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 “读” 占鳌头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ny888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作为一种简单而又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新课改的春风下重新放出异彩,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专家和教师的追捧。然而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重视精读领悟阶段的引领,而忽视了自读感知阶段学生的自悟自得和诵读表达阶段学生情感的表达和提升。这样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往往更多地烙上了教师思维的烙印,而缺失了自己个性的、独特的东西。文章从自读感知阶段朗读的“量”,精读领悟阶段教师指导的“度”,以及诵读表达阶段学生朗读的“质”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朗读 感知 领悟 表达
  一篇课文的教学一般可分为自读感知、精读领悟和诵读表达三个阶段。一些教师往往只重视中间的精读领悟阶段而忽视自读感知和诵读表达两个阶段,殊不知自读感知阶段是基础,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在学生对课文还不熟悉的情况下就对课文进行条分缕析,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自然是支离破碎的,缺少整体的把握和自身的感悟。同样没有最后的诵读表达阶段,学生对课文的这种零零碎碎的理解就难以得到整合和深化。因此教师在重视点拨、指导的同时,更应重视多给学生自由阅读的机会,让学生自己感知体味。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因而,教师在重视精读领悟阶段的教师的引领的同时,也应注重自读感知阶段学生的自悟自得和诵读表达阶段学生情感的表达和提升。
  一、自读中感知,要有“量”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会意,欣欣然”。读书贵在自悟自得,“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这个道理。然而教师就是不敢充分相信学生,认为与其让学生自己读,不如教师多讲些。于是,没有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教师就对文章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大加分析,由于学生自主读课文的时间太少,学生对课文的认识并不真切,思考并不深刻,感受并不强烈。此时的学生只是一个听者,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读者,他们体会到的“情”、感悟到的“理”,无非是老师个人的读书心得、体会。这势必会使原本富有个性的学生变成一个个只用同一个脑袋思想,用同一张嘴巴说话的“机器”。因此教师不应以自己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一定要把读书、思考的时间还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多读书,让学生通过眼前所读到的文字自己去体会、去领悟,老师只要退至后台充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
  有位教师在教《小摄影师》一文时,并不急于对课文进行条分缕析,而是先让学生认真地读课文,并思考主要讲了什么。不一会儿学生的小手就三三两两地举了起来,教师让学生再认真地读一读,把不懂的词语句子画出来,找找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学生又读开了,当学生的小手再度举起时,教师还是再一次让学生认真地读课文,想一想自己不懂的地方是否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来理解。正因为教师给了学生自由阅读的时间,给了他们独立思考、理解课文的机会,学生在之后的小组讨论中讨论得非常激烈,气氛甚是活跃,参与积极性很高。学生对课文的质疑非常深刻,如“小男孩这么希望拍到照片,后来为什么没有来呢?”、“高尔基为什么不让杂志社的记者进来,却嘱咐秘书一定要放小男孩进来呢?”等。正因为教师给了学生自己读、自己思考的时间,学生对这篇课文的理解是非常深刻的。不用教师解答,其他学生就帮他们把疑难解决了。相信学生,学生就会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
  二、精读中领悟,重在“巧”
  阅读仅停留在学生的自悟自得上是远远不够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细心咀嚼课文中的语言,让他们自己动脑筋,经常比较、揣摩,养成习惯”(叶圣陶语)。杨再隋教授对读中感悟也做过精辟的阐述:“课文内容及其所包含的思想是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出来的。自悟,即自己以心去领悟。悟的过程就是通过阅读和思考语言文字的内涵,去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的感情。学生的悟,在于教师巧妙、适时地引。”学生的水平毕竟是有限的,教师应该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有重点、有目的地给予点拨、引导。引导他们细细品味好词佳句的绝妙之处,揣摩布局谋篇、立意构思的独到之处,深入探究领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当然,教师的点拨应以学生的读为根本,以学生自己的领悟为主。教师的“点”必须“点”在关键之处,“拨”必须“拨”在疑难之处,无疑而“点”则不如不“点”。
  如教学《小鹿的玫瑰花》时,在初步分析了课文后,我问小鹿的玫瑰是不是白栽了,学生一致回答没有白栽,但当问到为什么没有白栽时,大多数学生回答是因为玫瑰花很美。显然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存在问题,如果这时教师对他们进行点拨启发,学生也能理解,但这种理解是教师强加给他们的,缺乏自身的感受和体会。因此我没有马上对课文加以分析,而是以读为主,让学生找找描写玫瑰花很美的句子,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微风、黄莺的话,并展开想象,想象微风、黄莺当时还会说些什么?还有哪些动物?他们还会说些什么?再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分角色表演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进入角色,从小动物的角度深深感受到玫瑰花给自己带来的快乐,从而深刻地体会到“为别人创造幸福,自己从中也能得到快乐。”这种感受显然是教师的分析和讲解所不能达到的。
