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见证东乡民族历史的千年经书

来源 :丝绸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nyq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的县城中心,有一座规模较大的建筑,它就是东乡县博物馆。在这个馆内陈列着一本《古兰经》。从外观上看,这是一部尘封已久的古老经书。经书的上方,还有一张开幅较大的《古兰经》照片。照片上的这部《古兰经》,当地人称为“牛皮《古兰经》”,视其为珍宝。来博物馆参观的人,看到这幅照片,都要长久地驻足凝视。
  
   一
  东乡族普遍信仰伊斯兰教,《古兰经》在当地可以说很常见。为什么还要把这部《古兰经》的照片如此珍重地展放在这里呢?
  听当地人说,这部牛皮《古兰经》有着近千年的历史,东乡人视它为最珍贵的历史文物。
  东乡县博物馆馆长马中华介绍说:“我们这里展出的这部《古兰经》不是人们所说的真正的牛皮《古兰经》,它是从民间征集来的一部古老的经书。上面的这幅照片才是真正的牛皮《古兰经》的照片,它是我们很多年前拍的。现在,这部真正的牛皮《古兰经》到底在不在世、 在谁手里,我们也不得而知。”
  一段时间以来,牛皮《古兰经》的下落成为民间的一个神秘话题,真本牛皮《古兰经》已经失传的说法也在当地不胫而走,不少人还为它的命运而担忧。
  一部《古兰经》书为什么会引起众人的注意?备受关注的牛皮《古兰经》如今会在哪里?它究竟有着怎样的身世?它和东乡民族又有着怎样的联系呢?
  东乡族自治县位于甘肃省西南部,面积1462平方公里,平均海拔在2000米以上。境内群山连绵,沟壑纵横交错,是典型的黄土高原地貌。东乡是因其位于历史上曾管辖它的河州(今天的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以东而得名。东乡族人都信奉伊斯兰教。今天在东乡县到处都能看到清真寺和拱北。拱北是伊斯兰教传教先贤、教主的陵墓。从这些各具特色的建筑上可以看出,这里也是伊斯兰教内部门宦较多的地方。在县城南边的韩则岭上,也有一座拱北,是东乡族先贤哈穆则巴巴教主的陵墓。从拱北的建筑、雕饰不难看出它的主人当年在这里的地位和影响力。
  元代末期,从遥远的中亚来了一批传教士,他们一行40人来到了当年的河州。传教士中的领头人就是哈穆则巴巴,他走到东乡龙家山后留了下来,决意在这里传教。他随身还带来了一部用于传教的牛皮《古兰经》。被后来的人们视为珍宝四处追寻的,正是这部牛皮《古兰经》。
  哈穆则巴巴为首的这些传教士们为什么会来到东乡?又为什么决定要留在这里传教呢?
  东乡族文化学者马志勇说:“13世纪初,成吉思汗发动了一场西征的战争,曾率兵打到了西亚一带。元朝的《蒙古秘史》上有这样的记载:成吉思汗征撒尔塔乌拉,打了七年仗,这场战争结束以后,从中亚带过来大量的撒尔塔人,有军人、商人、传教者、工匠,特别是工匠人数众多。”
  当年,成吉思汗率领的蒙古军队征战中亚,与撒尔塔人进行了一场旷日持久的较量,获胜后将大量的撒尔塔人编入蒙古军队,组成回回军,以扩充蒙古军队势力。其中就有为数众多的撒尔塔工匠。据记载,当时编入军队的撒尔塔人和撒尔塔工匠达到了20多万人。成吉思汗之所以将众多蒙古军队和撒尔塔人派到这里驻守,是出于战略考虑。东乡四面环河,中间高山耸起,有着得天独厚的管控优势:北有管理驿马事务的驿站,是控制东西交通的咽喉,东通中原,西控河西诸地,南扼吐蕃等部族,不失为一处能攻亦守的战略要地。就这样,大批撒尔塔人在东乡开始了漫长的镇守、屯田岁月。
  既然当年有那么多撒尔塔人来到这里,并且在这里驻守生活,那么,这片土地上或多或少都会留下一点当年屯守的痕迹。
  
   二
  哈穆则巴巴拱北所处的免古池村,是一个有着70户人家的村庄,村民大都依山势而居,世代以农为生。这个村有300多口人,全部是信奉伊斯兰教的东乡族人,他们相互交流,都用东乡语。
  我们去的那天是当地的一个宗教节日,村里的男人们都如约来到村拱北聚会,祭拜先贤。从这些东乡族人的外貌特征看,他们大都高鼻梁、深眼窝、椭圆脸形,这同中亚阿拉伯人的相貌多少有些相似。难道说,这些人就是当年撒尔塔人的后代?
