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种催青技术管理措施

来源 :现代农业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shaowei2009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结合笔者工作实践,从前期准备、催青环境控制、关键胚胎管理及催青后管理等4个方面提出了蚕种催青技术,以供参考。
  关键词 蚕种;催青技术;管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 S882.3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3-0283-01
  催青又名暖种,即把已经活化的蚕卵保护在合理的环境条件下,使胚胎顺利地向着生产所需的方向发育,直至孵化。由于蚕卵在孵化前1 d卵色变青,因此称为催青。催青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是养蚕生产中的一项关键环节。该工作可直接影响到蚕茧的质量,若没有做好,易造成孵化率不高、整齐度不够、长势差、对病害等抵抗能力弱等[1-2]。笔者经过多年的催青经验积累,认为催青工作虽然涉及到的技术较为复杂,环节较多,但主要包括以下4个方面的工作。
  1 前期准备
  1.1 检查设备
  首先,彻底地整理蚕种催青要用到的设备或工具,对催青室和催青用具必须在充分洗刷的基础上严格进行消毒。其次,对一些蚕种催青需要的加温、换气等设备进行认真检查或修理,以保障其在催青过程中的运行稳定。若经济条件许可,还可以购置一些先进的装备,以实现催青过程的自动化。
  1.2 人员安排
  在开始催青工作之前,应筛选有高度责任心、催青技术过硬、经验丰富的人员组成领导小组;在上岗前做好培训工作,保证每位成员对催青的各个环节均能熟练掌握;建立相关的保障制度、催青标准等,确保催青工作顺利开展。
  1.3 时机把握
  催青的时间要结合桑叶的长势及当地的气候综合控制,若过早,则桑叶熟度不够,营养价值不高,不利于蚕的健壮发育,加上采叶时间提前,也会降低桑树的产量及桑叶的品质;若过晚,则桑叶过熟,降低蚕生长速度,不利于其产量的提高,且会对当年夏秋季节以及第2年桑树的产量造成不利影响。一般适宜的催青标准:早生桑长出的叶片数为4~6片,晚生桑长出的叶片数为3~4片。
  2 催青环境控制
  2.1 温度调节
  催青的过程中,蚕卵最为敏感的环境因素即为温度条件,丙1胚胎最适宜的发育温度为15 ℃,而丙2胚胎则最适的发育温度为20 ℃。因此,春期蚕种出库后,宜先在15 ℃的温度中保护2~3 d,保护到全部胚胎进入丙2(即起点胚胎)时开始催青,使以后的胚胎发育齐一。在胚胎发育前期(丙2至戊2)用22.0~22.5 ℃,后期(戊3至己5)用25.5 ℃。若过早转入高温,影响后期胚胎发育不齐,过迟转入高温影响化性,因此戊3胚胎以后,温度不可低于25 ℃,否则不能有效改变化性。
  2.2 湿度调控
  催青过程中的湿度环境对蚕卵的孵化和蚕的强健度也有较大的影响,因此要在催青室内及时进行补湿,特别是对于催青的后期,应保证湿度处于适宜的范围。一般在戊3胚胎前为75%,戊3后为80%~85%。补湿的方式有很多种,目前使用较多的方式为超声波自动补湿器补湿,可使环境中的湿度条件处于适宜水平。进入温度较高的夏秋季节后,要在降温的同时,采取自动与人工补湿相结合的方式,以达到控制催青湿度、提高发育整齐度的目的。对胚胎的发育不够整齐、发育速度过慢的情况,可将室内的湿度适当提高,以使其发育一致。
  2.3 光线控制
  催青中的光线对蚁蚕孵化齐一影响很大,蚕卵胚胎因光线明暗而发育速度不同。从催青开始到点青期之前明比暗胚胎发育快;点青后,则暗比明发育快;到最后的孵化阶段,黑暗对孵化有抑制作用。利用这一特性,当具有约30%点青时进行遮光黑暗保护,到收蚁当天早晨进行感光,可使蚁蚕孵化齐一。若控制昼夜均有光线或者均没有光线,则孵化的程度不齐,可延长孵化的整体时间,因此光线的控制规律宜控制为昼明夜暗。在对蚕种或温湿度条件进行检查时,可用红色灯泡,发种时宜采用红灯照明,运输途中也要遮光。
  2.4 通风换气
  随着蚕卵的孵化,催青室内二氧化碳的浓度逐渐增加,当达到0.5%以上时,会降低蚕卵的发育速度,造成孵化整齐度不够、孵化效果差、蚁体体制弱等问题。因此,要及时进行通风换气,保证室内空气新鲜,为卵的正常孵化创造条件。若室内和外界存在较大的温差时,可适当地缩短换气的时间,或先将室内的温度适当升高后再换气[3-4]。
  3 关键胚胎管理
  3.1 起点胚子调节
  起点胚子的整齐度,直接对后期胚子的发育等造成影响。在温度超过20 ℃的环境下,丙2胚子发育的速度很快,在温度处于15 ℃的环境下,其发育的速度逐渐变缓;在丙2胚子之前的阶段则正好与之相反。若胚子不能整齐发育,则不宜立即升温,要保证大部分的蚕种胚子进入丙2期,再适当地提高温度至20 ℃左右。一般起点胚子发育稍偏老的阶段再适当地提高温度,利于后期胚子的发育。
  3.2 戊3胚子掌握
  根据戊3胚子的情况,对发种日期进行初步推算,由此可知戊3胚子是胚子发育过程中的重要阶段之一。为了正确把握胚子进入戊3阶段的时间,当进入戊2阶段后一般每天需要解剖2次,分别在8:00和16:00;结合催青标准,及时对湿度及温度等条件进行控制,保证每日感光时间达到18 h。解剖过程中若戊3胚子发育整齐度不一致,则要适当将温度提高至25 ℃进行催青,保证胚子的发育一致。
