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应返璞归真

来源 :中国人民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me19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真”,即语文教学的本质。小学语文教学如何返璞归真,我们还是应该批判地继承。我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们对语文教学的本质做了哪些有益的探索呢?
  
  首先,重视通过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
  
  古代的语文教育特别注重通过诵读来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古人在这方面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已经做为格言流传到今天。如“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等,讲的都是诵读对于理解和感受语言所起的重要作用。诚然,强迫学生诵读记忆有其不合理的因素,但是李白假如没有做到“五岁观六甲,十岁观百家”,他也不可能在盛唐诗坛上独放异彩,名垂史册。事实证明,视听两种感觉器官的相互协调是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况且课堂上教师无休止的分析也未必使每个学生都听得懂,因为还有一个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的问题,那么在这种情况下给学生一些诵读的时间,让学生在诵读中印证教师的讲解,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学生则会自觉规范自己的口语和书面语,表达能力不就提高了吗?
  
  其次,重视模仿,强调创新
  
  《朱子语类》上说:“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盖学之即久,自然纯熟”。可贵的是,古人不但重视模仿,而且还强调在模仿的基础上创新。清代学者唐彪在评论韩愈和欧阳修时说:“韩师孟,今读韩文,不见其为孟也;欧学韩,今读欧文,不觉其为韩也;若拘以模仿,如邯郸之学步,里人之效颦,所谓师其神,不见其貌,此最为文之真诀”。由此可以推测,古代的语文教学重视让学生通过模仿提高写作能力,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我们今天的作文教学提倡让学生写真话,写心里话,这是天经地义的。但是学生能写出真心话,并不等于会写文章。写文章还要讲究章法、技巧,这就需要引导学生模仿好文章在结构、表现手法等方面的优点。叶圣陶先生对此早有过精辟的论述,他说:“课文就是例子。”因此,模仿是沟通阅读和写作的一道桥梁。事实上,许多老师也这样做了,但是他们只知道让学生机械地模仿课文,没有做到古人所说的“师其神,不见其貌”,缺乏创新精神。古人在这方面的宝贵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再次,注重文道统一,提倡文以载道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认为“不学诗,无以言”,又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草木鸟兽之名”。孔子在这里讲的虽然是诗歌的教化作用,但也可以推测,古代的语文教育是把“文”和“道”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当然这里所讲的“道”,有其封建性的糟粕,需要剔除,但“文道统一”的确是语文教学应该遵循的一条重要原则。
  我们所提倡的“文道统一”,就是兼顾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把语文知识教学和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有机地融为一体。可惜的是,有的老师在语文教学中,重“文”不重道,只传授知识,不重视育人,或者人为地把文和道割裂开来,将语文课上成了“思想品德教育课”,或者在语文课上加一个长长的思想教育的尾巴,搞穿靴戴帽式的对号入座,这些做法都有悖于“文道统一”这一教学原则。
  
  最后,运用启发式,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
  
  《论语》上有一篇非常著名的文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老夫子循循善诱,弟子们畅所欲言。可见,启发式教学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滥觞,孔子是启发式教学的开山鼻祖。
  “启发”一词含有打开之意,即通过教师的“启”去打开学生堵塞的思路,让其在积极的思维状态中,自觉地获取知识。复杂的知识,学生理解起来可能比较困难,需要教师引路搭桥。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动思维机器,困难就会迎刃而解。因此,启发的根本目的在于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不等同于如今课堂上无休止的提问。
  (作者联通:336300江西省宜丰县新昌一小)
其他文献
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全方位的,它要以心理教育为主导,同时辅以心理评估,心理辅导和咨询。具体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注意发挥各学科的心理教育功能    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在各学科中融合渗透,不仅落实了心理教育在全面发展中的地位,也是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保证。学校通过课时的落实,教师的
期刊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素质教育逐渐深入,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创新灵活的教学方式以及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已经悄悄走入了课堂,这给课堂注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但在部分教师的课堂上,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赶时髦、走形式、急功近利的现象,值得我们思考。     误区一: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数学课程标准》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目的是帮助学生树立主体意识,进行个性化的独立思考和学习探
期刊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我们当教师的责任就是通过各种途径,开启少年儿童想象创新的大门,让他们潜在的智慧因素活跃起来,壮大起来,并使其不断迸发出耀眼的火花。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意义重大、大有可为。    一.营造创新氛围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必须要有良好的氛围环境。为此,教师应采取生活再现、表演展示、实物演示、音乐渲染等手段。并用充满
期刊
我们平时教学强调的仅仅是语文分析能力、语法逻辑能力、综合判断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往往忽视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忽视在读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己去感悟。表现在语文教学中即是重理解轻积累,重分析研究轻语文实践;追求讲深讲透,忽视自悟自得——语感的培养。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必须把培养学生的语感放在重要位置。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呢?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最基本的言语能力表现为语感。语感就是对言语的直觉
期刊
现在多数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存在教师讲得过多,越到高年级,学生说话的机会越少,到了毕业班,只能是教师“满堂灌”等现实问题。课堂里,教师讲,学生听,把课堂教学的“双边活动”变成了“单相活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难调动起来。  我认为数学课的教学方法除了采用电化教学、直观教学及实验动手等手段外,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说的训练,通过说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优化课堂气氛,培养思维能力,提高教学效果,有计划地对学生
期刊
一、动、静交替,讲、练结合,优化课堂教学    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在教学中,通过动、静交替,讲、练结合,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于学习,使学生的大脑始终保持兴奋状态,这样,有利于课堂教学的优化。  例如,在学习“分数的意义”这一内容时,可先让学生把一张正方形的纸对折,平均分成2份、4份、8份;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4份;把一个圆平均分成3份、6份;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5份、10份;……在操
期刊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之一就是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当然,一个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并非一日之功,有赖于长期的培养和教育。  首先以学生为主体,加强创新心理素质的培养。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总以满堂灌的方法对课文重点进行教育。此法实际上抹杀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只是人云亦云,培养不了创新精神。所以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结合有利于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的内容,组
期刊
一.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数学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认知兴趣。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可以这样设计:请学生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并仔细听老师要求,然后做。如果有4(2)个月饼,平均分给小明和小红,请用手指个数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学生很快伸出2(1)一个手指。教师接着说现在有一块月饼,要平均分给小明和小红,请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这时许多同学都难住了,有的同学伸出弯着的一个
期刊
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指出: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 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他又强调说:“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江泽民同志的讲话,对我们在教学工作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教学应如何依据学科特点,找出创新教育突破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我认为应该注意下面几个问题
期刊
教学的价值是育人成才,而学习的价值在于应用和创新。在教学中,部分学生认为学的书本知识无用,对于这种阻碍学习积极性的想法,我没有用大道理去说教,而是用数学方法解决两个实例,以此来说明知识学习的重要性。  例1:某超市的某种毛笔售价是25元一支,书法练习本5元一本,超市为促销,制定了两种促售优费办法:  ①每买一支毛笔送练习本一本;  ②按消费总额的九折优费。  我校想为书法兴趣小组买毛笔10支,书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