术品背景下进行艺术创作时,他们的解决方式很可能是一种反映全球性感受力的个人综合作品。 图2为青岛地铁三号线车厢。其绘制了3D彩绘车厢系列,以海洋为主题,不仅突显出了青岛城市的特色,还唤起了人们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艺术涂鸦的方式也是改善地区环境的重要手段之一,是直接的能与我们触摸到并可以让看到的每一个人感受到的一种改善生态环境的艺术方式,我们不仅可以在墙面上涂鸦,还可以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垃圾桶上涂鸦,可以绘成一些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垃圾桶艺术创作,同时也可以自己设计图案,鼓励学生组织小组到某一个社区里,共同参与,以小组合作的方式绘制。在走进社区的过程中,学生无形中就亲近了自然,通过观察,进而对自然获得更直观的感悟。美术作品适应学生的生活环境,有利于其发展需要,能够引起学生和老师的兴趣。同时,作品置于社区环境中,不仅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加强了学生的交际能力,发展做出重要判断的能力,带动社区人意识到人与环境的关系,发展其对艺术和人文学科知识的理解力和感受性。在相关的艺术实践中,我们囊括了在当代艺术中使用的工具和媒介,包括社会参与与艺术、社区参与与艺术、协作艺术、应用艺术。这样的实践能帮助研究者鉴别、分析和展示个人、团体和社区之间的社会关系。视觉媒体带来的敏感且艺术的新维度让生命中处于认知和感觉领域具有争议性的隐藏部分变得透明化,且通过艺术的创作过程使其发声。
艺术可以相互作用,来自并反映社区问题;通过这种交互作用,并共同关注社区问题,人们能够看到艺术是和日常生活整合在一起的重要部分。美术课程被公认为是对创造力的培养最具成效的课程之一,正如教科文组织所撰写的《学会生存》一书所指出的:“在创造艺术形式和美的感觉的过程中我们获得了美感经验。这种美感经验和科学经验是我们感知这个万古长青的世界的两条道路。如同清晰思考的能力一样,一个人的想象力也必须得到发展,因为想象力既是艺术创造的源泉,也是科学发明的源泉。”
参考文献:
[1]编委会编.大数据时代的创意美术教育——第五届华人美术教育大会论文集(上册)[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2][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汤姆·安德森.为生活而艺术[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9.
[4]周春花.跨界与融通——基于议题式美术教育研究[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5.
[5]阿瑟·艾夫兰.西方艺术教育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7]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增长率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作者单位:
海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关键词:跨学科;主题;环境;社区
美术教育中的跨学科教学是涵盖多个领域、并以不同的认知方式进行全面、综合、系统地学习,坚持历史和多元文化的观点,通过研究多种学科之间的相互影响,让学生以不同的学科探讨培养其思考问题的能力。
一、跨学科教学对当今美术教学的影响
萌芽于上世纪20年代的美国研究型大学的跨学科学习,在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与传播后,如今已成为席卷全球的教育、科技与文化思潮。通过跨学科学习,使学生学会比较不同的学科之间的相互穿插关系,以及学会综合地学习并使用对比的方法阐明一个或一系列问题。跨学科教学在艺术课堂上可以给那些对其他学科不是很感兴趣的同学带来趣味和成功,甚至使不自信的同学在合作中产生自信,让那些原本就感兴趣的同学取得更大的成果。它不仅符合学生的个性心理发展,而且对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学生对跨学科的讲授表现出来的专注程度要远高于对单纯的美术知识讲授。
二、跨学科教学课程的实践
(一)跨学科基础——主题的确立
运用主题作为教与学事物的核心,主题能够给学生一个知识的框架,它能够帮助学生从纷繁的、看似没有关联的信息和研究板块找到价值和切入点,从而找到其内在联系和意义。一个主题就是一个框架,它使内容、方法和题材相结合在一项学科或跨学科中,将绘画与其他学科的广泛兼容而体现出个性化状态,必然为人们带来诸多话题。
(二)跨学科教学具体案例
我将运用环境问题作为一个主题,何通过我们所观察到的世间万物来对学生进行跨学科的美术教育。
笔者某次去海南省海口市桂林洋海滩(图1)时的调查发现,刚踏入沙滩就看到了这一幕,便把它拍摄了下来——垃圾肆意、海水污染、植被破坏。
生态的一些现象或污染,最能够引起学生的关注,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利用生态作为主题创作美术作品,更要拉近学生与生态之间的距离。接下来就要探索和研究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特征和美术学科教学特点的多种学习方法,并用于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帮助他们学会学习、高效学习,使其有效地掌握基本的美术知识与专业技能,发展美术欣赏力、视知觉能力和主观表现能力及其对美术综合运用的能力。
1.学生互动-方案制定-主题开发
学生根据自己目前所积累的生活经验,讨论列出尽可能想得到的、尽可能多的关于生态的问题,并罗列出来,然后共同协商并确定一个主题。在进行装置作品前,前期投入得越多,收获得也就越多,可以以个人,也可以以小组进行创作装置作品的设计。
2.研究方法和策略