  3.3 己4胚子观察
  结合己4胚子的发育进度,可以对发种的时间进行确定。蚕种的催青若温度条件适宜,则只需5 d的时间即可见点齐。在进入己4时期,在前期每天解剖2次的基础上,每天下午增加1次解剖。适当地调节光线,可以有效地抑制或促近胚子的孵化情况。一般蚕种在见点后,主要的管理工作即为控制好环境中的湿度。
  4 催青后管理
  4.1 发种准备
  蚕种分发到各养蚕户涉及到较多的环节,有些地区较为偏远,加上转青种抵抗不良环境的能力较差,提前准备发种工作非常有必要。在发种前1 d,结合不同品种、不同批次的具体情况,对催青室进行适当地降温,并根据各地所需蚕种的批次、数量进行分箱,切记此过程要动作迅速、轻缓,保证蚕种按时、按质、按量地分发农户的手中。
  4.2 补催青
  蚕种发放到农户手中后,要按照标准的温度及湿度环境进行补催青工作。其是农户在饲养前的一个关键的环节,可直接对蚕种的孵化率产生影响。若补催青不能按质、按时完成,则会使蚕种的孵化程度不一致,对蚕后期的整体进度产生影响,造成收蚁时间无法统一,增加蚕病的发生几率,最终影响蚕茧的品质,降低蚕农的收入。因此,要及时按照标准做好补催青工作,是保证蚕种孵化程度统一与孵化率提高的关键措施之一。
  5 参考文献
  [1] 王亚琴,吴海荣,杨燕.抓住蚕种催青关键技术 提高蚕种一日孵化率[J].中国蚕业,2012(1):75-76.
  [2] 李晓松,黄桂辉,黎明.蚕种催青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4(1):278-280.
  [3] 黄晓平.加强蚕种催青管理提高蚕种一日孵化率[J].广西蚕业,2012(4):41-42.
  [4] 何静,王芳,李建华.浅析蚕种催青技术[J].蚕桑茶叶通讯,2011(4):23-25.
其他文献
摘要 介绍景谷县甘蔗抗旱高产栽培技术,包括科学选择地块、深耕整地、推广坡地槽植、选用良种、密植、配方施肥、甘蔗间套种、地膜覆盖与蔗叶免烧还田,酒精废液浇灌甘蔗、病虫草鼠综合防治等方面内容,以指导甘蔗生产。  关键词 甘蔗;抗旱;栽培技术;云南景谷  中图分类号 S56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20-0042-01  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西南部,普洱市中
以两优培九(籼稻)为材料,种植于土培池,设置常规灌溉(A)、轻干湿交替灌溉(B)和重干湿交替灌溉(C)3种灌溉方式及不施氮肥(0N,0 kg/hm2),中氮(MN,240 kg/hm2)和高氮(HN,360 kg/hm2)3种氮水平,
在实训教学中改革传统的实训模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加强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是实训教学改革的难点,以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技能大赛的要求为参照,提出实训课程改革的内容及方式
摘要 从育苗棚室和营养池的建造、育苗池的制作、装盘播种、施肥、苗期管理、移栽等方面总结了烤烟抗旱栽培技术,以期为烤烟栽培提供参考。  关键词 烤烟;装盘播种;施肥;苗期管理;移栽  中图分类号 S572.04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7-0063-01  漂浮育苗技术是在大棚温室内或是塑料覆盖的小拱棚条件下,利用成型聚苯乙烯格盘作为漂浮体,装上人工配制的营养基质
企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企业的财务监控。由于我国在财务监控方面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所以当前大部分企业的财务监控制度和手段都存在着一些问题,从而导致国内财务大事件频频发生
高职教育重在培养高素质的人才,素质教育贯穿于高职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高职教学中要实施素质教育,提高高职教师的自身素质是关键,优化高职教学模式,完善教学方法,建立科学合
高职学生在上体育课时有部分同学存在着不爱运动的情况,他们的身体素质各不相同,但不爱运动的原因基本相同,通过改变教学方法等措施可以使这些同学改变他们的想法,能够使他们喜欢
本文针对信息化对教育带来的巨大影响,提出了教师自建辅助教学网的教改新方案,并付诸实施,对其功效进行了总结和评价。
《饭店管理概论》课程是高职教育酒店管理专业的职业基础课程,为了提高课程教学效果,应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方面进行创新,本文对该课程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改革方面
数据库系统担负着存储和管理数据信息的任务,是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个重要分支。随着计算机越来越深入地使用,数据库系统的安全问题面临着巨大挑战。本文首先介绍了数据库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