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羚飞渡》三探

来源 :中学时光·读写在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y5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斑羚飞渡》是初中课本第二册的一篇课文,文中告诉我们在这个广袤的星球上,人并不是唯一存在的生命形式,也不是唯一具有情感的生灵。我们一直和千姿百态的动物相伴而生,斑羚就是其中的一种,在面临绝境之时斑羚们是如何表现又是如何脱险的,文章体现出和法国文豪维克多·雨果的《“诺曼底号”遇难记》中一样的“护弱原则”。笔调深沉,表现含蓄,下面就从几个方面来对其深入探究。
  
  一、内容有三
  
  斑羚群体有组织
  面临绝境,延续种群的重任落在镰刀头羊的肩上,这只“身材特别高大、毛色深棕油光水滑的公斑羚”,最富有智慧和牺牲精神,是这群斑羚的“领袖”,是这次飞渡的策划者、组织者、指挥者。濒临险境它也始终未绝望,而是“神态庄重”地“思考”,巡视地形,终于想出了挽救种群的不是办法的办法——使两拨斑羚大致均衡,以老斑羚们义无反顾的献身来赢得种群的生存机会,而它坚持到最后一刻,“迈着坚定的步伐,走向那道绚丽的彩虹”。
  斑羚个体有特技
  斑羚常栖于山顶岩石间,善跳跃。文中所描述的飞渡,要在空中恰好衔接,时间、速度、角度、幅度等,种种因素都要充分把握,得找到两条跳跃弧度的相交点,这是需要有应用力学的高深知识才能计算精准的,而斑羚竟可运用自如,高超技艺之神奇令人叫绝。
  斑羚种族有精神
  本文表现了斑羚个体的牺牲精神,更表现了斑羚群体的团队精神,难能可贵的无疑是它们的团队精神,群体意识。老年斑羚为保护年轻一代甘愿粉身碎骨,在生与死的抉择面前,总愿把生的希望让给年幼的,而自己选择死亡。动物世界这极其悲壮的一幕,这叹为观止的场面,给人类多少珍贵而深刻的启示。
  
  二、行文三妙
  
  分详略
  七八十只斑羚,有三四十对,作者如何描写这次飞渡的呢?妙就妙在采用详写一对,略写其它的方法,突出这群斑羚飞渡的情景,从时间上说,不过是几秒钟的事情,作者用大段文字细细叙述。叙述中又加进作者的悬念,再写飞渡情景,更出人意料,产生惊心动魄的效果。全文17个自然段,1~4段写斑羚身陷进退两难的境地,5~8段写彩虹出现,斑羚准备飞渡,9~15段写飞渡,末两段写头羊从容走向深渊,其中第9段“老斑羚”和“半大斑羚”的试跳写得尤为详细、精彩,然而故事并没有直奔主题。飞渡前,飞渡后,都有必要的交代,故事是完整的,重点就是高潮。
  起名目
  斑羚没有姓名,这只斑羚,那只斑羚,到底怎样说清楚的呢?靠的是起名目。这个种群有七八十只斑羚。动物不像人可以称名道姓,叙述起来是比较困难的,但作者的“有心”使这个困难迎刃而解——分类起了名目,又给个体起了名目,有了这些名目,就便于叙述了。分类的名目有“公斑羚”“母斑羚”“年轻斑羚”“中年斑羚”“老年斑羚”“大斑羚”“小斑羚”等,个体的名目有“镰刀头羊”“灰黑色母斑羚”等,或者加上“一只”“一头”,特指某一个体,如“一只公斑羚”“一只半大的斑羚”“一头衰老的斑羚”“一只小斑羚”等,有了这些名目,故事才叙述得清清楚楚。这一点看起来是小事,其实在写作上很重要。
  用含蓄
  斑羚陷入绝境而求生,终于自救,惊险的故事靠什么扣人心弦呢?是写法含蓄。一只老斑羚哀咩一声,是临死的悲哀。镰刀头羊悲哀地咩了数声,表示自己也无能为力,而它“咩──咩”的吼叫,则为指示飞渡的决策,并要求分列。此外,一只公斑羚示意性地咩了一声,是招呼一只半大斑羚出列试跳。这些斑羚叫声无疑在添加绝境中的悲凉气氛,而作者匠心巧运地描绘彩虹更具艺术效果。作者多次写彩虹,至少表现了三个作用。一是给飞渡渲染了一种神秘色彩,镰刀头羊之所以能够想出那么一个挽救种群生存的办法,或许就是受了那道彩虹的神秘启示。二是烘托了飞渡的壮美气氛,弧形的彩虹与飞渡的弧线恰好接近,斑羚飞渡的气势,有如彩虹一般壮美。三是映衬了头羊自我牺牲的精神美,它的生命“消失在一片灿烂中”。篇末对美丽彩虹的描写如同一首赞美诗,而通篇的意境以丰富的蕴含使读者兴味盎然。
  