   当地长者向我们介绍:“我们的村名叫免古池,就是银匠的意思。就是说我们的祖先都是银匠出身,专门打制各种银器……”
  
   三
  据考证,当初蒙古军队来到东乡后,曾将随军的撒尔塔人中的各类工匠分别集中到一个地方居住,并且用工匠种类称呼这些不同的地方,久而久之,这些工匠的工种名称就成了地名,并和这些人、这些村庄一道留存了下来。
  留居下来的撒尔塔人主要聚集在今天的东乡县城锁南坝镇一带,还有不少人散居在其他地方。这么多信奉伊斯兰教的撒尔塔人留居东乡,自然吸引了不少来自中亚、西亚的传教士,这其中就有哈穆则巴巴一行。
  当年,哈穆则巴巴一行辗转来到东乡,并决定把这里当作自己传教的目的地。那时,哈穆则巴巴的住地叫龙家山,后来人们将这里改称为哈穆则岭,这是东乡境内惟一一个以人名命名的地名。随着时光的推移,人们渐渐把它叫成了韩则岭。哈穆则巴巴一行在韩则岭建寺传教,周边的人常常来寺里听经、做礼拜。但是,现在人们看到的韩则岭清真寺却并不是当年的那一座。
  从韩则岭顺山而下,在直线距离不足10公里的山沟里,有一座清真寺,人称平庄大礼拜寺,故名思义,它坐落的这个地方叫平庄。这是目前东乡县最古老的一座清真寺。对于这座寺的来历,生活在平庄的人们大都略知一二,一些上了年纪的人或许更清楚一点。
  当地老人说:“我是这个地方土生土长的人,我们家祖祖辈辈都住在这里,也一直都在这个寺里做礼拜。这个寺原来在韩则岭山上,以前,阿拉伯的哈穆则巴巴带来了40个人,他们在韩则岭上修了个清真寺。”
  看来,当年哈穆则巴巴就是在老人提到的韩则岭清真寺内用牛皮《古兰经》讲经传教的。关于这个寺为何搬迁,在当地还流传着一段离奇的传说:每逢韩则岭清真寺内念经的时候,远在河州的专员就会觉得头痛难耐,于是,他就下令将这座清真寺搬到河州城。其实,真正的原因是由于这个礼拜寺历史久远,影响较大,每逢天晴时,从河州城内就能看到韩则岭清真寺的存在,这让河州的官员们心里很不舒服。到了明代洪武元年(1368),管辖东乡的河州专员决意将这座清真寺搬迁到河州,也就是今天的临夏市。
  那么这座清真寺最终为何迁建于平庄,民间同样流传着一段有趣的故事。传说当人们把韩则岭清真寺的木料拆卸下来,靠人工拉到平庄沟里时,这些木料开始出水,人们认为这是木料不愿远离韩则岭而留下了伤心的泪水。其实是因为木料粗重,当时的人力条件有限,木料被勉强拉到平庄沟里时,就再也无法前行,于是人们只好把礼拜寺重修到平庄。这座大礼拜寺在平庄已经延续了600年。
  这样算来,这座清真寺的历史已近千年,只是当年的一切今天都已荡然无存,惟一能够见证那段历史的就是那部哈穆则巴巴带来的牛皮《古兰经》了。
  
   四
  当年清真寺搬迁之时,哈穆则巴巴早已作古,那么,珍贵的牛皮《古兰经》会不会随着礼拜寺转移到了平庄呢?
  平庄礼拜寺的马哈三说:“我们都知道牛皮《古兰经》的事情,但牛皮《古兰经》不在我们这个大礼拜寺,现在也不知道在哪个人手中。有人说在韩则岭上,也有人说在其他传教人的后代手中。究竟在谁的手里,我们也不太清楚。”
  韩则岭西北方向30公里处,有个名叫陈沟湾的村庄。这里也有一个拱北,它的主人是当年与哈穆则巴巴一同来到东乡的传教人之一,人称穆撒巴巴。当年,哈穆则巴巴在龙家山立足之后,同行的其他人分别到河州各地传教,其中的穆撒巴巴就来到了这个叫陈沟湾的村庄。陈沟湾村是个有着100多户人家的大村庄,村民们分散居住在一面山坡上,和东乡其他村庄一样,农业是全村的主业。近年来,村里的青壮年大都出外打工,只剩下上了年纪的老人和妇女儿童在家留守。
  在陈沟湾村中部,有这样一院房舍,它的主人叫马占林,今年68岁,他说:“我们的祖先是穆撒巴巴,我们祖祖辈辈都住在陈沟湾村。我们村有八九十户人,都是穆撒巴巴的后代。牛皮《古兰经》我们听过,但是没见过。老人们都说有呢,但我们这个地方有没有我不知道,我们这个拱北里也没有。”
  既然同行人的后代中无人知晓牛皮《古兰经》的下落,那么,它会不会留在哈穆则巴巴的直系后代中?这些直系后裔如今又都在哪里呢?
