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化学方法检测食用油掺地沟油的研究

来源 :粮食与油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32758146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红外光谱法对地沟油和合格食用油进行测定,研究了3种物理化学方法在食用油品质检测中的应用。结果表明:地沟油与合格食用油比较,运动黏度和水相电导率具有显著区别,可用于鉴别食用油掺伪,并具有快速、简单、价格低廉的优点;折光率区别不大,不能用于判断油脂品质。
其他文献
研究燕麦米根霉和酵母菌组合发酵过程中总酚含量、体外抗氧化活性及理化指标的变化,测定了燕麦发酵产物中总酚的含量,并对体外抗氧化活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燕麦的总酚含量和不同体外抗氧化能力均有显著提高,燕麦总酚含量在72 h时最大,为后趋于稳定,清除率最高可达66.30%;铁离子还原力不断增大,最大值为0.385μmol/g FeSO4当量。发酵产物pH下降显著,最低可达3.81;总酸含量随着发酵时间增加显著,发酵结束时达渐减少。
以软枣猕猴桃叶为原料,采用福林-酚比色法对软枣猕猴桃叶多酚进行测定并对提取工艺进行优化研究。利用乙醇超声波提取法对软枣猕猴桃叶多酚进行辅助提取,通过响应面试验,优化得到软枣猕猴桃叶中多酚最优提取工艺:料液比1∶22(g/mL)、乙醇体积分数45%、超声时间为10 min,在此条件下,软枣猕猴桃叶多酚提取量为54.67μg/g,为软枣猕猴桃叶深入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以玉米须多糖得率为指标,考察了微波功率、微波时间、料液比、酶配比及酶用量对多糖得率的影响,并通过响应面试验对玉米须多糖提取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在微波功率490 W、微波时间4 min、料液比1∶26(g/mL)、纤维素酶:木瓜蛋白酶质量比1∶1及酶添加量为玉米须质量的2%的条件下,多糖得率最高,为7.96%。体外发酵试验显示,玉米须多糖能够富集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抑制大肠杆菌的繁殖,表现出调节肠道菌群的潜力。
以感官评分为指标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进行响应面试验优化水飞蓟籽油曲奇配方。结果表明:曲奇最佳配方为水飞蓟籽油73 g、白砂糖38 g、蛋液38 g、泡打粉2 g,在此条件下感官评分为94.2。对水飞蓟籽油曲奇和普通黄油曲奇进行油脂氧化稳定性对比试验得出,利用最优配方加工的水飞蓟籽油曲奇样品在常温(25℃)下的氧化诱导时间为4 088.6 h,比普通黄油曲奇样品氧化诱导时间(3 728.6 h)更长。由此可知,在曲奇中添加水飞蓟籽油代替黄油,不但口感好,油脂的抗氧化能力更强,可为新型曲奇产品开发提供参考。
采用超声波辅助提取法提取白芷根中的黄酮,通过响应面优化黄酮的提取条件,得到白芷根中黄酮类化合物的超声最佳提取工艺条件:在提取温度50℃、超声功率400 W、超声时间30 min、料液比1∶40(g/mL)、甲醇体积分数90%时,得到黄酮类化合物提取率最高为0.75%。
应用近红外光谱法(near infrared reflectance spectrometry,NIRS),快速测定小米中淀粉、直链淀粉、蛋白质和脂肪含量。模型的构建是基于250份小米种质材料的化学值和光谱数据,经过偏最小二乘法(PLS)和交叉验证的分析。结果显示:小米淀粉、直链淀粉、蛋白质和脂肪模型校正决定系数(R2cv)分别为0.900 4、0.887 6、0.940 4和0.869 6,交叉检验的均方根误差(RMSECV)分别为0.554、0.466、0.317和0.156。对
分别制作双蛋白面包、全豆面包、牛奶面包和普通面包,并对其进行感官评分、营养物质含量和氨基酸评分方面的比较。结果显示:4种面包在形态、表面色泽、组织、杂质和总评分方面均未表现出显著性差异(P> 0.05);在滋味口感方面,双蛋白面包明显优于全豆面包、牛奶面包和普通面包,但仅与普通面包相比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营养成分方面,双蛋白面包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B1、维生素B2和钙的含量均高于其他3种面包;另外,相比于其他3种面包,双蛋白面包中
以添加不同含量的发酵紫苏粉为试验组,以添加不同含量的未发酵紫苏粉为对照组,以硬度、弹力、内聚性、咀嚼性及比体积为考察指标,对比紫苏粉发酵前后对蛋糕物性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紫苏粉添加量的增加,蛋糕的硬度、咀嚼性整体呈现上升趋势,而蛋糕的弹力、内聚性、比体积则整体呈现下降趋势;添加量为25%的发酵紫苏粉蛋糕硬度、弹力、内聚性、咀嚼性、比体积分别为50.80 g、0.327、0.71、3.97 mJ和2.90 mL/g,同一添加量的未发酵紫苏粉蛋糕硬度、弹力、内聚性、咀嚼性、比体积分别为67.50 g、0
阐述了食品中热加工过程中丙烯酰胺的生成机理,并从加热方式入手讨论了食品中丙烯酰胺的控制机制与消除方法,以期为解决食品中丙烯酰胺的污染提供理论参考。
冷链食品在加工、运输及物流仓储等多个环节存在质量安全隐患。发挥区块链去中心化网络体系优势,能够为冷链食品质量安全管理进行技术赋能。阐述了区块链公私钥技术、共识机制、数字签名技术在增进冷链食品安全监测中的效果。分析了基于区块链技术构建的食品质量安全监测平台在实时采集、及时预警、即时监测,实现对食品质量安全风险的有效控制等方面的功能,为区块链技术的应用研究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