  三、活动两式
  
  说一说
  在整体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努力感悟如何把一个故事讲清楚,如何细致描绘飞渡场面,从而生动地复述这个人文性很强的故事,于绘形绘声之间通晓课文的内容,大可不必深敲细推;抑或畅所欲言,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来个“自由谈”,自由自在地发表感想,而不拘泥于某一种观点(当然,应该注意正确而全面地形成看法或见解),从理解中获得真正有益的启示。
  找一找
  在感读的基础上进一步解读和品读,着意提取文章的重点、疑点、美点和特点等。在自主、合作的氛围中,或画出有关彩虹的内容,体会多次所写的作用;或画出斑羚叫声的描写,揣摩其各不相同的含义;或画出斑羚们的不同称谓,玩味作者的立目命名之巧;或者圈点批注飞渡时刻的动态,叹赏斑羚的跳跃技巧;或者标划注释恰到好处的成语,感知语言表达的深厚魅力……一切探究皆以审美求知为落脚点,务必各有所得。
其他文献
一只猫正注视着墙壁上伏着的一只黑色的壁虎。  此时,壁虎翘起扁扁的脑袋,一对突出的没有眼睑的小眼睛眨巴眨巴的,还带着几分警惕的神色。  飕地,壁虎这飞檐走壁的能手,一下子爬到了窗子的旁边。那只猫身子一颤,弓着背,进入了戒备状态。正当壁虎越过窗台的时候,它便箭一般扑上前去。一瞬间,那只猫竟惊恐地低下头望着窗台,只见壁虎圆锥形的尾巴脱落在窗台上,还在跳动呢!我不禁为壁虎敢于舍弃的精神而喝彩。  在某个
期刊
编者按:有山自然有水,有花自然有蝶,有学生自然也就有老师。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曾一度被形容成“猫和老鼠”,“警察和小偷”之间的关系。虽然同在一所学校,虽然每天都要见面。可你真的了解你的老师吗?其实仔细看看,他并不像你想像的那么严肃,他也很幽默,很开朗,也能时不时地调侃几句……    本人当老师十余载,经验谈不上,心得没多少,只是提起我那些可爱的学生们,太有话可说了。  有一天,我在班里表扬了一位同学,
期刊
高考始终是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但高三的复习课堂中充斥着许多低效甚至无效的做法,大多数老师惯用的方法是: ① 布置作业,收起作业批改后进行讲评。这种方法用得最多,我觉得学生比较马虎,遗忘程度也会是最大。 ② 课堂练习,限时,但老师不批改,当堂讲解。这种方法学生比较喜欢,但是会因为老师不评价,他们对难题、错题就敷衍了事,限时练习效果不呈现。 ③ 当堂练习,收起作业批改后进行讲解。学生对这种练习方法比较
期刊
2005年4月18日,人才中学初二(5)班所有老师集体向教务处提出了辞职申请。理由如下:  数学老师:一个考试从来不及格的同学竟然能在交上来的作业里用到了高中的知识……我问他这作业是不是他自己做的,那个同学竟然回答我说不知道,你说说看,像话嘛,我就继续问他,要他老实交代,到底是谁帮他做的,嘿,他还倒有理由的,回答我说:“老师,我真不知道这作业是谁做的,说实话,昨天晚上我睡觉比较早……”   物理老
期刊
1.主语后置。崔颢《黄鹤楼》诗:“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意即“晴川(晴朗的原野上)汉阳树历历(可数),鹦鹉洲芳草萋萋”,“汉阳树”和“鹦鹉洲”置于“历历”、“萋萋”之后,看起来好像是宾语,实际上却是被陈述的对象。  2.宾语前置。杜甫《月夜》诗:“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实即“香雾湿云鬟,清辉寒玉臂”。诗人想像他远在州的妻子也正好在闺中望月,那散发着幽香的蒙蒙雾气仿佛沾湿了她的头发,
期刊
一个吸引人的标题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也是给阅卷老师的第一印象。拟定标题是学生遣词造句、概括等语文能力的重要体现。吸引人的标题往往符合下列条件:切旨,标题吃透材料精神,把握其主旨;切体,“淡化文体”不等于文章无体,拟题要合乎体裁。如《如诗的秋天》宜写成写景抒情散文,《秋天的故事》宜写成记叙文,《秋天的思索》应是议论文。在切旨、切体的基础上,标题还要求新求趣。比如可直接引用与材料中心相吻合的诗
期刊
翻译文言文是高考语文《考试大纲》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多年来高考的必考点之一。考生在翻译文言文句时,除遵守“信、达、雅”的翻译原则,掌握一些翻译技巧外,还要避免下列错误:  一、误译文言实词。  例(1)献子执而纺于庭之槐。(《国语》2004年高考福建卷15题)  误译:范献子执意要将董叔绑在庭院中的槐树上。  “执”是翻译本句的得分点,意为“捉住,拘捕”(《古汉语常用字字典》380页),译为“执意
期刊
句式杂糅,又称结构混乱。是高考《考试说明》规定必须掌握的六种病句类型之一,仅2004年高考就有福建、浙江、青海、湖南等试卷涉及。   例1.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是有起有伏、波浪式前进的,这是由于事物的内部矛盾以及自然和社会的种种外因影响所决定的。(2004福建卷)  解析:该句后半部分由“这是由于……的缘故”和“这是由……所决定的”套在一起而成。改“由于”为“由”即可。 这种套用两种结构而导致的毛病可
期刊
凡看过电影《城南旧事》的,无不为小英子吟唱的《骊歌》所深深地打动。这首歌曲的歌词又名《送别》,作者是弘一大师李叔同。李叔同,浙江平湖人,生于天津,既是才华横溢的艺术教育家,也是一代高僧。“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大师,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在多个领域,开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之先河。他将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推向了极至,“朴拙圆满,浑若天成”,鲁迅、郭沫若等现代文化名人均以得到大师一幅字为
期刊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的第五大题是高考语文试题中集中体现语文课程人文性的考题,也是最能体现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一道大题。该题既考查对信息的理解、接纳与吸收,又考查对信息的整合、表达与交流,再加上其分值重,主观性强,答题要求严密,评分要求严格,对考生的语文素养要求较高,因而,一直是得到普遍关注的大题,也是关系到考生高考分数高低的一道大题。然而,从近年来各地评卷情况看,该题得分率一直较低,甚至可以说是全卷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