  在距东乡县100多公里的兰州榆中县马坡乡也有一座拱北。这里不是东乡族聚居区,当地居民全部是汉族,为什么会有这样一座拱北呢?原来,哈穆则巴巴当初有五个儿子,长大以后,他们也分别到不同的地方去传教。其中的老五就来到了兰州市榆中县。老五去世后,就葬在了这个马坡乡,这座拱北正是为他而建的。
  在拱北的下面,有一院平房,它的主人叫马占彪,今年已是75岁高龄,他就是这座拱北的守护人。马占彪是东乡县大树乡洒勒村人,他有三个儿子,一个女儿,如今都已成家立业。15年前,马占彪独自从家乡来到这里,守护拱北直到今天。他告诉我们:“我是哈穆则巴巴长子的后代,我现在在榆中县马坡乡拱北为哈穆则巴巴老五儿子守灵。因为老五的后代大部分失散了,少部分已逐渐同化为汉族人……那本牛皮《古兰经》,我从来没见过。”看来,牛皮《古兰经》不可能随着外迁的后裔远行,它应该还是留在东乡土地上。
  东乡县大树乡洒勒村共有200多户人家、1600多口人,村子大致分为两大块。哈穆则巴巴的大儿子当年就住在这个地方,现在这里不少村民都是他的后代。神秘的牛皮《古兰经》会不会就在他们手里呢?
  在洒勒村有一院老宅,它的主人就是哈穆则巴巴大儿子的后裔。住在这里的原是弟兄三人,老大前几年搬到村子另一头的新房里,现在住在这里的是老二马国英。老三马清方从小就去守哈穆则巴巴的拱北,如今已是韩则岭拱北的掌门人。马清方常年居住在韩则岭拱北,终身不娶。一心为拱北做事,当地的穆斯林把他们这样的人统成为“老人家”。
  作为拱北的守护人,马清方每天清晨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居所里祈祷、做礼拜。做完礼拜之后就要开始诵念《古兰经》。除了日常的宗教礼仪,马清方在拱北做的很重要的一件事负责接待来拱北拜谒的客人。由于访客来往频繁,所以,拱北里还有一些助手给他帮忙。
  哈穆则巴巴去世以后,他的后人一代一代留下为其守灵。在长达800多年的时间里,守护拱北的,先后有几十位后人。哈穆则巴巴长眠在了这里,而他随身带来的那部牛皮《古兰经》,究竟在哪位后人的手中呢?关于这一点,拱北掌门人马清方始终缄口不语。
  2010年,国家有关部门提出对现存的那部牛皮《古兰经》做文物鉴定,并要在确认后专门投资予以保护,相关人员找到了马清方。出乎人们意料的是,马清方本人最终成为牛皮《古兰经》的揭秘者。原来,神秘的牛皮《古兰经》从来没有离开过韩则岭,它就珍藏在哈穆则巴巴的拱北里,现在就在马清方手中。他是多年前从一位守护拱北的前辈那里接过来的。马清方之所以向外界保持沉默,注意是考虑到牛皮《古兰经》的安全,他希望这部牛皮《古兰经》永远留在哈穆则巴巴的拱北里。
  这部来自遥远中亚的牛皮《古兰经》历经近千年的风风雨雨,至今仍保存完好。
  这部经书共30册,合订为一本。它的开封很大,长56厘米,开幅46厘米,全书共有150页,每页有11行文字,这种古老的阿拉伯文书法完全是当时的手迹。
  当年,哈穆则巴巴随身携带来的并非独本牛皮《古兰经》,一同带到这里的还有羊皮、布皮《古兰经》,共计八本。内容与牛皮《古兰经》同样完整,所不同的是,它们的开封比牛皮《古兰经》要小一些。
  这部牛皮《古兰经》是目前中国保存的来自中亚的阿文经书中历史最长的两部之一,它见证了东乡民族发端、融和与形成的全过程,称得上是东乡民族的文化瑰宝。
其他文献
西夏是我国少数民族羌族的一支党项族建立的王朝,有本民族的文字,有独特的民族风情。它神秘地迅速兴起、强大,又神秘地衰败、消亡。总之,它的一切都充满了神奇和神秘。我一直想揭开蒙在这个神秘王朝上面的厚厚纱幕,走进它的内部,看看它的真面目。于是便来到了埋葬西夏九位国王的西夏王陵。  西夏王陵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银川以西的贺兰山东麓,距银川30公里,陵园入口处没有牌楼,而是两座建在高台上的亭子,高台巍峨坚
期刊
我叩拜的这个地方,不是家乡,不是母校,不是名胜,也未发生过重大事件,只因亲属机缘,儿时曾到这里数度做客。这是南方一个规模较大、较为富有的村落,平畴沃野,湖面广阔,绿树遍布,景色秀美,它的名字叫蚕石吴家。这个村子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村边有座高大的家族祠堂,以后所见此类祠堂多多,规模都不能与之相比。仅此,就一直牢记心头。这次叩拜是一次寻踪之旅,也是一次另类的旅游。模糊的方位,游移的线路,依稀的风光,隐约
期刊