  三、诵读中表达,在于“情”
  “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真正的阅读,是与文本作者心灵的沟通与对话,是由一个生命进入另一个生命的融合重建过程。在教师讲解、分析的基础上获得的感悟,往往缺少深切的体验和情感的共鸣。一篇文章内含的思想情感真正由作者“移情”至读者,必须靠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因此教师要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多给学生提供朗读的机会,通过抑扬顿挫、长短徐疾的朗读,化无声文字为有声语言,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才能读出其中的味道,读出其中的深层含义,感悟文章的真谛,到达“情自心中来,情自口中出”的美妙境界。
  《纸船和风筝》是一篇真挚感人的文章,我在引导学生反复推敲的基础上,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并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确定朗读的重音、停顿、音调和情感,把朗读的自主权完全交给学生,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为了渲染气氛,我特地为课文配上了音乐,松鼠和小熊成为好朋友的经过,配上轻松欢快的音乐;两个人吵架后各自的感受,则配上忧伤的音乐;松鼠和小熊化解矛盾的过程则又配上欢快的乐曲,优美的音乐感染了学生的情绪,使他们很快进入了文中两个小动物的情感世界,读得极富感情,直到课文读完了有好多学生还沉浸在两个小动物纯洁的友谊之中,我发现有几个学生在偷偷地擦眼泪。这是感动的泪水,是读者与作者的心产生共鸣的结果。
  叶圣陶先生曾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语文教学应“读”占鳌头,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让他们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抒情,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
其他文献
随着网络媒体的迅速崛起,报纸的受众群体正在被分流。现在,年轻人获取信息的方式大多通过网络,传统的报纸似乎已经淡出了他们的视线范围。但是,报纸作为 With the rapid ris
摘 要: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出现了一系列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教育工作者要冷静思考,深刻反思,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学习的内需力,利用激励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  关键词: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 问题 策略  初中语文教学在整个中小学语文教育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对学生产生的影响是深远的。在新课改背景下,广大语文
期刊
目的:观察枸橘汤加味对雄性成年大鼠慢性附睾炎模型的治疗效果,探讨枸橘汤加味用于治疗成年男性慢性附睾炎的作用机制,同时更深入的认识慢性附睾炎,进一步研究男性慢性附睾炎的发
青海师范学院(1984年更名青海师范大学)校园里的波斯菊开得可真欢啊!秋天的阳光下,白色、黄色、紫色、粉红色、深红色,各色花朵多姿多彩,轻盈艳丽,繁茂绚烂,一畦畦的颇有野生情趣。走在花中的青春少女,自有一种格外的美丽,成为后来大学生活最好的回忆,并进入我的笔下写作凌须斌的这篇文章。借用北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尾句赞一个:“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屈指数来,“故园三十二年前”。1982年国庆节,我
期刊
教学目标:  1.正确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感受诗歌画面,体会诗人孤独、苦闷、彷徨而又顽强不屈的精神,初步感受“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1)对“景语皆情语”意境的体会;(2)用自己的语言描写江雪的画面。  一、情境导入,诵读积累。  1.师描述:同学们,冬天虽然是寒冷的,但是大自然却赐予我们一件美丽的礼物,那就是——雪(引出雪,播放图片)。多美的雪啊,古往今来,赞美她的诗可不
期刊
素质教育强调对学生良好情感、道德品质的培养。初中语文教材多是文质兼备、充溢着积极向上的情感的典范之作。教师应挖掘课文中的情感,激起学生内心的共鸣,从而陶冶学生情操
期刊
一、引子《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第七自然段,描写了柳树与恶劣的生存环境的顽强抗争,表现了它坚强不屈的可贵精神。听过不少教师的执教,总感觉“柳树”的根基扎得不那么深厚。
期刊
目的:探讨空肠置管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呼吸机治疗中的意义及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6月-2019年11月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2例作为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n=41例)和观察组(n=41例).两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慢性肺部疾病,通过总结最近支气管哮喘患者管理模式对哮喘疗效和远期康复效果影响的相关文献,从药学管理模式、个案护理管理模式、区域性管理模式、阶段变化
一、文学性课文界定  文学性课文从其内涵说,主要指音韵和谐、优美形象的语言,通过描绘独具特色的场景氛围和鲜明生动的人物、景物形象,构成整体的自然生活图像或人文意境,形象化地表现大自然的风姿和生活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倾向的艺术作品。它具有以语言形象感人,以语言文字间蕴含的情意动人的特点。  二、现状分析  案例1:登鹳雀楼  一位教师教《登鹳雀楼》,在学生初读诗句、认识生字后,采取“大白话”的解析法
期刊