在海滩上,最容易获得的就是垃圾、沙子、石头、贝壳、海水、海草等。把这些收集在一起,继而进行美术创作。让学生利用收集的材料创作一件他们的装置作品,不仅培养了他们的创作、动手及思考的能力,其中对收集来的资源以及结合目前社会文化的开发和利用,有助于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生活。在观察作品时,要从全世界的角度来审视作品的形式和意义。利用收集来的沙子,作为一个题材,把沙子作为物质的一个方面来研究,这样,更有助于学生对作品的阐释,而其研究的方法和策略也应是多种多样的。
(1)从化学的角度
沙子是由微小的岩石和矿物组成的,不同地区的沙子组成成分各不相同,在海南温带季风气候的沙滩中,其沙子的化学成分主要是二氧化硅。
(2)从生物的角度
沙子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用途很广泛,它除了用于我们最熟悉的建筑以外,还可以用于制造玻璃,因为它的材料中含有硅元素,能起到清洁的作用,还是烹饪的一种材料。除此之外,滑沙项目也是当今世界很受追捧的一项运动项目,等等,可见沙子的用途很广泛。
(3)从物理的角度
沙子的物理性是白色固体,不溶于水。
(4)研究方法
以沙子为主题的研究方法可以通过很多途径获得,如过阅读书籍、直接观察、摄影作品、绘画作品、艺术装置、喷漆作品等,还可以从沙子的起源研究。
(5)沙子对艺术的价值
沙子的艺术可以从很多方面来讲,沙画——一种用沙子作画的艺术形式,现在被广泛应用于美术教学中。此外,沙雕、烤沙艺术等都是用沙子来制作完成的。
这些研究都属于跨学科的,同时也应用了多种策略,但又因为对主题的意义的挖掘这一目的而被整合为一个整体。把对制作手工艺术品的审视作为教育和研究的中心,由这一点开始,比让学生孤立于他们自己的社会群体中使他们更有可能探索广泛的文化和跨文化的领域。案例表明了所构建的跨学科下的主题性教育模式是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在北美的一些国家中,学校里的美术课几乎涵盖了所有学科,没有一门功课是不需要画画的,这是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同时训练,学生的创造力完全被发挥出来了,这种跨学科教学的学习方法在美国很是流行,在中国地区,也可以用之。在构建学生自己的美术作品时,要形成他们自己独特的特点,发掘学生独特的创作方向。学生可以做一份研究笔记,在学习和生活中把看到的、触摸到的,不管涉及到什么领域,都记录在一本属于自己的速写本上,并不断地完善,不断地发掘并开拓主题。
(三)主题的表现形式
不只是创作一件装置作品,在我们的生活中,艺术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在确定一个主题之后,还可以通过不同的艺术方式表现出来,可以在做出的研究笔记上,探讨环境与人的关系,发展多文化风情。在基于海洋的装置作品之上,引导学生就环境问题的解决进行讨论,通过观看作品、视频、影像、广告等途径,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尤其是当学生们在审视世界范围的艺术品背景下进行艺术创作时,他们的解决方式很可能是一种反映全球性感受力的个人综合作品。 图2为青岛地铁三号线车厢。其绘制了3D彩绘车厢系列,以海洋为主题,不仅突显出了青岛城市的特色,还唤起了人们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艺术涂鸦的方式也是改善地区环境的重要手段之一,是直接的能与我们触摸到并可以让看到的每一个人感受到的一种改善生态环境的艺术方式,我们不仅可以在墙面上涂鸦,还可以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垃圾桶上涂鸦,可以绘成一些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垃圾桶艺术创作,同时也可以自己设计图案,鼓励学生组织小组到某一个社区里,共同参与,以小组合作的方式绘制。在走进社区的过程中,学生无形中就亲近了自然,通过观察,进而对自然获得更直观的感悟。美术作品适应学生的生活环境,有利于其发展需要,能够引起学生和老师的兴趣。同时,作品置于社区环境中,不仅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加强了学生的交际能力,发展做出重要判断的能力,带动社区人意识到人与环境的关系,发展其对艺术和人文学科知识的理解力和感受性。在相关的艺术实践中,我们囊括了在当代艺术中使用的工具和媒介,包括社会参与与艺术、社区参与与艺术、协作艺术、应用艺术。这样的实践能帮助研究者鉴别、分析和展示个人、团体和社区之间的社会关系。视觉媒体带来的敏感且艺术的新维度让生命中处于认知和感觉领域具有争议性的隐藏部分变得透明化,且通过艺术的创作过程使其发声。
艺术可以相互作用,来自并反映社区问题;通过这种交互作用,并共同关注社区问题,人们能够看到艺术是和日常生活整合在一起的重要部分。美术课程被公认为是对创造力的培养最具成效的课程之一,正如教科文组织所撰写的《学会生存》一书所指出的:“在创造艺术形式和美的感觉的过程中我们获得了美感经验。这种美感经验和科学经验是我们感知这个万古长青的世界的两条道路。如同清晰思考的能力一样,一个人的想象力也必须得到发展,因为想象力既是艺术创造的源泉,也是科学发明的源泉。”
参考文献:
[1]编委会编.大数据时代的创意美术教育——第五届华人美术教育大会论文集(上册)[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2][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汤姆·安德森.为生活而艺术[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9.
[4]周春花.跨界与融通——基于议题式美术教育研究[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5.
[5]阿瑟·艾夫兰.西方艺术教育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7]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增长率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作者单位:
海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