马来西亚第二大洲沙巴位于世界第三大岛婆罗洲岛北端,东北部与菲律宾为邻,三面环海,有长达1400多公里的海岸线,年平均气温在23℃~31℃之间,没有明显的四季之分,温差变化极小。由于地理位置特殊,夏季令人生畏的台风一般不会经过这里,因此,沙巴也有“风下之乡”之称,一年四季游客不断,是享誉世界的旅游胜地。  走进沙巴,给我最大的感触是这里良好的生态环境,清澈见底的海水、金黄色的沙滩、美丽的珊瑚、繁茂的
期刊
2011年7月30日,由国家文化部、国家体育总局、国家旅游局、国家文物局和甘肃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以“感知敦煌、畅游甘肃”为主题的“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在兰州市水车博览园内隆重开幕。  本次节会是一次规模空前的旅游节会,主要体现出三大特色。首先,本次节会持续时间长。从7月30日至8月30日,持续一个月时间;其次,本次节会涉及地域广。从东到西,从南到北,甘肃省13个市、州均策划了体现当地文化
期刊
2011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成功举办  2011年10月27~30日,由中国国家旅游局、云南省人民政府和中国民用航空局共同主办的2011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在云南省昆明市举行。  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已连续举办12届,成为亚太地区规模最大、影响最广泛的综合性旅游展会之一。本届旅交会共设展位2233个,参展国家及地区达95个。其中国内展位1791个,国际及海外展位442个,展馆总面积5万平方米,搭建水平较
期刊
活着千年不死,死了千年不倒,倒了千年不朽。这是坚韧的大漠植物胡杨所独具的憾人精神,人们因此对胡杨铭记于心。  曾几何时,张艺谋执导的武侠巨作《英雄》让深藏闺中的额济纳比翼扬名,那漫天飞舞的黄叶和至纯至净的绚烂金黄曾令多少人心醉神迷。许多人不远千里追寻而来,黑水河畔,弱水三千的古居延城以其超凡脱俗的独特秀美吸引着世人的目光。  金秋十月,穿行于金色胡杨林与神秘怪树林之间,感受生命与死亡的震憾;泛舟于
期刊
在丝绸之路通往西方的大道上,从甘肃天水东行45公里到朱家后川,在麦积山石窟附近,有一座宝刹——净土寺隐没在翠林松涛之中。  与刻在崖壁上的诗句“蝉鸣林愈静”相比较,“风过松涛吼”的“净土松涛”是净土寺地理、自然环境的真实写照。  一座宝刹,红墙碧瓦,巍峨的殿宇在郁郁葱葱遍山松林的环绕中,闪耀着灿灿光辉。雕梁画栋的佛教宫殿在万松围拱的半山腰延伸,尽铺眼底。松涛覆盖的一座座山峰,像十八罗汉守护着宝刹。
期刊
1966年,工人阶级在中国大地上仍属领导阶级。江西赣州一户工人之家有位20岁的姑娘李九莲,出于对毛主席的无限崇拜,满腔激情地投身于“文化大革命”,而且很快成为赣州市第三中学“卫东彪”造反团惟一的女性副团长。  十年天地如晦,十年大风大浪,1977年12月14日,“四人帮”粉碎已经一年多了,李九莲却被五花大绑,背部插一斩标,其下颚与舌头被尖锐的竹签穿为一体,拉到赣州西部的荒莽丛中被枪杀了。  “文革
期刊
云冈石窟  到达大同,第一站就是著名的云冈石窟。云冈石窟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石窟。  武周山的南麓,有一片伴有高大立柱的赭色山岩,岩内别有洞天:有顶天立地、须仰视才见的大制作,也有小到几公分的小雕像;有正襟危坐的佛祖,也有载歌载舞的乐伎;有以建筑为主的塔洞,有以主佛居中、洞壁洞顶布满浮雕的大窟,也有全部为佛龛的小窟——这就是云冈石窟了。  仔细看去,这些佛像与中国大地上众多的佛
期刊
甘肃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光荣革命传统的省份,发生过许多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重大革命历史事件和重要革命活动,因丽也留下了丰富的革命文物。为了继承和弘扬革命传统,大力宣传这些重大历史事件,向后人展示革命文物,甘肃省文物局、甘肃省博物馆经过两年多的精心筹备,于建党90周年前夕推出“红色甘肃——走向一九四九”展览。这是甘肃省举办的第一个全面反映中国共产党在甘肃发展历程的文物展览,是甘肃省纪念建党9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